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资料】國際癌症研究訊息譯文集 1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2050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 腫瘤概論:

病因與預防

肥胖症與癌的發病率(瑞典)

瑞典的學者根據全國性的瑞典癌瘤登記處1993年的在案記錄,對1965-1993被診斷為肥胖症的28,129例醫院病人進行普查;以標準發病率(SIR)及95%可信區間(95% CI)來對各種癌的發病率進行比對。結果:肥胖者總的癌症發病率超過33%,男性25%、女性37%。各部位癌的發病率如下- 小腸(SIR2.8; 95%CI 1.6-4.5),結腸(1.3; 1.1-1.5),膽囊(1.6; 1.1-2.3),胰(1.5; 1.1-1.9),咽(2.1; 1.1-3.5),腎實質(2.3; 1.8-2.8),膀胱(1.2; 1.0-2.6),子宮頸(1.4; 1.1-1.9),子宮內膜(2.9; 2.5-3.4),卵巢(1.2; 1.1-1.5),腦(1.5; 1.2-1.9),結締組織(1.9; 1.1-3.0)及淋巴瘤(1.4; 1.0-1.7)。較高發病率的何杰金氏病只見於男性(3.3; 1.4-6.5)及較高發病率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只見於女性(1.6; 1.2-2.1)。肥胖症併發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胰臟癌的風險則隨年齡而不同。結論:本文肥胖症併發各種癌症者較多於曾有的報道。

資料來源: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1;12(1):13-2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27921&dopt=Abstract



乾洗工人癌症死亡率顯著增高

Dr. Avima M. Ruder等藉截至1996年的人口統計與生活壽命統計,分析了1,708名乾洗工人團體的癌症死亡資料。發現其因癌死亡的人數(271名)比普通人群明顯增多,且與暴露於四氯乙烯及乾洗溶劑汽油息息相關,尤以在該環境中工作5年以上者為著。特別是舌癌、膀胱癌、食道癌、腸癌、肺癌和宮頸癌的死亡率明顯增高。作者在結論中說“乾洗行業所應用的溶劑是致癌物質”。

資料來源:Am J Ind Med 2001;39:121-13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70155&dopt=Abstract



預示兒童癌症併發感染風險的容許參數

Dr. Maria Elena Santolaya等對總數歷經447次發熱但中性白血球減少的併發侵襲性細菌性感染的257例兒童癌症做了評估性研究。結果認為以下五項臨床上及化驗室的容許參數似是可以預告兒童癌症併有發熱但中性白血球減少時的侵襲性細菌性感染風險:(1) C-反應蛋白90mg/L或更高;(2)低血壓;(3)癌症類型恰為復發的白血病;(4)血小板計數5萬/mm3或更少;(5)入院化療7天以內。其他研究指出若只有發熱波度及單核細胞計數是不能預示該風險的。結論:無危險因素的兒童癌症患者有2%的機會併發感染,若有2項或更多者則有近50%的機會併發感染。

資料來源:J Clin oncol 2001;19:3415-2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4890&dopt=Abstract



種系p53突變預告廣譜癌症的早期發作

種系p53突變與顯性遺傳李-法美尼症候群(LFS)相關。LFS的特徵是早發的骨和軟組織肉瘤、乳腺和腎上腺皮質癌、腦腫瘤和急性白血病;然而,種系p53突變的攜帶者也可以增加其他癌症的致危性。為鑑別與基因p53突變相關的癌譜,美國賓州費城兒童醫院Dr. KE Nichols等對45個家族系列癌發生及140例受影響病案,結合文獻報告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包括由種系p53突變及其近乎50%似是攜帶者的第一代親屬的全部癌症患者。在入選的738例中,有569(77%)例是併有上述六種癌症的LFS,餘下的169(23%)例包括各種不同的肺和胃腸道癌瘤、淋巴瘤及其他的發生在較早年齡的腫瘤。遺傳性腫瘤的早期發作是不多見的,這也顯示了種系p53突變攜帶者在較廣泛的範圍內增加癌瘤致危性。今後應進一步的研究p53的改變所引起的致癌作用,希望達到早期診斷和預防LFS及其相關的癌瘤。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1;10(2):83-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19776&dopt=Abstract



中國在不遠的未來與吸菸有關的死亡似將戲劇性地增加

據最新《英國醫學雜誌》的一則報道稱,基於1998年香港與吸菸有關的死亡數目,預示中國大陸在未來的幾十年間與菸草有染的死亡將會戲劇性地增加。香港大學Dr. TH Lam等指出中國佔世界人口的20%、佔世界香菸消耗量的30%,香港吸菸的頂峰早過中國大陸20年,Dr. Lam等用香港的吸菸-相關死亡來預估中國將會有的菸草-相關死亡。研究者蒐集1997年12月至1999年1月間35歲或以上共27,507名男女的死亡資料,並重視死亡原因與吸菸資料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在1998年本港總人口中,35-69歲男性的死亡中約有33%及5%的女性與菸草有關。這個年齡組與菸草有關的死亡總計為25%。單就中年男性菸民而論,過多的死亡率大部份或全部與吸菸相關者約佔一半(48%)。結論:研究者相信中國是按香港的版本在往前走,如果中國大陸的抽菸嗜習持續的話,則今日香港之危險必會在幾十年後的中國重演。

資料來源:BMJ 2001;323:361-36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8&id=1574



老人抗高血壓治療不會增加癌症風險

據瑞典研究者最近在Lancet雜誌上的報道:抗高血壓藥物治療中的老人的癌症風險不會大過普通人群。瑞典Umea大學Dr. Lars H. Lindholm等蒐集了6,614例高血壓患者的資料,年齡70-84歲,部份是II期高血壓病。隨機分配於下列3組治療方案:β-阻滯劑或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抑制劑(ACEI)及鈣通道阻滯劑。平均隨訪5.3年。結論:3種治療方案都無促癌作用亦無抗癌作用,降壓作用的重要性遠勝於癌的風險。新奧爾良的研究者對抗高血壓藥與癌症相關性的分析中指出:(1)低微的(蘿芙木屬), (2)不確定的(atenolol,β-阻滯劑), (3)無(ACEI)及(4)無或待查中可能有反面作用的(鈣拮抗劑)。另有Dr. Franz H. Messerli在晚近的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指出利尿劑治療與腎細胞癌之間存在相關性。

資料來源:Lancet 2001;358:539-544, Eur Heart J 2001;22:1343-135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8&id=1573



腫瘤細胞發生紊亂

分子病理學研究所Gerhard Christofori教授報告,腫瘤細胞的轉移是由正常細胞和癌細胞都被破壞造成的,參與該過程有許多分子,大多數都是與遺傳病和癌症相關的,如纖維原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家族與癌和遺傳病有關。Christofori發現在胰臟癌細胞中有與FGFR結合的神經細胞依賴分子(N-CAM),這種相互作用刺激了FGFR途徑,併刺激那些參與細胞的依賴特性,胰臟癌轉移中N-CAM表達缺失,另一方面癌細胞會發生分化和播散到淋巴和血液里。研究者還證明FGFR-4與另種在癌中出現的細胞依賴分子N-Cadherin的相互作用,進一步要確定在人類癌中是否發生FGFR-4基因突變。

資料來源:Nature cell Biology 2001;(3):650-65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33297&dopt=Abstract



疹感染的機制寓意對癌的預防與治療

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Dr. Patrick WK等,通過用網狀激動系統徑路標示的I型單純疹病毒(HSV)靶細胞,研究疹感染的機制,結果不僅尋找到預防HSV感染的策略,同時也暗示HSV有治療癌症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Nature Cell Biol 2001;3:745-75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83960&dopt=Abstract



兩個基因控制癌症預防途徑

美國紐約 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Carl Anderson醫生在Glasgow醫學會議上報告,DNA-PK和P53基因可阻止人體正常細胞發展成癌。DNA-PK是Anderson醫生18年前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時發現的,他研究了人類基因組或基因編碼,發現在許多癌中正常修復損傷DNA-PK基因發生錯誤。癌細胞也能利用DNA-PK修復抗癌治療所致的損傷,致使細胞抵抗治療。P53作為信號系統傳出訊息使癌停止細胞分化形成腫瘤。該基因在80%的腫瘤中存在。了解這兩個基因的機制和在癌中的作用能使我們設計新的治療和預防癌症的方法。

資料來源:Radiat Res. 2001 Jul;156(1):2-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8067&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尼古丁刺激血管生成

美國斯坦福大學Dr. John P. Cooke等稱:尼古丁(煙鹼)在動物身上有治療性的血管生成作用,有治療效果;但它亦有病理性的刺激血管生成作用,這又能促使腫瘤的生長。學者說"血管生成好比一把火,可以大有俾益、亦可毀了你。尼古丁被認為是煙草的同義詞,非好東西亦非壞東西-是自然的力量"。尼古丁已被應用於醫療,如用於治療阿耳滋海默爾氏病及慢性疼痛症侯群。如何取精華去糟粕呢?研究家認為端視劑量、進程、時間、靶向組織/細胞及宿主的基因剖面等而定篤。

資料來源:Nat Med 2001;7:775-777,833-83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33349&dopt=Abstract



新抗體可能比Angiostatin更好的阻止腫瘤血管生成

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報導:新抗體能直接對抗內皮細胞亞單位的ATP 合。與Angiostatin比較新抗體有較高的靶向親和力和較長時間的生物體內半衰期,令新抗體可能被用來阻止腫瘤血管生成,從而停止腫瘤的生長。

資料來源: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98:6656-666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6&id=1398



血液幹細胞移植後的免疫功能重建良好

Dr. Jan Storek通過115例病人,隨意分成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及骨髓移植二組,觀察30-365天後給予評估:前者的T細胞,尤其是CD4T細胞高過後者;在感染方面則後者為前者的1.7倍、需要住院的嚴重感染則為2.4倍及9例死於真菌或細菌感染而前者無死亡者。結論:本文注意到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後患者的淋巴細胞10倍於接受骨髓移植者,這可能是令其術後免疫功能重建佳良的假設基礎。移植術後第一年的嚴重感染率前者不及後者的一半。其他方面如生存率、發病率、慢性移植物抵抗宿主病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猶待數年後的成熟評估。

資料來源:Blood 2001;97:3380-8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69627&dopt=Abstract



嶄新的低心臟毒性抗腫瘤劑PNU-159548

PNU-159548是由去甲氧柔紅霉素派生的細胞毒性抗腫瘤劑,對活組織及在試管內都有廣譜的抗腫瘤活性。本文就PNU-159548的心臟毒性,與阿霉素治療的慢性鼠模型導致心肌病者進行研究分析比對。結論:在骨髓抑制當量下,與阿霉素對比,PNU-159548的心臟毒性不及阿霉素的1/20,若聯合應用烷基化活性劑和其他的介入添加物,則可去除?環類抗生素的心臟毒性副作用,令PNU-159548成為腫瘤學臨床發展的最佳候選物。

資料來源: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01;47(4):355-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45653&dopt=Abstract



應用基因型癌症疫苗進行體外試驗法

免疫治療應用基因轉移技術使基因型癌症疫苗研究領域十分活躍,通過基因轉移技術給抗腫瘤相關抗原TAA帶來免疫活性並促進基因轉移戰略的發展。各種病毒及非病毒基因轉移方法使研究者產生免疫治療癌症之設想。體外試驗戰略包括將基因轉送到腫瘤細胞,再進入到免疫系統細胞毒T細胞及樹狀突細胞。這樣的方法已經用於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

資料來源:Leukemia 2001;15(4):545-5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68356&dopt=Abstract



化學新藥治療實體腫瘤

Roswell Park癌症研究所(PRCI)首次發現了一種優於其它紫杉醇類(Paclitaxel和docetaxel)的化學新藥IDN-5109,它可治療糖蛋白(Pgp)表達的抗多種藥的乳腺癌和結腸癌。Pgp介導的腫瘤抗藥常常限制了包括Paclitaxel等化療藥物的應用。IDN-5109可增加紫杉醇類藥治療腫瘤的效果,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和結腸癌抗Paclitaxel和docetaxel藥物的腫瘤。克服腫瘤對Paclitaxel抗藥性有兩個辦法,一是發展IDN-5109活性藥,對付Pgp陽性多葯耐藥的腫瘤,第二是開發tRA96023等反向藥物。聯合IDN-5109 和tRA96023藥應用,IDN-5109可進一步增加對抗Paclitaxel葯DLD1結腸癌的治療效力。IDN-5109可以口服給藥,而Paclitaxel和docetaxel必須靜脈給藥。

資料來源:J Natl Cancer Inst. 2001 Aug 15;93(16):1234-4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4769&dopt=Abstract



基因治療可改善腫瘤細胞對放療的敏感性

美國佛吉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基因治療可破壞腫瘤細胞的自我保護,使細胞對放療敏感性增加兩倍。他們將變異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注入種植於小鼠的人類乳腺癌中,觀察是否可防止放療導致的EGFR受體活化及由此而產生的後果。研究者首次評價了腫瘤細胞轉染模型和放療暴露後EGFR活性增加2.5倍。EGFR活化過程完全抑制了細胞轉染。當腫瘤8-10毫米大時,變異的EGFR注入到腺病毒載體,變異的EGFR在腫瘤細胞表達,使放療導致的EGFR活化幾乎減少了3倍。反之,轉染細胞對放射敏感性增加46%,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EGFR變異影響到所有的ErbB受體,它可成為廣泛地應用於各種腫瘤的治療工具。

資料來源:J Natl Cancer Inst 2001;93:890-891,921-929.



一種新的腫瘤抗原在人類腫瘤中的表達

日本Takeda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用Northern blot分析,證明了一種名為Alcan新基因在多種類型的人類癌細胞和胎兒中表達,而在正常組織中不表達,ALCAN新基因定位在第6號染色體上編碼246氨基酸蛋白(有些類似MHCⅠ類分子)。該基因產物ALCAN在N和C末端區域有非親水性氨基酸簇可預知GPI定位膜蛋白,流式細胞計數分析,提示ALCAN在人類癌細胞表面和在ALCAN轉染的CHO-K1細胞上。ALCAN蛋白也由這些細胞分泌,表明分子的某些蛋白是由分裂分泌的,如磷脂。ALCAN變異分析說明GPI定位的位置是在絲氨酸殘基。這項發現揭示ALCAN可成為潛在的靶向癌症診斷和治療的新抗原。\n
資料來源: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1 Jul 13;285(2):235-4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44831&dopt=Abstract



化療和放療誘使癌細胞自我毀滅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醫學院Thompson研究小組最近證明了參與凋亡過程的正調節蛋白Bax和Bak,這兩種蛋白是Bcl-2家族蛋白,當細胞缺乏Bax和Bak時癌細胞就不能被化療和放療殺死。化療和放療治療癌症的方法就是誘使癌細胞自殺。這兩種因子是位於細胞線粒體表面起作用,線粒體參與糖和脂肪轉換成可利用的能量供給細胞。細胞缺乏Bax和Bak,所有細胞不會死亡,線粒體沒有Bax或Bak轉換功能,細胞就會永生。研究人員證明了線粒體在凋亡中的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Genes Dev. 2001 Jun 15;15(12):148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0528&dopt=Abstract



變異的端粒抑制腫瘤生長

三番市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報告,在人類端粒RNA模板上插入少量的突變片段能阻止腫瘤細胞增殖,并不破壞正常細胞的端粒活性。在以往的端粒實驗研究中,抑制細胞增殖使正常的端粒完全失去活性。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細胞系人類端粒RNA變異模板低水平表達導致細胞生存力下降,並且凋亡明顯增加。正常細胞不出現端粒縮短或失去活性。種植於小鼠的人類乳腺癌細胞也表達變異的端粒RNA,小鼠生長率下降。此項研究還有待於證明能否用於治療活的動物,最終用於人體,因為像其他實驗一樣,該治療對正常細胞有毒性。

資料來源: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98:7649-7651,7982-798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38744&dopt=Abstract



酪氨酸激抑制劑治療腫瘤

酪氨酸激抑制劑作為分子靶向治療腫瘤葯物在最近几年引起最多的重視,其原因是在小細胞肺癌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早期的臨床試驗中,EGFR酪氨酸激抑制劑、ZD1839、BCR-Ab1酪氨酸激抑制劑和STI-57分別有抗腫瘤作用。對這個分子靶向葯物在早期臨床發展中提出過各種假設,如葯物只阻止癌細胞增殖而不殺死癌細胞。其殺傷力弱不能在臨床水平上降低癌生長。要了解他們的抗癌作用生理活性還需要一段時間。不同於大多數實質瘤的非小細胞肺癌對抗癌葯就有效,不僅ZD1839,而且在治療前期的聯合化療使用也有效。ZD1839治療的成功對分子靶向治療腫瘤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資料來源:Gan to kagaku ryoho 2001;28(5):608-1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83208&dopt=Abstract



癌症化療的潛在葯物

常規治療的一種潛在葯物可以直接引起細胞死亡。最近證明腫瘤壞死因子TNF類成員TRAIL在非依賴P53基因的人類癌細胞系中使癌細胞發生快速凋亡,而在正常細胞系中不發生凋亡。TRAIL治療試驗的結果表明,可明顯抑制對TRAIL敏感的種植在小鼠體內的人類癌瘤。TRAIL與基因毒性化療葯物聯合可增強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資料來源:Apoptosis 2001;6(3):19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88668&dopt=Abstract



天然藥品Et743的抗癌機制

Ecteinascidin743(Et743)可破壞細胞的正常修復機制,從而導致DNA鏈致命性破壞。研究發現了在兩個人類結腸癌的細胞系(HCT116/ER5和SWE480/ER0.5)殺死細胞的機制,在細胞生長試驗中兩個細胞系都比他們的母代細胞對Et743多9-10倍的抵抗力。在HCT116/ER5細胞系13q32-22區域是抵抗Et743位點,顯示出DNA切除修復核酸內切XPG的缺乏,削弱HCT116/ER5對UV光導致的DNA損傷能力可恢復含XPGcDNA質粒的快速轉染,還可恢復對Et743敏感性。另一試驗證實Et743劑量依賴效應由採用細胞的轉錄副本修復聯合體導致單鏈的破壞。Et743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生物藥劑,可用於現有治療手段難治的腫瘤及對順鉑和烷化劑抗葯的腫瘤。

資料來源:Nat Med. 2001 Aug;7(8):96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79630&dopt=Abstract



新的抗腫瘤DNA疫苗

DNA疫苗編碼的腫瘤抗原可刺激人體產生抗腫瘤反應,但腫瘤抗原常常免疫原性較差,因此研究者常用潛在的腫瘤抗原片段增強免疫刺激基因如破傷風毒素片段C(FrC)的作用,給以前有抗破傷風毒素免疫的病人用FrC疫苗沒有預防功效,對原抗原免疫反應不同,Savelyeva等表示新疫苗含編碼弱的B細胞腫瘤抗原(特異型抗原) 的DNA片段,形狀為一條單鏈Fv(scFv)結合到馬鈴薯病毒X外殼蛋白(PVXCP)片段上可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比較用scFv-FrC接種試驗可以促進抗特異型抗體的免疫反應。用scFv-PVXCP接種於小鼠會引起CD4-依賴的潛在免疫抗淋巴瘤和黑素瘤。連接不同的免疫調節抗原如PVXCP或FrC會對DNA疫苗產生不同類型的免疫反應,將來的疫苗戰略就可以應用這種設計激勵研究者尋找其他基因作為免疫調節和增強劑。

資料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2001Aug;19:760-76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79570&dopt=Abstract



病毒選擇性殺傷P53缺陷的癌細胞

瑞士實驗癌症研究所Peter Beard醫生報告,人類腺相關病毒(AAV)能選擇性導致缺乏P53基因抑制腫瘤活性的癌細胞凋亡。然而P53活性的細胞在細胞週期G2期被抑制並保持未損壞。不管特異性的AAV編碼蛋白是否出現,AAV都會促進缺乏P53活性的細胞凋亡並且在G2期P53活性的細胞被抑制。通過模仿細胞DNA損傷,當P53缺乏活性時AAV DNA會引起導致細胞死亡的反應。進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闡明AAV DNA模仿哪種DNA損傷和明確啟動途徑。這些發現重要之處是採用病毒導入原則有效傳送DNA或在細胞內修改結構以消除P53缺陷的細胞。

資料來源:Nature 2001;412:865-866,914-9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28480&dopt=Abstract



(二) 腦癌:

診斷與治療

基因可以預知腦癌復發的速度

美國加州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在多形性腦膠質細胞瘤(GBM)中發現一種叫laminin-8基因過量表達。研究人員推測laminin-8基因過量表達是進展慢的腦腫瘤發展成GBM的關鍵步驟。在正常和腦癌組織中分析了11,000個基因,發現在GBM和腫瘤周圍組織中有兩個基因過量表達,一個是lamininα-4鏈,另一個是以前在這些腫瘤中過量表達而未知的基因。laminin-8基因在GBM中高活性,GBM病人中laminin-8基因過量表達其腫瘤很快復發,平均為4個月,該基因低表達的病人復發要將近10個月,差異非常明顯。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2001 Jul15; 61(14):5601-1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4714&dopt=Abstract



接種病毒可預防腦腫瘤等病毒相關癌症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腦實驗室研究人員最近報告,某些人類疾病如結腸癌(JC病毒)、成纖維管細胞瘤(JC病毒)和成纖維細胞瘤(BK病毒)與人類polyoma病毒有關,接種減毒病毒疫苗可以預防這類病毒相關性疾病,特別是血清免疫活性反應陽性的結腸癌病人。

資料來源:Med Hypotheses. 2001 Jan;56(1):24-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33251&dopt=Abstract



Etoposide腦室內給藥令CSF藥濃度增100倍

德國波恩大學Dr. G. Fleischhack等對14例年齡2.1-33.2歲的各種復發的和轉移的腦腫瘤,包括成神經管細胞瘤、神經外胚層細胞瘤、成膠質細胞瘤和室鼓膜瘤,於腦室內給予鬼臼乙叉(etoposide)治療。其中11例曾接受過短期的etoposide灌注(IV)治療。結論:腦室內給藥治療腦癌是可行的,與IV etoposide比較,腦室內給藥可令腦脊液(CSF)內的藥濃度增加100倍。Dr. Fleischhack研究組建議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對腦及腦脊膜癌瘤做II期的臨床驗證。

資料來源:Br J Cancer 2001;84:1453-5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84092&dopt=Abstract



水痘帶狀疹病毒抗體可逆轉神經膠質瘤

美國三番市加州大學Margaret Wrensch醫生報告,在1991-1995年進行的三番市海灣區成人神經膠質瘤462例和443例水痘帶狀疹病史對照者研究中水痘帶狀疹病毒抗體可明顯逆轉成人膠質瘤、水痘和帶狀疹。病人中針對水痘帶狀疹病毒、單純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和EB病毒產生免疫球蛋白抗體分別占90%、71%、57%、90%。經調整年齡、種族和性別後,膠質瘤病人的水痘帶狀疹病毒免疫球蛋白抗體產生比對照組要低些。膠質瘤病人EB病毒抗體也少。而病人的單純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抗體要多些。其他膠質瘤組織學分類病人和對照組4種病毒抗體同樣常見。結論是腦癌病因學中病毒及其它感染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

資料來源:Am J Epidemiol 2001;154:161-165.



小鼠新模型可提供治療神經膠質瘤的方法

美國紐約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新建立了小鼠腦癌模型,Dr. EC Holland等採用基因手段確定在不同的腦細胞血小板原生長因子(PDGF)是不同的神經膠質瘤的基礎。所建立的小鼠模型一個是小鼠在未分化細胞中表達過量的生長因子,而另一小鼠在分化的星形細胞中表達PDGF,兩小鼠都發展成低程度的膠質瘤。研究者發現PDGF適時表達能確定膠質瘤的特性,在突變的星形細胞內PDGF適量表達可能由于星形細胞去分化成神經膠質原樣細胞產生膠質瘤。進一步要驗証小鼠模型中膠質瘤的嚴重性增加是由于阻斷細胞週期的重要基因丟失。由此推論,低程度的膠質瘤是造成增生的膠質原細胞阻止了分化,高程度的惡性膠質瘤可能需要額外的突變基因調節細胞週期。因此需要設計能夠治療這些腫瘤的新方法。

資料來源:Genes Dev. 2001 Aug 1;15(15):1913-2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85986&dopt=Abstract



(三) 鼻咽癌:

病因與預防

飲食習慣與鼻咽癌的高危性

Dr. S Laouamri等對72例鼻咽癌患者與72名對照組,按年齡、性別和居住區域,引用人類學的各種不同研究方法來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的高發病率與傳統的保存食品緊密相關,如腌漬水果、醬菜和鹹肉等,特別是阿爾及利亞Setif地區的居民長期喜好有腐臭味的牛油。拫據不同的保存食品及接觸時間,鼻咽癌的發病率較對照組高出4-12倍。

資料來源:Rev Epidemiol Sante Publique 2001;49(2):145-15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19481&dopt=Abstract



誘變劑對鼻咽癌的敏感性

雖認為鼻咽癌(NPC)與EBV有關,某些地區尚有食物因素。但是NPC的遺傳構造尚未被清晰認識。德國學者 Kleinsasser NH等,對基因毒素作用於初始腫瘤的內生危險因素即致癌物的基因敏感性做了檢測。通過單細胞微粒凝膠囊電泳法對30例NPC及30例非癌者的淋巴細胞化學誘導性DNA損害進行驗析,結果提示:與非腫瘤患者相比較祇有N -亞硝基二乙胺有明顯誘導腫瘤患者的淋巴細胞DNA移動;意即對NPC選擇性的致癌物顯示了誘變劑敏感性增高,可用於NPC的初始診斷。\n
資料來源:Mutat Res 2001;491(1-2):151-6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87308&dopt=Abstract



保存食品與鼻咽癌的相關性

為研究飲食與鼻咽癌高危性的相互關係,上海Dr. Yuan JM等做了廣泛的病案對比研究。包括935例年齡15-74歲的鼻咽癌患者及1,032名的對照組。結果顯示鹹魚及其他保存的蛋白食品是鼻咽癌高危性的致病因素。每週最少吃1次鹹魚者與每月最多吃1次鹹魚者對比,鼻咽癌的高危性增加80%(p=0.07)。其他諸如含蛋白的保存食品及泡菜等腌漬食品亦是明顯的致病因子。而橙/橘則可明顯降低鼻咽癌的發病率。

資料來源:Int J Cancer 2000;85(3):358-6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0652427&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EBNA-1蛋白克隆偵察鼻咽癌

EBV血清學試驗被用來預測鼻咽癌(NPC)已有多年。為增加對NPC偵察率的敏感度與特異性,一種新穎的GST-EBNA-1蛋白的聯免疫吸附檢測(ELISA),包括來自NPC病人的EBNA-1順序克隆已被建立。血清樣品搜集自年齡性別與NPC患者相匹配的社團人群及用ELISA的醫院病人。結果:NPC病人的陽性率78.7% (247/314),醫院病人11.5%(28/244)及社團人群3.8%(10/263)。血清樣品尚用於測試IgA抗-VCA抗體的敏感度及中和EBV去氧核糖核酸(DNA)的能力,最後提示以VCA與EBNA-1適宜結合為最佳。對NPC的偵察能力達92.5%。

資料來源:J Med Virol 2001;64(1):5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85569&dopt=Abstract



CT與MRI診斷鼻咽癌\n
香港中大威爾斯親王醫院稱:為比較電腦斷層攝像(CT)與核磁共振(MRI)對源自鼻咽癌(NPC)的鼻咽傍擴展腫瘤(PTE)的診斷性能,該院的專家對78例NPC在診斷方面予評價分析。結果是:MRI的診斷陽性率佔36%(28/78),CT掃描的診斷陽性率佔53%(41/78);表面上CT掃描的診斷率高過MRI,這是由於CT缺乏區分原始腫瘤抑或是鼻咽傍組織被腫瘤的壓迫徵象,或者是二者兼有的病人。因此專家建議在臨床上對PTE的診斷評估應是MRI與CT併用為上策。

資料來源:Clin Oncol (R Coll Radiol) 2000;12(6):397-40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02093&dopt=Abstract



Gradenigo綜合病症是鼻咽癌的一種表現形式

鼻咽癌往往是一種危險性發作的疾病,但在其早期又往往是無特異性表現,故難於早期診斷。Dr. M Penas Prado等在臨床上報道1例,表現為Gradenigo 綜合病症(岩部炎伴第V及第VI腦神經麻痺)的鼻咽癌。作者指出:除具典型症狀可供早期診斷的鼻咽癌外,當有Gradenigo綜合病症出現時,應予全面的耳鼻喉探查以排除鼻咽癌。

資料來源:Rev Neurol 2001;32(7):638-64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91492&dopt=Abstract



鼻咽癌的治療與預後20年觀察

鼻咽癌的最佳治療至今仍是存在問題。Dr. Tombolini V等回顧性研究了1976年至1996年的20年間,66例鼻咽癌 (II期13例,III期32例,IV期21例) 患者接受放療,其中有14例同時或輔佐以化療。至2000年1月,隨訪中間值66月,最低值36月,5年生存率54%。結論是:影響預後最重要的因素是放射劑量、病期和年齡,其5年生存率II期者89%,III-IV期者49%(p=0.004);放射劑量高過60Gy者62%,低於60Gy者20%(p=0.007);年齡65歲以下者62%,65歲以上者36%(p=0.027)。是否同時或輔佐以化療對預後無顯著意義。

資料來源:Anticancer Res 2001;21(2B):141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96224&dopt=Abstract



EB病毒基因BRLF1將用于鼻咽癌診斷\n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的科學家研究發現53例鼻咽癌患者標本中44例(83.0%)發現EB病毒BRLF1基因的蛋白產物Rta的特異抗體,而53例對照組中只發現1例(1.9%)。

資料來源:J Gen Virol. 2000 Oct;81(Pt 10):2417-2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0993929&dopt=Abstract



(四) 肺癌:

病因與預防

食魚可降低患肺癌的危險性

在美國,肺癌佔癌症死亡率的主要地位,但在日本因肺癌死亡的不及美國的2/3。日本的研究家Toshiro Takezaki等通過600例肺腺癌、400例肺鱗狀上皮癌或肺小細胞癌與4,000名無癌患者,就日本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進行對比研究後指出:日本的飲食中富含魚類,並相信魚油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有阻止肺癌進展的作用。但美國的專家認為尚需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此類脂肪酸可在吞拿魚、鯖魚及劍魚中找到。以生食或低溫煮及不要鹽醃為佳。

資料來源:British J of Cancer 84(9):1199-120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36471&dopt=Abstract



吸菸對肺上皮細胞增殖的長期影響

即使停止吸菸多年,但其對肺癌的致危性仍然存在。美國德州大學安達臣癌症中心的學者對120名現行吸菸者及207名曾經吸菸者,利用Ki-67生化標識及多部位的支氣管組織活檢對兩組的支氣管上皮增殖及組織變形指數進行研究分析。結論:現行吸菸者的支氣管上皮增殖反應與每日吸菸的數量相關,但與吸菸的年數無關;曾吸菸者的支氣管上皮增殖逐漸減少,但有持續20年者,暗示其是化學預防肺癌的目標。

資料來源:J Natl Cancer Inst 2001;93(14):1081-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9869&dopt=Abstract



β-玉米黃質和視黃醇與肺癌的相關性(上海)

曾有報道血中較高水平的β-胡蘿蔔素可降低肺癌發病率,但在大宗的驗證中失敗了。然特殊的類胡蘿蔔素又如何呢?診斷前血漿中的類胡蘿蔔素、視黃醇和生育酚與肺癌的相關性鮮有人知,尤其是在非西方人群中。為此,美國與中國的學者在1986年6月至1989年9月對18,244名的上海煙民做了飲食與肺癌相關性的研究。結論:診斷前血漿中有較高水平的總類胡蘿蔔素與β-玉米黃質的中年及老年煙民肺癌發病率下降;血漿中低水平視黃醇者併發肺癌較多。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1;10(7):767-77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40962&dopt=Abstract



對不同性別非煙民肺癌患者DNA損壞水平的探討

台灣女性肺癌在癌症的死亡率中佔主導地位,但這高肺癌死亡率是不能完全以吸煙來解釋,因為台灣女性煙民少過10%。因此,某種環境因素可能在非吸煙女性肺癌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家搜集了取自62例非煙民肺癌患者的非癌肺組織及20例非癌患者的肺組織做對照,比較兩性對DNA損壞的易感性。結論:台灣女性非煙民肺癌的高死亡率,可部份解釋為她們對DNA損壞的高易感性。

資料來源:Environ Mol Mutagen 2001;37(4):304-1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24180&dopt=Abstract



K-ras致癌基因活性引起小鼠早期肺癌

發生ras基因突變的人類腫瘤占30%,ras家族三個成員N-ras、H-ras和K-ras基因中K-ras基因是人類腫瘤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其中胰腺癌突變率大約為70-90%,結腸癌突變率大約為50%,肺癌突變率大約為25-50%。美國麻省技術研究所構建了含K-ras小鼠腫瘤模型,用新基因靶向順序建立攜帶K-ras等位基因的小鼠種系。攜帶這些突變的小鼠非常偏向於發生早期肺癌,該模型進一步檢視了伴隨K-ras基因突變在人類腫瘤中腫瘤抑制基因P53種系突變的效果。

資料來源:Nature 2001 Apr 26;410(6832):111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23676&dopt=Abstract



雌激素β受體在肺癌中表達的意義

人類肺腺癌發病率女性比男性多,日本的研究人員用免疫組化方法研究雌激素β受體在人正常肺和典型性腺瘤增生(AAH腺癌癌前病變)中的表達,雌激素β受體在腺癌比鱗癌明顯高表達。作者認為,雌激素β受體在正常肺組織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在腺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1;285(2):340-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44848&dopt=Abstract



Sglt基因在原發性肺癌及轉移癌中的表達

癌細胞比正常組織要攝取和利用更多的葡萄糖。葡萄糖運輸在葡萄糖攝取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廣島大學醫學院最近研究在癌中NA(+)或葡萄糖共轉移體(Sglt)基因的作用,檢查Sglt1和 Sglt2基因在原發性肺癌和轉移癌中的表達水平。93例尸檢標本包括35例原發性肺癌、35例正常肺組織、10例轉移肝癌及16例轉移淋巴結。用聚合鏈反應(PCR)方法分析了35例病人Sglt1和Sglt2基因表達。此兩基因表達水平在原發性肺癌和正常組織中沒有差異。然而Sglt2基因表達水平在肝轉移和淋巴結轉移中比原發性肺癌明顯增高。結論是Sglt2基因在肺癌的轉移癌攝取葡萄糖中起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Jpn J Cancer Res 2001 Aug;92(8):87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9120&dopt=Abstract



用年度CT篩查高危人群早期診斷肺癌\n
紐約長老會醫院的醫生報告,年度的胸部CT檢查對肺癌高危人群可作為有效的篩查工具。他們對841例年齡在60歲及60歲以上的吸煙者進行6-18個月重復CT篩查評估,重復CT篩查1,184次。在重復CT篩查中30例CT掃描陽性,2例診斷前已死,12例受損害,8例穩定,8例有進展,8例損害性生長的病人中活組織檢查確定7例為癌。在重復篩查中只有2.5%需進一步檢查,這說明CT篩查不僅敏感且有特異性。CT篩查高危者每年需,2500美元,乳腺癌篩查每年需3-4萬美元,宮頸癌需4萬美元。CT篩查肺癌大約300美元,早期治療肺癌相對比晚期治療價格低廉。

資料來源:Cancer 2001;92:153-15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43621&dopt=Abstract



用DNA血液試驗早期診斷肺癌\n
意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Gabriella Sozzi醫生報告,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發生更加典型的快速分化,血液中會出現更多的DNA,Sozzi醫生等比較了84例肺癌病人和43例健康對照者血樣本的DNA水平,發現肺癌病人血中DNA水平比健康者高17倍。本試驗用早期DNA水平(26-125ng/ml)可證明86%的肺癌,沒有出現判斷錯誤。目前肺癌篩查沒有廣泛應用,胸部X光檢查和CT掃描,沒有證據證明這些檢查改善肺癌病人預後(X光可發現腫瘤1/4大小,螺旋CT可見1美元硬幣大小)。研究者希望採用簡單手段如測血DNA,能比現行試驗方法更早並且在癌細胞脫落傳播到全身其他部位之前發現早期肺癌。DNA水平測試還能應用於復發的肺癌。Sozzi目前正帶領研究小組進行1,000例長期吸煙但沒有癌症狀的高危險者測試研究。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2001;61: 4675-467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06535&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四十歲以下的肺癌

本文就肺癌的臨床病理特徵和預後在年輕患者與較長者之間是否不同做了調研。對1972-1997年接受治療的2,763例肺癌做了回顧性研究,取40歲以下53例患者的資料(年輕組)與1,886例60歲或以上的患者(老年組)進行比對。結果:年輕組的女性患者較老年組明顯增多(39.6%對24.1%),尤以III-IV期(73.6%對59.2%)腺癌(75.5%對44.8%)為著。但鱗癌明顯少(3.8%對32.1%)。治療方面,年輕組接受手術者少(35.8%對41.5%),接受化療者明顯多(37.7對16.4%)。總的預後兩組無明顯差異,但接受手術的5年生存率在年輕組為56.1%,老年組44.8%。結論:資料建議對年輕人的肺癌應依循常規治療方針的管理為佳。

資料來源:J Surg Oncol 2001;77(3):208-1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5559&dopt=Abstract



荷蘭應用螺旋CT掃描診斷肺癌\n
儘管醫家全力以赴,但近20年來肺癌的預後幾乎沒有變化。祇有早期發現、早期手術或放療,則預後較好。隨著低劑量螺旋CT掃描的來到,I期肺癌的診斷率可達80-90%,肺癌的死亡率也隨著下降。希冀此項新技術能在新近得到普及。

資料來源:Ned Tijdschr Geneeskd 2001;145(11):52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84285&dopt=Abstract



冷凍療法可能是早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

法國研究者發現通過支氣管鏡的冷凍療法治療早期肺癌是安全而有效的。Dr. Jean-Michel Vergnonn及其多中心研究組對35例經組織學確認的早期表淺性肺癌,包括7例多發病灶者。均予冷凍療法,測試其安全性及長期療效。結果:治療後1月及1年有32例(91%)具完善的組織學效應,且無嚴重副作用。7例在4年內局部復發;在追蹤期為48-89月的22例中,有11例仍存活。結論:對早期表淺的肺癌,作者認為保守療法應視為第一線治療,即可保存肺實質、必要時又可施行外科手術。基於持久療效率及其價格,暗示冷凍療法將是早期肺癌最佳的第一線選擇。

資料來源:Chest 2001;120:3-5,26-3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1811&dopt=Abstract



紫杉醇類Paclitaxel加碳鉑治療肺癌毒性低

Colorado大學Karen Kelly醫生對408例進展期非小細胞肺癌使用6-10個療程的Paclitaxel加碳鉑(PC)或長春鹼加順鉑(VC),客觀反應率兩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PC為28%和VC為25%)。中位生存率兩組均為8-12個月,VC組多數病例出現高分化的白血病,嗜中性白細胞減少症,惡心和嘔吐,VC組會因葯物毒性停止治療,而PC組常會出現高分化的外周神經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相同,新葯加鉑類葯物會增加進展期肺癌病人的生存期。

資料來源:J Clin Oncol 2001;19:3210-3218.



非小細胞肺癌癌細胞的凋亡途徑

瑞典環境醫學研究所報告,許多抗癌葯是通過導致DNA損傷和誘導凋亡發揮其細胞毒性作用的。在體內和體外試驗中SCLC和NSCLC對放療和化療葯物敏感性不同, SCLC 比NSCLC對葯物更有效。此差異在於SCLC 和NSCLC發生凋亡的易感性不同。NSCLC不同的凋亡途徑解釋了NSCLC對抗癌治療的抵抗性。三條途徑誘導凋亡,鬼臼乙叉、珈傌放射(臨床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導致DNA損傷,而Fas絡合誘導受體介導的凋亡途徑。NSCLC細胞交叉抵抗所有的治療,沒有表達pro-caspase-8SCLC 細胞抵抗αFas-j介導的凋亡,而非DNA損傷導致的凋亡。在兩種肺癌類型中觀察細胞色素C的釋放、caspase-9激活及致死因子caspase-3。結果核內的caspase-3如PARP和 DFF45/ICAD只在敏感的SCLC中存在而不在抵抗的 NSCLC細胞中。caspase-3激活從細胞質移位到胞核只在SCLC 細胞系中發生,結果說明NSCLC抵抗凋亡發生在線粒體改變的下游、caspase激活和核事件發生的上游。

資料來源:Oncogene 2001 May 24;20(23):2877-8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20700&dopt=Abstract



小細胞肺癌的化療進展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報告,小細胞肺癌(SCLC)是常見的預後差的腫瘤,擴散期的腫瘤病人5年生存率為1-2%。過去10年裏幾種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葯也對小細胞肺癌有效。經比對分析以往用於小細胞肺癌新葯的療效與之相等或更為有效。最近的隨機試驗表明,對擴散期小細胞肺癌順鉑加喜樹鹼優於標準的順鉑加鬼臼乙叉。該報告進一步評價了新化療葯喜樹鹼(irinotecan和topotecan)及紫杉醇 (paclitaxel和 docetaxel)在SCLC首選治療的作用。

資料來源:Cancer J 2001 May-Jun;7(3):228-3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9031&dopt=Abstract



Op18過量表達可增加人類肺癌細胞對長春新鹼的敏感性

癌蛋白op18在許多癌細胞中過量表達,抗有絲分裂葯用於治療如肺癌等實體腫瘤。長春鹼類的長春花鹼和長春新鹼常用於非小細胞化療。日本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者偵查op18在非小細胞肺癌對抗有絲分裂葯的作用,發現用 Northern blot方法在17個肺癌細胞系op18mRNA都有表達,人類肺癌細胞SBC-3轉染了op18cDNA,(單獨穩定的轉染SBC-3/ op1-3)。這些轉染體對抗有絲分裂葯的敏感性在試管內用MTT方法可以檢測到。用流式血細胞計數分析轉染細胞循環分佈DNA直方圖。結果op18轉染細胞對長春花鹼和長春新鹼有高度敏感性。

資料來源:Cancer 2001;91(8):149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01397&dopt=Abstract



(五) 乳腺癌:

病因與預防

哺乳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

為評估哺乳與乳腺癌之間的關係,冰島癌症協會Dr. Laufey Tryggvadottir等對993例經產婦乳腺癌與9,729名相匹配的無乳腺癌居民做了對比研究分析。結論:哺乳確能降低40歲以前經產婦乳腺癌的發病率,對年齡較大且一般情況較弱的乳腺癌患者亦有保護作用。乳腺癌與其是否存在基因致危性,猶待進一步探討。

資料來源:Am J Epidemiol 2001;154:37-4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27403&dopt=Abstract



嗜酒及葉酸鹽缺乏易致乳腺癌

研究家在新近的報告中指出:停經後的婦女每天飲半玻璃杯酒及祇攝取少量的維他命B族中的葉酸鹽,與不嗜酒及攝取高足量葉酸鹽者對比,則前者乳腺癌的發病率高達59%。這是因為酒精入體內後分解成乙醛、乙醛使基因受損而致癌;體內葉酸鹽是修復受損基因的重要部分。富含葉酸鹽的食物有青葉蔬菜、橙汁、乾豆和穀類食品等。

資料來源 Epidemiology 2001; Jul;12(4):420-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6780&dopt=Abstract



運動與女性乳腺癌

2001年6月4日美國癌症協會報導:48例術後放療或化療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每週利用3天或多些的時間做簡單的步行運動共90分鐘,持續3-4週後,可明顯增進患者的身心健康;如疲憊、情緒低落及睡眠不寧等得到改善。從而提高了生活質素。

資料來源:Cancer Practice 2001 May-Jun;9(3):119-12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879296&dopt=Abstract



骨質疏鬆症與乳腺癌的聯係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Joseph Zmuda, PhD等對近乎9,000名65歲以上的婦女做了隨訪6年以上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骨密度>25%者,其乳腺癌的發病率為骨密度<25%者的2.7倍。早先的研究是骨折(由骨質疏鬆症所致)的發生率高者乳腺癌的發病率亦高。骨質疏鬆症與乳腺癌均對體內的雌激素高度敏感,二者藉助雌激素水平的高低而發生聯係。儘管本文的結論至今尚未明確,但Zmuda建議骨中礦物質密度的檢測可視為乳腺癌高危性的指標,而同時鈣補充劑的應用要維持不變。

資料來源J Natl Cancer Inst 2001 June 20; 93(12):930-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6114&dopt=Abstract



空姐的乳腺癌發病率

冰島大學預防醫學部Dr. Rafnsson等於1955-1997年對1,690名的機倉服務員,包括158名男性及1,532名空姐做了有關致癌的多項研究,設標準發病率(SIR)等來進行比對。結果:發現癌瘤64例(SIR1.2),其中以黑色素瘤(SIR3.0)與乳腺癌(SIR1.6)最多,尤其是工齡15年以上者。1971年後,年輕的服務員與宇宙輻射線頻繁接觸,致癌的發生率明顯上升(SIR2.8),乳腺癌上升(SIR4.1)。結論:宇宙輻射腺、生理節律的擾亂及電磁場致機倉服務員黑色素瘤及乳腺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是困擾今日航空業上的重要課題。

資料來源: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1;12(2)95-10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46849&dopt=Abstract



綠茶降低乳腺癌發病率

綠茶富含多酚類,按重量計,乾綠茶葉約含40%的多酚類。據7月份《細胞生化雜誌》上的一篇報道稱,綠茶可能對降低女性乳腺癌有幫助。美國波斯頓大學教授Dr. Gail Sonenshein 在研究中發現喂綠茶水的鼠與只飲白水的鼠相比較,前者的乳腺癌縮小、延遲發展及減少侵蝕。Dr. Sonenshein 說:雖然動物試驗不能完全適用於人類,但每天飲3-5杯綠茶藉以防癌是沒有問題的。多酚類是強力抗氧化劑,富含於綠茶、紅酒和橄欖油中,可能對各種癌瘤如乳腺、胃、結腸、直腸、肝和胰癌的防護均有益。

資料來源:J Cellular Biochen 2001;82(3):387-9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0915&dopt=Abstract



紅細胞膜脂肪酸與乳腺癌的風險

據最新的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報道,紅細胞膜的單不飽和脂肪酸高或飽和指數低的婦女較易罹患乳腺癌;這與過去對脂肪酸與乳腺癌的發生之間的研究有所不同。本文通過對71例停經後的乳腺癌患者與141例與其相匹配的對照組的研究,顯示紅細胞膜最高水平的油酸及最高水平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女性與二者都是最低水平者相比較,前者乳腺癌發生的機率各自為2.79和5.21。結論:紅細胞膜的脂肪酸與乳腺癌的風險是相關的。這與日常飲食及脂肪酸的內源性合成和新陳代謝有關,機制尚不清晰,猶待繼續研究。

資料來源:J Natl Cancer Inst 2001;93:1088-9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9870&dopt=Abstract



荳製品的攝取與乳腺癌風險的普查

中美學者在上海對中國婦女做了荳製品的攝取與乳腺癌風險的病案-對比普查研究,包括1,459例乳腺癌患者及1,556名年齡相匹配的對照組。採取食品消耗頻率問卷調查進行荳製品消耗量的評估,上海婦女對荳製品的消耗量大,每週最少消耗1次的佔96.6%。普查結果顯示:荳製品消耗量最高十分位數者與最低十分位數者相對比,前者的乳腺癌風險率減少達30%(OR = 0.66, 95% CI = 0.46-0.95),特別是對乳腺癌陽性的雌激素/黃體酮接受者(OR = 0.44, 95% CI = 0.25-0.78)。結論:經常規則的攝取荳製品可能降低乳腺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Br J Cancer 2001;85(3):372-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87268&dopt=Abstract



折衷的胎盤功能與乳腺癌風險的低降相關聯

據最新的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報道,罹患乳腺癌的風險與胎盤重量、直徑、基底面的梗塞及妊娠期間的收縮期血壓呈逆向關聯。Dr. Barbara A. Cohn等於1997年分析研究了1955-1966妊娠的3,804名白種婦女,其中罹患乳腺癌者146例。結果:妊娠期的第二及第三個3個月收縮壓增高者乳癌風險減少,最高與最低者四分位數危險比值為0.49;胎盤基底面梗塞者的比值為0.40;胎盤重量為<400g者的比值為0.74及30歲前首次妊娠而胎盤直徑較小者的比值為0.44。作者假設本文的逆向關聯是基於較低的胎盤雌激素的產生,雄激素對雌激素的對抗或者是硫酸脫氫表雄酮的作用所致,也可認為是甲-胎蛋白對妊娠期乳細胞的生長與分化有拮抗作用所致。

資料來源:J Nat cancer Inst 2001;93:1119-20, 1133-4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8&id=1514



用基因表達序列分析觀察乳腺癌的發展

美國Dana-Farber癌症中心報告,Dr. DA Porter等為了證明乳腺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改變,採用基因表達序列分析(SAGE)對正常乳腺上皮細胞和原位癌、侵犯癌、轉移癌進行基因表達全序列分析。通過對8個SAGE基因庫(2個/分期)雙向比較和分級聚類分析證明在乳腺癌發生的特殊階段或某些腫瘤亞型中只有或大多數有一系列的基因表達。在比較中發現,正常乳腺上皮細胞清楚可見最少變異的基因表達,在正常乳腺上皮許多基因高表達而在癌中失去編碼分泌的蛋白,細胞色素和化學激活因子,提示了在乳腺癌發生早期輔助因子和自控因子信號發生異常。作者發現在正常細胞轉換到原位癌過程中基因發生了活躍的一致的表型改變。意味著在正常組織轉換到原位癌過程中可以找到靶向腫瘤預防和治療的新藥物。

資料來源:Cancer Res 2001 Aug 1;61(15):5697-70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79200&dopt=Abstract



飲食預防乳腺癌

紐約大學及法國里昂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飲食可降低乳腺癌發病危險。他們在11年間將270例發展成乳腺癌的婦女血液標本中類胡蘿蔔水平與270名無癌婦女比對分析,結果發現,乳腺癌婦女的類胡蘿蔔水平明顯低於無癌婦女11-21%。而蔬菜和水果中富含胡蘿蔔成份。

資料來源:Am J Epidemiol 2001;153:1142-4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5946&dopt=Abstract



乳腺癌及肺癌中CDH13基因丟失与異常甲基化有關

美國癌症權威雜誌Cancer research上報導,定位於16號染色體16q24.2-3位點的抑癌基因CDH13在幾種人類腫瘤中因基因甲基化發生丟失,研究結果表明,CDH13基因在乳腺癌和肺癌的異常甲基化與基因丟失有關。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61/11 (6.2001): 4556-45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89090&dopt=Abstract



病人拒絕用它莫西芬預防乳腺癌

美國“全國外科輔助乳腺和腸道計劃(NSABP)”P-1臨床試驗證明了它莫西芬可降低婦女乳腺癌發病危險49%。然而它莫西芬有副作用,它可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生和血栓形成。美國紐約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研究它莫西芬減低乳腺癌發生的作用。43例病人有資格用它莫西芬進行預防,病人資格按5年之內發展成乳腺癌至少1.7%,符合標準可進入NSABP P-1臨床實驗。10例病人出現原位小葉癌(LCIS),7例病人60歲以上增加繼發癌危險。26例增加患癌危險,43例中2例在開始時接受服用它莫西芬,15例立即拒絕,26例開始時未確定最後拒絕服用。大多數人拒絕它莫西芬服用的原因是害怕患子宮內膜癌、發生血栓和更年期綜合征。

資料來源:Ann Surg Oncol 2001 Aug;8(7):580-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8619&dopt=Abstract



腫瘤休眠

意大利米蘭國家腫瘤所報告,乳腺癌轉移的發展通常認為是腫瘤播種後繼續生長的結果,直到臨床上證明其復發。然而依照繼續生長模式推論不能解釋相關的局部復發,及其同時第一次治療失敗和病人切除手術死亡率。腫瘤休眠假設認為提供了關於乳腺癌自然病史更為合理的描述,當原發性腫瘤切除時相信已存在轉移發展的潛在不利因素。可手術乳腺癌病史新模型重點表現了腫瘤休眠和外科手術時微轉移生長開始信號。

資料來源:Semin Cancer Biol 2001 Aug;11(4):297-30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13565&dopt=Abstract



T細胞免疫導致和維持腫瘤休眠狀態

德國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報告,從動物腫瘤試驗模型研究中得出結論,T細胞免疫在腫瘤休眠的引起和維持中扮演基本的角色。腫瘤休眠狀態因腫瘤細胞增殖被激活的CD8記憶T細胞控制導致在骨髓中低數量的腫瘤細胞和免疫記憶之間長期處於平衡。對於乳腺癌病人的骨髓可以表現出一個特殊的腫瘤休眠和免疫記憶的空間。直到腫瘤抗原再度刺激加自體DC細胞使癌病人骨髓驅動的記憶T細胞能夠成為有活性且有效的抗腫瘤受體細胞。

資料來源:Semin Cancer Biol 2001;11(4):285-29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13564&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癌症新疫苗在小鼠體內可治療和預防乳腺癌

加拿大研究家Dr. Jack Gauldie等用抗癌基因疫苗治療癌症,該新疫苗是由強力的血管生成抑制劑angiostatin與強力的免疫系統催化劑cytokine白介素-12結合組成。試驗用該疫苗治療老鼠乳腺癌,並設祇用腺病毒及白介素-12疫苗為對照組。結果顯示幾乎全部治療組的腫瘤生長都有所退縮,其中完全萎縮者54%;對照組相應的為20%及13%。Dr. Gauldie稱該種新穎的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療疫苗尚可用於治療其他實體腫瘤。毒性低,佐以angiostatin更可去除副作用。

資料來源:J Immunol 2001;166:6212-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42643&dopt=Abstract



激素治療併發乳腺腫瘤

瑞典的學者稱,沿用激素替代治療(HRT)的停經後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增高,尤其是較細小較早期的乳腺癌。資料發表在92卷第6期的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導例數超過5,800例,觀察5-15年。HRT併發的似乎都是I期無局部或遠處播散及治療預後較好的乳腺癌。除HRT外,其他肥胖及飲食等都是導致乳腺癌的重要誘因。

資料來源:Int J Cancer 2001; 92(6):919-92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51317&dopt=Abstract



光療法治療乳腺癌復發的胸腔壁轉移癌

光療法(PDT)對皮膚癌效果良好。學者對9例接受過正規治療的乳腺癌,術後經切片證實為胸腔壁乳腺癌復發的病人採用低劑量的PDT治療,即Photofrin 0.8 mg/kg,共照射102個大小從0.57到9 cm的病灶。結束PDT治療後,追蹤6個月。 結果:有91個病灶完全消失(89%),8個縮小(8%),有3%沒有反應,只有一例病灶從2 cm變大到3 cm。 結論:PDT治療,如果藥或光的劑量太高,則會產生疼痛、纖維化、結痂和色素沉積。本文低劑量的PDT療法提供了一個效果良好且低併發症的治療。

資料來源:Cancer 2001;91(1):1-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48553&dopt=Abstract



乳腺管原位癌切除手術的周邊範圍

保守性乳房切除手術(BCS)常用於治療小於4 cm的單發性乳腺管原位癌(DCIS),但復發率高,有報告說15年復發率30%,且有50%會進展成具侵犯性的癌症。這是否與切除腫瘤的周邊範圍有關?本文報告205例於1978-1997接受BCS治療者。切除腫瘤邊界寬度大於1 mm的稱為乾淨之手術邊界(clear margin),小於1mm的稱為接近腫瘤之手術邊界(close margin)。結果:close margin 66例(32.2%),有25例復發(37.9%)。餘下139例為clear margin,有7位復發。結論:DCIS病人經過BCS手術之後,close margin的病人有較高的復發率,若手術切除範圍不足,放射治療是無法彌補的。

資料來源:Cancer 2001; 91(1): 9-1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48554&dopt=Abstract



乳腺癌術後佐以clodronate治療未降低骨轉移的發生率

本文研究clodronate對原發性乳腺癌的骨轉移是否有預防作用。作者對近300例原發性乳腺癌淋巴轉移患者,予以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clodronate 治療(治療組),另一組不予任何Bisphosphonates藥物(控制組)。術後追蹤5年。結果:治療組有21%發生骨轉移,控制組有17%發生骨轉移。治療組的非骨骼轉移病灶43%,控制組25%(P=0.0007)。總生存期也以控制組為佳。結論:乳腺癌患者(淋巴轉移陽性)在術後佐以clodronate治療,似乎無法有效預防骨轉移的發生。相對地在非骨轉移的發生率上反而有增高的趨勢。在總生存期的統計上反而造就了負面的影響。

資料來源:J Clin Oncol 2001;19(1):10-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34190&dopt=Abstract



乳腺癌病人接種MUC1抗原產生抗腫瘤抗體

紐約Sloan-Ketterring 癌中心Dr. Phlip報告,將MUC1抗原接種於乳腺癌病人後會產生抗腫瘤抗體。以往研究MUC1與免疫化合物結合會引起抗MUC1抗體。這個試驗確定抗MUC1抗體在試管中可殺死癌細胞,目前的發現揭示了依賴抗體細胞調節的腫瘤細胞會被殺死。下一步研究這些抗體是否延遲腫瘤復發和對預後產生的影響。計劃在今秋或明初進行大規模的隨機試驗。

資料來源:Int J Cancer 2001;93:97-106.



乳腺癌新輔助放療的長期效果

法國Henri Mondor大學醫院報告,Dr. Calitchi對1977-1992年該院收治的75例非炎症和非轉移的T2和T3期乳腺癌病人採用新的輔助放療,所有病人都進行術前放療,接著進行局部外科治療。74例病人年齡在32-82歲(49例T2期和26例T3期腫瘤) ,72例(96%)病人進行腫瘤切除和3例(4%)病人進行縮小乳房成形術。9例隨訪中復發(8例乳房切除術和1例腫瘤切除術)。25例病人腫瘤播散,47例仍然無病存活。71例整容效果認為最佳或滿意。盡可能對大於3厘米腫瘤進行術前放療(同術前化療一樣)保守治療,兩種方式的選擇依賴於病人狀況和準確分析預後因素決定是否需要全身治療。

資料來源:Int J Cancer 2001 Aug 20;96(4):253-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74500&dopt=Abstract



(六) 肝癌:

病因與預防

萎葉混合物增加肝細胞癌的發病

萎葉混合物是內含檳榔子碎片及石灰的咀嚼劑。10-20%的台灣人有咀嚼該物的嗜好。高雄醫學院Dr. JF Tsai等對比研究了263例新診斷的肝細胞癌及年齡性別與其相匹配的血清轉氨正常的263例健康對照組。經多元分析顯示:每日有咀嚼該物最少1年的嗜好者,肝細胞癌的發病率比無此嗜好者高出3.49倍。學者認為咀嚼萎葉混合物與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間存在添加交互作用。尤以肝功能不良者為甚。

資料來源:Br J Cancer 2001;84:709-71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37396&dopt=Abstract



肝細胞癌和黃曲霉毒素的關係(廣西省扶綏縣珠青村)

中美學者於1973-1999年,在中國肝細胞癌(HCC)高發病地區的廣西省扶綏縣珠青村,蒐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結果:HCC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64%。對飲食中的黃曲霉毒素B1(AFB1)的攝取做了1週的監測,包括村中的15名男性及14名家庭婦女,共29名中有4 (13.8%)名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其中男性3 (20%)名。在家庭食用玉米中檢測到AFB1的有76.7%(20/30)、食用花生油中有66.7%(20/30)及大米中有23.3%(7/30)。尿中AFB1排泄物88.9%(24/27)。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癌症中,HCC是常見的。在流行病學上,飲食中的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是HCC的兩大主要致危因子。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1;10(2):143-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19772&dopt=Abstract



循環中癌細胞肝轉移早期分子的活體鑒測

轉移形成的機制至今仍是大部分不明。許多學者的研究都強調在靶器官中發現初始滯留的循環中的腫瘤細胞的重要性與複雜性。日本仙台東北大學醫學院Dr. L Ding等在鼠科動物模式下,通過活體顯微鏡系統,應用視覺鑒測轉移的形成。此外,也涉及到P-selectin的免疫組化與擊倒鼠模式的過程。本文揭示轉移的形成是通過淋巴細胞-EL-4和實體腫瘤細胞-C26促成的;實體腫瘤細胞的直徑較大於肝竇狀隙細胞的直徑,促使轉移不需任何支持分子涉入,淋巴細胞的直徑較小,促使轉移必需有P-selectin參與。

資料來源:Br J Cancer 2001 Aug;85(3):431-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87277&dopt=Abstract



α-干擾素減少HCV相關的肝細胞癌之術後復發

據5月14日的內科年鑑報導:肝炎丙病毒(HCV)相關肝細胞癌,術後接受α-干擾素治療者與相類似病例但未接受α-干擾素治療者相比較,其術後復發率減少。

資料來源: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5&id=1328



C型肝炎和酒精與肝癌的關係

阿根廷National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發現酒精的濫用會使C型肝炎流行率增加20%,及HCV感染的慢性肝炎病人會加速肝硬化的形成,並逐漸發展成為肝癌。酒精的濫用會嚴重降低病人的治療反應,也是單獨或聯合使用干擾素治療的禁忌症。酒精的濫用限制了慢性C型肝炎病人選擇特殊的聯合治療及更為成功的肝移植之機會。

資料來源:Acta Gastroenterol Latinoam 2001;31(1):37-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70179&dopt=Abstract



Caspase活性和肝癌的早期凋亡

凋亡過程是由細胞內稱為caspase的蛋白調節的。盡管已經證明了凋亡信號,幾乎沒有資料說明caspase活性點。德國Munster大學研究者最近研究發現,一種能選擇性識別caspase作用物細胞角蛋白-18特異分裂點片段的單克隆抗體已經應用。在培養基裏證明了該抗體標誌著肝細胞凋亡,此外在福爾馬林的活檢組織中能觀察caspase活性在不同的肝病部位都能發現早期的凋亡細胞數量增加。而在正常組織中沒有此現象。

資料來源:Eur J Cell Biol 2001 Mar;80(3):230-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22387&dopt=Abstract



肝癌的易感性標誌物

致癌物代謝細胞色素P450(CYP)的遺傳多態性、谷胱甘S轉移(GST)M1、N-乙轉移(NAT2)和P53多態性一樣在肝癌細胞系和小鼠肝癌中作為易感性標誌物。已有在肝癌患者中研究這些標誌物,研究內容包括酒精、吸煙和或HBV感染協同作用。至今,還沒有明顯的證據說明這些易感性標誌物全部對肝癌發生有影響,但是對個別人如吸煙者來說,易感性標誌物顯示了肝癌的危險性。

資料來源:IARC Sci Publ 2001;154:241-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20663&dopt=Abstract



肝癌化學預防的生物標誌物

黃曲霉毒素暴露的生物標誌物包括尿中黃曲霉毒素代謝和外周血中黃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這些生物標誌物效果好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英國Leeds大學進行了化學預防干預研究,評估這些生物標誌物可知在初級預防時是否減少了黃曲霉毒素的攝入。此外,採用確定尿中黃曲霉毒素代謝的方法設計有效的針對調節黃曲霉毒素代謝的化學預防葯物。在前瞻性研究中尿中黃曲霉毒素代謝和外周血中黃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兩者都與肝癌危險性相關。

資料來源:IARC Sci Publ 2001;154:215-2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20661&dopt=Abstract



監測肝硬化病人以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肝癌\n
意大利Bologna大學的科研人員在1989-1991年對313例肝硬化病人及104例肝癌病例對照進行6個月甲胎蛋白和超聲波檢測,結果是61例肝硬化病人發展成肝癌(19.5%)。這61例中42例經外科切除、肝移植或局部治療。整個監測計劃花費753,226美元,治療一例肝癌花費17,934美元。節約費用112,993美元。結果提示監測肝硬化病人戰略需要大量資源并可提供給病人延長生存期的好處。

資料來源:Gut 2001;48(2):251-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56649&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Irinotecan用於晚期肝細胞癌的第二期試驗

美國FDA經已驗證irinotecan可治療轉移性結腸直腸、卵巢、乳房、胃、肺及食道癌。本實驗乃針對預後相當不好的晚期肝癌患者,使用irinotecan作第二期臨床試驗。共14例中位年齡58歲的病人。Irinotecan起始劑量為125mg/m2,共予30個療程。結果:只有2例(14%)對irinotecan有部分效應,13例(93%)因疾病惡化死亡。總平均存活期8.2月。結論:Irinotecan對於晚期肝細胞癌確實有適度的功效,但功效仍小。應尋找新的治療方式與新藥物,Gemcitabine也許是治療晚期肝癌的一種較新的藥物。至於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拓樸-1同分異構抑制劑,有的因有較好的體外實驗療效且其毒性也較低,也許對治療上會有所幫助。

資料來源:Cancer 2001;91:101-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48565&dopt=Abstract



術前活檢對肝細胞癌的診斷經常是不需要的\n
對病損大於3cm的肝細胞癌(HCC)的診斷,做術前的肝活檢是不需要。多倫多總醫院Dr. Morris Sherman等對60例術前臨床/放射上診斷為HCC患者,評價其未行術前肝活檢的可行性。除了2例之外,術後病理證實了全部HCC之診斷,假陽性率3.1%。此2例有明顯的HCC致危因素,但腫塊較小及甲胎蛋白濃度較低。腫塊小於3cm及甲胎蛋白濃度低於100ng/mL患者的術前診斷假陽性率達20%。本文強調病損大於3cm的HCC已可在術前臨床/放射上得到正確的診斷,特別是有了MRI及螺旋CT後,已能精確評估腫塊之大小,但對腫塊小於3cm及甲胎蛋白濃度低於100ng/mL的患者,就需密切觀察或考慮術前活檢。

資料來源:Ann Surg 2001;234:206-0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5066&dopt=Abstract



γ-干擾素能導致人類肝癌細胞死亡

韓國Yonsei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報告了γ-干擾素導致肝癌細胞死亡的機制,他們建立了兩個B型肝炎相關的肝癌細胞系SNU354和SNU368,γ-干擾素在肝癌細胞系SNU368中能導致細胞死亡和caspase-3活性增加,而在SNU354不會發生。γ-干擾素能導致幾個凋亡調節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如Fas表達、caspase-1和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配體(TRAIL)。特別是在兩個細胞系中γ-干擾素導致TRAILmRNA表達水平的增加,結論是γ-干擾素的作用是通過TRAIL介導凋亡途徑導致細胞死亡的。

資料來源:Int J Cancer2001Jul15;93(2):262-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0875&dopt=Abstract



Gemcitabinez治療進展期肝癌

新的胞類似物gemcitabine在體外對人類肝癌細胞系中有強力抗癌效果,並已經用於治療胃腸腺癌等幾種不同類型的腫瘤。目前該葯的Ⅱ期試驗加大劑量雙週給葯計劃已經開始。澳大利亞Vienna大學醫學院研究者對17例組織學確定不能切除的進展期或轉移的肝腫瘤用gemcitabine治療,30分鐘靜脈內注入2,200mg/平方米劑量,兩週給葯一次,連續4週,結果病情穩定者占47%,9例治療時腫瘤有進展。中位生存期8.5個月。治療耐受較好,只有輕微或中度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和貧血。胃腸道和其他個人毒性反應較少或極輕微。結論是採用gemcitabine這種特殊劑量給葯不能應用於進展期肝癌。

資料來源:Oncology 2001;60(4):313-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08798&dopt=Abstract



新的肝癌單克隆抗體

TRAIL是腫瘤壞死因子TNF家族的跨膜蛋白,在各種細胞轉化中導致細胞凋亡但不對正常細胞產生影響。這種特性使TRAIL成為獨特的化療候選葯。為了開發TRAIL用於癌症治療,Kimberly等對5種已知的受體(DR4和DR5)進行研究,他們都能轉導凋亡信號。本試驗報告了新的單克隆抗體(TRA-8)對TRAIL受體DR5作用導致在體內和體外大多數對TRAIL敏感的腫瘤細胞凋亡。在原發性肝癌和肝細胞系中癌細胞對TRA-8治療高易感導致細胞死亡。當用TRA-8治療時沒有影響到正常的肝組織,以往在小鼠中靶向TRAIL會導致嚴重的肝炎和在體外正常肝細胞凋亡。本試驗結果表明,選擇性和特異性靶向DR5的競爭性抗體可安全又有效的治療肝癌。

資料來源:Nature Medicine 2001Aug7, 954-9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79629&dopt=Abstract



(七) 食道癌:

病因與預防

食道癌在伊朗

食道癌是世界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伊朗是高發病地區之一。據伊朗癌症研究所的報告稱:食道癌在伊朗的全部癌症中佔9%,在伊朗的胃腸道癌症中佔27%,男女的比例是1.7/1,患病部位以食道遠端為著。小麥麵粉的消耗、接觸鴉片煙槍渣滓、飲熱茶及咀嚼煙草石灰混合物被認為是可疑的病原因子。食道腺癌比西方國家少見。

資料來源:Semin Oncol 2001;28(2):153-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01377&dopt=Abstract



婦女食道癌:菸草、酒精、營養和荷爾蒙

Dr. Gallus S等對來自義大利和瑞士的3宗病案-對照研究做了分析,包括114例罹患食道鱗狀細胞癌的婦女及425名對照組。結果:重度抽菸者的多變量機率是4.5,重度酗酒者的多變量機率是5.4。水果、蔬菜、口服避孕藥及激素替代治療的應用者與食道癌呈負相關。

資料來源:Br J Cancer 2001 Aug;85(3):341-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87262&dopt=Abstract



超聲波內窺鏡可助預測食道癌病人生存期

美國南加州醫科大學研究者將超聲波內窺鏡(EDU)用於預測某些食道癌患者長期生存。食道癌預後較差,有顯著的腹部淋巴結轉移(CLN)。研究者對211例食道癌患者單獨使用這項技術或聯合用微針穿刺活檢(FNA)。患者中40%出現CLN,5年生存為13%,沒有發現CLN組為30%。此外,68例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沒有CLN中位生存期39.8個月。

資料來源:Ann Thorac Surg 2001;72:212-220.



食用黑莓可預防食道癌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給試驗小鼠喂食黑莓可預防食道癌,食道癌與飲食中水果和蔬菜攝入低相關,大多數預防食道癌試驗都是針對水果和蔬菜中單一化學成份。 這不是正確的方法,因為預防癌症是整個水果而不是其化學成份。他們給患癌小鼠餵食冷凍黑莓,小鼠癌數量減少一半或更多。科學家發現人體抗癌的化學和金屬如鐵、鈣,抗氧化維生素和抗致癌物苯酚和固醇等物質。這些物質大大增加了抗癌能力。各種不同成份和他們相互作用使整個水果抗癌能力增強。草莓也同樣有效。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2001 Aug15; 61(16): 6112-611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507061&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食道癌治療的三步戰略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者對37例定位在食道癌或食道胃結合處癌採用治療三步戰略。所有患者都進行組織學定位和超聲波內窺鏡分類,患者先接受紫杉醇類誘導化療,隨後用化放療2個療程,35例患者進行根治性切除。11例經病理檢查完全緩解,5例只有顯微鏡檢可見的癌細胞。2例死於手術併發症。作者採用的戰略是要研究手術及化放療前誘導化療的可行性。在化放療前縮小腫瘤可改善化放療效果和改善根治性手術成功率。進一步研究者將用毒性小的葯代替順鉑和用新葯進行更多的系統治療。

資料來源:Cancer 2001;92:279-286.



(八) 胃癌:

病因與預防

綠茶與胃癌的致危性無關

為闡明綠茶的消耗量與胃癌致危性間的相關,日本學者Dr. Yo***aka Tsubono等在日本胃癌的高發病區且有各種不同飲用綠茶習慣的宮崎縣做了大宗的研究,包括26,311名居民及於1984至1992年間的隨訪。結果提示每日消耗5杯或以上綠茶者與每日消耗少於1杯者相比的比值是1.2。詳細結果發表在3月1日的新英格蘭內科雜誌上。作者建議:沒有理由放棄飲用綠茶的習慣,也不要寄望綠茶會減少胃癌的發生。

資料來源:N Engl J Med 2001;344:632-63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1&Month=3&id=1135



綠茶降低胃癌發病率

中國的揚州市是世界上胃癌最高發病率地區之一。中美學者對133例胃癌、166例慢性胃炎及433名健康者的研究對比,結果發現有飲用綠茶習慣者,胃癌的發病率減少48%、慢性胃炎減少51%。顯示綠茶對胃癌及慢性胃炎有預防作用。

資料來源:Int J Cancer 2001;92(4):600-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04697&dopt=Abstract



穀類纖維素減少胃及食道癌之風險

瑞典的學者Dr. Olof Nyren等為闡明飲食中纖維素攝入與食道及胃賁門的相關性,在瑞典居民中做了大宗的病案對照研究。包括189例食道腺癌、262例胃賁門癌、167例食道鱗狀上皮癌及815名的對照組。經多元分析揭示:每日攝取纖維素的量與胃賁門癌相關密切;攝取的總量最高四分位數(中間值21.3g/日)者與最低四分位數(中間值8g/日)相比較,前者的危險性低60%。鑑別纖維素的來源,則以穀類纖維素為最佳,也適度的減少了食道腺癌的危險性,但食道鱗狀上皮癌無甚相關。

資料來源:Gastroenterology 2001;120:387-39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59879&dopt=Abstract



端粒高活性的胃癌發展快且有侵犯性

在人類細胞和癌症中端粒活性已有報告,端粒在胃癌中的活性尚有爭議。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院在39例胃癌標本中發現35例(89.7%)有端粒活性。高活性的端粒(2+/3+)與端粒低活性(-/1+)相比的腫瘤會發生深度侵犯、淋巴和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肝轉移、腹膜轉移。由此,胃癌的端粒活性可預知癌症的惡性程度和手術後需要的治療。

資料來源:Oncol Rep2001;8(1):107-1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15579&dopt=Abstract



胃切除可避免發生胃癌的危險

加拿大溫哥華BC癌症管理局Huntsman醫生最近報告,兩個家族的帶有E-cadherin突變基因的5位成員患有罕見的遺傳性胃癌,每個家族都有幾位死於胃癌或研究時診斷為這種疾病的成員,5位成員攜帶突變的基因但無胃癌症狀,經遺傳諮詢後告知他們發展成胃癌的高危險,每個人決定採取全胃切除或外科式胃切除作為預防胃癌的措施。這些人沒有了胃臟,因此飲食習慣需要輔助和營養諮詢。特別注意攝取糖和鹽類,這些因素可引起腹部不適、腹瀉和腹脹。罕見家族性胃癌研究可弄清胃癌的起因,將來可有助於在人群中篩查和早期治療胃癌。遺傳型胃癌在成人中占5%,帶有遺傳癌易感基因的人通常發生癌的年齡較早。

資料來源:New England J of Medicine 2001;344:190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9427&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胃癌

最近日本學者報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治療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在日本,EMR已成為淋巴結轉移可能性較小的早期胃癌(EGC)的一種治療方法。Ono等對東京國立癌症中心醫院11年來採用EMR治療EGC的經驗進行了總結。

資料來源:Gut 2001;48:225-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56645&dopt=Abstract



胃癌治療的進展

2001年6月1日美國癌症協會報導:胃癌的進展與一種名為COX-2的酵素含量緊密相關;而COX-2的抑制劑,一種新級別的類阿斯匹林藥物則可用於改善胃癌的治療,效果頗佳,因其可以降低體內COX-2的含量。

資料來源:Cancer 91(10):1876-188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46869&dopt=Abstract



早期胃癌微淋巴結轉移及其組織蛋白D之表達

早期胃癌(EGC)的局限性手術是以蘇木紫曙紅(HE)染色顯示淋巴結(LN)轉移為依據的。晚近,微LN轉移的報道具臨床重要性,在用細胞角蛋白(CK)免疫染色顯示微LN轉移的基礎上,EGC局限性手術的適應症要再做評估,包括與初始腫瘤溶體的酸性組織蛋白D(CD)表達之間相關聯的評估在內。本文160例EGC共有5,949個LN用抗-CK單克隆抗體(CAM 5.2)染色,同時有160例初始EGC用CD染色。結果:前者示LN轉移7.5%(12/160),後者示LN轉移27.5%(44/160)。結論:酸性蛋白CD在EGC的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不做淋巴腺切除的EGC局限性手術只適用於CD-陰性者。

資料來源:J Surg Oncol 2001;77(3):188-9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5556&dopt=Abstract



早期胃癌經內窺鏡黏膜切除術後的轉移性病灶復發與MSI相關聯

自從內窺鏡手術用來治療早期胃癌以來,術後非原發部位的復發已成為一大問題。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被認為是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直腸癌的基因突變所造成。本文報道1990-1998年154例早期胃癌接受內窺鏡治療後予定期復檢追蹤。治療一年後有10例於胃的其他非原發部位發現有復發病灶。此10例中3例示有MSI現象。結論:30%的接受內窺鏡手術後復發之胃癌患者有MSI現象,但在沒有復發之病患者則沒有MSI被偵測到,故MSI可能成為預測早期胃癌接受該術後是否會復發的一個標記。

資料來源:Cancer 2001;91(2):339-4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180080&dopt=Abstract



早期胃癌的最佳治療戰略

日本熊本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對1,051位早期胃癌的病人實行胃切除合併D1區或 D2區淋巴結清除,這些病人分為黏膜腫瘤和黏膜下層腫瘤,兩者依據有無潰瘍、黏膜下層侵犯程度、臨床病理學因素及5年預後進行分型。結果顯示黏膜下層腫瘤的淋巴結轉移發生率(19.8%,430例中85例)比黏膜層腫瘤(2.3%,621例中14例)更常見(P<0.001)。所有直徑小於1.5厘米的黏膜層腫瘤都有淋巴結侵犯、潰瘍和潰瘍疤痕。研究結果表明所有肉眼所見沒有潰瘍及潰瘍疤痕的黏膜層腫瘤應做內窺鏡下黏膜切除,依據內窺鏡黏膜切除後病理分析需要再次手術者進行胃切除和淋巴切除或局部外科手術。

資料來源:Surgery 2001 Jun;129(6):71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391370&dopt=Abstract



(九) 結直腸癌:

病因與預防

咖啡的消耗與結直腸癌無關

瑞典的學者Dr. Alicja Wolk等對有飲用咖啡習慣的61,000名年介40-74歲的瑞典婦女進行了長達9年時間的隨訪研究。結論是飲用適量的咖啡或大量的咖啡都與結直腸癌沒有影響,但對結直腸癌也不具保護作用。

資料來源:Gut. 2001 Jul;49(1):87-9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13115&dopt=Abstract



維生素C和E的應用與結直腸癌的死亡率

維生素C和E是重要的抗氧化劑,晚近有流行病學研究示其對結腸或直腸癌的致危性可能有實質性的降低作用。美國癌症協會預防研究組Dr. EJ Jacobs等於1982年始對711,891居民用問卷方式予調查研究,至1996年的14年期間有4,404例死於結直腸癌。長期達10年或以上應用維生素C或E補充劑者,前者的死亡機率0.89,後者1.08。結論:總體言之,本文不支持維生素C或E補充劑對結直癌死亡率有實質作用。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1;10(1):17-2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205484&dopt=Abstract



脂肪及膽固醇與結腸癌的前瞻性研究

芬蘭的學者蒐集1967-1972年間9,959名非癌人群的習慣性食物消耗資料,包括總數109例晚至1999年的新結腸癌病人的資料,目的在探討總脂肪、主食中的脂肪酸、膽固醇及肉和蛋的消耗量與結腸癌發病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高膽固醇的攝取增加結腸癌風險,飲食中最高四分位數膽固醇的相關危害性與最低四分位數者高出3.26倍(95% CI=1.54-6.88);飲食中總脂肪包括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及肉和蛋的消耗量都與結腸癌風險無顯著相關。

資料來源:Br J Cancer 2001 Aug;85(3):357-6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87265&dopt=Abstract



Cyclin D1的多態性與年輕人結直腸癌的風險

Cyclin D1基因的鳥嘌呤與腺嘌呤同型結合的多態性,在年輕人中似乎有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美國德州大學Dr. Marsha L. Frazier等注意到cyclin D對細胞周期制控的重要性,且在腫瘤中常見過分表達。作者在60歲以下的156例結直腸癌及相匹配的152例對照組中評估cyclin D1 A/G的作用。結論:AA基因型者結直癌的發病是GG基因型者的2倍(機率2.68),AG基因型者略上升(1.06)。這可能是由於某些錯配修復基因的種系突變而易被cyclin D1所擊破及其他的基因環境因素影響所致。

資料來源:J Natl Cancer Inst 2001;93:1106-0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1459873&dopt=Abstract



CD155基因在結直腸癌中過量表達

法國Nantes大學醫院Denis醫生在6例結腸癌組織中發現CD155基因mRNA水平增加,在另12例標本中發現CD155蛋白水平增加。CD155在腫瘤中過量表達,它出現在所有癌前病變-腺瘤中。CD155在早期腫瘤發生時起作用。進一步要研究該基因的功能將來用以作為腫瘤標誌物。

資料來源:Gut 2001;49:236-240.



美國結腸癌篩查趨勢

結腸癌是美國第二大癌症死因,2001年新發病例13.54萬,結腸癌患者死亡為5.67萬。九十年代中期美國開始對50歲以上人口進行結




























































































































































































































































































































































































































































































































































































































































































































































































































































































































































































































































































































































胸部结节病CT影像表现.pdf (581 KB)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