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资料】國際癌症研究訊息譯文集 5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2273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 腫瘤概論:

病因與預防-

WHO稱1/3癌可預防、1/3癌可有效治療

2002年7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宣佈,更好的利用現有的知識和已經證明經濟有效的方法每年將能夠使數以百萬計的癌症患者得到預防和治療。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都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面對癌症,但是現在人們往往過多的關注癌症的治療,而不是預防。在日前召開的第18界國際抗癌聯盟(UICC)會議上,WHO宣稱,有1/3的新發癌症病例是可以預防的,另1/3的病例如果早期發現則可得到有效治療。剩下的1/3病例只能採取姑息治療,減輕症狀。WHO總幹事Dr. GH Brundtland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不管一個國家的資源情況如何,一個設計合理,管理良好的計劃能夠有效改善該國的癌症發生情況,以及癌症患者的生存狀況。”根據一項被稱為“國家腫瘤控制計劃”的研究報告,在每年1,000萬名新發癌症病例中,有近550萬名發生在貧窮國家。但是這一控制計劃可以根據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及文化傳統進行改變。WHO在聲明中還指出,在全球的男性患者中,以肺癌和胃癌最為常見,而前列腺癌大多數發生在發達國家中。在女性患者中,最常見的是乳腺癌和宮頸癌,儘管宮頸癌最初是發生於較不發達國家。無論是在男性中,還是在女性中,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肺癌、結直腸癌和胃癌均位居最為常見的五種腫瘤之中。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578



研究顯示癌症患者飲酒會縮短壽命

來自華盛頓州立大學的Dr. NP Nunez等研究人員發現,給患有皮膚黑色素瘤的小鼠每天喂食時持續給予酒精(TE組),另外一組小鼠持續喂水(TW組),兩組相比,前一組體重下降幅度是後者的2倍。這種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於體內脂肪的喪失而造成。似乎是飲酒與人體內複雜的代謝變化和激素有關,包括降低機體的血糖,脂肪酸上升,β-羥基丁酸上升,胰高血糖素上升,增加體內勒帕茄鹼(leptin)水平。TE組體溫下降約2.9℃,TW組的新陳代謝率增加,但TE組的脂肪喪失不是由於新陳代謝率增加。結論:根據科學家最新小鼠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過度飲酒可以導致癌症患者體內的脂肪減少,從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編譯自:Alcohol Clin Exp Res 2002 May;26(5):617-2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45469&dopt=Abstract



美開發出“抗癌番茄”

美國研究人員RA Mehta等最近開發出一種“抗癌番茄”,它含有高濃度的抗癌物質番茄紅素(lycopene)。 “抗癌番茄”是美國美農業部下屬農業研究局的科學家在研究利用轉基因技術推遲番茄成熟期的過程中,“意外”開發出的。據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新型轉基因番茄中插入了一個提取自酵母的基因,這一酵母基因可與另一“啟動基因”配合工作,後者控制酵母基因只在水果中開啟。此種酵母基因能產生一種特定的酶,影響到番茄中多胺的產生,並進而通過其他一系列過程增加番茄中番茄紅素的含量。分析表明,通過這種辦法培育出的轉基因番茄,番茄紅素的含量較普通番茄明顯增高。

編譯自:Nat Biotechnol 2002 Jun;20(6):61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42867&dopt=Abstract



生長激素可能誘發癌症

專家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警告說,雖然對那些需要接受其治療的患者來說不會有甚麼影響,但如果生長激素(hGH)使用不當的話就有可能會引發癌症。英國薩頓癌症研究院Dr. AJ Swerdlow等對在1959~1985年期間接受過hGH治療的患者病歷做了綜合研究,結果發現這類hGH會顯著增加患癌症,尤其是結腸癌和霍奇金病的危險。有關專家指出,hGH的作用之一是提高血液中胰島素樣生長因數-1(IGF-1)的含量。動物試驗已經證實IGF-I含量升高會誘發癌症,而結腸癌細胞在其影響下也會生長得更快。另外,肢端肥大症患者體內具有過多的IGF-1,而他們正是結腸癌的高危群體。因此,正常人的生長激素含量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少,這可能是某種自然的平衡,人為性地提高其含量反而有可能對健康不利。

編譯自:Lancet 2002 Jul 27;360(9329):273-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669

用蛋白MBD4對抗癌症

據報,英國愛丁堡大學細胞與分子生物研究所Dr. A Bird等發現了一個叫做MBD4的蛋白,MBD4是一種哺乳動物蛋白質,含有某種甲基-CpG結合領域,體外試驗有促作用並能從錯配CpG位置上移走胸腺嘧啶(T)或尿嘧啶(U)。這種從DNA中移除其去氨基產物,暗示著MBD4可能有最小化5-甲基胞核嘧啶突奱性能之功能。Dr. Bird等利用上述的假論測試並分析Mbd4缺乏之小鼠,發現CpG位置上C --> T轉變頻率增加了3倍。結論:在具Apc基因、易罹患癌症之背景下,缺少Mbd4的小鼠顯示Apc基因CpG --> TpG突奱可加速腫瘤形成。在生物體內亦見MBD4抑制CpG突奱和腫瘤之發生。

編譯自:Science 2002 Jul 19;297(5580):403-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30785&dopt=Abstract



烤或烘的高碳水食物含有致癌物質

最近,有學者報導說人們每天吃的麵包、硬餅乾、脆餅、法國烤麵包中都含有高量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瑞典的研究者認為這類物質與癌症有關。澱粉、糖、等這種碳水化物經過過度的烘烤時,會分解出丙烯醯胺的物質,此物質為有機化合物,可做為塑膠粘劑的原料。瑞典的stockholm大學與政府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局合作研究發現烘及烤的食物如馬鈴薯或穀類會產生丙烯醯胺,這可能是致癌物質。美國的環境保護者將丙烯醯胺列為中等危險的人類致癌物質,一袋馬鈴薯片所含的丙烯醯胺高於WHO所允許含量的500倍以上,它可以使基因突變,同時在動物實驗中也顯示會引起良性或惡性胃腫瘤,以及中樞及周邊神經損傷。研究者也發現,烤、烘等精緻食品是高水平、高知識者的最愛,這也可能證實了高知識水平的人易罹癌的原因之一;專家的建議是:「食物的烹煮要注意時間及溫度,避免過熱、過久,同時也要少油脂,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事實根據的,因為在未經烹煮的“生”食物中,絲毫不含丙烯醯胺,就是最好的證明。」研究者提醒說這是放諸世界的準則,而不是只適用瑞典。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4&id=8327



癌症病人的焦慮症:其本質、關連、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英國利茲大學的學者D Stark等根據標準化準則來評估癌症病人發生焦慮症的盛行率與型態,同時,也將各種能偵測焦慮症的篩檢工具做一比較,檢視其在人口統計學上、癌症學上與社會心理學上的關連。在此交叉觀察試驗中,作者選擇了178位患有淋巴瘤、腎細胞癌、黑色素癌、或者是漿細胞惡疾的受試者。將這些患者對調查表中所問問題的反應聯繫起來,包括病人的精神症狀、生活品質,標準化心理諮商和癌病處理的社會幫助。結果:48%的受試者被初步診斷有焦慮症,在接下來的診斷訪談中,有18%的病人符合“國際焦慮症第10版”對於焦慮症的定義。包括6%在問卷診斷時低反應,被認為有輕度焦慮的病人。當使用問卷調查時病人表示有焦慮現象,且干擾性的身體焦慮存在時,被診斷出罹患此病的機率由31%升到70%。女性和負面的社會幫助在經過多變數分析後被認為與焦慮症有關;而焦慮症的發生則被認為是獨立地與生活品質(尤其是失眠)的不佳有關。結論:癌症病人發生焦慮症狀是常見的,問卷篩檢似乎是發覺焦慮症狀不錯的方法,但是卻無法真正篩檢出焦慮症病人,為了改善此種篩檢方式,我們需要訂定準則來評估,例如焦慮症病人所受的干擾,焦慮症對生活品質的衝擊等。目前似乎只有少數腫瘤學上的變數能適當地篩檢焦慮症。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ul 15;20(14):3137-4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18028&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絕症患者的自我健康預測比醫生還準確

研究人員報告,癌症絕症患者在預測自己的生存時間方面比用一些常用的疾病預後指示方法的醫生做得更好。澳大利亞堪培拉醫院Dr. P Craft等前瞻性調查了181名不可治癒的癌症病人,在研究初和18周時,病人均被要求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態(SRH)。病人的平均年齡62歲,中位生存時間10個月。那些評分較低的人生存時間較短,評分較高的人死亡危險較小。那些認為自己的健康好到一般或好到差的病人死亡的可能分別是認為自己的健康總是很好者的3倍和4.2-6.26倍。研究表明,預測病人生存時間最準確的是病人的SRH,而不是臨床指徵及對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測量等。SRH應被腫瘤學家考慮為評估病人的一項附加工具,為病人的生存提供了某種準確預測。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May 15;20(10):251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11130&dopt=Abstract


科學家發明能“餓死”小鼠腫瘤的新基因療法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向營養腫瘤的血管傳送基因的方法,可以顯著減小小鼠的腫瘤。基因是通過納米微粒(NP)的方式注射的,其目標只是腫瘤用以生長擴散的新生血管。研究者長期以來一直希望通過找到阻止這類新生血管生成的方法來“餓死”腫瘤。在這一新研究中,美國加州的科學家將一種阻止血管生成的基因與一針對腫瘤血管的系統束縛到一起,讓基因只與想治療的細胞相連。在小鼠實驗中,腫瘤大都消失了,Scripps研究所Dr. DA Cheresh等著文報告了有關發現。將該基因置入腫瘤血管細胞中後,明顯地打擊了正常促血管生成基因的活性,血管壁的細胞開始凋亡,最後導致了腫瘤縮小。他指出,如果本方法能用於人類,可能毒副作用很小,因為與多數藥物不同,它只作用於腫瘤血管。而且與其他傳送基因的方法相比,如基因改造的病毒,引起嚴重免疫反應的機率也較小。另外,同樣的方法換用成促血管生長基因,也可能治療需要新生血管生成的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和眼炎等。

編譯自:Science 2002 Jun 28;296(5577):2404-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567


,基因療法的進展
通過採用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兩個患有嚴重的免疫缺陷併發症(SCID)的孩子已經擺脫了病魔,能夠正常生活和發育。這兩個孩子患有ADA-SCID病,缺少生成免疫細胞必需的ADA酶。在以往的病例中,有些是採用骨髓移植的方法。但是,方法有較嚴重的缺陷,只有小部分基因被轉移到造血幹細胞,故療效被限制。現在,義大利Dr. A Aiuti等,用一種改進的工具結合一個病毒將一個健康的ADA基因轉移到從病人骨髓中取出的血液幹細胞中。在接受治療後,基因改造過的幹細胞開始向骨髓中遷移,並且生成了免疫細胞。
編譯自:Science 2002 Jun 28;296(5577):2410-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89448&dopt=Abstract

抗癌藥Oxaliplatin引起的急性週圍神經超興奮性

Oxaliplatin是一種新型鉑類抗癌藥。其主要毒性為神經毒性,且此為限制劑量之毒性。造成的複雜的急性神經症狀,可發生在用藥後幾小時或數天內。尚可發生慢性累積性感官的神經異常。美國國立衛生院癌症研究所Dr. RH Wilson等人共選取13位參與capecitabine併用oxaliplatin之最大耐受劑量第I期臨床試驗的病人進行研究。在給予oxaliplatin治療前後均接受詳細的神經學檢查、針極肌電圖檢查(EMG)及神經傳導檢查(NCS)。附加12位病人嘗試給予carbamazepine,以了解是否可以用其來緩解急性神經毒性症狀。結果:所有病人在用oxaliplatin之後皆產生急性可逆的神經毒性,症狀包括感覺異常、不悅異常感、冷覺超敏性(cold hypersensitivity)、下頜疼痛、眼痛、上肢注射部位疼痛、上瞼下垂、下肢驚攣、視覺及發聲異常。系列EMG及NCS檢查,發現運動神經有明顯的過度興奮現象,且 carbamazepine並無法改變急性神經毒性所造成的臨床症狀及EMG的異常變化。結論:Oxaliplatin所產生的急性神經毒性與肌強直(neuromyotonia)有相似的臨床表現,即週圍神經超興奮現象。然而用來減輕肌強直症狀的藥Carbamazepine卻無法改善其所產生的急性神經毒性。因此未來若能找出一個有效的神經保護治療策略,將會對病患生活品質的促進及給予癌症病人全劑量的oxaliplatin上有很大的幫助。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Apr 1;20(7):1767-7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19233&dopt=Abstract



FDA宣佈將快速審批癌症治療藥Alimta

FDA宣佈將快速審批抗葉酸制劑Alimta(Pemetrexed),該藥主要用於治療惡性胸膜間皮瘤(MPM),這是與長期接觸石棉有關的一種癌症。製造商禮來公司稱,這是第一種在臨床上顯示出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藥物。根據禮來公司在ASCO會議上發佈的初步的III期臨床資料,FDA也允許在治療MPM時,斟酌情況使用Alimta。III期臨床資料表明,Alimta和順鉑(cisplatin)聯合用藥,患者的生存期要比單用順鉑延長3個月。聯合用藥組41%的患者腫瘤不再生長,而順鉑組只有17%的患者。另外,聯合用藥組患者的疼痛和呼吸急促均被有效緩解。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嗜中性白細胞減少症。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07&id=8609



阿斯匹靈可能減少cisplatin之毒性

新的動物研究暗示阿斯匹靈(Aspiri)可以減低鉑類抗癌藥物cisplatin之毒性。眾所周知,Cisplatin有腎毒性和耳毒性之副作用,最近紐約艾伯特愛因斯坦大學醫學院Dr. Geming Li等以老鼠植入乳腺癌細胞,再以Cisplatin來治療,同時加上Aspirin,利用其所產生的水楊酸可以最小化cisplatin所造成的這些毒性作用。同時觀察到水楊酸不會逆轉cisplatin摧毀腫瘤細胞的作用。至於其作用機轉,與目前所知的抗血小板功能及止痛的作用無關,可能是與控制由cisplatin治療中所形成的自由基有關。

編譯自:Lab Invest 2002;82:585-59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5&id=8442







英國催促蘑菇治療癌症的研究

英國主要的衛生慈善研究機構——英國癌症研究會最近對一些亞洲國家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後證實,蘑菇對防癌、治癌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會發表的研究報告說,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從蘑菇中提取的植物精華具有抗癌功能,並能使人體免疫系統有效抵禦癌細胞侵襲。報告同時指出,藥用蘑菇還可以減少放療和化療所產生的負作用,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質量並延長存活期。主持這一研究的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的教授J Smith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蘑菇中含有重要的藥用化學成分,從蘑菇中提取的化合物對防治癌症有很大幫助,但現在還很難斷言食用蘑菇能夠預防癌症,這一課題值得深入研究。所以西方醫學需要對此進一步研究。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761



(二) 腦癌:

病因與預防-

女性乳腺癌與腦膜瘤的發生有相關性

在過去的文獻中,乳腺癌與腦膜瘤之間可能相關的案例報告並不罕見。有4個分析性研究提出二者的特異相關性。在這些研究之中,有3個報導認為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他們的相對危險因子在1.5到2.0之間。本文乃華盛頓大學Dr. BS Custer等人以族群為基礎的回溯性研究,針對診斷為乳腺癌患者治療後發生腦膜瘤,以及診斷為腦膜瘤患者發生乳腺癌的病人,分析其相對危險性。相關性以相對危險因子以及標準發生比例(SIR)二者為計算標準。使用的族群是西華盛頓州癌症登記資料以及乳腺癌和腦膜瘤病患發生第二個原發腫瘤的發生率。登記的年份則從1992到1998年。結果是腦膜瘤病患發生乳腺癌的SIR為1.54(95% CI, 0.77-2.75)。反過來則為1.40(95% CI, 0.67-2.58),侵襲性乳腺癌的患者發生腦膜瘤的危險因子則更高、為1.64(95% CI, 0.79-3.02)。結論:研究結果表示腦膜瘤在曾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中有較高的危險因子,而曾患有腦膜瘤的女性也有較高的比例罹患乳腺癌。

編譯自:Cancer 2002 Mar 15;94(6):1626-3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20521&dopt=Abstract



研究表明屋內氡輻射與兒童期癌症無關

最近兩個“英國兒童癌症研究”對英國居家生活的研究表明,居室內高水準的天然物質如氡的放射並不代表著生活在其中的兒童有更大的患癌危險。以前的研究認為來自氡宇宙或地表的輻射可能促成兒童期癌症,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但這兩個研究的結論卻與此不同。“儘管一些地方的氡或γ輻射比其他地方更強,但並不足以產生可察覺的影響”,牛津大學的教授兼本研究團體的主席Richard Doll說。在第一個研究中,科學家對2,226名癌症患兒和3,3773名健康兒生活的寢室、起居室內的氡輻射進行了比較,結果是較高水準的氡輻射對本研究的6種癌症,包括急性成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其他白血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霍奇金氏病、中央神經系統腫瘤和其他實體瘤並無促進作用。事實上,他們發現氡輻射的增加與癌症率的減少有關。富有家庭的氡輻射更多。作者說“依現有值不支援氡輻射與兒童期癌症有關,尤其是與白血病有關”的說法。第二個研究在2,165癌症患兒和5,086名健康兒的家中放置了一種探測器,以測量天然γ輻射量,時間為5-7月。結果是再次說明輻射線與患癌危險無連繫。

編譯自:Br J Cancer 2002 Jun 5;86(11):1721-1726, 1727-173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507



過敏反應可能有抵抗神經膠質瘤的作用

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如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可能會減低罹患神經膠質瘤(glioma)等風險。原因不明,可能是免疫學因素使然。在大多數腦癌的病例中,成因都不明。有些遺傳徵象會增加患病的可能,但只佔少於5%的腦瘤病人,而目前惟一較清楚的環境因數是病人暴露于游離輻射之下的問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Dr. ** Brenner等比較了782例腦瘤住院病人和799例因其他病症住院者,發現過敏和自體免疫可降低罹患一些特定腦瘤(不是所有腦瘤)的風險。有過敏病史者罹患glioma風險會降低33%,而有自體免疫疾患者罹患glioma的風險會減少51%,同時有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的人,罹患該腦瘤的可能性最低。自體免疫也會降低罹患腦膜瘤(meningioma)風險,不過過敏就不會對這種腦癌造成影響。結論:這項研究在glioma方面的發現與前人研究相符,不過Dr. Brenner表示,這些研究結果還無法達成明確的結論。引發自體免疫或過敏症狀的免疫因數或相關因數可能都與這個保護作用有關,治療藥物也可能提供一些保護作用,亦不能排除其他非免疫因數的影響。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 May 10;99(2):252-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493



孕婦服用維他命可降低小兒發生神經母細胞瘤的機率

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Dr. AF Olshan的研究團隊,收集了美國、加拿大等139家大醫院自1992~1994年的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病例,共有538例,將其母親懷孕時的資料加以分析,同時以另外504名出生健康嬰兒的孕婦做為對照組,進行研究比對。結果發現孕婦在懷孕前及懷孕中服用綜合維他命及礦物質者,生育之小兒發生神經母細胞瘤將可降低30%~40%。作者指出,雖然不清楚服用何種維他命可以降低神經母細胞瘤之發生,但已再度證明孕婦在懷孕前、中,服用綜合維他命將有助於生出健康嬰兒。Dr. Olshan在結論中強調說“醫生和保健人員要繼續對孕婦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工作”。

編譯自:Epidemiology 2002 Sep;13(5):575-58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789



哺乳和神經母細胞瘤之間的相關性

曾有學者提示兒童癌症與哺乳之間呈負相關。美國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Dr. JL Daniels等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一大宗病例對照研究中,調查分析了哺乳與神經母細胞瘤之間的相關性。包括在母性哺乳6個月或更長時間中的393例神經母細胞瘤和與其相匹配的、隨意電話訪問的376例對照組的病案對照研究。結果:哺乳幼兒罹患神經母細胞瘤者似乎少過對照組(OR=0.6; 95% CI=0.5-0.9),且與哺乳時間的長短相關,0-3個月者(OR=0.7, CI=0.4-1.0);13+月者(OR=0.5, CI = 0.3-0.9)。結論:哺乳和神經母細胞瘤的發生呈負相關,這對健康母親是一鼓舞。此相關性的可能機制尤待更多的研究。

編譯自: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2 Jun;13(5):401-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46844&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治療腦瘤的新途徑

神經管胚細胞瘤(medulloblastoma)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腦腫瘤。Hedgeho(Hh)信號徑路的阻斷可能產生有效的治療方法。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Dr. David M. Berman 等注意到在神經管胚細胞瘤的初始階段就伴有不相稱的Hh蛋白質活性,但對腫瘤生長的續後作用則不清楚。就此,Dr. Bermanhg等通過對小鼠模型以及從人類的神經管胚細胞瘤中分離出的瘤細胞進行了研究,發現腫瘤生長的後續階段是需要Hh蛋白質信號的。試驗中給小鼠用一種從植物中得到Hh蛋白拮抗劑cyclopamine,阻止了腫瘤的增殖。Dr. Berman指出:cyclopamine抑制Hh蛋白質意味著對神經管胚細胞瘤找到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手段,因為施以有效劑量的cyclopamine和其他阻礙信號通道的物質可迅速誘導殺死腫瘤細胞,而且對齧齒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沒有明顯的有害作用。

編譯自:Science 2002 Aug 30;297(5586):1559-6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805



(三) 鼻咽癌:

病因與預防-

鼻咽癌致病基因研究獲得重要突破

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日前成功地定位了鼻咽癌(NPC)易感基因的精細位點。NPC是一具有地理色彩的多基因遺傳疾病,全世界絕大多數的NPC發生在中國,而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廣東省。NPC的發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同時與其他環境因素如EB病毒感染、進食鹹魚等也有一定的聯繫。為深入研究NPC的致病基因,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臨床及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終於發現在人類4號染色體4p15.1-4q12區域存在NPC的易感基因。這是中國在多基因疾病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要突破。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曾益新(譯音)教授表示將再接再厲,進一步在人類4號染色體4p15.1-4q12區域中縮小檢測範圍,以最終尋找到NPC的易感基因,並進行克隆。相信將來可以通過對易感基因的突變機制來預測NPC,對高危人群進行篩選,大大提高早期診斷水平;同時還有可能根據易感基因來開發基因治療,進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療效果。

摘譯自:Nat Genet 2002 Jul 15;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07&id=8630



診斷與治療-

鼻咽癌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Sir YK Pao癌症中心Dr. AT Chan等,在一則研究報告中指出,鼻咽癌(NPC)是中國南方的地方病。在病理發生上,被認為是與遺傳上的異常和 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有關。據NPC患者血循環中的 EBV-DNA 可監測病情和改善預後。對早期病患,放射治療是最主要的,同時加上順鉑(cisplatin)則可延長局部晚期病患的存活期。正在研究中的靶子制劑和免疫治療途徑可能會進一步地改善治療結果。

編譯自:Ann Oncol 2002 Jul;13(7):1007-1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76778&dopt=Abstract

轉移或復發鼻咽癌聯合化療的II期臨床研究

為評估gemcitabine + cisplatin(GC)聯合化療對轉移或復發的鼻咽癌(NPC)的療效和毒性,香港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和診斷放射及成像科Dr. RK Ngan等對44例(40男,4女,中國人氏,平均年齡47.4歲)接受GC化療的非臥床的轉移或復發NPC病人做了分析研究。治療方式為每28日的1、8、15日予gemcitabine 1,000mg/m(2);1、8日予cisplatin 50mg/m(2)。過半(54.5%)的病人曾接受過任一以鉑類為基底的化療和/或靶子病損處的放療。結果:全數44例中有9例完全反應、23例部分反應,總反應率為73%(以可評估者41例計則為78%)。平均反應期為5.3個月。原有症狀者中有78%主觀症狀得到改善,其中明顯改善者佔64%。毒性方面主要是血液學上的:III/IV級貧血,粒性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各為11%,37%和16%。中位隨訪17.2個月,1年存活率62%,而無疾病進展存活者達36%。結論:GC聯合化療提供滿意的總反應率,對轉移和復發的NPC患者的治療是有效而安全的。

編譯自:Ann Oncol 2002 Aug;13(8):1252-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81249&dopt=Abstract



鼻咽癌病人與輻射相關的臚腦神經癱瘓

鼻咽癌(NPC)病人每日接受180-200 cGy放療後併發臚腦神經癱瘓是罕見的。臚腦神經病是在臨床上要注意進行鑑別診斷之疾患,因為NPC病患也經常有這方面之表現,兩者在體徵和症狀上可致擾亂且在治療上也未曾有所報道。本文乃台北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Dr. YS Lin等所經歷的與放療相關的臚腦神經癱瘓19例(15男,4女)NPC的病案報告。復發或病情持續而懷疑復發者不包括在內,多數病人以每日分次180 cGy或200 cGy放療,總劑量為鼻咽部7,000-13,000 cGy和頸部5,000-9,000 cGy。只是單側聲帶麻痹和聽力喪失者不計在研究中。結果:癱瘓發生前的潛伏期為12-240個月,有4例發生單側神經癱瘓,包括2例舌下神經癱瘓和2例再發的喉部癱瘓;2例各有3條神經癱瘓;餘13例各有2條神經癱瘓。迷走神經和舌下神經癱瘓經常是聯合出現且發生在11例身上。總言之,17例舌下神經癱瘓、11例迷走神經癱瘓、6例再發喉神經癱瘓和2例副神經癱瘓。12例出現明顯的頸部纖維化,聲帶***患者易窒息和嘶啞,2例雙側聲帶癱瘓者發生嚴重的呼吸困難。外科程序包括喉成形術、氣管造口術和胃造口術。手術後的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改善。

編譯自:Cancer 2002 Jul 15;95(2):40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24841&dopt=Abstract



(四) 肺癌:

病因與預防-

二手煙引起肺癌

世界上有億萬人民爆露於二手煙引起肺癌的高危險中。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的專家,在一廣泛性的醫學回顧研究指出:被動吸煙除了引起90%的肺癌外,菸草中含有化學物質還導致胃、肝、腎和宮頸癌以及骨髓性白血病。IARC成員、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Dr. Jonathan Samet說"無意的吸入二手煙,是人類的致癌原"。雖然濃度不高,但被動吸煙與吸煙者是同樣的吸入致癌物質。Dr. Samet說,通過空氣中所能測量到的致癌物質和非煙民的體液及尿液中所能測量到的該物質,顯示致癌物質已被吸入且已被吸收入體內。這是全球性機構首次所達成的結論。科學家說未發現二手煙對兒童時代的癌症有增加的危險,但長期爆露者待長大後帶來甚麼影響?現未被知曉。科學家也未發現有與乳腺或前列腺癌相連繫的證據。IARC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外延組織,基地設在法國里昂。有關本資料是基於12個國家29位專家50份醫學研究的中立分析之結果。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533



使用有排氣口的爐子可減少肺癌的發生

雲南省Xuanwei縣肺癌的發病率全中國最高。該縣居民在傳統上是在室內使用無排氣口的爐子,引致室內高濃度的空氣污染。自1970年代開始,絕大多數居民安裝煙囪改為使用有排氣口的爐子。本文是美國環境衛生和工程研究所與中國預防醫學研究院對該鄉下地區居民在裝設排氣口前、後,肺癌發生的情形做了調查與評估研究。對象為1917-1951年出生的21,232名農民,自1976年追蹤到1992年,其中有81%居民使用有排氣口之火爐。結果發現當火爐裝上排氣管後室內污染明顯減少35%,而肺癌之發生率,男女各減少41%(95%CI=0.49-0.71, P<0.001)及46% (95%CI=0.44- 0.65, P<0.001),尤其在改善火爐之排氣管後的10年中,肺癌之發生率更是明顯的減少。結論:此一改良對中國人民健康大有益處;也應適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Jun 5;94(11):826-3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48270&dopt=Abstract



ADT能減少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專家Dr. Stephen Lam等的近期研究結果表明,organosulfur的化合物anethole dithiolethione(ADT)能夠減少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有化學預防之作用。Dr. Lam等對101例吸煙者或前吸煙者進行了隨訪,這些人的肺部都有不規則生長,患肺癌的可能性很高。半年後發現,和對照組相比,ADT治療組(25mg 每天口服3次)患者發生癌變或出現新的不規則生長都減少了大約一半。與對照相比p<0.001。有關專家認為該藥的作用機制類似於抗氧化劑,有上調谷胱甘S-轉移並清除那些會引發癌症的自由基。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Jul 3;94(13):1001-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07&id=8605



乳腺癌患者易患肺癌

據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乳腺癌患者在幾年後罹患肺癌的危險增加。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研究所的Dr. M Prochazka等指出,這可能與吸煙和乳腺癌放療間的相互作用有關。由於乳腺癌治療手段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婦女得以長期存活,同時癌症治療的長期健康效果也日益受到重視。先前有多項研究提示乳腺癌術後放療可增加肺癌危險。為評估乳腺癌患者中發生肺癌的危險,研究者統計了瑞典國家癌症登記處1958-1997年間約141,000名乳腺癌婦女的資料,其中613名最終患肺癌。在確診乳腺癌後的最初5年,發生肺癌的危險較低,尤其是60歲以上婦女。但從第5年開始,乳腺癌婦女患肺癌的危險增加(具統計學意義)。經嚴僅分析的資料顯示,確診乳腺癌10年後,乳腺癌同側發生肺癌的危險高於對側。出生於1930-1949年間的婦女吸煙率較高,其肺癌的發生率也較高。結論:作者認為放療和吸煙的相互作用使乳腺癌婦女併發肺癌的危險增加,建議進行放療的乳腺癌婦女儘快戒煙。

編譯自:Eur J Cancer 2002 Jul;38(11):1520-5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758



男性抽煙致肺癌的機率與其職業及體能活動無關

抽煙男性致肺癌的機率,並不會因職業及休閒活動而有所影響。有報告指出體能活動能減少吸煙者致癌機率的理論,這也許是因為體能活動能提昇免疫系統的功能吧!但這也只是微乎其微的證據而已。以美國國家衛生院Dr. LH Colbert為主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7,087名男性吸煙者之維他命E、β胡蘿蔔素的防癌研究,經過平均長達10年的追蹤,其中有1,442名罹患肺癌。綜觀其分析結果,發現職業、休閒活動或體能運動的種類與肺癌的預防並不相關。不過,無論如何,休閒活動是可以防止老化的(p=0.02)。不要久坐不動,利用空閒多活動,對保持年輕是有幫助的。結論:吸煙的癮君子,還是以戒煙為上策。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98:770-77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4&id=8313



診斷與治療-

研究早期肺癌病人的基因可能預測其疾病的進展

美國密歇根大學Dr. DG Beer領導的小組發現,研究早期肺癌病人的50多種基因活性的強弱,可以預測哪些病人5年內更可能復發。借助於這一資訊,醫生們將能知道哪些病人需要更多治療,或許是在標準治療外還得補充放療或化療。通過基因來發現高危病人還只是處於實驗階段,但該方法極有可能為醫生給病人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更多資訊。本次研究的重點是1期肺癌病人,專家們採集了病人的肺組織標本,比較了其基因特點與遠期後果的關係,並計算出某些基因的失活與啟動與最具復發危險性的關係,最終確定了50種基因的危險指數,然後用於哈佛大學的另一個研究中。據Dr. Beer說,該指數也能預測這些病人的生存率。但他也承認,在實際運用以前,還需進行更多研究。

編譯自:Nat Med 2002 Jul 15;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07&id=8627



標準治療加上Iressa並沒有延長肺癌之存活期

Iressa(ZD1839)是目前最被看好對肺癌有效的新制劑,是上皮生長因素接受體(EGFR)之酪氨酸激抑制劑。但是,日前廠商AstraZeneca指出,在標準的以鉑為基礎 的標準化療加上Iressa的臨床驗證中,共不能延長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存活期。對此研究結果,開發Iressa之AstraZenea的股票下降10%,不過,Iressa當前正在對其他的實體腫瘤,包括頭頸部癌、結直腸癌及乳腺癌行II期臨床驗證,而且最近日本已通過將此藥作為二線單一治療試用於化療進展的肺癌病人。廠商已報批美國,尚待FDA顧問委員會9月24日之審查。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759









(五) 乳腺癌:

病因與預防-

女性人格類型與乳腺癌危險沒有聯繫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公共衛生系Dr.K Lillberg和同事於1976-1996年間調查了本國12,499名女性(18歲以上),被調查者回答了有關問卷,包括自己的人格特點及可能潛在的乳腺癌危險因素。總共發現了253例乳腺癌,在中度或極度外向型人格與非外向型人格中沒有可識別的差異。同樣,A型人格和敵對型人格也與乳腺癌危險無關。Dr. Lillberg等再經深入研究與調查,亦沒有觀察到人格特徵在乳腺癌危險上有實質效力之聯繫。結論:本資料不支持“人格”在乳腺癌病因學上存有重要作用。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 Jul 20;100(3):36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15554&dopt=Abstract



,口服避孕藥不會增加乳腺癌危險

美國雅特蘭大疾病控制預防中心,Dr. Polly A. Marchbanks的研究團隊研究4,575名35~64歲之乳腺癌婦女,並與4,682名之對照組做分析比較,結果發現目前使用避孕藥者之相關危險值為1.0,而以前曾服用者為0.9,即使是長期服用避孕藥不論是白人、黑人、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或早在15歲左右即開始服用者者,皆無發生乳腺癌之危險。

編譯自:N Engl J Med 2002;346:2025-2032,2078-207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561



女放射醫師的乳腺癌死亡率

美國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專家Dr. Ak Mohan等對1926-1982年間從業放射線的69,525名女放射醫師,就她們的工作史以及業經調整的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1940年以前就進入本領域的女性的乳腺癌死亡危險是1960年或以後從業女性的2.92倍(95% CI=1.22 ~7.00)。 1950年前,該乳腺癌的死亡數隨從業時間而增多,但是,危險與女性從業的總時間無關。結論:最早進入本領域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最高,這可能反映出隨時代變化放射線的暴露也在改變。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Jun 19;94(12):94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72548&dopt=Abstract



母乳餵養可預防乳腺癌

英國癌症研究員Dr. V Beral 領導的研究小組對30個發達國家的女性進行了調查。資料來自47份流行病學的個體協作再分析,包括乳腺癌患者50,302例和無乳腺疾患的96,973名對照組。結果發現,患乳腺癌女性撫養的孩子數量比健康女性要少。在患乳腺癌的女性中,29%的人從來沒有給孩子哺乳的經歷。在進行母乳餵養的人群中,乳腺癌患者的母乳餵養時間要比健康者短,前者是10個月,而後者是16個月。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說,不進行或不經常進行母乳餵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率要高於與之相反的女性;母乳餵養時間越長,患乳腺癌的機率越低。雖然以前也有類似的看法,但卻沒有過正式的統計資料。

編譯自:Lancet 2002 Jul 20;360(9328):187-9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33652&dopt=Abstract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年輕女性產後罹患乳腺癌的危險增加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較早生育有可能使這些婦女的乳腺癌發病危險降低。但最近丹麥學者 Dr. J Wohlfahrt等人研究發現生育後第1個5~10年乳腺癌發生率會短暫升高。因此,生育對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年較婦女的不良影響可能較強。研究者對150萬丹麥婦女進行了調查,從丹麥癌症登記處發現,在1968-1990年期間共發生2,770例小於40歲的乳腺癌病例,其276例(10%)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結果顯示,在生育後第1個5年內,和沒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相比,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的乳腺癌發生危險增加30%(3%~64%)。5年後,生育對有乳腺癌家族史和無家族史人群乳腺癌發生率的影響無差異。

編譯自: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2 Mar;13(2):169-7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36823&dopt=Abstract



乳腺癌預防研究的進展

英國倫敦Guy醫院Dr. AK Salih等報告了目前有關乳腺癌的預防研究現狀。Dr. Salih指出,主要的乳腺癌危險因素包括遺傳易感因素和年齡增大,這些因素在實際上是不可修正的;潛在可以修正的危險因素包括內源性激素水平、肥胖、激素替代療法和不哺乳等。但不幸的是,那些易於修正的危險因素從整體上對乳腺癌的預防只有有限的影響。他莫昔芬的預防作用仍是有爭論的,在NSABP P1的研究中,應用他莫昔芬的婦女的乳腺癌顯著減少,但在意大利人和Royal Marsden的驗證中卻無效。

編譯自:Int J Clin Pract 2002 May;56(4):267-7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74209&dopt=Abstract



石榴有抗乳腺癌作用

據韓國釜山國立大學藥理科Dr. ND Kim 等報道,石榴有顯著的抗乳腺癌特性。研究人員採用石榴種子油和石榴汁完成了兩項研究。石榴種子油可引起乳腺癌細胞凋亡,而石榴汁對大多數依賴雌激素的乳腺癌細胞有毒性,但對正常細胞大多數沒影響。第1項研究是用石榴種子油處理實驗室生長的乳腺癌細胞,結果發現根據油劑量的不同而有34~79%的作用。第二項研究是觀察正常的和腫瘤的乳腺細胞接觸石榴皮提取物後的情況,提取物中所含的多酚抑制了55%的17- beta雌二醇活性。而發過酵的石榴汁多酚的作用還要加倍,且絕大多數健康細胞並不受此影響。結論:研究結果暗示對於人類乳腺癌的化學預防尚需深入評估。

編譯自: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2 Feb;71(3):203-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02340&dopt=Abstract



運動維持體重可以降低乳腺癌之危險

最近,瑞典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學院Dr. Tahereh Moradi及其同事所做的預期性團隊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對停經前超重、停經後恢復正常體重的婦女,休閒時的身體活動與罹患乳腺癌機率的關係。調查對象共為9,539名年齡為25~50歲的女性雙胞胎,在1967~1970年間完成問卷資料,問卷內容包括職業及休閒身體活動。經過追蹤隨訪至1977年,有506名個案罹患乳腺癌,分析後發現乳腺癌與生理活動兩者並無關係,同時也發現工作活動與降低乳腺癌之危險並無差異。但是,Dr. T Moradi等發現50歲以上婦女在空閒時間作有規律活動比沒有休閒活動的婦女較不易罹患乳腺癌,約可減少40% (相對危險0.6, p=0.07)。結論:每天實施有規律的運動是降低乳腺癌危險之上策。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100:76-8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617



英國將不再招募新病例進行激素替代治療試驗

由於發現激素替代治療(HRT)可增加乳腺癌和心血管疾患發生的風險,因此,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宣佈將不再繼續選擇病例參與HRT研究。MRC稱,該組織有義務維護那些為英國政府無償進行WISDOM(絕經後女性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國際性研究)試驗的女性健康。因此,該組織將建立一個國際性獨立小組回顧於本月初結束的美國女性健康主動性(WHI)的試驗,該試驗共涉及16,000位女性進行聯合HRT。MRC的發言人稱,"WISDOM研究計劃始於1999年,目前已經有5,000名英國女性加入。預計有16,000名絕經後50-69歲英國婦女和約6,000名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婦女加入研究。試驗將會繼續下去但不會再有新病人加入,直到10月份委員會的獨立顧問們做出決定。MRC指出,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的倫理或者科學原因以停止試驗。目前重要的問題在於長期進行HRT的利弊未有滿意之答案,該組織將進一步調查以瞭解為何WHI試驗控制委員會決定停止HRT研究的原因。

摘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675



診斷與治療-

美研究發現部分醫生不經活檢輕易排除乳腺癌

研究人員說,之所以太多乳腺癌病人最初被告知沒患癌,大多數是因為醫生說可疑腫塊是無害的,因而沒有做活組織檢查。“儘管篩檢性乳房X線照相術已很普遍了,但醫生延遲診斷乳腺癌的一大主要原因還是他們不經活檢,就做出不正確的保證,說團塊是良性的。這種情況佔5%”,美國加州大學Dr. WH 3rd Goodson等說,“綜合其他原因,延遲診斷的病人可達9%”。Dr.Goodson等通過檢查435名患者(454個腫瘤)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時間來確定造成醫生診斷延遲的最主要原因。結果發現,42位病人(9%)最初被醫生錯誤告知沒患癌。其中一半人延遲了至少9個月,最長的甚至達3年。多數病人最初由醫生正確地告知她們的團塊是良性的,因而沒進行組織活檢。另14位病人沒得以及時診斷是因為其乳房X 線相片被看錯了。有9人被誤診為沒有癌症是因為活檢時出錯(或是看錯了結果,或是是操作不對)。作者建議醫生不要只依靠臨床乳腺檢查結果來判斷可疑腫塊是否是癌性的,還應由經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活檢。“要減少延遲診斷,就要求對認為腫團是良性的臨床檢查減少依賴,對報告良性結果因而不活檢的X 線乳房攝片也要減少依賴,而且要由有操作能力的人進行活組織檢查”。

摘譯自:Arch Intern Med 2002 Jun 24;162(12):1343-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555







絕經後早期激素敏感性乳腺癌可選擇阿納托唑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癌症試驗中心的Dr.Michael Baum等指出,對有激素敏感性乳腺癌的絕經後婦女,手術後用他莫昔芬治療5年是已確定的方法。但是,它有幾項副作用,包括子宮內膜癌和血栓性疾病。在一項對9,366名女性的研究中,專家認為現在醫生可以選用阿納托唑(anastrozole) 或他莫昔芬(tamoxifen)了。這些患者被隨機分成三組:3,125用阿納托唑(阿組);3,116人用他莫昔芬(他組);另3,125人聯用這兩種藥(聯組)。平均隨訪33.3個月。結果是阿組病人比他組的3年無病存活率大2%(分別為89.4%和87.4%),聯組沒有比他組表現出更大好處。並且阿納托唑在子宮內膜癌、陰道出血、中風、靜脈血栓和熱潮紅方面的耐受性比他莫昔芬更好,但後者在肌肉骨骼疾病和骨折方面的耐受比前者更佳。專家們指出,基於目前資料的利弊評估,支援絕經後女性在早期乳腺癌的輔佐性治療中使用阿納托唑,這意味著激素敏感性腫瘤病人現在的輔佐性治療有另外的選擇了。結論:對治療絕經後女性早期乳腺癌的激素敏感性的患者,阿納托唑是有效的且耐受性更好內分泌選項。但其最終利弊有待更長時間的隨訪評估。

編譯自:Lancet 2002 Jun 22; 359(9324):2131-3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6&id=8539



乳腺癌化療是否有效可以預測

義大利的研究人員Dr. R Sciuto等研究觀察放射性物質99mTc-sestamibi 從乳腺中清除的狀況來預測乳腺癌化療有效的準確度。該研究納入30例有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婦女。研究者在病人接受化療前後分別進行99mTc-sestamibi掃描檢查。研究者先給病人注射放射性物質740-MBq99mTc-MIBI,然後10 分鐘和 4小時進行乳腺平面顯像,用電腦計算放射性物質的清除率(washout rate, WOR)。上述所有病例在化療後都接受了根治性乳房切除術,由研究者對其(化療後)殘留的腫瘤大小進行病理學評價。分析結果顯示,治療99mTc-sestamibi的平均WOR為50%(範圍14%~92%)。從病理學檢查結果看,15例病人的腫瘤對化療無反應,另外15例病人的腫瘤對化療有客觀反應。根據治療前的99mTc-sestamibi試驗預測,18例病人可能對化療耐藥(WOR>45%);12例病人不會耐藥(WOR≤45%)。當把WOR切點設定在>45%時,則該試驗的預測敏感度為100%; 特異度為80%;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3%和100%,即這種方法對化療有效的預測率可達100%,對化療無效的預測率達到83%。治療後進行的99mTc-sestamibi試驗在29例病人中驗證了治療前的預測結果。結論:研究者認為,用99mTc-sestamibi的WOR預測新輔助化療對腫瘤的療效,是一種可靠的方法。陰性結果(WOR≤45%)可以除外化療耐藥,而陽性結果(WOR>45%)則提示化療耐藥的危險很大。

編譯自:J Nucl Med 2002 Jun;43(6):745-5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50317&dopt=Abstract



血清HER-2/neu值的提高可預測轉移性乳腺癌荷爾蒙療法反應的降低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血液學和腫瘤學專家A Lipton等人進行此研究的目的在於分析血清中HER-2/neu值的升高對荷爾蒙療法反應之影響。共719位轉移性乳腺癌病人,其中有動情素受體陽性(ER+)、黃體素受體陽性(PgR+)、或兩者皆是、或ER狀態未知的情況,皆被隨機分配到接受第二線的荷爾蒙療法的獨立的3組臨床試驗中。以自動化的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血清Hex-2/neu值,用以比較megestrol acetate或aromatase inhibitor(fadrozole or letrozole)的治療反應。219位病人(30%)的血清HER-2/neu值升高(>15ng/mL)。共有711位病人可以評估治療反應:在494位血清HER-2/neu值沒有升高的病人中,反應率為45%(完全反應(CR)+部分反應(PR)+疾病穩定(SD))。在217位血清HER-2/neu值升高的病人中,反應率為23%(P<0.0001)。治療有反應者其維持的時間中位數在血清HER-2/neu值升高的組中較短,為11.7個月,而血清HER-2/neu值沒有升高的組為17.4個月(P<0.0001)。至治療失敗時間的中位數在血清HER-2/neu值升高的組中也較短,其存活時間也較短,為17.2個月比29.6個月(P<0.0001)。結論:ER+且血清HER-2/neu值升高的轉移性乳腺癌病人,比起ER+且血清HER-2/neu值沒有升高者,似乎對荷爾蒙療法產生反應較少及反應時間也較短,其存活時間也一樣較短。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Mar 15;20(6):1467-7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96093&dopt=Abstract



乳腺癌PET與FDG吸收狀況生物學相關之探討

曾有研究報告,罹患乳癌的病患若以18-fluorodeoxyglucose(18-氟去氧葡萄糖,FDG)進行正子造影(PET),會有不同量的吸收,其中小葉型癌(lobular cancer)的吸收量尤其低。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令人信服的生物機制可以解釋這種現象。本研究是荷蘭Vrije大學PET研究中心Dr. R Bos等以FDG被人體吸收的量,配合各種生物標記,希望能夠得知參與其中的生物機制。共有乳腺癌55例,術前予18-FDG-PET,影像結果由3位醫師以四分法計分進行判讀。癌病灶切片使用下列物質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葡萄糖轉送體1( Glut-1)、 己糖激(HK) I、II、III、巨噬細胞、誘導低氧因素-1-α(HIF-1-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165)及微血管。除此之外,還評估癌症的分裂活性指數(MAI)、壞死程度、淋巴球的數目及癌細胞數量/體積。結果是FDG的吸收量與下列均呈正相關:Glut-1表現(P<0.001)、MAI(P=0.001)、壞死程度(P=0.010)、癌細胞數量/體積(P=0.009)、HK I的表現(P=0.019)、淋巴球數量(P=0.032)以及微血管密度(P=0.032)。而HIF-1-α、VEGF-165、HK II、HK III及巨噬細胞,與FDG的吸收量均無關。但事實上,HIF-1α與HK II對MAI及Glut-1都有其價值存在。結論:乳腺癌病患所表現的FDG吸收活性代表著:微血管運送養份的功能;Glut-1將FDG運送到細胞內、將HK帶進FDG進行醣酵解等。這些因素共同解釋了乳腺癌對於FDG有不同吸收量的特徵,也說明了小葉型乳腺癌會有低吸收量的原因。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an 15;20(2):379-8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86564&dopt=Abstract



在乳腺癌治療決定間的醫生與病人之關係

近年來,鼓勵病患參與自身疾患的治療決定。然而,病人與醫師之間對於病患的需求以及對疾病的認知情形卻有明顯的差異。為此,德州大學安達臣癌症中心Dr. E Bruera等針對病患對治療決定的要求以及醫師對於病患認同的情況做一評估性的前瞻性研究。共有57例乳腺癌病患進入此項研究並完成資料分析。近89%的病患比較希望與醫師在治療決定上的關係為主動、分享性質。但雙方之間達到滿意之治療決定者只有24例(42%)。其他的相關變數如年紀、教育水平以及收入等均無統計學上之意義。結論:女性乳腺癌病患對於參與治療計劃的決定有很強的需求,然而在醫師方面則無法提供相對的滿意服務。唯有靠醫師和病患之間加強並改善溝通,以期取得平衡。

編譯自:Cancer 2002 Apr 1;94(7):2076-8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32912&dopt=Abstract



用電腦預測乳腺癌的預後

一種能仿真人類思考能力的電腦系統已經被英國考文垂大學Dr. H Seker等科學家“訓練”出預測乳腺癌預後的能力。在目前的初期研究中有100名婦女接受測試,發現該機器預測的正確率達88%,包括病灶是否轉移以及病人未來五年的復發率與存活率。科學家相信利用這種科技所產生預後因素模型將比統計學的或以人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方法更為可靠。

編譯自:Anticancer Res 2002 Jan-Feb;22(1A):43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17328&dopt=Abstract



MammoSite放射治療乳腺癌

近日,美國Royal Oak,William Beaumont醫院腫瘤放射科Dr. GK Edmundson等介紹了一種新的醫療裝置MammoSite放射治療系統,為乳腺癌患者提供一更簡單更正確的保守短距離放射治療,有更廣泛之用途,帶有特徵性劑量監測器。Dr. Edmundson等分析經新裝置放療的12個病例(其中8例曾治療),12例均在治療前做過CT掃描。結果與過去應用的間質短距離放療進行比較,顯示MammoSite的治療劑量較小,兩者的比例為0.77 vs 0.93,但對準靶劑量卻較多,為90% vs 69.8%。然而,新裝置的皮膚分佈劑量可能增加,雖然會回復,但需留意。編譯自: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2 Mar 15;52(4):1132-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58911&dopt=Abstract



FDA批准放射治療乳腺癌的新裝置

FDA近日批准了一種新的醫療裝置,為接受乳腺癌腫切除術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種放療選擇。該裝置名為MammoSite放射治療系統,由一支導管和與之相連的氣囊組成。在患者接受乳腺腫塊切除術後,將該裝置置入切除乳腺腫塊的區域,然後給氣囊充氣,並將一個放射源置入導管之中。氣囊的作用是使放射源集中在切除區域。在一系列治療完成後(通常要數天時間),將導管移去。這種近距放射治療裝置(Brachytherapy Applicator)用於對腫塊切除後的手術區域進行放射治療,而對周圍組織有較小的放射性。該裝置並不能替代需要進行全乳腺放射治療的全乳腺放射療法,它主要用於治療乳腺癌的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切除整個乳房的必要。研究表明,這種進行近距放射治療新方法相對簡單,同時沒有增加對患者的危險。但作為全乳腺放療乳腺癌的替代療法之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沒有被最終證實。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5&id=8372



Bag1有望成為乳腺癌治療新靶點

美國加州The Burnham 學院Dr. M Kudoh等報告 ,Bag1蛋白與細胞的增殖、凋亡以及應激反應等有關。從人類某單一基因產生的Bag1可有4種異型,包括Bag1L。曾有報道乳腺癌患者Bag1和Bag1L呈過度表達,故此,Dr. Kudoh等在體外和利用免疫缺陷小鼠腫瘤異種移植模型,探究Bag1和Bag1L對培養的人類乳腺癌細胞株ZR-75-1生長的影響。 結果:在含10%血清的培養基中,轉染編碼Bag1或Bag1L表達質粒的細胞生長速度,與轉染ZR-75-1對照細胞十分接近。相反,穩定表達Bag1或Bag1L突變體的ZR-75-1細胞的生長速度減緩。在不含血清的培養基中,對照組轉染細胞和Bag1△C或Bag1L△C表達細胞的生存力隨時間推移而降低;但過度表達Bag1或Bag1L的ZR-75-1細胞,在培養基中可存活1周以上。在腫瘤異種移植研究中,將ZR-75-1細胞植入雌性nu/nu小鼠的乳腺脂肪墊中。結果發現,由表達Bag1或Bag1L的ZR-75-1細胞形成的瘤體體積是對照轉染細胞的1.4~1.6倍;而由表達突變型Bag1和Bag1L細胞生成的腫瘤,生長非常緩慢,腫瘤體積不到新對照ZR-75-1細胞生成的腫瘤體積的1/3。結論:Bag1和Bag1L激惹人類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及存活有著相似的改變。干預Bag1或Bag1L功能有可能成為治療乳腺癌的有用對策。

編譯自:Cancer Res 2002 Mar 15;62(6):190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12172&dopt=Abstract



新的檢測乳腺癌的血漿生物標誌物

最近,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研究所Dr. J Li等研究人員找出了一種叫做SELDI的質譜儀,以這種儀器來鑒定乳腺癌的潛在生物標誌物。研究人員自他們的血清庫中取得169個血清樣本,其中103個樣本分屬不同臨床階段的乳腺癌患者,41個樣本採自未罹患乳腺癌女性,25個樣本的主人則有良性乳房疾病。這些血清稀釋後以Ciphengen ProteinChip(R)晶片進行檢驗。結果:最後篩檢出3個生物標誌物,這些生物標誌物可以區辨出0-I期的乳腺癌和未罹患乳腺癌的血清樣本。同時研究人員還找出了第II-III期乳腺癌的生物標誌物。多變數分析顯示該3個生物標記的引導程序交叉證實對全部病人的敏感度為93%對全部對照組的特異性為91%。結論:研究人員認為SELDI質譜儀結合生物信息工具,能用來發掘其他更新更好的的生物標誌物。結合使用生物標誌物的敏感度和特異生對早期診斷乳腺癌有很大之潛力。

編譯自:Clin Chem 2002 Aug;48(8):1296-30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42387&dopt=Abstract



手術後化療可延長乳腺癌患者存活期

據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經過手術切除了早期乳腺癌的患者如果隨後再接受長期化療,將顯著減少復發和死亡之危機,並相應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這是美國Dartmouth醫學院的Dr. BF Cole等對47項隨機研究中涉及到的約18,000例乳腺癌患者的治療記錄進行了綜合分析後得到的結論。因此建議對於年輕的患者來說,手術後應當再接受相應的化療治療。但該項研究只提供了患者在手術後頭十年的病歷。應對已經證實了的雌激素受體呈陽性的較年輕的乳腺癌患者的單純內分泌治療和化療加內分泌治療的長期療效再做研究比對。

編譯自:Lancet 2001 Jul 28;358(9278):277-8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98214&dopt=Abstract



許多美國乳腺癌婦女使用HRT

美國衛斯康新大學的Dr. PF Harris等在最近的研究調查中,對110名18~69歲曾罹患乳腺癌的婦女以及73名相對等之對照組,由於更年期障礙而使用荷爾蒙替代治療(HRT)之情形。包括藥物處方、維生素、草藥、大豆製品、針灸以及推拿治療。結果發現乳腺癌婦女發生更年期障礙的情形,比對照組多達5.3倍。對照組有47%接受女性荷爾蒙治療,而只有4%乳腺癌患者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乳腺癌婦女中大部分(7.4倍)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來處理更年期障礙。附加的補充品最普通的有維生素E、草藥及大豆製品,沒有用針灸和推拿治療來緩解症狀的。因此有人認為大豆製品可能可以降低乳腺癌之復發。總而言之傳統之荷爾蒙補充療法並不鼓勵,但是如果有更年期障礙的症狀時還是有使用的必要。

編譯自: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2;23:501-50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621



轉移性乳腺癌一線化療的III期臨床試驗

本文乃由10,961個多中心組成的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所做的臨床III期有關轉移性乳腺癌的第一線化療研究,比較doxorubicin(A)和paclitaxel(T)合併的稱為AT的化療與標準的A和cyclophosphamide(C)合併的稱為AC化療的抗癌效果及耐受性。所選取病患必須未曾接受過anthracycline治療及2個方位都可以測得到的轉移性乳腺癌。納入的275例病患被隨機分配到AT組(1次iv A 60mg/m(2),加上連續3小時iv T 175mg/m(2))或AC組(60mg/m(2)的doxorubicin加上600mg/m(2)的C)。療程以每3週為1個週期,最多不超過6個循環。若在治療的第1個週期中若沒有發生3級或以上的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則可在第2個週期將T的劑量增加至200mg/m(2)及C增加至750 mg/m(2)。以無病程進展的存活期(PFS)作為主要評估並比較AT及AC 2組的反應率、安全性、整體存活率(OS)及生活品質。結果:2個治療組均完成中位數為6個週期的療程。相關的劑量強度效應以及A的累積劑量在AT組比較低。療程中可增加劑量者,AT組只有17%,而AC組有20%。2組的PFS中位數都是6個月。AT和AC的反應率分別是58%、54%;OS中位數分別是20.6個月、20.5個月。另外,AT(32%)相對於AC(9%)比較容易出現嗜中性白血球減少性的發燒。結論:AT和AC 2組的抗癌效果無顯著的差別。AT組,由於治療所產生的相關毒性,令A的劑量強度效應有所折衷。摘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ul 15;20(14):3114-2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18025&dopt=Abstract



(六) 肝癌:

病因與預防-

COX-2抑制劑能預防祼鼠結腸癌的肝轉移

JTE-522是一高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能抑制祼鼠結腸癌的肝轉移。作者在報道中指出,非類固醇抗炎藥最少能減小一半癌症之危險,但機制未明。基於COX-2可能抑制結腸癌增殖和血管生成的早先報告,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所Dr. Nobuya Yamada和同事在培養皿中檢測了JTE-522對注射了LM-113結腸癌細胞並已擴散到肝臟的祼鼠的作用。實驗結束時,作者發現對照組小鼠肝臟表面平均有46.4個轉移的結節,而用過JTE-522的小鼠肝臟表面平均只有3.6個轉移結節。報告指出,JTE-522清楚地抑制血小板衍生物生長因素、前列腺素以及金屬蛋白-2(MMP-2)的產生,但不影響MMP-9的產生。結論:Dr. Yamada 認為COX-2 對肝轉移有抑制作用,且在實驗中無任何毒性可見。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 Aug 10;100(5):515-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763



乙肝e抗原陽性增加肝癌危險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Dr. CJ Chen等指出,血漿中乙肝e抗原(HBeAg) 陽性意味著肝細胞中活性病毒的復製,因此,HbeAg也就是出現乙肝病毒DNA的標誌物。本文前瞻性研究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陽性與肝細胞癌(HCC)發生發展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選取11,893名無肝細胞癌證據的臺灣七個城鎮男性(35-65歲),分析肝細胞癌的發生率。受試者均在1991年和1992年間接受HBsAg和HBeAg檢測。追蹤9年。結果:在研究及追蹤期間,共有111名發生HCC,其中無抗原陽性、僅HBsAg陽性、HBsAg和HBeAg二者 皆陽性者的HCC發生率分別為每10萬人/年的39人、324人和1,169人。經多變數分析表明,HBsAg陽性者HCC的危險僅為無抗原陽性者的9.6倍(95% CI, 6.0-15.2),而HBsAg和 HBeAg兩種抗原均陽性者其HCC的危險增加到60.2倍(95% CI, 35.5-102.1)。結論:Dr. Chen認為,HBeAg可以作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HCC發生危險的有用標誌物,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會增加HCC發生的危險,尤其是HBeAg陽性患者。

編譯自:N Engl J Med 2002 Jul 18;347(3):168-74, 208-21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641



診斷與治療-

術前預測小肝癌術後的生存率

德州大學安達臣癌症中心肝細胞癌國際合作研究小組的Dr. JD Wayne等建立了一個多機構的資料庫,收集了接受癌腫切除術的180例男性和69例女性小肝細胞癌(HCC)患者(癌腫直徑≤5 cm)的臨床資訊。研究者回顧了整個定群樣本中每例患者的病理切片和臨床資料,患者的中位數年齡62歲。研究人員在術前對6種與生存率相關的臨床因素進行了評估,包括年齡、性別、術前AFP水平、肝炎血清學、腫瘤的數量和Child-Pugh評分,同時也評價了肝炎活動性評分、肝纖維化評分和Edmondson-Steiner腫瘤分級等三項病理因素。並用時序核對和Cox比例風險模型對影響生存率的因素進行測定。結果發現,定群的總生存時間中位數為4.2年,5年總生存率為41.1%,8年總生存率為19.8%。肝纖維化評分、Edmondson-Steiner分級和Child-Pugh評分為切除術術後生存率顯著的預測因素。基於以上因素,研究人員對整個定群應用了一個預後評分體系:沒有危險因素者的評分為1,有1種危險因素者評分為2,有2種或3種危險因素者的評分為3。成對時序檢驗顯示,評分為1和2、2和3、1和3的患者之間的術後生存率表現出顯著差異。該評分系統對預後的重要性,在一項對98例HCV血清學陽性患者亞組研究的獨立分析中仍然有效。結論:肝細胞癌國際合作研究小組的醫師基於腫瘤分級和肝病嚴重程度的評分,可以在術前幫助確定哪些是不適宜進行手術治療的小HCCs患者。對該不適宜的患者可考慮予移植和/或消融術作為治療手段。

編譯自:Ann Surg 2002 May;235(5):722-30; discussion 730-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81219&dopt=Abstract



歐洲醫學中心對肝細胞癌預後之研究

在歐洲及美國,肝癌(HCC)追蹤的資料並不充足,因此,德國Erlangen-Nuernberg大學Dr. C Herold等人分析了1988~99年在其醫院住院的所有HCC病患的資料。包括病因、分期(Okuda和UICC的分類標準,肝硬化則依照Child-Pugh分數計分),診斷方式以及281例HCC病患的治療方式。存活時間作為分期與治療之函數而計算。結果是所有病患都有肝硬化的病症。有72例接受肝局部切除術,28例接受肝臟移植手術,31例接受經動脈藥物注射及栓塞手術,14例接受經皮的酒精注射治療。另外有136例不願接受治療。經分析發現,Okuda與Child-Pugh分類與預估中位數存活時間的減少明顯相關。然而UICC分類則對預測預後比較沒有那麼強有力。結論:HCC只發生於肝硬化的病人。存活時間與治療及Child-Pugh分數有明顯相關性。在歐洲的病患中,Okuda分類確實是比UICC分類法為好的預測工具,但是未來仍應與其他的分類工具作比較。

編譯自:Liver 2002 Feb;22(1):2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06615&dopt=Abstract



CT與MRI診斷肝細胞癌的比較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Dr. J Stoker及其同事選取61例肝細胞肝癌(HCC)患者,前瞻性分析三相螺旋CT和常磁性超氧化鐵(SPIO)增強MRI的診斷敏感性和治療分類。同時採用外科手術標本組織病理學分析和影像學隨訪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結果發現,SPIO增強的MRI檢測到189個病變,而三相螺旋CT檢測到124個。MRI能比CT檢測到更小的病灶,兩者的中位直徑分別為1.0和1.8釐米。兩種技術的病變分類診斷準確性無顯著差異,此外,兩者在治療分類上都有很好的一致性。結論:Dr. Stoker認為,三相螺旋CT和SPIO增強MRI均是很有價值的先進診斷技術,但MRI沒有電離輻射,更適於作為肝癌可疑患者的診斷隨訪手段。

編譯自:Gut 2002 Jul;51(1):105-7

http://www.ncbi.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77101&dopt=Abstract



肝癌新藥問世

最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可以治療肝癌的新的烷基化合物3-bromopyruvate (3-BrPA),並且在動物體內測試成功。主持研究的Dr. Peter Pedersen表示,將化合物直接注射到近腫瘤的動脈內以對抗腫瘤,4天後組織學分析顯示:治療組與未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平均尚存活的細胞比例為16%比74%,可見殺死了大量癌細胞,然而對健康的肝細胞則沒有不良影響。效果明顯優於目前用於治療人類肝癌的栓塞化療。

編譯自:Cancer Res 2002 Jul 15;62(14):3909-1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643



瘤內注射順鉑/腎上腺素凝膠治療肝癌有效

德國法蘭克福JW歌德大學Dr. TJ Vogl等報告,在CT引導下進行瘤內注射順鉑/腎上腺素凝膠(cisplatin/epinephrine gel),治療肝臟惡性腫瘤有一定療效。Dr. Vogl等採用在CT定位下進行瘤體內注射的方法治療了8例結直腸癌病人的17個肝轉移灶(平均注射5.1次)和9例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13個病灶(平均注射3.1次)。結果顯示:治療前轉移瘤的平均體積為77.4ml,原發性肝癌病灶的平均體積為29.2ml。治療後轉移灶的平均體積降至68.3ml,而原發性肝癌灶的平均體積降至14.5ml。治療後隨訪6個月,肝細胞癌的局部治療控制率為71%;結直腸癌肝轉移病人的局部治療控制率為38%。結論:研究者認為,局部注射凝膠化療對肝細胞癌的療效要好於結直腸癌肝轉移灶,是一可行的且耐受性好的治療方呿。

編譯自:Br J Cancer 2002 Feb 12;86(4):52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70531&dopt=Abstract



,肝癌術後復發的分子學標誌

肝癌(HCC)患者血清中細胞增殖的標誌-組織多特異抗原(TPS)水平,與肝癌根治術後的早期復發風險有關。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核子醫學部Dr. WJ Yao等研究人員,為區分各種預後因素對HCC根治術後復發的影響,選取了54例HCC患者,在根治手術前測定血清TPS水平。通過單變數和多變數分析,Dr. Yao等指出術後復發的時間與TPS水平及其他預後因素相關。血清TPS水平>/=150 U/L與<150 U/L者相比較,前者與腫瘤復發時間縮短顯著相關(P=0.016)。此外,亦與腫瘤大小、數目、門脈受侵及切除邊緣顯著相關(P值各為0.015、 0.004、0.003、0.003)。另一種常用腫瘤標記物甲胎蛋白(AFP)與腫瘤復發無相關性。結論:對血清TPS高水平的術後HCC患者宜緊密隨訪。

編譯自:Cancer 2002 Jul 1;95(1):112-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15324&dopt=Abstract



甲胎蛋白診斷HCV相關性肝癌具有種族差異性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Dr. MH Nguyen指出,甲胎蛋白(AFP)常用作肝細胞癌(HCC)的診斷標誌物。多數有關AFP的資料來源於對慢性乙肝或其他混合病因慢性肝病的研究。AFP對丙肝病毒(HCV)相關性HCC的診斷價值的相關資料有限,目前僅有亞洲和歐洲進行研究,但結果相互矛盾。AFP水平可能因種族背景和基礎肝病病因的不同而具有顯著差異。研究人員選取163例感染HCV的HCC患者和149例HCV相關性肝硬化對照患者,進行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結果發現,AFP為0-20、21-50、51-100、101-200ng/mL時的HCC陽性可能率分別為0.46、1.31、1.15和6.90。而對照患者的AFP均未超過200ng/mL。研究人員指出,AFP診斷感染HCV的非洲裔美國人發生HCC的敏感性低於所有其他種族組的患者(AFP>10ng/mL時為57.1%比81.6%,P=0.02;AFP>20ng/mL時為42.9%比66.0%,P=0.05)。非非洲裔美國人的受者手術特點曲線下面積為0.81,而非洲裔美國人僅為0.56。結論:Dr. Nguyen認為,AFP大於200 ng/mL 可用以證實HCV相關硬化和有肝腫塊的HCC病患;然對診斷非洲裔美國人發生的HCC不敏感。

編譯自:Hepatology 2002 Aug;36(2):410-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143050&dopt=Abstract



冷凍消融與常規切除治療非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療效相似

肝葉切除手術治療非結直腸癌肝轉移有許多優點。冷凍消融術治療此類腫瘤的作用尚未定論。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Dr. JD Goering等回顧性分析了應用冷凍消融(切除)和常規外科手術切除非結直腸癌肝轉移之療效。該研究對1991 年2月至2001年5月的42例病人共48個肝轉移病灶的治療情況進行了回顧性研究,並分析了不同手術方法和不同原發腫瘤類型的總生存率和局部肝腫瘤無復發生存率。結果顯示,患者1年、3年和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82%、55%和39%。中位生存期為45個月。冷凍外科聯合或不聯合切除治療(23個病灶)與常規外科手術治療(25個病灶)相比,局部肝腫瘤3年無復發生存率分別為19%和24%,5年無復發生存率分別為37%和40%。結論:與常規外科手術治療相比,冷凍外科切除術(消融)治療非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結果,在患者生存率和局部肝腫瘤復發率上均相似。聯合冷凍外科和常規肝葉切除擴大了可治療疾患的病人群。

編譯自:Am J Surg 2002 Apr;183(4):38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75925&dopt=Abstract



糖尿病不是肝癌肝切除術的禁忌證

糖尿病(DM)患者併有肝細胞癌(HCC)行肝切除術,對其手術成果或遠期預後是否有明顯影響?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Dr. ST Fan等於1989~2000年間,研究比較了接受肝切除術的62例合併DM和463例不合併DM的HCC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和死亡率及併發症發生率。比較了2組的長期總存活率和無病存活率;以多變數分析來評估DM對預後的影響。結果發現,合併DM和不合併DM的2組患者有相近的併發症發生率(38.7%對37.1%,p=0.820)、相近的30天死亡率(3.2%對3.0%,p=0.583)和院內死亡率(6.4%對6.0%,p=0.782)。2組患者在總生存率中位數和無病生存率中位數方面也沒有顯著差異(43.5個月對43.2個月,p=0.438;18.2個月對15.0個月,p=0.418)。多變數分析顯示,腫瘤的pTNM分期、術中失血和術前吲哚花青綠15分鐘留滯水平是總體生存率僅有的顯著預測指標。無病生存率的顯著預測因素是腫瘤pTNM分期、腫瘤大小和術中失血。Dr. Fan等總結說:DM並不顯著影響圍手術期或肝癌患者肝切除術的預後。依據現有資料,DM不應被視為對HCC患者行肝切除術的不利因素。

編譯自:Am J Gastroenterol 2002 Jun;97(6):1480-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94870&dopt=Abstract



兒童及青少年晚期肝癌預後差

化療對兒童可切除的肝細胞癌(HCC)可能有益,但對晚期病患則幫助不大。美國亞特蘭大Emory大學Dr. Howard M. Katzenstein等比較了2組不同化療方式之成果。初始外科或活檢後的46例病兒隨機接受cisplatin, vincristine和fluorouracil或cisplatin和持續滴注doxorubicin。結果:總的5年無事件存活率(EFS)在第一治療方式為20%、第二治療方式為19%,結果相似。I期病患的5年EFS為88%,缺II期病患,但III期和IV期病患的相應數值為8%和0%。Dr. Katzenstein等注意到只有8例是一開始就適合於外科切除術者,在術後予上述的任一治療方式都得到極佳之存活率,不過,含有doxorubicin方式治療的,其毒性較大。另38例病童中有18例在誘導外科術I前顯示病情進展,化療後在餘下的病患中只有2例可行腫瘤切除者。結論:兒童晚期病例對上述治療方式的反應差,存活率很低。因此,對兒童HCC,尋求新的治療方式及更新的治療途徑是迫切需要的。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un 15;20(12):2789-9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7&id=8599



融合蛋白可摧毀肝臟腫瘤

據一項研究表明,將具有抑癌活性的轉錄因數P53和轉運蛋白相融合,可提高P53的抗癌活性。德國漢諾威大學Dr. Stefan Kubicka等指出,目前已知大約50%的人類腫瘤有P53基因突變或缺失。以往研究表明P53基因治療可以導致腫瘤細胞凋亡並增加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但由於P53基因難以轉運進入腫瘤靶細胞,令P53基因治療的效果尚未能在臨床試驗中獲得證實。在已知VP22蛋白在細胞間的轉運中起重要作用之前題下,研究人員將野生型P53蛋白或P53和VP22(P53-VP22)融合蛋白的逆轉錄病毒表達載體注射入肝癌荷瘤小鼠,然後採用組化方法分析兩種蛋白在小鼠體內的分佈。結果發現,P53-VP22蛋白的轉錄活性比單獨P53高得多,而且還具有更高的抗癌活性,注射P53-VP22的小鼠生存時間長於單獨P53注射的小鼠。Dr. Kubicka認為,VP22與P53融合能改善P53的抗癌效能,相信VP22也有望能增強其他各種肝病基因治療的療效。西班牙Navarra大學的Dr. Cheng Qian等在相關評論中指出,雖然此研究中採用基因治療的小鼠數目較少,但卻為研究癌症基因治療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方法

編譯自:Gastroenterology 2002 Aug;123:608-618,639-64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templates/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8&id=8806



(七) 食管癌:

病因與預防-

“功夫茶”不會引發食管癌

為闡明熱飲“功夫茶”和食管癌發病之間的關係*,日前,廣東汕頭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李克(音譯)等專家進行了一項病例照對試驗研究,共納入1,248例食管癌與同數目的對照組。結果表明飲用功夫茶可能對食管癌的發生有對抗的保護性作用,儘管是熱飲。同時還觀察到功夫茶有降低煙酒的致癌作用(特別是編

編譯自:Br J Cancer 2002 Feb 1;86(3):346-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75696&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晚期食管賁門癌ECF和MCF治療的比較

表阿黴素(epirubicin)、順鉑(cisplatin)和靜脈延時注入5-FU(ECF) 治療方法對於進展性食管賁門癌仍然是一種可參考的治療。來自英國的學者P Ross等在一個隨機研究中證實了ECF治療的反應性、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學者們的研究同時證實了絲裂黴素(mitomycin)、順鉑和靜脈延時注入5-FU(MCF)的治療方案有同樣的效果,但是相比較之下,ECF的生活質量較好。學者們對患有腺癌、鱗癌或未分化癌的580名患者進行了研究。這些參與者隨機地接受ECF或MCF。研究者分析了反應性、生存率、毒性和生活質量。ECF總的反應率為42.4%,MCF為44.1%,毒性反應是可以忍耐的,只有1例因毒性反應而死亡。ECF導致了3或4級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2級脫髮,但是MCF還導致了血小板減少症和紅斑。研究者指出。ECF平均生存9.4個月,MCF為8.7個月。研究者說,接受ECF的患者有40.2%及接受MCF的有32.7%在1年時仍存活。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Apr 15;20(8):1996-200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56258&dopt=Abstract



PET對局部晚期食管癌放化療效應之評估

本文乃比利時Leuven大學醫院Dr. P Flamen等的之前瞻性研究,是針對使用18F去氧核糖(FDG) 標示的正子攝影(PET)檢查以評估接受手術前輔助性放化療(CRT)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而設計的。共有36位無其他器官轉移的局部晚期食管癌病患(T4)進入此項研究,在接受CRT前後1個月各接受1次PET檢查。病患依照FDG-PET的吸收強度而分類出強反應者。PET檢查的結果將與手術取得的組織做比較。淋巴結陽性的範圍與CRT前後在強反應者有明顯的正相關(p=0.001):在N0M0的病患中,11位中9位有明顯反應(82%),在N1-2M0的病患中則9位中3位(33%)有明顯反應,對於已有淋巴遠處轉移的病患則在16位中只有2位有明顯的反應。但是這一相關性與內視鏡超音波及電腦斷層(CT)檢查不成正相關。系列的FDG-PET產生強反應者的敏感度為10/14(71%)、特異性為18/22(82%)。使用PET評估反應與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相吻合者78%。PET為強反應者與非強反應者之病患在接受過CRT的中位數存活期分別為16.3與6.4個月。尚發現淋巴結侵犯的廣度與FDG-PET檢測的代謝反應二者在預後的比較上,後者可作為較佳的預後評估因子(p=0.087)。結論:這一研究指出使用系列的FDG-PET確與治療的病理反應與存活度呈正相關。 摘譯自:Ann Oncol 2002 Mar;13(3):361-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96465&dopt=Abstract



OXP合併5-FU及體外放療對食管癌病患的研究報告

本研究之目的乃是針對罹患原發性食管癌(EC)的病人,給予OXP(oxaliplatin)合併5-FU的長期注射(PI)與體外放射治療(XRT),驗證其安全劑量與療程。研究對象為未曾接受任何治療的第II、III、或IV期EC病患,第1個療程包括:第1、15、29天時給予OXP 85 mg/m(2)、連續35天予每日5-FU 180mg/m(2)的24小時PI以及第8天時開始給予28分次的XRT共1.8 Gy。在第一療程結束後,合格的病患則進行手術或進行除外XRT的第2療程;手術後的病患合格地進入第2療程。第IV期的病患若沒有病情進展,則給予3個療程。OXP與5-FU劑量是否增加,則依連續3名病患是否出現劑量上限毒性(DLT)而決定。結果:接受治療的病患共有38例:22例為第IV期非侵襲性EC,16例為第II期與第III期非侵襲性EC。其中有36例完成第1療程,經評估後有29例病患開始第2療程,且有24例完成第2療程。本研究的合併療法可讓病患承受,但DLT則限制了OXP與5-FU劑量的增加。所有病患均沒有出現4級的血液毒性,有8例累計出現了11個3級與2個4級臨床毒性。在第1療程結束後,有29例病患(81%)的食管黏膜已沒有腫瘤,有13例病患接受食管切除手術;有5例(38%)病患的病理報告為完全反應(complete response)。結論 :第1、15、29天給予OXP 85 mg/m(2),合併5-FUPI以及XRT的療程是安全能耐受的,對原發性EC似乎是有效的。對EC的治療,OXP在多重療法中的地位則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un 15;20(12):2844-5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065561&dopt=Abstract



(八) 胃癌:

病因與預防-

教育背景和胃癌的前瞻性研究(日本)

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通常是社會經濟狀態的反映,而後者與胃癌的發生發展呈負相關。然而,生活方式因數對其影響程度等詳細相關性卻仍是不清楚。日本九州市,職業和環境衛生大學工業生態科學院臨床流行病學部Dr. Y Fujino等為闡明社會經濟狀態和胃癌之間的相關性,對不同生活方式因數所起的作用作了檢查,這包括1988年開始於日本的飲食和癌症相關性的前瞻性群團研究。通過自已-供給的問卷方式搜集資料,每年行隨訪調查及死因記錄。居住在日本45個區域的共127,477供研究的參予者,本分析檢獲的資料有男18,746和女26,184名,隨訪328,030人次/年後,發現男性女性各261和118名死於胃癌。結果:高教育群男性,經年齡調整後的相對危險率(RR)最低(RR=0.72, 95% CI: 0.50-1.04);經年齡和飲食選擇(包括淹漬品、蔬菜水果、綠茶和偏愛者的鹹味食品)調整後,發現其RR與前者相同。結論:預期中的教育水平和胃癌死亡之間的負相關在男性中被觀察到,然而,這種相關性不能夠以社會經濟經狀態相關的不同的生活習慣、煙酒消耗來解釋。

編譯自:Prev Med 2002 Aug;35(2):12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200096&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靶向脂質體順鉑有望用於已播散胃癌

日本帝京大學醫學院Dr. H Linuma等研究人員開發出將順鉑(cisplatin)裝入偶聯轉鐵蛋白(transferring)的PEG脂質體。而轉鐵蛋白可通過其受體攝取,進入腫瘤細胞內。研究人員在小鼠腹腔內接種了人MKN45P胃腫瘤細胞。4天後,分別給小鼠注射偶聯轉鐵蛋白的PEG脂質體順鉑、PEG或空白脂質體。結果:注射偶聯轉鐵蛋白的PEG脂質體順鉑的小鼠腹水及大網膜內脂質體和順鉑的水平較注射PEG或空白脂質體者明顯升高,腫瘤細胞內的順鉑水平也顯著升高,其存活時間也明顯比注射PEG或空白脂質體或單純順鉑溶液的小鼠長。結論:Dr. Linuma等認為,轉鐵蛋白PEG脂質體是腹膜播散胃癌細胞小鼠體內順鉑細胞漿靶向治療的成功載體,可能成為治療腹膜播散胃癌的新方法。

編譯自: Int J Cancer 2002 May 1;99(1):130-7

http://www.ncbi.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48504&dopt=Abstract



早期胃癌採用腹腔鏡輔助手術效果更好

日本前橋Gunma大學Dr. E Mochiki及其同事最近指出,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LADG)已逐漸用於早期胃癌的施治,但LADG的優缺點目前報道甚少。為比較LADG與傳統開腹遠端胃癌切除術(DG)治療早期胃癌的優缺點,研究人員選取34例接受LADG手術的早期胃癌患者,與同期的31例DG手術患者比較手術預後、腸功能恢復時間、併發症和體重變化,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胃癌的組織學分型相匹配。術中以20號不透射線為標誌物插入十二指腸,術後每天X線觀察,直到標誌物在降結腸中出現,以評價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結果發現,LADG的手術時間顯著延長,清除淋巴結減少。術後住院時間縮短,術後併發症(如腸梗阻)顯著減少,術後恢復更快,在24個月後全部LADG手術患者體重恢復到病前體重,而DG的患者體重沒有變化。結論:Dr. Mochiki認為,對於早期胃癌患者, LADG術後恢復快,生活質量高,而且不影響胃癌的治癒率。 摘譯自:World J Surg 2002 Jun 21;26(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依从性研究.pdf (248 KB)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