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资料】國際癌症研究訊息譯文集 3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1015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 腫瘤概論:

病因與預防

P53基因太多會衰老、太少易患癌

休斯頓貝勒醫學院Dr. Lawrence A. Donehower等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P53基因雖有抑制癌細胞的作用,但體內如有過多P53基因,會阻礙幹細胞分裂,使身體組織不能得到正常補充,減弱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加速衰老過程。研究人員以小白鼠作實驗,發現有過多P53基因的小白鼠雖然患癌機會較低,但平均壽命只有96週,較正常小白鼠118週的壽命短20%,並出現過早衰老情況,主要表現為肌肉耗損、駝背、骨質疏鬆易骨折、皮膚變薄及毛髮不再生長等。

編譯自:Nature 2002;415:26-27,45-5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7910



運動能夠降低中年男性腫瘤發生的危險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Dr. S. G. Wannamethee等對7,588名年齡在40到59歲的男性進行了近19年的追蹤觀察。研究人員收集這些人的健康資訊,包括運動習慣、腫瘤的診斷和總體健康狀況等。在整個隨訪期內,共有969人被診斷為某種類型的腫瘤。在考慮了其他危險因數(包括吸煙習慣,體重,飲酒情況和年齡等)之後,發現只有在那些經常進行適當運動的人中,腫瘤的總體發病率顯著降低。男性經常參加的運動包括跑步、高爾夫球、游泳、網球、航海等,每週運動2次以上的人患各種腫瘤的危險性降低24%,發生上消化道腫瘤的危險性降低了62%。但患膀胱癌的危險性卻增加了79%。除了腫瘤之外,一些慢性疾病也可以通過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而起到預防或延緩發病的作用。儘管在本研究中體育鍛煉使膀胱癌的發生率升高,但是研究人員認為體育鍛煉對腫瘤發生的預防作用和對總體健康狀況的益處超過其可能的副作用。

編譯自:Br J Cancer 2001 Nov 2;85(9):131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20466&dopt=Abstract



鈣拮抗劑和ACEI不會增加癌症發病率

癌症是否與高血壓或血壓相關,降壓藥物有致癌作用還是有防癌作用的研究報告很少,為評價上述關係,瑞典Umea大學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部Dr. LH Lindholm等最近對老年高血壓病人的癌症發病率進行了一項5年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共6,619例老年高血壓病人,平均年齡76歲,中位隨訪時間5.3年。隨機將病人分為3組,即常規藥物組(利尿劑或β阻滯劑)、鈣拮抗劑組和ACEI組。另從瑞典癌症登記的病人中選擇匹配者的癌症發病參考頻率的預期值相對照,並比較3組間的癌症發病數量。結果:基線狀態607例(9%)有癌症病史。其類型與老年病人常見的癌症類型分佈非常相似。在隨訪期間,共有590例新發癌症625例次,其癌症發病率,包括總發病率和標準化發病率(SIR),3組間均無顯著差異。所有癌症的SIR均接近於總體發病率,其中常規藥物組為0.92(95%CI 0.8-1.06);鈣拮抗劑組0.96(95%CI 0.83-1.10);ACEI組0.99(95%CI 0.86-1.13)。結論:在接受降壓藥治療的高血壓病人中,常規藥物組、鈣拮抗劑組和ACEI組的癌症發生危險均無差異。

編譯自: Lancet 2001;358(9281):539-4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20524&dopt=Abstract



腫瘤組織中確有神經生長

儘管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在腫瘤組織中沒有神經生長,但是根據德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結果證實實際上在腫瘤組織中是有神經的,這一發現將會使研究人員對癌症有一個新的認識。德國波恩大學眼科中心的Dr. Seifert在用高倍鏡對眼部腫瘤進行觀察時首次在腫瘤組織中發現了神經纖維。他說:"一直以來人們在腫瘤組織中尋找神經,大多數人未能成功。這是人類首次在腫瘤中發現神經纖維,但由於眼睛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器官,我想在一些其他腫瘤組織中找到相同的證據,證明神經纖維的確是存在於腫瘤中的,而不是器官中的"。Dr. Seifert終於在5例不同的膀胱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找到了新的證據。他說:"在這些患者中腫瘤組織的生長就象小樹枝狀,毫無疑問我們所發現的神經纖維只與腫瘤有關"。最近他在另外一種被稱為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眼部腫瘤中發現了神經纖維,這一發現已被美國眼科學雜誌接受刊登(2002年5月)。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組織中的神經纖維與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有關,它負責調節人體的呼吸、心率和其他一些不受人類意識控制的基本功能。Dr. Seifert說:"它可能會與心理因素有關,譬如心理壓力就會對腫瘤的發生產生影響,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甚麼腫瘤組織能夠自然癒合,有時出現,有時又能夠自行消失"。他認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是證實這些神經纖維能夠傳遞來自於神經系統的資訊,以及需要瞭解為甚麼存在這些神經纖維,它們傳遞的是甚麼樣的資訊。如果將腫瘤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必需對其有充分的瞭解之後才能夠去對付它。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2&id=806



診斷與治療

促進腫瘤生長VEGF具雙重功能

脈管內皮生長因素(VEGF)激刺血管形成,有利於腫瘤生長,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晚近的研究指出VEGF也直接促使腫瘤細胞增殖。洛杉磯南加州大學Dr. Parkash S. Gill等研究VEGF對不同類型腫瘤的作用;當VEGF受體VEGFRs存在於內皮細胞時,研究者在某些腫瘤細胞種系內也找到VEGFRs表達。在VEGF或其受體受阻滯時可抑制腫瘤細胞種系的增殖,此抑制尚能克服外源提供的VEGF;研究者推測VEGF是一種對腫瘤細胞生長因素自分泌的VEGFRs 表達。VEGF 對VEGFR陽性腫瘤細胞的直接刺激可能幫助醫生決定何者VEGF抑制劑應包括在抗癌方案內。Dr. Gill 說"我們能直接測試腫瘤細胞的受體而預知VEGF抑制劑之功效。" 雖然VEGF抑制劑對VEGFR陰性腫瘤的病人可能沒有直接的抗腫瘤功效,但仍起作用,因為能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Dr. Gill說"當聯合治療時,VEGF 抑制劑就特別重要,因為它們有不同的作用機制。"

編譯自:Blood 2001;98:1904-191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35528&dopt=Abstract



抗真菌藥物可引起腫瘤細胞凋亡

單獨口服抗真菌制劑griseofulvin(GF)或與nocodazole(ND)聯合使用可引起細胞周期停滯和癌細胞凋亡,根治免疫缺陷小鼠的大腸腫瘤。臺北醫學院的Dr. YS Ho等研究用GF處理人大腸癌、白血病和肝細胞癌細胞系,以及正常角化細胞,發現GF在微摩爾濃度就可快速引起細胞凋亡。癌細胞比正常角化細胞更敏感。細胞凋亡是由caspase-3啟動、Bcl-2過磷酸化以及Bcl-2/Bax功能抑制引起。使用高於引起凋亡濃度的GF則可見大腸癌細胞停滯在G2/M細胞周期。研究人員還發現ND可加強GF促進癌細胞的細胞周期停滯,但對正常角化細胞沒有作用。單獨使用GF、ND和聯合使用兩種藥物引起細胞停滯在G2/M的比例分別為41%、9.8%和95.8%。為確定這些體外作用在體內的情況,研究小組製備了免疫缺陷小鼠大腸腫瘤模型,然後用GF、ND或兩種併用進行治療。6周後,與對照組比較,單獨使用1種藥物的小鼠腫瘤體積明顯縮小,給予兩種藥物的小鼠腫瘤生長停止。本研究結果提示化療制劑(如ND)聯合應用GF可為大腸癌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1;91(3):393-40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69965&dopt=Abstract



抑癌基因FHIT鼠體試驗的治癌潛能

據美國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能證明癌症基因治療潛在價值的證據越來越多,在這一領域值得做更多工作。Dr.Carlo M.Croce等驗測了抑癌基因FHIT在癌症中的作用。FHIT能控制正常細胞的生長,在許多種腫瘤中發現其受損或失活,對環境中致癌物如煙草等更為敏感。從理論上講,科學家能將正常FHIT基因補充回腫瘤細胞以停止和減緩腫瘤的生長。但迄今還未能將FHIT治療用於人的研究。作者等回顧了公開發表過的1,948例腫瘤的研究,通過檢測FHIT產生的蛋白質Fhit來評估前者的活性。結果發現在60%的原發性腫瘤中有Fhit蛋白缺乏或明顯減少,另在408例癌前病變中有31%也有該蛋白缺乏或明顯減少。Dr.Croce等還分析了另外一些包括了26種癌症(如頭、頸、肺、食管、胃、子宮頸、胰腺、腎等處的腫瘤)的研究,發現重新將FHIT導入細胞後,57%的實驗中腫瘤細胞的生長受到抑制。這表明用FHIT基因治療癌症可能很有臨床用途,也可能預防由致癌物引起的腫瘤生長。實驗還表明:可以給暴露於致癌物的小鼠導入FHIT,以實現癌症預防。下一步將是進行人類基因治療試驗。

編譯自:JAMA 2001 Nov 21; 286(19):2441-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12940&dopt=Abstract



經基因工程改造的細菌在小鼠體內能夠破壞腫瘤

科學家最近在小鼠中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細菌能夠從腫瘤內部破壞腫瘤,有望用於腫瘤的治療。實際上,研究細菌輔助治療腫瘤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但可惜研究工作並未深入進行,或者由於細菌治療效果欠佳,或者是其毒性過大。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Dr. Bert Vogelstein等人認為過去的觀念值得重新考慮,因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創造出新的細菌,使之具有適宜的特點。Dr. Vogelstein等篩選出了26種不同種類的能夠在腫瘤內部環境中生長的厭氧菌。其中有一種C. novy,儘管是通過靜脈注射,但它定居在腫瘤組織中。研究人員對C. novyl進行基因改造,使其不產生毒素,不能殺死小鼠,但是對腫瘤細胞仍然具有殺滅作用。當細菌孢子與化療一起應用時,腫瘤組織在24小時以內廣泛壞死。作者說“這種被稱為溶菌療法(COBALT)是一種新的腫瘤治療方法。下一步的工作是弄清細菌殺滅腫瘤細胞的具體機制,從而設法增強其有效性,減少其毒性。

編譯自: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Dec 18; 98(26):15155-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24950&dopt=Abstract



癌症化療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美國專家的近期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以往有關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後會表現出記憶功能相應衰退的現象,但就總體而言,接受化療依然是利大於弊,因為這類認知能力的相對下降並不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artmouth-Hitchcock醫學中心Dr. Tim A. Ahles等在該項研究中對128例治療後痊愈的乳腺癌和淋巴瘤患者做了系統的認知功能檢查,該等患者均在大約10年前完成治療,有些人只接受了放療或手術,其他患者則還接受了化療。結果表明,在排除了諸如憂鬱、焦慮或疲憊等心理異常因素之外,接受化療者的認知功能測定值表現出不同程度下降者大約增加了兩倍。專家們同時也注意到,雖然這類患者的認知能力確實有所下降,但其總體測試值仍然不低於平均值。因此該項研究可以為那些需要接受化療的患者提供參考。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an 15; 20(2):485-9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86578&dopt=Abstract



科學家新發現抑制癌細胞增殖的基因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抗癌基因,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擴散,為開發新的治療癌症技術增添了希望。這一基因命名為RECK。科學家們迄今為止,已經知道一種名為Ras的基因發生變異會導致胰腺癌和肺癌等癌症。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RECK基因製造的蛋白質能夠抑制基質金屬蛋白(MMPs)的活動,抑制癌組織裏血管的生長,使癌細胞因得不到充分的營養和氧氣而停止增殖;同時,這種基因能保護內臟和組織的膜免遭破壞。相信,這一發現有望應用於新抗癌方法和藥物的開發。

編譯自:Cell 2001 Dec 14;107(6):789-80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47814&dopt=Abstract



新的測試法可確定抗癌藥物

據報導稱,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細胞的測試方法,該方法能夠確定帶有明確突變細胞的選擇性毒性分子。Dr. HM Dunstan等對在國立癌症研究所登記的85,000多種化合物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產生了126種具有選擇性毒性的化合物。其中,研究人員確定了2種新拓撲異構(topoisomerase)II藥物與鬼臼乙叉(etoposide)等效。此外,還確定了5種具有拓撲異構I依賴性毒性的化合物以及一種直接與DNA結合誘導斷鏈的化合物。作者相信,基於細胞的測定可能最終用於確定對帶有細胞周期基因突變具有選擇性毒性的抗癌藥物。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Jan 16;94(2):88-9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92746&dopt=Abstract



科學家發現人體細胞內儲存的天然抗癌物

據報導稱,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一種新型化合物,它能夠重新啟動人體腫瘤細胞中變異的抗癌蛋白質,這一發現有望引導我們找到一種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療藥物。瑞典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醫院Dr. Klas G. Wiman等利用這種方法來進行的小鼠試驗,結果發現有顯著的抗腫瘤效果,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這種化合物被稱為PRIMA-1,對p53基因產生的一種有缺陷的蛋白質發揮作用。正常情況下,p53基因是腫瘤生長的抑制因數,它能引導異常細胞在發展成為腫瘤之前發生凋亡,它也是最常見的一種人類腫瘤變異基因,至少有50%的腫瘤存在p53基因變異。Dr. Wiman說:“我們希望這種分子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一種新型抗癌藥物,準確瞭解PRIMA-1是如何恢復變異的p53蛋白的抗癌功能的十分重要”。除此之外,他們還想分離出與這種化合物類似的物質,以構建新型抗癌藥物的基礎。

編譯自:Nat Med 2002 Mar;8(3):282-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75500&dopt=Abstract



末期腫瘤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末期腫瘤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出現精神錯亂的213例末期腫瘤患者的研究後發現,肝功能衰竭、和類固醇是引起躁狂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的主要原因則是與脫水有關的病理改變。引起精神錯亂其它的原因還包括:氮質血症、高滲透壓、組織缺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中樞神經損傷、感染和高鈣血症等。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結果有助於臨床醫生根據引起精神錯亂的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編譯自: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1;22:997-100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7911



腫瘤和艾滋病患者身體衰弱的病因

據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揭開了腫瘤和艾滋病患者出現身體衰弱的原因從而為預防和治療這種情況的發生奠定了基礎。在健康人中,血液中的白蛋白水平保持穩定。但是在某些慢性病患者中,白蛋白的產生功能下降,這最終將會導致患者身體消耗,逐漸衰弱,最終死亡。研究人員發現,小鼠的肝臟能夠特異性產生高水準的αTNF,αTNF作用所導致的分子異常與那些出現了消耗體徵的肝癌患者十分相似,這些分子異常的最終結果是抑制了白蛋白的產生。同時,研究人員通過使用抗氧化劑和另外一種物質阻斷αTNF的作用能夠使小鼠的白蛋白水平恢復正常,這就意味著我們有望找到治療這種消耗性症狀的新方法。研究人員相信通過給予安全又有效的抗氧化劑治療同時用一些其他物質阻斷白蛋白產生的異常過程,就有望對這種患者的消耗症狀進行治療。研究工作將首先在動物中進行,最終將用於患者的治療。

編譯自:EMBO J 2001 Dec 3;20(23):6712-2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26507&dopt=Abstract



雷伯霉素能抑制動物模型中腫瘤的生長

據報導,雷伯霉素(rapamicin)能夠抑制動物模型中的原發和轉移腫瘤的生長。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Edward K. Geissler博士及同事分析了雷伯霉素和環孢菌素對老鼠模型腫瘤的作用。研究人員發現雷伯霉素能有效的抑制小鼠中腫瘤的生長,這一作用可能與雷伯霉素能夠減少血管生成因素(VEGF)和降低受體對VEGF的敏感性有關。相反,環孢菌素卻促進腫瘤的生長。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項有趣的發現,因為免疫抑制劑通常被認為是會促進腫瘤生長的,而雷伯霉素有望代替環孢菌素使用於器官移植或腫瘤復發的治療上。

編譯自:Nat Medicine 2002;8:128-135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8014



(二) 腦癌:

病因與預防

JC病毒可能與部分兒童腦瘤有關

據訊,兒童體內某種靜止型的病毒可能與成神經管細胞瘤的形成有關。美國費城Temple大學Dr. Kamel Khalil等發現,某些成神經管細胞瘤含有1-2種來自少有人知的JC病毒的蛋白質。有時病毒可能感染腦部細胞,引起成神經管細胞瘤。其原因還不太清楚。在JC病毒感染細胞時,某些成神經管細胞瘤中出現了病毒產生的某種蛋白質,稱之為T抗原。這是一種已研究得很清楚的致癌劑,也能促進病毒的複製。在新研究中,研究小組在部分病例中又發現了第二種病毒蛋白質,稱之為agnoprotein,它的功能目前還不清楚。在20例病人中檢查了16例的腫瘤標本後,發現其中11例(69%)有能產生agnoprotein的基因,能產生T抗原的基因也被發現了。在某些成神經管細胞瘤中有agnoprotein而沒有T抗原的事實說明前者與腫瘤發展有關。研究者說,agnoprotein有與T抗原聯繫的能力,似乎兩種病毒蛋白質的交流能影響病毒誘導腦瘤產生的能力,對此還需進一步研究。在治療策略的進展上將能研製抗T抗原和agnoprotein的疫苗。可以想象,這種疫苗可以預防JC病毒誘導腦瘤的產生。國立癌症研究所的Dr.Howard A.Fine在一評論文章中對agnoprotein在成神經管細胞瘤發生中的作用表示懷疑,Dr. Fine總結說,對該病毒在正常腦組織和兒童腦瘤中的存在情況還需作更多研究。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Feb 20; 94(4):240-1, 267-7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2&id=8070



診斷與治療

科學家發現與腦腫瘤有關的基因缺陷

據科學家最近報告,在RNA編輯過程中發生的一種基因缺陷與一種十分罕見的致命性的惡性神經膠質瘤有關。在RNA編輯過程中出現的不規律變化將有助於解釋為甚麼腦神經膠質瘤患者常常會出現癲癇性發作。RNA是細胞中的一種分子物質,它負責根據DNA中的遺傳物質指導合成細胞中功能性蛋白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r. Stefan Maas等人在對腦神經膠質瘤患者的組織標本與健康人進行對比研究時發現,腫瘤患者的組織中RNA的編輯過程進行較少,這與神經膠質瘤患者的一些臨床症狀,如癲癇性發作等有關。瞭解到惡性神經膠質瘤患者有時存在RNA編輯過程的錯誤將使醫生能夠更好的對腫瘤進行分類,對患者的預後有更加準確的預測。還有可能導致新治療法和新藥的出現,加強RNA的編輯過程,阻斷非編輯分子的作用,以控制該病患者癲癇性發作的症狀。

編譯自: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Dec 4;98(25):14687-1469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17408&dopt=Abstract



研究表明老年膠質細胞瘤患者對放療反應欠佳

據報導患有多形性膠質細胞瘤(GM)的老年人通常不能幸存,但年輕人卻能,其中原因人們一直不清楚。現在,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Dr. Fred G. Barker 2nd為首的研究者推測:很可能因老年人的GM比年輕人對放療更有抵抗性。為此,Dr. Barker 2nd等研究了223例GM病人的年齡和其他因素與放療的關係。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說:年輕人對放療的反應明顯好於老年人(P=0.006)。病人的身體狀況(P=0.027)和手術的範圍(P=0.028)等也與放療反應有關,但年齡是最重要的因素。

編譯自:Neurosurgery 2001 Dec;49(6):1288-129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46927&dopt=Abstract



基因治療延緩小鼠腦腫瘤的生長

據報導,科研人員最近發現一種試驗性腫瘤基因治療法,在小鼠中能夠延緩腦腫瘤的生長。為尋找新的人類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美國Pittsburgh大學的Dr. Shi-Yuan Cheng等利用一種被稱為angiostatin試驗性治療方法的基因治療技術給小鼠實施治療。它能夠通過阻止腫瘤組織中血管的生長來抑制腫瘤的生長。沒有適當的血供,腫瘤會停止生長,甚至還會縮小。Dr. Cheng等人用一種經基因改造的病毒(AAV)向小鼠體內釋放angiostatin基因。研究人員向部分小鼠的腿部肌肉注射angiostatin進行基因治療,而對其餘小鼠注射非活性對照物。然後將人類神經膠質瘤細胞直接轉入小鼠的大腦內。在對照組小鼠中,由於腦腫瘤的長大,沒有一隻小鼠能夠活過6週。但是在接受AAV angiostatin治療的小鼠中,有約40%的生存期>10個月,說明angiostatin治療的確能夠延緩腫瘤的生長。Dr. Cheng說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是這種治療方法是否能夠阻止已經存在的腫瘤的生長,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大多數患者是在腫瘤已經存在,甚至是在晚期時才來治療的。

編譯自:Cancer Res 2002 Feb 1;62(3):756-6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30530&dopt=Abstract



兒童惡性神經膠質瘤積極治療和完全切除的重要性

為評估放療前強化化療對治療小兒惡性神經膠質瘤(MG)的可行性和療效,德國兒科腫瘤學會進行了一項包括52例患兒的隨機研究,其中屬於WHO 4級MG 27例;WHO 3級退變星形細胞瘤25例。年齡範圍為3~17歲,42例的腫瘤位於小腦幕上;8例位於小腦;2例位於脊髓(不包括腦幹腫瘤)。接受的手術包括活檢(10例)、部分切除(5例)、次全切除(10例)、完全切除肉眼可見的腫瘤(21例)。術後分別接受以下兩種方案放化療,有22例先接受54Gy放療,隨後接受維持化療(lomustine, vincristine及cisplatin);另30例接受夾心化療(ifosfamide, etoposide, methotrexate, cisplatin及cytosine arabinoside),即先進行化療,然後進行放療,最後再進行化療。結果顯示,切除範圍是最重要的預後因素,腫瘤切除達90%者的中位生存期為5.2年,而腫瘤切除範圍低於完全切除標準的患兒中位生存期只有1.3年(P<0.0005)。如果綜合考慮術後化療因素的話,則術中完全切除肉眼可見腫瘤並接受了夾心化療者(15例),其總生存期(中位數5.2年)比接受維持化療者(16例)長(中位數1.9年)(P=0.015)。Cox多變數回歸分析顯示,下列患兒的生存期較長:女性(P=0.025)、病變為WHO 3級(P=0.016)、腫瘤切除達90%(P=0.003)、接受54Gy放療(P=0.003)和夾心化療(P=0.006)。

編譯自:Cancer 2002 Jan 1;94(1):264-7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15986&dopt=Abstract



(三) 鼻咽癌:

病因與預防

EB病毒外鞘抗原可預測鼻咽癌的發生

很早就知道鼻咽癌(NPC)與EB病毒(EBV)有關,但缺乏很好的腫瘤標記用來預測NPC的發生。最近台大醫學院Dr. Chien-Jen Chen等用EBV外鞘抗原及DNA分解酵素這兩個NPC相關之血清抗體標記對台灣NPC高發地區居民做長期追蹤,結果發現兩者對罹患NPC之預測很有幫助。研究小組在1984-86年開始追蹤NPC高發地區30歲以上男性9,688名,經過16年追蹤,其中22名被診斷為NPC。在Dr. Chen等再進一步研究分析後,發現相對於沒有這兩種血清抗體標記者每10萬人中有11.2名罹患NPC,而具有其中一個血清標記及兩個者每10萬人中,發生率分別為45及371名。如將年齡及家族性等因素加以統計分析,則EBV外鞘抗原IgA陽性者發生NPC的機率為陰性者之22倍;DNA分解酵素陽性者發生NPC的機率為陰性者之3.5倍;若兩者皆為陽性者,與陰性的比率則為32.8倍(95%CI 7.3~147.2; P<0.001)。所以此兩種血清標記的發現,可望帶動NPC疫苗及治療EBV之藥物研究,進一步達到預防NPC的發生,則是高危險群的期待。

編譯自:N Engl J Med 2001 Dec 27;345(26):1877-8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12&id=7886



診斷與治療

Gemcitabine治療轉移的未分化型鼻咽癌

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Dr. KF Foo等對兩組相類似的轉移性鼻咽癌(NPC),引用gemcitabine行II期臨床驗證,以評估gemcitabine對腫瘤的效應,包括好轉、總存活率和毒性。方法:在21天1療程中的第1和第8 天予gemcitabine 1,250mg/m2治療,入選者為放射腺學上可測度的NPC患者,並有足夠的肝腎和骨髓功能。結果:從未有化療組25例及曾接受其他化療組27例,各自的總效應率為28%(95% CI=14~48%)和48%(95% CI=31~66%),=/>3級的毒性反應率各自為15例(60%)和13例(48%),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前者不多見,但後者有37%。進展前的中位時間各為3.6(0.9~7.9)和5.1(0.9~13.1)個月,中位總存活時間各為7.2(1.4~15.6)和10.5(2.4~15)個月。結論:Gemcitabine對NPC病患具中等有效且毒性低,當其他藥物治療後進展或失敗,則該藥物也具營救效能。

編譯自:Ann Oncol 2002 Jan;13(1):150-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65813&dopt=Abstract



鼻咽癌患者的HER2擴增缺乏佐證

HER2 (c-erbB-2)被認為是人類不同癌症,包括乳腺癌、胃癌和卵巢癌的預後因素。本文乃廣州中山醫科大學、腫瘤學院及癌症中心Dr. J Yan等人對鼻咽癌(NPC)病人HER2變化進行識別的一篇研究報告。NPC是具有強烈種族和地理分佈的源自上皮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Dr. Yan等對45例來自全世界NPC發病率最高的中國南方廣州市的NPC患者,採用間期FISH和免疫組化(IHC)染色,分析其HER2的基因拷貝數目和蛋白表達。結果是雖然在IHC染色中有33%偵察到HER2團塊蛋白表達,但在基因拷貝數目上沒有重大變更,在HER2表達和病人的年齡、性別、臨床結果、腫瘤階段、淋巴結狀況與部位及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之間未觀察到相關性。結論是對HER2做為NPC的預後因素的價值存疑。

編譯自: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2 Jan 15;132(2):116-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50071&dopt=Abstract



在鼻咽癌病人血漿中偵察無細胞EB病毒DNA

背景:採用聚合鏈反應(PCR)偵測惡性病血循環中源自腫瘤的DNA為病人的診斷和監管開創了新途徑。EB病毒(EBV)是廣泛的和非鱗狀細胞型鼻咽癌(NPC,WHO分型II和III)相關聯,因此,NPC病人血漿中無細胞EBV DNA的偵測可能對腫瘤進程的監管是一有價值的工具或者是能對腫瘤的復發提供先驅警戒。方法:血漿標本來自不同的患者,無細胞EBV DNA的偵測採用傳統的PCR步驟。台灣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Dr. Hsiao JR等對總數134例的標本,包括36例原發NPC、28例對照、18例局部復發、7例遠處轉移和45例臨床緩和NPC患者,利用PCR標準30-圈和50-圈反應來偵測無細胞EBV基因組。從兩組PCR圈的結果比較中來提供每一血漿標本相關數量的EBV基因組的半定量圖像。結果:原發NPC病人35-圈和50-圈PCR分析EBV DNA陽性率各自為38.9%和75%,對照組為3.5%和10.7%;局部復發組為27.8%和88.9%;遠處轉移組為71.4%和100%及臨床緩和組為7.1%和36.5%。50-圈PCR分析對偵察NPC復發的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告值和陰性預告值各為92%, 63.5%, 42.6%和96.4%。結論:本文論證了對NPC患者,偵察分析其血漿中的無細胞EBV基因組對疾病的復發具高敏感度和高陰性預示值,對NPC病人的監管可能提供一個簡單及臨床有用的輔佐方法。

編譯自:Cancer 2002 Feb 1;94(3):723-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57305&dopt=Abstract

鼻咽癌中樞神經系統轉移二例報告

雖然局部晚期鼻咽癌(NPC)直接入侵臚內的病例不是很稀少,但是NPC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的病案卻極為罕見。除本文外,曾見諸於英文文獻的僅有5例報導。本文乃香港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Dr. RK Ngan等的2例病案報導:1例是NPC脊髓(硬膜內)轉移及另1例為大腦枕葉轉移。大致與文獻上報導的相類似。結果:兩例均為局部晚期接受過新輔佐化療及根治性放療的病案。其CNS轉移都伴有身體多處的復發病灶,復發灶都發生在臨床緩解的一段時間之後,脊髓轉移例假設是來自腦脊液播散,而枕葉轉移例假設是來自血行播散。兩例都做了大膽的外科切除,術後無論是有或無放療,都取得了合理的殘存和症狀的控制。腦轉移例6個月後死於肺轉移,而另例卻在脊髓轉移確立後殘存了40個月。結論:有CNS轉移的NPC病例術後有或無放療,病情和症狀都可獲得良好控制。接受富有挑戰性的治療後,最後的生存端視臚外疾患的控制。

編譯自:Cancer 2002 Jan 15;94(2):398-40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905411&dopt=Abstract



(四) 肺癌:

病因與預防

針灸戒煙

挪威奧斯陸大學Dr. D He等報導針灸治療有戒煙或減少煙癮的作用。方法:46位每天抽煙26支左右的男女自願者,隨意分配成接受戒煙穴位針灸治療的試驗組(TG)及接受對非戒煙穴位針灸治療的對照組(CG)。每週施治2次,共3週,同時教他們自己做耳穴指壓按摩,每日4次。隨訪8個月及5年,行抽煙習俗及狀態的問卷調查及檢測血中尼古丁與硫氰酸鹽的含量。結果:在治療期間發現TG平均每天減少吸煙14支及CG減少7支(P<0.001),但治療結束後的8個月隨訪中,兩組吸煙平均又上升5-7支,此後TG維持減少煙的消耗量,但對CG沒有持久效用。TG稱感到煙的品味較治療前惡化,同時煙慾也降低。檢測示TG血中尼古丁濃度及其他相關數值都降低。結論:TG32%戒了煙,經8個月和5年隨訪發現,23%和18%的人沒再吸煙。可是CG卻沒人戒掉了香煙。因此,適當的針灸療法可以促使煙民減少抽煙,甚至完成戒煙,療效最少持續5年。而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戒煙效果。

編譯自:Prev Med 2001 Nov;33(5):364-7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676576&dopt=Abstract



肺癌與霍奇金病治療的相關性

肺癌是霍奇金病(HD)進行治療後常見的死亡原因。但本研究是治療和吸煙共存,故,除治療因數之外,菸草的危害理應予以重視。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Dr. Lois B. Travis等對1965~94年被診斷為HD的19,046例中發生肺癌的222例進行研究,設相匹配的對照組444例,比較觀察及分析細胞毒藥物的累積劑量、放射劑量以及抽煙對肺癌發生與發展的影響。結果:單用烷基化合物治療者,發生肺癌的相對危險性(RR)為4.2倍(95% CI=2.1~8.8);單是放射劑量5 Gy或以上,RR=5.9倍(95% CI=2.7~13.5)。隨著療程的增加和劑量的加大,發生肺癌的危險性也隨之升高。當化療與放療聯合進行時,肺癌的發病危險增加了8倍(p<0.001)。應用烷基化合物治療者在1~4年內肺癌發生明顯上升,而放療者則發生在5年後,可持續20年以上。煙民患者肺癌的發生增至20倍。據知本文是文獻上的首次有關報導。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Feb 6;94(3):182-9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30608&dopt=Abstract



癌的大小與其能否擴散無關

美國的新研究表明:肺部腫瘤是否擴散可能與它的大小無關,即使檢測到小腫瘤,可能也不會減少因肺癌死亡的危險。目前,胸部X線能見到大於1cm的腫瘤,電腦斷層攝影(CT)能檢測到5到10mm的瘤子。以美國杜克大學 Dr. EF Patz Jr為首的研究者說:瞭解腫瘤大小與其能否擴散,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現在還不知道是否在CT上見到的小腫瘤就比胸部X線的大腫瘤進展得慢些?Dr. Patz Jr等檢查了620例各期肺癌的病人,並將腫瘤大小與每個病人的病程(這代表著腫瘤擴散的程度)聯繫起來。結果報告說:腫瘤大小與病程無關,這意味著並非小的腫瘤就不易進展,就更好治療。過去的理論是腫瘤越小,病程越早,現在的研究證明並非如此。作者說:腫瘤的分子和遺傳學特徵可能是它是否擴散的更好預測器。但不能將這一結論用於其他類型的腫瘤。建議吸煙者首先要戒煙,在篩查中發現早期肺癌最好要小心。作者等打算接下來進一步研究和檢測能通過腫瘤中哪些蛋白質來預測它是否會擴散。

編譯自: Cancer 2001 Dec 15;92(12):3051-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53983&dopt=Abstract



MPO基因變異與肺癌發病危險較低有關

最新研究發現,攜有特定遺傳多態性的個體發展為肺癌的危險較低。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梅歐醫院Dr. Brian G. Weinshenker指出,與攜有普通型髓過氧化物(MPO)的個體相比,那些攜有變異型MPO的人發展成為肺癌的危險更低。MPO可在吸煙者肺臟中因炎症聚集的白細胞內發現,這種可催化產生引起組織損害的物質。因此,MPO的表達程度和肺癌的發病有關。為進一步研究,Dr. Weinshenker等分別分析了307例肺癌病人和307例非肺癌相似個體的DNA。發現MPO基因的變異可導致該的表達下降,從而可能減少肺組織的損傷,觀察到發生肺癌的可能性減少2.6倍。但是,Dr. Weinshenker仍然提醒道,這種肺癌發病危險的下降不應給吸煙者帶來虛假的安慰感。吸煙可使肺癌的發病危險增加7倍,因此即使這些攜有遺傳變異的個體也不應因此而繼續吸煙。另外,目前還沒有任何有關遺傳測試的醫學指標來發現是否攜帶有這種遺傳變異基因。

編譯自:Mayo Clin Proc 2002 Jan;77(1):17-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94452&dopt=Abstract



美籍華人和白人尼古丁代謝差異減少肺癌風險

美籍華人在香煙中吸收的尼古丁比美國白人少,但這種成癮性化學物質在他們血液中存留得卻更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甚麼前者吸煙和患肺癌的都較少。加州大學Dr. Neal L. Benowitz認為,華人與白人尼古丁代謝的差異性可能是前者每天吸煙更少的一個原因。本研究探索黃種人比白種人吸煙者得肺癌更少的可能原因。研究物件包括37位華人、40位拉美人和54位白人,在控制尼古丁劑量後,對他們進行了尿檢和血檢,以瞭解機體是如何代謝該物質的。結果發現,華人從每支香煙中吸收的尼古丁少於其他兩種人(依次為0.73mg, 1.05mg及1.10mg)。本文為亞洲人患肺癌的危險性較低提供了部分解釋,同時在戒煙方面亦有相當重要的治療意義:對尼古丁代謝更快的人需要進行高劑量的替代治療。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Jan 16;94(2):108-115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7956



吸煙者血液特定化合物測定可預測肺癌發病危險

據美國報導,血液中某些特定化合物水平較高的吸煙者發生肺癌的可能性明顯增加。紐約哥倫比亞大學Dr. Frederica Perera等分析了13年前收集的血樣,比較173名健康男性和89名被診斷為肺癌的男性中與DNA有關的致癌化合物的含量。結果發現白細胞中因多環芳香烴(PAHs)等致癌物質所致DNA損害水平較高的吸煙者,在1到13年後被診斷為肺癌的機率可能增加3倍(OR 2.98; 95% CI 1.05-8.42; P=0.04),但這些化合物與戒煙後發生的肺癌並不相關。研究表明,一部分人對吸煙致癌作用非常敏感。這也為確定那些肺癌發病危險較高的吸煙者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Dr. Perera等指出,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提示血液中的生物標記物可預測肺癌的發生。血液中該化合物水平較高的吸煙者常由於暴露於PAHs和其他致癌物的環境中所致。和那些血液中該化合物水平較低的吸煙者相比,他們的肺癌發病危險顯著增高,而且隨時間推移發病危險不斷增加。

摘譯自:Cancer Res 2001 Sep 15;61(18):6708-1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59540&dopt=Abstract



多吃荳類食品和月經周期較長的不吸煙婦女患肺癌的機率較小

發表於1月20日出版的《國際癌症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喜歡吃荳類食品和月經周期較長的不吸煙婦女患上肺癌的機率較小。新加坡國立大學的Adeline Seow博士及同事分析了303名患肺癌和765名年齡相若的華裔婦女的飲食情況等數據。在以上的婦女中,分別有176名和663名無吸煙史。研究發現,在不吸煙的婦女當中喜歡吃荳類食品的婦女患上肺癌的機率較小(p<0.01)。另外,生育過3胎或以上、月經周期超過30天的婦女患肺癌的機會也明顯較小。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97:365-7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59540&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MTA+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優於單用MTA

加拿大多倫多市的Dr. FA Shepherd等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多靶點抗葉酸藥LY231514(MTA),可抑制葉酸代謝途徑中的多種,與順鉑(DDP)聯用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療效優於單用MTA及毒副作用小,病人能很好耐受,可在門診使用。作者於1998-1999年研究共納入31例病人,中位年齡60歲,男性20例,女性11例。ⅢB期5例,Ⅳ期26例,26例病人體能狀態為0或1級,5例病人體能狀態2級。有腦轉移或2級以上神經病變的患者被排除。MTA用量為500mg/m2,DDP劑量為75mg/m2, 21天為一療程。4例病人做詳細的MTA藥物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29例病人可供評估療效,13例部分緩解,中位緩解期6.1個月(1.6-7.8個月)。4例體能狀態2級的病人中有3例部分緩解,24例Ⅳ期病人中11例治療有效(總有效率45.8%)。18例病人死亡。中位生存期8.9個月(1-15個月)。MTA的藥物動力學指標與同劑量MTA單用時的結果相仿。研究者認為可進一步對該聯合化療方案與其他NSCLC標準方案進行比較。

編譯自:Cancer 2001;92(3):595-60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5404&dopt=Abstract



基因表達模式鑒別非小細胞肺癌亞型

美國腫瘤專家Dr. Mariana Nacht等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採用基因表達系列分析(SAGE)發現了鑒別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的分子特徵。這兩種不同的NSCLC明顯具有不同的基因譜,這將導致針對單一腫瘤類型的重要治療。研究人員檢查了9例肺上皮細胞SAGE產生的基因表達譜,這些肺上皮細胞分別來自正常健康人和NSCLC。這是文獻上首次採用SAGE觀察兩種不同類型的肺腫瘤。分析顯示,腫瘤的組織病理學亞型特徵是僅有115種不同表達的基因。研究人員發現,腺癌中過度表達的基因主要是編碼小的氣道相關蛋白和免疫相關蛋白,而鱗癌表達的基因特徵是編碼解毒和抗氧化特性的蛋白。Dr. Nacht稱,儘管來自於有限的組織文庫,但通過SAGE獲得的基因表達譜,主要代表最常見形式人類肺癌的無偏差而又很明顯的分子標誌。所描述的非常不同的基因表達列表很可能為改善診斷、預後和原理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

編譯自: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Dec18;98(26):15203-8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12&id=7864



肺癌病患的新療法

在肺癌病患中,小細胞型肺癌約佔四分之一以上,這種肺癌也是極容易轉移至腦部及肝臟,以傳統的化學療法方式治療,病患大約有只有數周的生命,很少能夠存活超過2年以上。日本橫濱神奈川癌症中心Dr. Kazumasa Noda等對目前並無適當治療方式的肺癌末期的病患,使用irinotecan加上cisplatin的新治療方法,可以延長數個月的生命,顯然的比傳統的標準用藥cisplatin 加上etoposide的效果為佳。

摘譯自:N Engl J Med 2002 Jan 10;346(2):85-9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84874&dopt=Abstract



經胸膜活檢術診斷肺癌不會增加其術後復發

由於經胸膜活檢(TPT)有導致腫瘤播散的潛在危險,日本Toneyama 國家醫院Dr. N Sawabata等評估了TPT(針吸活檢或切取腫瘤活檢)診斷外周肺癌是否會影響腫瘤復發及預後。Dr. Sawabata等回顧分析了1990~98年接受手術的239例病人。所選病例均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腫塊最大直徑<3 cm,並均經手術完全切除。術後中位隨訪時間為45 (範圍12~105)個月。病人資料包括:性別、鱗癌及其它癌的組織病理學類型、病理學分期、診斷方法(僅用經支氣管鏡技術(TBT)或TPT)。結果顯示,45例採用TPT確診為NSCLC,194例採用TBT確診為NSCLC。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組織學類型、病理分期及腫瘤大小均無顯著差異。共有42例病人復發,其中TPT組7例、TBT組35例(P=0.09)。45例TPT組病人中無1例出現胸膜多發癌,194例TBT組病人中,有1例(0.5%)出現胸膜多發癌。TPT組病人5年生存率比TBT組病人顯著高(分別為79.4%及60.3%,P=0.04)。研究者認為,對於經支氣管鏡難以確診的病人,可採用經胸膜活檢術,不影響復發與預後。

編譯自:Chest 2001 Nov;120(5):1595-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13140&dopt=Abstract



四種化療對進展的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比較

背景:罹患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患者,若沒有進行治療,存活時間通常僅有4~5個月,其1年存活率也僅有10%。有研究證實,化療較最佳的支持性照顧更能減輕症狀及增加其生活品質。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有許多新的化療制劑被開發出來,用於轉移性NSCLC,本研究乃隨機試驗,比較三種化療對於晚期NSCLC的療效是否優於cisplatin+paclitaxel的療法。方法:共1,207例晚期NSCLC患者(IIIb、IV期及復發者),隨機分成四組,分別接受cisplatin+paclitaxel、cisplatin+gemcitabine、cisplatin+docetaxel及carboplatin+paclitaxel,評估其療效與副作用。結果:在所選的1,155例合適的患者中,有19%的反應率,平均存活7.9個月(95% CI 7.3~8.5個月),1年存活率為33%(95% CI 30~36%),2年存活率為11%(95% CI 8~12%)。反應率及存活期在Cisplatin + paclitaxel組與其他三組並無顯著不同。Cisplatin+gemcitabine療程的患者其病程進展惡化前的時間比接受cisplatin+paclitaxel療程的患者顯著較長,但較易引起第3、4及5級的腎毒性(9%、Cisplatin+ paclitaxel 只有3%)。此外,體能狀態為2的患者較為0或1的患者,有顯著較低的存活率。結論:在治療進展的NSCLC,四種療法中,沒有任何一種明顯較優於其他三者。

編譯自:N Engl J Med 2002 Jan 10;346(2):92-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84874&dopt=Abstract



p53基因能夠控制非小細胞肺癌中血管的生成

據路透社報導,發表於2月份出版的《臨床腫瘤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腫瘤抑制基因p53能夠控制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IL-8兩種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薹北市國立薹灣大學醫院的袁昂(譯音)博士表示,該研究結果有助於設計一種抗血管生成的肺癌治療法,可以通過製造出一種經過生物標識的分子攻擊靶組織,從而有效的控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從65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標本中,袁博士及同事證明了p53基因的高度表達是與VEGF mRNA和IL-8 mRNA的高度表達是相關的。他們又發現,p53基因的高度表達與腫瘤中微血管的數目、較短的生存率和復發快均有關。袁博士說,最近的一項關於頭頸腫瘤的研究表明VEGF的表達是與IL-8的表達相關的,所以他認為IL-8 和VEGF的mRNA應該是由類似的途經所激發的。英國漢普郡Dartmouth醫學院的Sarah J. Freemantle博士和 an Ethan博士在一篇社論中寫道,該研究結果為我們進行抗血管生成藥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20:883-4,900-910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3&id=8160



胸部X線易漏診肺癌\n
據英國學者報導,由於多種原因,胸部X線片常難以檢測肺癌存在,從而導致治療機會的喪失或姑息治療的延誤。英國Cottingham的Castle Hill醫院內科胸科病房Michael Greenstone博士指出,肺癌是英國最常見的癌症死亡原因,其五年生存率比大多數歐洲國家低,其原因之一可能在於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延誤。研究人員對一家胸科醫院前5年X線片及1997年診斷為肺癌的100例病人進行研究,患者平均年齡為70歲,約2/3為男性,3/4是由於肺部症狀(如咳嗽或呼吸困難)而接受X線檢查。研究人員發現28例患者保存有確診以前的胸片,其中14例以前就診時被漏診,而且1例曾發生過兩次漏診。研究人員指出,和那些被大的肺動脈分割開的腫瘤一樣(常引起肺門損傷),腫瘤生長在被其他組織如心臟、肋骨、膈膜或鎖骨覆蓋的部位最常易被漏診。Greenstone博士指出,改善工作條件和出雙份報告(兩個放射科醫生對同一X線片分別出一份報告)可減少漏診率。他建議,鑒於低放射劑量的CT掃描敏感性很高,因此臨床應將其作為新出現症狀的高危病人的常規篩查手段。

編譯自:Postgrad Med J 2002 Mar;78(917):158-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84698&dopt=Abstract



(五) 乳腺癌:

病因與預防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飲酒會增加患乳腺癌危險

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臨床腫瘤研究中心Dr. Thomas A. Sellers等檢查了426戶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家庭,其中包括9,032名女性,有的是自己的近親患有乳腺癌,有的是嫁入這樣的家庭。他們對這些女性終身的酒精攝入量進行了詢問調查,結果發現有558名發生了乳腺癌。那些第一關係的親戚(母親、姐妹和女兒)患有乳腺癌且每日飲酒的女性,與那些第一關係親戚患病但不飲酒的女性相比,自己患乳腺癌的危險要高2倍。研究人員沒有在這些人中發現有關乳腺癌的特殊基因。早先的研究已經發現在乳腺癌和飲酒之間有關聯,但這還是第一個指出近親患乳腺癌的女性飲酒會導致患該病危險增加的研究。

編譯自:Cancer 2001;92(2):240-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66675&dopt=Abstract



飲食陽光與乳腺癌發病關係的探討

美國學者Dr. William B. Grant檢查了南北美洲、亞洲和歐洲多個國家的膳食資料後指出:脂肪攝入與乳腺癌之間的聯繫反映了高動物性食物、酒精和低植物性食物、魚類對疾病的影響。含較多動物性食物的飲食(如肉類)增加了乳腺癌的危險;而富含蔬菜、水果、穀物或魚類的飲食,降低了乳腺癌的危險。至於陽光的影響,Dr. Grant發現了緯度和乳腺癌之間有聯繫,這表明較多紫外線有保護作用。推測維生素D才是藏在這種聯繫之後的原因。維生素D的另外來源包括魚類、強化牛奶等。北歐人冬天血液維生素D的水平較高,而魚類是當時的主要維生素來源。但美國癌症學會(ACS)認為現在要搞清楚與乳腺癌有關的食物還為時過早,正如該會流行病學權威Dr. Michael Thun所指出:關於乳腺癌飲食因素的研究幾乎為零,因為缺乏乳腺癌患者與非患者的對比。至於日光浴,ACS指出: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只是大量陽光可導致皮膚癌。

編譯自:Cancer 2002;94:272-281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7934



Raloxifene顯著降低高雌激素女性患乳腺癌危險

抗骨質疏鬆藥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一種可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商品名易維特(Evista),由Liliy公司生產。美國加州大學Dr. Steven R. Cummings等人在一項研究中,對7,705名平均年齡66.5歲,有骨質疏鬆的絕經後婦女每天分別服用raloxifene 60mg、120mg或無效的安慰劑,連續4年。結果:在安慰劑組中,雌二醇水平最高的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最低的高6.8倍;而對於雌二醇升高的婦女,raloxifene同安慰劑相比,明顯降低了乳腺癌的發病率。用該藥治療雌二醇水平升高的婦女,可使患乳腺癌的危險減少76%。但對雌二醇沒有升高的女性,該藥則沒甚麼作用。這一結論顯示SERM能阻斷雌激素對乳腺組織的促癌作用,對部分女性可能用於預防乳腺癌,特別是對雌激素敏感的絕經後女性。該藥並非作為抗癌藥被批准上市,但如果今後還有研究能證實以上結論,FDA很可能在3年內允許它作為抗癌藥使用。

編譯自:JAMA 2002;287:216-220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7933



曾患乳腺癌而又有家族史的女性,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術的效果

背景:曾有研究報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在第一次診斷出乳腺癌(BC)的16年後,出現對側BC的風險為35%,而無家族史者,其風險為每年不到1%。然同時有BC之個人史及家族史者在接受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CPM)的效果又如何呢?方法:本文作者對在1960~93年間於Mayo Clinic接受過CPM的745位曾患BC及併有BC及/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婦女,進行追蹤以觀察其效果。結果:745位婦女中,有388位是停經前(年齡<50歲),357位是停經後。共有8位婦女產生了對側BC。發生在停經前者有6位,和預期的106.2位比較起來,風險降低比例為 94.4%(95%CI為87.7%~97.9%)。而對於357位停經後的婦女,預測中是 有50.3位會產生對側BC,然而卻只觀察到2位,風險降低比例達96.0%(95%CI為85.6%~99.5%)。結論:對於有BC之個人及家族病史的婦女,在接受CPM之後,對側BC的發生率有意義地減少。所以若一位婦女對側BC的危險性明顯增加時,可以考慮進行CPM以降低風險。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1 Oct 1;19(19):3938-4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79114&dopt=Abstract



英國70%的乳腺癌患者生存下來

據報在英國有70%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生存下來,這主要歸功於對乳腺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技術的改進。根據英國癌症研究機構(CRC)和皇家癌症研究基金會(ICRF)進行的這項調查,越來越多的女性學會了早期發現該病,以及更加公開的與其母親討論這方面的問題。ICRF的Dr. Jane Wardle說:乳腺癌不只是發生在老年女性中,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英國,每年大約有32,000人被診斷為乳腺癌。所有婦女能夠十分自然的談論這種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其乳腺的任何變化。經常進行鍛煉,多吃水果和蔬菜將有助於預防乳腺癌的發生。如果發現自己乳腺有任何改變或腫塊,應及時進行檢查。大約有90%乳腺腫塊是無害的。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9&id=1721



X射線常規篩查對發現乳腺癌的重要性

據報,近十年來,早期乳腺癌的發現因未能遵從40歲起常規利用乳房X射線篩查而減少了。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Dr. J Michaelson等在上個世紀90年代調查了59,899名共接受 196,891次乳房X射線拍片篩查的女性,共篩查到604例侵入性乳腺癌,其中有206例已俱臨床偵察指徵(腫塊中位數15mm)而無過往乳房X射線篩查記錄。研究人員發現50%的人是到50歲時才開始首次篩查,而近25%的侵入性乳房腫瘤在她們<50歲時就可發現了。本研究中,只有20%的人稱自己從40歲後每年用X射線進行檢查,但許多人都沒能在第一次檢查後的1.5年內接受再次檢查,根據專家的估計:約一半的侵入性腫瘤被發現時,它們可能已是致命性的了,其原因就是延遲了檢查。Dr. Michaelson說“太多的女性沒有遵守美國癌症學會(ACS)的推薦標準---40歲後每年及時做一次檢查”的忠告。ACS指出:女性在40歲時發生乳腺癌的機率是1/235,50歲時是1/54。

編譯自 Cancer 2002 Jan 1;94(1):37-4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15958&dopt=Abstract



年輕乳腺癌患者中發現偏斜X染色體失活

據報導,年輕乳腺癌患者,其父親或母親滅活模式的X 染色體偏斜,而不是正常的50:50。 研究人員推測說,X相關腫瘤抑制基因的胚系突變可能賦予了細胞增生的便利條件,這些細胞中活化的X染色體攜帶了這一突變,使滅活模式偏斜並增加癌症的危險。挪威奧斯陸Rikshospitalet 大學醫院Dr. K. H. Orstavik等對1984~94年216例被確診為癌症婦女的X染色體滅活模式進行了PCR分析。當診斷為乳腺癌時,這些婦女的年齡從27歲到90歲不等。為了進行對比,在相同年齡的對照組中進行了X滅活分析。X滅活偏斜的定義為超過90%的細胞採用父母親中一方的染色體。結果發現,乳腺癌人群中年齡27~45歲的年輕婦女,偏斜X染色體滅活的頻率高於相同年齡的對照組。Dr. Orstavik認為,偏斜的X染色體滅活,不論是偶然的結果還是突變選擇,可導致X相關病症雜合體婦女隱性品質的表達。乳腺癌患者這樣一種模式的發現,可能是X相關基因影響的一種表現。

編譯自:J Med Genet 2002 Jan;39(1):30-3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8000



研究證實乳腺癌的發生與磁場並不相關

路透社健康新聞紐約訊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的發生與住宅中電線或電器發出的電磁場(EMFs)之間沒有聯繫。研究人員將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今年三月份的《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已經有研究證實,電離輻射像X線一樣會對人體產生損傷。許多專家認為,接受電離輻射能夠抑制女性體內褪黑激素的正常產生,從而增加乳腺癌的發病危險。來自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Scott Davis解釋說,儘管大多數研究認為接受EMF與乳腺癌發病之間不存在相關性。但是仍有兩項研究提示兩者可能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些對乳腺癌發病與住宅中EMF關係的研究中,沒有人直接檢測環境中的電磁場水平。在本研究中,Davis等人對比了813名乳腺癌患者和793名健康女性住宅中的EMF水平。調查過程中,需要檢測患者確診時住宅中的電磁場水平,評價確診前10年間居室中電線的情況,患者還要自己報告其使用電器的情況。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接受EMF與乳腺癌的發病之間並無相關性。研究人員認為:“本研究的結果不支持接受電磁場輻射會增加乳腺癌發病危險的推測。儘管本研究中未發現住宅中的各種電磁場與乳腺癌存在相關性,但是EMF仍有可能通過慢性破壞人體正常的褪黑激素的產生來影響乳腺癌的發病。”比如說日間接受陽光照射也能夠干擾人體內的褪黑激素迴圈,Davis等人正在對這種推測進行研究。

編譯自:Am J Epidemiol 2002 Mar 1;155(5):446-5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67356&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無刀乳腺癌手術新技術

德國專家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為了挽救生命或保留乳房,某些乳腺癌患者今後可能用不著再接受痛楚的乳房或腫塊切除術了;新型的超聲波療法可以在不切開皮膚的條件下去除其乳房腫瘤。Dr. Peter E. Huber主持的小組採用高強度超聲波對準確定位尚未擴散的乳房腫瘤進行加熱並使之消失。根據專家介紹,這種由核磁共振成象引導的超聲波聚焦(MRI-guided FUS)新技術可以通過MRI所提供的溫度及血流反饋資訊而準確定位腫瘤的“熱點”,然後再將超聲波直接聚焦於腫瘤中心,從而阻斷其血流供應,最終將癌變的組織殺死並清除掉。與常規切除術相比,除了在腫瘤部位有輕微的壓感外,這種新技術不會對患者帶來痛苦或不適,因而也無需進行任何麻醉處理,患者只需要在治療前口服一些低劑量的鎮靜劑即可。

編譯自:Cancer Res 2001 Dec 1;61(23):844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31425&dopt=Abstract



內乳淋巴結可作為乳腺癌的“哨兵”淋巴結

南佛羅里達州大學癌症中心Dr. E Dupont等研究人員採用染料染色和放射膠體技術為1,273例乳腺癌患者進行了淋巴結定位檢查。術前進行淋巴掃描,術中採用伽嗎探頭檢測內乳淋巴結(IMN)區域。如果在此區域檢查到放射性,則手術切除IMN。結果發現,共有30例(2.4%)切除IMN,其中23例(73.3%)伴有胸部內上象限病變;5例(16.7%) IMN轉移陽性,這之中有3例不伴有腋窩哨兵淋巴結陽性;1例(3.3%)IMN採用哨兵淋巴結的檢測方法未能檢測到。Dr. Dupont認為,採用放射示蹤法引導的IMN活檢簡便可行、安全可靠,而且可以為放療提供依據,因此應該在乳腺癌患者中進行IMN區的哨兵淋巴結檢查。

編譯自:Ann Surg Oncol 2001 Dec;8(10):833-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76499&dopt=Abstract



乳房造影預示乳腺癌的組織學類型

瑞典Uppsala醫院Dr. MG Thurfjell等選取317例乳腺癌患者,研究乳房造影表現與不可觸及的乳腺癌組織類型的關係。所有患者的乳腺癌均不可觸及,採用保留乳房手術治療。研究人員將惡性組織表現作如下分類:針狀或其他、鈣化或混合型病變。鈣化包括多形性、多晶性、線狀或分支狀。然後採用邏輯回歸進行統計分析,似然比代表乳房造影表現與組織學類型的相關程度。結果發現,不伴有鈣化的針狀腫塊(150例)或者僅發現鈣化(79例)佔所有惡性腫瘤的3/4,前者與惡性浸潤癌高度相關,似然比為12,後者與原位導管癌高度相關,似然比19。結論:Dr. Thurfjell認為,在大部分不可觸及的乳腺癌中,乳腺造影表現可以預測乳腺癌的組織學類型。

編譯自:Radiology 2002 Jan;222(1):165-7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56721&dopt=Abstract



Tamoxifen及Aminoglutethimide治療停經後乳腺癌的比較

本文評估由Tamoxifen(Tm)轉換成用Aminoglutethimide(一種芳香抑制劑,Ag)治療是否可以減少一些因持續使用Tm造成的復發或死亡。義大利國家癌症研究院Dr. F Boccardo等將已接受3年Tm治療的380例停經後的乳腺癌患者,隨機平均分成兩組,一組繼續使用Tm,另一組則轉換成低劑量(250mg/d)的Ag,各治療2年。比較兩組的無不良反應存活率(EFS)及整體存活率(OS)的差異。61個月後,發現Tm組有59例發生不良反應,而Ag組有55例產生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存活率發現,Tm組的整體死亡率(包括乳腺癌和非乳腺癌引起的死亡)比Ag組高。Ag組的OS及沒有因乳腺癌而死亡的存活率均比Tm組高,p值分別為0.005及0.06。EFS則兩組沒有差別。然而,Ag組所發生的副作用比Tm組多,造成較多人因此而停止治療(p=0.0001)。本研究顯示由Tm轉換成用Ag治療對於EFS與持續使用Tm沒有差異,但可以延長OS。如果以相似的實驗設計用更好的芳香抑制劑新藥及更大型的臨床試驗當可以進一步證實這項研究的初步成果。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1 Nov 15;19(22):4209-1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09564&dopt=Abstract



乳腺導管沖洗術的臨床應用原則

乳腺導管沖洗術(DL)可視為一臨床應用原則,根據DL結果,指導醫生採用合理的處理措施。但美國貝勒大學醫學中心Dr. Joyce A. O'Shaughnessy等指出,該原則只是為評估乳腺癌高危婦女的處理手段提供了一個框架,其內容包括:如果標本中沒有足夠的用於診斷的細胞材料,應盡可能再重新檢查;如果高危婦女標本中只有良性細胞,則每1到3年再重新檢查;如果發現非典型細胞,可以考慮給予它莫西芬,以減少乳腺癌發生的風險,在6到12個月後重新檢查確定診斷;如果發現惡性細胞(在DL中很少見),應重新檢查確定發現,並採用有效的乳腺影像學方法尋找腫瘤灶。Dr. O'Shaughnessy認為,DL有助於臨床醫生和患者尋找合理的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手段,以減少乳腺癌發生危險。

編譯自:Cancer 2002;94:292-298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7960



哨兵淋巴結活檢與乳腺癌手術的選擇

據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各期乳腺癌,如果哨兵淋巴結活檢陰性,則不必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荷蘭Saint Joseph醫院Dr. RM Roumen指出,哨兵淋巴結活檢的作用已經在I期和II期乳腺癌中得到肯定,但由於缺乏III期乳腺癌的隨機臨床試驗,對於哨兵淋巴結陰性是否無須行腋窩淋巴結清掃仍存在爭議。研究人員選取100例哨兵淋巴結活檢陰性未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的乳腺癌患者,分析了腫瘤復發率,尤其是局部和腋窩淋巴結復發、遠處轉移和總生存率。並於手術1年後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平均隨訪24個月,1例於診斷乳腺癌14個月後發生腋窩淋巴結復發,2年後死亡,其他患者無腋窩淋巴結復發。問卷調查的總回饋率為94%,12例存在輕度肩臂功能障礙,其中兩例稱由於哨兵淋巴結活檢,他們被迫改變了生活習慣,影響了運動和日常生活。另外,沒有患者發生需要理療的淋巴水腫。Dr. Roume認為,如果採用嚴格的標準,哨兵淋巴結活檢陰性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是安全的,可以考慮將它作為乳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

編譯自:Br J Surg 2001 Dec;88(12):1639-4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36979&dopt=Abstract



新基因分析預測乳腺癌預後

據報導稱,通過DNA晶片上看到的基因表達模式可以確定可能轉移的乳腺癌。荷蘭癌症研究所Dr. Laura J. van't Veer等觀察了117例、年齡小於55歲的淋巴結陰性的乳腺癌患者,並對這些腫瘤的基因活性模式進行了評價。Dr. van't Veer能夠區別發生遠端轉移並且具有較差預後腫瘤的基因表達標記,能夠把檢查基因的數目從5,000個減少到70個來確定預後。本研究在19例確認淋巴結陰性乳腺癌患者中採用70基因分類,只有2例的預後分類不正確。根據基因表達模式,只有大約20~30%的乳腺癌有轉移疾病的危險,然而,大多數患者除手術外還採用化療或激素治療。因此多治療了70~80%的患者。作者指出,該測試必須被變成常規的診斷步驟,並希望在2年內用於臨床實踐。

編譯自:Nature 2002 Jan 31;415(6871):530-6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id=8007



放射治療有助於減少乳腺癌的復發

據一項大宗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早期乳腺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之後,再給與額外的放射治療,將會使其腫瘤的復發率明顯降低。荷蘭Amsterdam腫瘤研究所的Dr. Harry Bartelink等,對術後的I/II期乳腺癌患者予5週共50Gy的標準放療後,隨意分為2組,1組2,657例不接受進一步的放療、另1組2,661例接受額外16Gy的外電子束放療。結果:經中位數5.1年的隨訪,前者的局部復發者182例(7.3%)、後者109例(4.3%) (P<0.001)。相對危險性在接受額外放射治療的患者中降低了41%。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接受額外放療的效果最好,局部復發率降低54%。

編譯自:N Engl J Med 2001;345(19):1378-8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94170&dopt=Abstract



乳腺癌放療併用紫杉醇易致肺炎

有報導稱,接受放療的乳腺癌患者,在標準化療中添加紫杉醇會顯著增加其患肺炎或肺部感染的危險性。哈佛大學醫學院Dr. Alphonse G. Taghian等對41例接受放療和標準化療加紫杉醇的患者,和1,286例只接受放療或放療和不加紫杉醇的化療患者進行比對研究。結果發現,在同時接受放療和紫杉醇治療的患者中,有14.6% (95% CI=5.6%~29.2%)的患者發生肺炎,而在不應用紫杉醇的患者中只有1.1% (95% CI=0.2%~2.3%)的患者發生肺炎。Dr. Taghian等人總結認為:研究結果表明紫杉醇能夠顯著增加放射治療對肺臟的損傷並易致肺炎,在併用該藥時應該慎重考慮。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1 Dec;93(23):1806-1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34597&dopt=Abstract



激素替代療法會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險

美國專家的一項新研究再次證實了長期接受激素替代療法(HRT)確實會相應增加絕經後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近5年接受HRT的婦女患最常見的導管癌的可能性提高了50%,而患罕見的小葉癌的危險甚至可提高3~4倍。西雅圖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Dr. Emily White等綜合分析了50-74歲絕經後婦女的病歷,並在對其中705例乳腺癌患者和692例非乳癌患者的病歷進行了比較後得到上述結論。專家們還發現,無論HRT是只含有雌激素還是同時添加有孕激素,患乳腺癌危險的增加程度是同樣的。有關專家還對患小葉癌危險的增加特別關注。

編譯自:JAMA 2002 Feb 13;287(6):734-4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51540&dopt=Abstract



對黑人婦女乳腺癌死亡率高的探討

據一些癌症調查報告,非裔美國女性(AAW)乳腺癌死亡率幾乎是其他種族女性的3倍。總的來說,AAW乳腺癌有較差的分化或未分化、不典型的核中心增多、分裂活性高、S-相片斷多和腫瘤壞死,但其真正的分子因數仍是不清。美國Howard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家Dr. Indra Poola等發現,AAW和其他各族女性相比,雌激素受體(ER)的構成有所不同。ER4種亞型,其活性能調節雌激素到達細胞的數量,使正常功能可得以平衡。患上癌症時,平衡被打破了。Dr. Poola等收集24例AAW的腫瘤標本與其相匹配的對照組進行比對分析,觀察到在同一例病人癌細胞中的某一特定亞型的數量,也就是雌激素β受體的數量明顯低於其正常組織該亞型的數量(P=0.0018)。通常認為雌激素β受體有預防癌症發展的保護功效;而另兩種亞型的數量卻顯著高於正常組織(P=0.0002及P=0.024),這兩種亞型的增多可能與癌細胞侵襲性增殖有關。作者說:根據經驗,本研究的腫瘤生物學結果不會在高加索白人的患者中出現,因為她們和AAW的受體亞型不同。

編譯自:Cancer 2002 Feb 1;94(3):615-62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57292&dopt=Abstract



某些乳腺癌治療前進行熒光原位雜交評估的建議

據報導,有專家建議乳腺癌在推薦抗HER2治療前,Hercep測試弱陽性者應通過熒光原位雜交(FISH)對HER-2/neu基因擴增進行評估。美國梅歐醫院Dr. LE Wold等對1,556個乳腺腫瘤活檢標本,通過Hercep測試對這些標本進行了HER2檢測,採用FDA的指導方針,評價HER2的過度表達。結果被分為0到3+。216個2+(例如弱陽性)的標本採用HER-2/neu DNA探針試劑盒通過FISH進行了評價。這些標本中的12%具有高水準的HER-2/neu基因擴增,25%具有HER2/neu複製,2%HER-2/neu或17號染色體(CEP17)著絲點消除。然而,這些標本的57%沒有HER-2/neu異常或CEP17異常或明顯的單純CEP17增加。

編譯自:Mayo Clin Proc 2002 Feb;77(2):148-5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38648&dopt=Abstract



BRCA突變的婦女進行遺傳學諮詢和監管益處多

據美國最新的研究報導,對於那些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發病遺傳危險的人進行遺傳學諮詢或篩選將有很大好處。特別是對那些BRCA基因存在變異的患者,進行遺傳學諮詢能夠保證更好的進行遺傳監測和採取措施減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發生的危險性。紐約紀念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Dr. Kenneth Offit等研究人員對251名攜帶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的個體進行了觀察,這些受試者是在1995年到2000年間進行遺傳學篩選和檢測時發現的。在以後的24.8個月的隨訪期內,受試者接受體檢和影像學檢查的頻率比接受遺傳學諮詢和檢測之前增加。根據遺傳學諮詢和檢測的結果,有29名婦女選擇了乳房切除手術,其中有2名患者發現了乳腺癌癌灶。有90名婦女選擇了預防性卵巢切除手術,其中有2人發現早期卵巢癌。在未接受預防性手術的患者中,有12人通過乳腺X線檢查或體檢發現乳腺癌,有5人X線和血液檢查發現了卵巢癌。本文的初步研究結果是令人鼓舞的,可導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早期診斷。\n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Mar 1;20(5):1260-8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2&id=8110



新掃描技術預測乳腺癌的治療成果

本文引介被稱為(18)F-FDG PET的新型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與傳統成像(CI)對乳腺癌治療成果預測的能力。方法:美國加州UCLA醫學院核醫學部Dr. Johannes Czernin等對61例(中位年齡54歲(範圍32~91歲)治療後的乳腺癌患者以(18)F-FDG PET和CI進行再評估。結果:61例中有19例(31.1%)無臨床徵象、38例(62.3%)在隨訪的終末有臨床殘餘徵象或復發。有4例(6.6%)死亡。PET的陽性和陰性預測值(PPV和NPV)各自為93%和84%,而CI 產生的PPV為85%、NPV為59%。可 見PET檢查能夠提供更加準確的資訊(90%對75%;P<0.05)。以Kaplan-Meier評估PET陰性和陽性病人的無病存活率曲線獲顯著差異(P=0.001),而CI陽性和陰性病人的無病存活率間則只顯示邊緣性差異(P=0.04)。結論:FDG PET 對已獲治療的乳腺癌病人預後的預測相對的優越過單獨CI預測。

編譯自:J Nucl Med 2002 Mar;43(3):325-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84491&dopt=Abstract



通過唾液能檢查乳腺癌

據路透社報導,一種簡單、便宜的乳腺癌早期診斷方法-唾液檢查法快將投入臨床使用。該方法主要是通過檢測婦女唾液中腫瘤標誌物HER2/neu的含量來診斷乳腺癌的。該方法的主要研究者美國傑克遜Mississippi大學醫學中心的Charles F. Streckfus博士表示,根據研究HER2/neu的增加能準確的反映乳腺癌的發生。Streckfus博士的研究小組檢測了超過125名分別是乳腺癌、乳腺癌早期和健康婦女的唾液後發現,唾液中HER2/neu的含量水平與87% 的被檢查者的患病程度相關。MedicGroup 公司的總裁John Wundrock說:“為了製造兩個不同型號的唾液測試機我們招收了大約1,100名的患者參與我們的進一步研究。希望我們的機器能通過FDA的驗證,然後在2003年底能把兩個產品推出市場。該檢查的確實費用還沒有決定,但是應該是比較便宜的。”Streckfus博士說,新研製的唾液檢測機不但可以作為體格檢查和乳腺x線檢查的補充,還可以應用於對乳腺癌病人療效和預後的跟蹤檢查。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3&id=8133



乳癌的低生存率與Cox-2的過度表達有關

芬蘭的研究人員報導說,乳癌的低生存率與cyclooxygenase-2 (Cox-2)的過度表達有關。據2月出版的Cancer Research雜誌報導,Helsinki大學的Ari Ristimaki博士及同事分析了1,576名患有侵入性乳腺癌的患者的Cox-2蛋白質的表達情況。Cox-2)的過度表達有關。該研究發現,超過1/3的患者的腫瘤都出現了Cox-2的過度表達,Cox-2過度表達患者的遠期生存率明顯較低。(p<0.0001) Cox-2的過度表達與腫瘤的體積較大、高惡性、激素受體功能不良、生長快、p53基因的高度表達、HER-2致癌基因的擴大都有關。另外,腋窩淋巴結轉移和小管型乳癌的Cox-2表達也較高。有趣的是,Cox-2過度表達的雌激素受體功能良好的腫瘤患者比雌激素受體功能差患者的生存率更低。Ari Ristimaki博士及同事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將會推動Cox-2抑制劑應用於乳腺癌輔助治療研究的展開。

摘譯自:Cancer Res 2002;62:632-635

http://www.oncolink.com/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3&id=8129



(六) 肝癌:

病因與預防

糖尿病合併肝炎肝硬化時發生肝癌的危險增加

根據美國休斯頓退伍軍人事務部醫療中心和國立糖尿病、消化及腎臟疾病研究院在退伍軍人中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在有其他危險因素存在的前提下,糖尿病可增加原發性肝癌發生的危險。研究者從退伍軍人事務部的電腦資料庫中收集了1997-99年所有原發肝癌住院病人的資料,並從同一檔案庫中隨機選取同期非癌症患者作為對照組,共找出823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及3,459例對照。從住院及門診病歷搜集以下資料:糖尿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血色素沉著病和非特異性肝硬化。用多變數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校正比值比。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原發肝癌組病人比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的危險因素包括:丙肝(34%對5%,P<0.0001),乙肝(11%對2%,P<0.0001),酒精性肝硬化(47%對6%,P<0.0001),血色素沉著病(2%對0.3%,P<0.0001),自身免疫性肝炎(5%對0.5%,P<0.0001)和糖尿病(33%對30%,P=0.059)。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在有丙肝、乙肝或酒精性肝硬化存在時,糖尿病顯著提高原發性肝癌的校正比值比(OR 1.57,95%CI 1.08-2.28,P=0.02)。如無慢性肝病,糖尿病和原發肝癌間的校正比值比無顯著增高(OR 1.08,95%CI 0.86-1.18,P=0.4)。對丙肝和乙肝感染組年齡較輕的病人進行校正後,丙肝(OR 17.27,95%CI 11.98-24.89)和乙肝(OR 9.22,95% CI 4.52-18.80)的校正比值比升高。研究還發現,同時存在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發生的危險進一步增加,校正比值比為79.21(95%CI 60.29-103.41)。住院退伍軍人患者中,人群特異患病率丙肝為44.8%,酒精性肝硬化為51%。

編譯自:Am J Gastroenterol 2001;96(8):2462-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13191&dopt=Abstract



酗酒可促進肝細胞肝癌的發展

據一項最新研究報導,酗酒可增加肝細胞肝癌(HCC)的發生風險。義大利佈雷西亞大學,米蘭大學及法國里昂癌症研究國際機構Dr. F Donato等研究人員選取464例(380例男性)首診為HCC的患者進行研究,同時以824例(686例男性)無肝病的患者作為對照。研究人員分析了男性和女性飲酒與HCC的關係,同時還評估了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對腫瘤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每日飲酒超過60克者的HCC危險性增加。飲酒時間和開始飲酒的年齡對腫瘤發生機率沒有影響。戒酒1~10年者的HCC危險性高於現行飲酒者。研究人員指出,即使沒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時,飲酒的促進作用也非常顯著。而且,飲酒與感染之間存有協同作用。如果病毒性肝炎患者每日飲酒超過60克的話,其HCC危險性增加了大約一倍。

編譯自:Am J Epidemiol 2002 Feb 15;155(4):323-33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36196&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肝轉移癌局部HAI和SC聯合治療的效果

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的一種方法,但只有30%病人能生存5年,而且僅有10%的患者適宜手術,因此必須尋找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靜脈化療有效率較低(7%-20%),中位生存期25-55周。肝動脈插管化療(HAI)是根據正常肝組織與腫瘤血供不同而進行的一種局部化療,其有效率顯著提高(40%-60%),但始終沒有病人生存情況的報道。為此,義大利都靈大學腫瘤外科Dr. C Zanon等對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予聯合應用HAI及全身化療(SC),並對其效果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與評估。包括1996年2月至1998年12月的95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在局麻下經皮鎖骨下動脈放置肝導管,其中61例分別採用兩種不同的化療方案,11例(A組)交替進行HAI和SC,另50例(B組)先行HAI治療,對有效或病情穩定者(35例),再交替接受SC與HAI。結果顯示,7例病人出現置管併發症(3例出現鎖骨下動脈瘤,4例肝動脈血栓形成);另有10.5%的患者出現導管移位。A組患者臨床有效率45%,10%病人病情穩定,中位生存時間及中位肝外病變進展時間分別為9個月和6個月。B組患者在接受HAI治療後,臨床有效率44%,26%病人病情穩定。繼而接受SC與HAI交替治療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時間及中位肝外病變進展時間分別為21個月與16個月。研究者認為,皮下置入動脈導管的併發症發生率不高,可以避免開腹,且實施較為方便,有不少優點。臨床可嘗試,但尚需大宗病例觀察。

編譯自:Am J Clin Oncol 2001;24(4):35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74260&dopt=Abstract



肝癌下腔靜脈切除術

佛羅里達大學肝病中心的Dr. AW Hemming指出,當肝癌侵犯到下腔靜脈時,通常認為已不可能手術切除。但是,近年來手術技術的進展,使聯合下腔靜脈切除術成為可能。在1997到2000年期間,研究人員共為11例患者實行了4-7個肝段切除和聯合下腔靜脈切除術。其中包括4例肝細胞癌、4例結腸癌肝轉移以及肝母細胞瘤、胃腸基質細胞瘤和鱗狀上皮癌肝轉移各一例。兩例患者手術包括體外和體內程式,另外9例患者手術需要將下腔靜脈完全分離。5例患者下腔靜脈一期修補,另5例採用Gore-Tex假體重建,1例採用Gore-Tex假體修補。結果發現,2例術後早期出現死亡:1例于術後3周死於肝功能衰竭,1例術後3周死於小腸破裂引起的膿毒症。另外,1例胃腸道基質細胞瘤患者于術後32個月死于腫瘤復發,1例肝細胞瘤患者于術後16個月腫瘤復發,但仍然存活。其他患者未見腫瘤復發和下腔靜脈狹窄的症狀。Dr. Hemming認為,儘管聯合切除腫瘤和下腔靜脈存在巨大的手術風險,但其也可為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

編譯自:Am Surg 2001; 67(11):1081-7; discussion 1087-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30225&dopt=Abstract



肝癌治療16年回顧

日本長崎和九州兩間大學醫院Dr. T Kanematsu等研究人員選取1985-2000年間接受肝切除術的303例肝細胞肝癌(HCC)患者進行研究,其中55%伴有肝硬化,1例早期患者接受了肝移植術。結果發現,術後30天死亡率為1.6%及1、3、5、10、15年的累積生存率分別為84%、67%、51%、20%、11%。I期和II期患者的生存率顯著高於III期和IV期,無瘤生存曲線顯示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別為27%和11%。Dr. Kanematsu認為,對HCC病患者,肝臟切除術已成為成熟和精密的主要治療手段,在過去16年的外科治療上取得很大進步,但手術後的復發率仍然很高,如加強肝功能低下和病人的篩選或採用肝移植術可能會增加治癒機會。

編譯自:Surgery 2002 Jan;131(1 Suppl):S15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21803&dopt=Abstract



肝臟未分化肉瘤的預後顯著改善

據義大利學者報導,近年來肝臟未分化肉瘤(UESL)的預後已獲得顯著改善。義大利Padova大學Dr. G Bisogno指出,UESL是一種罕見的兒童肝臟腫瘤,該病具有進展迅速、預後很差等特點。研究人員選取在1979年和1995年之間治療的17例USEL患兒,採用相同的聯合治療方案(包括保守式手術、多種藥物化療和殘餘瘤的二次手術)進行治療,其中2例患者還接受了放療。結果發現,在術後隨訪2.4到20年期間,12例仍然存活,3例死亡,其中1例死於手術併發症。Dr. Bisogno認為,由於新的聯合治療和支援治療方案的採用,近年來UESL的預後已顯著改善。

編譯自:Cancer 2002 Jan 1;94(1):252-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15984&dopt=Abstract



肝癌的一次性切除與補救性移植可保留患者的肝功能

據報導,對於小肝細胞肝癌(HCC),一次性切除與補救性移植可保留患者的肝功能。香港大學醫學院瑪利醫院外科學系與肝臟病研究中心Dr. Ronnie Tung-Ping Poon指出,最新研究發現,對於HCC在5cm以下的期望保留肝功能的患者,可以採取一次性切除和移植治療其復發或肝功能的惡化。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能否在HCC復發後進行移植或Child-Pugh A級患者的肝功能在小HCC切除術後的長期惡化情況。Dr. Poon等選擇135例65歲或以下的肝功能保留且適合補救性移植的患者,對其在切除可移植的小HCC後的存活情況和復發模式進行了評估。受試者均患有Child-Pugh A級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可移植的小HCC為5 cm的單發腫瘤或3cm的二處或三處腫瘤。結果發現,1、3、5和10年的全部存活率分別為90%、76%、70%和35%。相應的無病存活率分別為74%、50%、36%和22%。研究人員指出,肝硬化和寡結節腫瘤是無病存活率差的預測指標。伴發寡結節腫瘤和肝硬化的5年全部存活率為48%、無病存活率為0%,顯著低於其他患者。隨訪中位數48個月後,67例出現復發,其中53例(79%)可進行補救性移植。僅有6例在復發前,肝功能失代償,由Child-Pugh A級降至B或C級。Dr. Poon指出,對於患小HCC的Child-Pugh A級患者,肝切除是最佳一線治療措施,其5年全部存活率良好,且大多數復發者適合行補救性移植。一次性切除及補救性移稙可能是小HCC欲保留肝功能者可行的、合理的策略。但是,他強調,由於切除後的存活率低,對寡結節腫瘤的肝硬化患者行一次性移植的效果會更好。

編譯自:Ann Surg 2002 Mar;235(3):373-8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82759&dopt=Abstract



F-18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對結直腸癌肝轉移病患的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利用傳統診斷方法(CDM)為結直腸癌肝轉移切除的病患作分期,再予氟-18去氧葡萄糖做正子造影(FDG-PET),探討其對結直腸癌肝轉移病患的診斷價值。方法:對51例準備進行結直腸癌肝轉移切除的患者,首先利用CDM作判斷並將臨床判斷結果紀錄下來,之後再利用FDG-PET作掃描,仔細紀錄任何臨床判斷結果的改變。接著比較FDG-PET及CDM的不同,並與組織學發現、手術過程發現,以及追蹤的結果作比較。結果:51例患者做了前瞻性分析,發現有10例(20%)對CDM所得到的臨床判斷,在做了FDG-PET後有所改變,原因分別為:FDG-PET發現到不可切除的肺(5例)及肝(1例)轉移以及排除了肝外轉移及肝病(各2例)。因為有FDG-PET的使用,有8例患者免去不必要的肝切除或開腹手術,而另外2例則被發現可做肝切除術。而進行回溯性分析的結果,有15例(29%)改變處理方式。FDG-PET與CDM在11例患者(22%)呈現不同的肝外結果,而有8例(16%)呈現不同的肝內結果。與CDM相較,以FDG-PET判斷者,11例有正確的向上修正分期、5例有正確的向下修正分期、1例有錯誤的向上修正分期及2例有錯誤的向下修正分期。但若以病灶來偵測肝轉移,則電腦斷層(CT)較FDG-PET有較好的發現率(80%對65%),這與腫瘤的大小有關。結論:FDG-PET可當作輔助性的分期工具,以改進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治療方向,尤其對CT未察覺的肝外病變尤有價值。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Jan 15;20(2):388-9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786565&dopt=Abstract



肝內膽管癌切除術中擴大淋巴結清掃未能改善患者預後

日本Dr. M Shimada等報告,肝內膽管癌(IHCC)病人接受肝切除術時,是否行擴大淋巴結清掃對患者生存率沒有顯著影響,單純淋巴結清掃而不控制肝內轉移,不能改善病人預後。當前,肝切除術加擴大淋巴結清掃是治療肝內膽管癌的標準術式,以往文獻認為,擴大淋巴結清掃或肝移植,甚至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都能改善病人預後,但Shimada等發現,這些術式有顯著增加病人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危險。Shimada等人調查了1985年8月至1999年12月間在日本九州島大學醫院行肝切除術的49例IHCC患者,平均隨訪29個月。49例患者中,8例未行淋巴結清掃。41例行淋巴結清掃的病人中,6例行第1組淋巴結清掃,18例行第2組清掃,17例行第3組清掃。結果顯示,術後1年病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