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同行专家评审制度——昨天曾经很美好,明日花儿是否一样红?
查看病例
我,帮所有人排除纷扰,大家共同回归学术。
[引子] 近年来关于基金的争议逐步增多,今年木虫上关于“关系决定论、博士后遭遇道德大棒、脱稿盲评、同行相轻”等话题也是为数不少,具体的情况有时令人异常惊讶!上述问题,亲身经历或道听旁说者有之,愤而复议或视为运气者有之,埋怨专家或自身反省者有之,世态万千。
然而,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1]偶然后面的必然,现行同行评审机制遭遇挑战
不可否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过多年运营,其同行评价机制和公正、公平性被视为国内一流。
同样不可否认,中国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传统深厚的社会,同行评审的具体过程和形式显然已遭遇不小的挑战。申请机构和个人利益、快餐时代专家过于匆忙、同行挑战的容忍度等诸多因素渗入到自然基金中,这些因素仅仅通过专家良心自律或制订专家提醒制度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利益纠葛加深,这些因素对基金项目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显著。基金的同行评审过程中,学术因素的角色必然进一步退化!
那么,在不遥远的未来,自然基金,将与其它项目同化或依然独领风骚?
[2]深化改革,学术的问题用学术特点解决
不可否认,在中央提出各行各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自然基金委在不断努力改革、**各种制度,以符合新时代的科研需求。
同样不可否认,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对同行评审机制的触发还不够深入。
既然同行评审机制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那么还是深化机制改革,让自然基金同行评审回到学术道路上来。
(1)专家评语的实质化规定。作为科研人员,对于学术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且言之有据,是应有之义。自然基金评审无非是“科学意义和潜在价值”、“创新性”和“可行性”三条,建议对上述三条分别设立“好、中、差”选项,每个选项后面必须附加学术理由,如创新性选“差”,那么请指出什么文献中已有类似方案。如此,可以避免申请人满腔热情论证,而评审人以“创新性一般”、“可行性可能不好”这种一句式模糊评价打回的情形。
(2)小额探索项目数量的增加。学术探索具有未知性,对未知的探索是自然基金的本质需求。青年基金已成功协助众多年轻科研工作者走上科研轨道,这是对年轻“人”的扶持;那么,一些挑战性强、难度大的“年轻”项目,我们是决然的拒绝还是彻底的接受?非得二选一?设立数量可观的一些小额、短期探索项目,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3)建立申请人反馈和评审专家监督机制,让所有人都对学术敬畏。目前自然基金体系中,申请人被学术评价,基金委工作被领导机构监督,但专家的评审行为客观上难以监督。即使采用(1)所述措施,可能还存在申请人说A而专家评审理由说B或者列举理由不成立这种情形,无论是有心或无心,都伤害了基金的公平性。对此情况,根据评审结果的正确率高低和是否被申请人有效投诉,每年确定和公布评审专家奖励名单或者退出名单。让所有人对学术敬畏。
[3]“微”雨绸缪,功在当代
前面提了一些现象,问题多不多?所占比例大不大?答案肯定是“不多,很小”,但是明天、后天,谁能保证还是“不多,很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机制的细微缺陷,往往在人群中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放大。
问题预见到了,什么时候解决?我不能断定,但是前些年社会一些大吃大喝的不当行为,难以遏制且越演越烈,当时也难以想象如何遏制。现在,诸位可见,新常态下确已有效遏制。为什么?态度决定一切。
自然科学基金这块品牌,历三十年而益发闪耀,殊为不易。但是钢铁制造过程复杂,锈蚀可能简单而迅速。
莫等闲,积重难返处,空悲切。“微”雨绸缪,功在当代。问世间苍莽,谁是英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