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每日一味学中药——紫苏叶
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 hngyyjy整理总结出来的一套便于记忆的穴位养生治未病的方法。本方法集图文、理疗手法、功能主治为一体,实时关注即可获取老师授课《中药学》视频。
紫苏叶:zi su ye
【别名】
苏叶、紫菜
【出处】
《名医别录》
【分类】
解表药
【产地】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性味】
辛,微温,无毒。
【归经】
归脾、肺经。
【功效】
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主治】
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头痛无汗,气喘,胸腹胀满,呕恶腹泻,咽中梗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痈疮蛇毒辣。
中药对比
紫苏叶别名苏叶。性味:辛,微温,无毒;归脾、肺经。功效:发表,散寒,理气,和营,解鱼蟹毒。主治:感冒风寒,咳嗽,气喘,胸腹胀满,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解鱼蟹毒,痈疮蛇毒辣。
生姜别名姜根。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解鱼蟹毒。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紫苏叶和生姜 共性为:二药皆辛温,归肺、脾经,皆辛温能发散风寒,治风寒感冒,归肺经能宣肺止咳治风寒咳嗽,归脾经则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散脾郁,二药均可以解鱼蟹毒。差异为:紫苏叶辛温行散,叶轻如肺,味芳香,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入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生姜辛温发散,入肺经,外能发汗,内能化痰,又能温肺止咳,其解表力弱,入胃经又善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适当配伍治多种呕吐。
性状鉴别
紫苏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嫩枝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用法&禁忌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气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
现代研究
紫苏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紫苏醛(l-perillaldehyde)、紫苏醇(I-perilla-alcohol)、柠檬烯、芳樟醇、薄荷脑、丁香烯,并含香薷酮(elshottziaketone)、紫苏酮、丁香酚等。
紫苏叶含挥发油,油中主含紫苏醛、左旋柠檬烯等。还含紫苏醇-β-D-吡喃葡萄糖苷、紫苏苷等。
尖紫苏叶含挥发油,油中含紫苏醛、异戊基-3-呋喃甲酮、α-蒎烯及β-蒎烯、右旋柠檬烯、紫苏醇、二氢紫苏醇、薄荷醇、薄荷酮等。
紫苏叶煎剂或浸剂对实验性发热家兔有较弱的解热作用;在体外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紫苏醛给家兔口服有升高血糖作用。
紫苏还有镇静、抑制兴奋传导作用,能止咳、祛痰、平喘,促进消化液分泌抗凝血,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药理研究
1、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3.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4.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中药附方
1、干苏叶150克,陈橘皮200克,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2、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3、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4、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