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转贴】骨髓穿刺的心得体会和看法(申请加分)

发布于 2013-11-22 · 浏览 2.8 万 · IP 辽宁辽宁
这个帖子发布于 11 年零 17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真的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体会,有帮助的话就借鉴下吧,提高穿刺水平。
1....抽不出来时,将针芯插入,然后将整个骨穿针退出一些,有时即可奏效。
2....借此机会,讲一下我的骨髓穿刺成长过程吧!
下面讲述的所有情况,均不包括器械的问题。
一、毕业前实习阶段:做过几次骨穿,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没有感觉。
二、毕业后实习阶段:骨穿的次数多了,只是将骨穿的程序掌握了,没有其它的感觉,成与不成各占50%,既不知道为什么成功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成功?
三、初级阶段:知道了是骨穿,就一定要找到骨头。
先别笑!以前没太想到这一点,后来在一次自己都没有把握的骨穿时,成功了,正高兴时突然想到,原来以前有很多没有成功的穿刺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病人的骨头!
经验1:穿刺时,穿刺针进入皮下后,垂直进针,一定要先达到骨面!!!!并且确认的确是达到了骨面!!
经验2:穿刺前麻醉时,应该麻醉到骨膜,这样你可以初步了解从皮下到骨膜的距离大概有多深。
四、中级阶段:髂后上棘随心所欲!
早期骨穿时,多以髂前上棘为主,因此只要找到骨头,基本上都应该没有问题。后来上级医生从天津学习回来,大多数骨穿都改成髂后了。要点:有时候穿刺髂后时,可能针会刺入到韧带里,需要注意!个人感觉髂前、髂后都较容易。
五、高级阶段:胸骨穿刺任我行
胸骨穿刺,较危险,但因特殊原因,有时不得不为,因此穿刺时一定要小心!关键中的关键是确认胸骨的骨板有多厚!这样下手时心里有底,也知道手上的力量该用多大,才既不会太深,漏了,又不会太浅,穿不出。必要时可在病人的胸CT上测量骨板的厚度。
六、出神入化:在北京学习的时候,曾多次采集过病的人骨髓,更是让我对骨髓穿刺的理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综上:总结如下:
一、用穿刺针针尖找到骨头,
二、确认是在骨面上,如果是髂前上棘,还要确认是在髂前上棘短轴的中间。
三、既不滑动,还要和骨面垂直的刺入。
四、1厘米左右(胸骨除外),拔出穿刺针芯,抽吧!想要多少要多少.......
五、如果这样你还抽不出来,基本可以排除穿刺的问题了!!
3....
1.应该提前向家属解释,骨穿并不是100%成功的,可能出现干抽、稀释等。
2.如果两次不成功,应请上级医师指导,并考虑是否有必要做骨髓活检。
4....1 准确选择穿刺的部位
2 麻醉的过程是骨穿的预演,再次体会穿刺的部位
3 麻醉的范围可以稍大一些
4 如果针芯上有血性液体,最好换新的骨穿针,再次穿刺
5....MDS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干抽现象,
我的骨髓穿刺心得是:不仅是操作能否成功的问题,因为血液病患者都是反复入院的,他们还会互相交流哪个医生做的不疼。所以打麻药时,一定要在骨膜上多点位的浸润麻醉,要打的表面看起来好象鼓起一个包来。抽吸的时候,需用20ML的注射器,快速抽吸,这样患者才会觉得你这个医生水平高超。至于前面仁兄说的一定要找到骨面,哈哈,那肯定是不可置疑的嘛,不知你若是找不到骨面,你使如何穿刺成功的。
6....在轮转时曾经跟着一位一年可以做几千次骨髓穿刺的老师学习过,上面谈到的比较全面了,再狗尾续貂:
1 打麻药很重要,除了是让患者不痛,做穿刺的人也可以根据打麻药时的感觉确定骨膜的位置。你想想你要是用一个穿刺针左右戳找位置,病人不烦才怪呢。
2 很多病人可能有骨纤,比如:MDS、NHL、CLL等等。如果在进针是很吃力那就可以基本确定有骨纤,可以准备一个活检针,做印片。
7....在治疗室擦作,或者专门设置个隔间,有拉门的,一般情况好点的都在穿刺室里操作。别在家属面前。我和一些病人家属聊天过,再理智的人都不会很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
8....门诊曾遇一病人,血常规仅示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正常,骨穿过程中感觉已进入骨髓腔,就是抽不出。当时很自信,向家属交待病人可能为纤维化、转移癌、骨髓坏死等情况,必须作骨髓活检,同意。遂立即活检,并涂末梢血,末梢血见大量幼稚淋巴细胞,骨髓活检回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坏死。
大家今后遇到此类病人,没有穿刺的问题,就一定是患者本身的问题。
9....大家说得很好,我想问一下,有时候有的病人太胖了,打麻药还能勉强达到骨面,可骨穿针一进去就好象怎么也探不到底,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1、还是穿刺点选择的问题,骨髓穿刺针要长于麻醉针,可能是由于病人太胖,穿刺点的选择比较困难。因此,麻醉时必须仔细体会穿刺的部位,选择比较浅的位置进针,进针时,皮肤必须绷紧。
2、可以选择髂前上棘进针,位置比较表浅。
10....自己的体会:
1:麻醉时针尖一定要戳到骨质且多点麻醉,骨髓穿刺针就要依此路径到达骨膜。骨穿嘛,就是要戳到骨头!就象做深静脉一样,先麻醉时找准,戳到血管再下管子,麻醉多久都没事,当着家属怎么了,我打麻醉呀,当然定位要准确。可别戳半天戳不到骨质!
2:穿刺针进入髓腔后如果第一次抽不到,为除外骨髓小粒堵住针尖斜面,可将穿刺针转一下再抽,别急着插入针芯再进入。
3:穿刺前一定要对病人病情了解,脾大的,骨髓病性贫血的有髓纤可能者,骨髓转移者干抽可能大。就准备活检针旁边。考虑MDS直接戳胸骨!(在日本骨穿不做其他部位)
4:胸骨穿刺看着可怕其实很安全(有报道过穿透的吗,反正我没听说过),突破感明显,我做都是垂直的。斜着反而不爽。
5:我曾遇到几个原始细胞很高的,粘滞度很大,就是干抽,反复戳几下,捣碎了抽将出来。
6:抽骨髓时要慢,不能负压太大,容易稀。
11....谈谈我的体会
实习时做过几个,做是做出来了,但不是很清楚怎么就出来了
毕业后读研,在临床轮转,做多了也就摸出点门道来了
1、如病人情况允许,最好做髂后:
(1)病人爬着,不会睁大惊恐的双眼盯着你
(2)髂后较平,消毒铺巾比较方便,骨穿针容易固定
2、麻药多打点,以免病人忍耐不住,尤其是第一次做的病人
3、麻醉针可以让你估计一下骨穿针需要的长度,这点对比较胖的病人来说尤为重要
4、关于突破感,虽然教科书上提到了突破感,但我个人认为突破感不一定每个病人都会有,尤其是老年人,关键是你固定了没有,我的经验是固定后一般再进个0.5CM,以免遇到个别骨皮质特别厚的
5、见血拔针,如果仅做骨髓涂片的话,在注射器的乳头有髓液时就可以拔针了,以免多抽了血稀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02011-05-12 16:22回复
img

moonyuan
关注站内信
2 楼
12....谈谈我的体会
实习时做过几个,做是做出来了,但不是很清楚怎么就出来了
毕业后读研,在临床轮转,做多了也就摸出点门道来了
1、如病人情况允许,最好做髂后:
(1)病人爬着,不会睁大惊恐的双眼盯着你
(2)髂后较平,消毒铺巾比较方便,骨穿针容易固定
2、麻药多打点,以免病人忍耐不住,尤其是第一次做的病人
3、麻醉针可以让你估计一下骨穿针需要的长度,这点对比较胖的病人来说尤为重要
4、关于突破感,虽然教科书上提到了突破感,但我个人认为突破感不一定每个病人都会有,尤其是老年人,关键是你固定了没有,我的经验是固定后一般再进个0.5CM,以免遇到个别骨皮质特别厚的
5、见血拔针,如果仅做骨髓涂片的话,在注射器的乳头有髓液时就可以拔针了,以免多抽了血稀
13....感觉麻药可以不用很多,但是一定要多点麻醉,我一般是在选定位置呈梅花状打。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同病人聊天,减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加交流,有助于工作进行,避免一部分医疗纠纷。
14....个人体会:
1.髂前比髂后容易稀释,但容易取材;
2.有经验的可髂骨、胸骨同时穿刺;
3.穿刺时一定得垂直进针;
4.打麻药时基本上就已掌握穿刺点;
5.碰到可能会有骨髓纤维化的患者,可用活检/穿刺取骨髓细胞;
6.确实有一些病人的韧带比较硬,但在打麻药时就应判断出来。
15....本人觉得最好做髂后,主要是不易稀释,否则如稀释病人或家属对你有不信任感,你自己反复做也很讨厌。操作时选准穿刺点很重要,附图一幅,供参考。
16....特招:进针时可深一些,如果抽不出则可保持负压,边退边用一次性注射器抽,一般都可抽出(除非是骨纤的病人),
17....做髂后较好,骨平面又可避免病人直视造成的紧张,另外, 麻醉时可用针头试探骨平面,骨穿时便心中有数。一定要注意骨穿针与骨面垂直,否则进针深度便失去了意义。
18....我一般是穿髂后的,平面大一些
小心不要滑开,定位准确
一般还是比较好穿的
太胖的人是不好穿的
19....谈几点要点:
1.髂后上脊穿刺时,骨穿体位用侧卧位,一只手找准髂前上级的位置,一只手持骨穿针对准髂前上脊的位置穿刺,这样才能保证骨穿针在髂翼的版障间穿刺,这点在做骨髓活检的时候更为重要些,这种姿势做出来的骨髓会足够长。我曾经这样做出来的骨髓有3cm的时候。
2.不同意抽多了骨髓会稀释的说法,因为抽出来的骨髓应该打在倾斜15-30度的载玻片上,再多的窦血都会流下去,骨髓小粒会留在载玻片的上端,我们蘸取骨髓小粒涂片,不是用窦血。
3.如果遇到干抽的情况,如果同时取骨髓活检的话,可以用取出的骨髓做印片,这样也能看到造血细胞的形态。
一般的病人骨穿涂片可以明确诊断了,但遇到AA、MDS等病人或髓纤可能者,骨髓转移者干抽的话,则需要做活检了
我的感觉活检比穿刺要容易(哈哈,我骨穿失败过,活检好象从来没失败过)
进针的时候,最好能在固定后再多进一点,以免遇到骨皮质特别厚的患者,旋出来的可能骨髓组织就比较少了
活检的时候,一般不要用活检针来抽骨髓,因为活检针偏粗,抽的时候容易血稀
活检出来的骨髓组织上一般会附有骨髓液,可以用次来涂个骨髓片看看(这个不会稀释的)
书上提到旋转进针的时候会听到“卡擦”的骨髓离断的声音,我的体会是一般听不到,但手上会有抖动一下的感觉
退针出皮面的时候也要注意绷紧皮肤,以免骨髓组织一不小心留在皮下(呵呵,这种情况很少见,不过预防一下比较好)
20....熟能生巧,做的多了自然就有感觉。我是在做了大概半年的穿刺后才有了一些切身体会。我认为一次成功的穿刺关键在选穿刺点。而且要使病人满意,麻醉针头不能太粗,进针一定要轻柔,麻醉范围要稍大,针头抵住骨面时,要认真体会骨感,这样进穿刺针时才会有信心。做了千余个穿刺,没有一例感觉有教科书所谓的突破感,我体会的突破感是在旋转进针过程中旋转阻力的突然减小,借此感觉几乎没失过手。关于髂前与髂后的选择,我认为只要病人不胖尽量做髂后,稀释几率小。胸骨穿刺同理,丝毫无玄妙,垂直进针也可,只是用力一定要轻。

【多媒体】热休克蛋白,一滴血即可检测肺癌2011-05-12 16:25回复
img

moonyuan
关注站内信
3 楼
21....两点经验:
1.对于老年女性、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有时象扎在冻豆腐上一样,这时一定要把握好进针方向和深度。
2.对于骨髓纤维化患者和年轻男性,作活检时要仔细检查活检针的根部,有无锈蚀的迹象,旋转时方向要专一,用力均匀,小心别断针。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不是术者)。
22....如果你作涂片的话,用注射器抽吸之前要注意留一点空气再去抽。因为涂片用量较少,如果你抽完后再回抽空气打到玻片上,不仅打不干净而且浪费时间。
23....首先麻醉时要麻醉成椭圆型的麻醉区,沿长轴排列骨穿点和活检点。
骨穿和活检不要在同一位置,稍离开一点。
先作骨穿,活检针从同一针孔进针,到皮下错开一点。
24....做过一年血液科住院医生,骨穿的体会是:
1.作髂后居多,感觉髂前作病人可以看见你操作时看见你拿着穿刺针往他的骨
头里钻,他紧张你也紧张;
2.如果感觉抽的骨髓液多,好像要稀释时,可以把玻片倾斜,在重力作用下;
外周血向下流,留在上面多为骨髓液
3.对于遇到难抽的一般都取活检.
25....需同时行穿刺和活检时,如何操作?
建议先做活检,充分保证活检质量。做完后在活检处旁开0.5-1cm做穿刺。
一定避免在同一位点穿刺,因为活检是已激活局部凝血机制,再在同一位点穿刺抽出来的骨髓很快会凝,或者已经凝了
26....需同时行穿刺和活检时,如何操作?
骨穿活检同时做的时候一般只作一次麻醉,但是范围应该较大,平行于髂前上棘纵轴方向,多注射一点,预防操作时间过长病人可能出现的不能耐受现象。应该先取较靠近髂棘的地方做活检,做完后沿髂棘纵轴向后旁开1.0~1.5cm穿刺做骨穿,一般都能顺利完成,两者结果不会互相影响。
给较肥胖的患者做骨穿建议做胸骨穿刺,如果做髂前建议再找个实习同学来给你帮忙把他的腹部向对侧推开,这样好操作一些。
本人最痛苦的一次骨穿是给一个33岁男性骨纤患者做活检,髂前上棘骨质坚硬,活检针难进更难出,花了近20分钟才做完,拔出活检针时手腕都在发抖,整个人都虚脱掉。。。。
27....我的个人体会是选择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骨髓液,负压较小,比较不容易稀释。实在抽不出时再换10ML或20ML的。
28....骨穿中最重要的是定位,所以我一般宁可在定位时多花时间,也比进针后多花时间好!
29....我个人的体会是麻醉要打好,我进针后是打5针,即最中间和4周。再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针的位置,大家知道,针在注射器底端是靠一边的,那么靠边的地方要在最下面,这样可以防止骨髓出来后还要沿注射器腔流动。这是我的心得。
30....补充一点:做有关操作时,家属最好在病房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1....骨髓穿刺到位后最好能一抽见骨髓,多次抽髓,易凝(除非用了抗凝剂)。最好换新针。
32....1,我实习时,病人是侧位,工作后患者是腹卧位,我觉得后者好,患者看不到,医患压力都小.特别是小腹下放枕头,患者髂后上棘清楚.
2,要想患者不疼,就一定要让麻药走在针前头(麻醉时),我不赞成多点麻醉,那样增加患者痛苦,打完皮丘后边推药边进针,在骨膜上多打麻药,并用针尖用力在骨膜上扎,那样进骨穿针时就很容易找到麻醉点,患者无痛苦,我们操作也麻利.
3,一般医院的骨穿包里都有玻璃针,建议不用,用一次性空针(20ml),负压大,好抽.
33....我觉得还是在髂后好一点,这样不但平面大,容易确定位置,而且不和患者的眼光接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麻醉后进针碰到骨面就不能左右移动,垂直骨面刺入,根据患者的胖瘦决定进针的深度。如果换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抽出,那就要考虑有没有“骨纤”了。
34....记得工作后做第一例骨穿,病人为老年女性,选择髂前上棘为穿刺点,当时不知怎么搞得,我费了很大力气,出了很多汗,没有成功,拔除穿刺针一看,弯了!很长一段时间,谈做髂前而变色。现在我基本都选髂后,感觉踏实,很多时候,病人没有感觉已经完成,因此好多病人及家属都说,原来这么简单!
一点体会:
1.不是很胖的病人,选择髂后。
2.做好穿刺前的准备,把穿刺针固定在一定长度,放在无菌巾上,并且要放在你右手拿起来方便的位置。
3.左手固定好皮肤,一定要麻醉到骨膜,多点麻醉,麻醉成功后,左手不要放开,右手拿起穿刺针,顺麻醉的针眼穿刺,这样很省事。
35....我认为麻醉点一个就够了,梅花形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尤其对于胖者。如果不是干抽,主要是肥胖者难做,尤其是妇女,主要是要绷紧皮肤并压紧,穿刺针触及骨质后再进针。

一副图帮你记忆低血糖症临床表现2011-05-12 16:28回复
img

moonyuan
关注站内信
4 楼
36....我觉得做骨穿不是只看抽出了骨髓就做的好了,要让患者觉得你的技术娴熟,操作不拖泥带水的,最关键的是尽量让他们感觉到骨穿原来也就和打肌肉针差不多,仅是一个摆的姿势不同罢了,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首先患者都会问痛不痛,我们会告诉他怎么可能会不痛呢,皮碰破了一点都会痛,何况是用针扎呢!不过也就象打屁股一样!消除他们的一些顾虑。还可以拿前面做过的病号现身说法,问问他们会不会痛,有多痛。患者之间容易沟通,他们也互相信任。
好了,思想工作做好了,就摆体位。并告诉这姿势很重要,不要乱动,动了以后位置摸不准,责任可不再我。大多数患者都配合得很好,有少数患者频频扭头想看你到底在干什么,你就让他扭,然后问他看到什么没有。是啊,什么也看不到,头老是那样扭来扭去,累不累啊!基本上都不会再扭了。
下面就是常规操作了,戴无菌手套(戴手套时最容易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了,他们又会扭头来看。因为他们都看惯了电视电影上的手术镜头,医生一戴手套,好象都是病情严重,做大手术似的!所以这时要再叮嘱一句不要乱动),消毒,铺巾。做的时候都和他们解释一下,你现在在做什么,患者都能接受。然后打麻药,我们一般都选2ml的一次性注射器,因为它的针比较细、锐利,刺破皮肤时阻力小,而且2ml的量足够了,胖的病人一般也够了。打麻药时,左手一定要崩紧皮肤,右手持针,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角进针。倾斜进针,速度要快,而且进针的同时就推麻药,迅速打一个皮丘,把真皮层的痛觉神经一下就麻倒,患者也就是感觉象小虫咬了一口就没痛感了。这可是我的绝招,没有几个患者喊痛的。下面进到皮下脂肪层,就更不痛了,可以推着针一直往里进,到了骨膜层时,抵住骨头,感觉插入到里面去了,当然这过程是边进边推麻药的,否则骨膜也是对痛觉很敏感的。不麻醉好骨膜,就会直接影响下面的穿刺,你想骨穿针可比麻醉针粗多了,不麻好,不痛才怪!我认为还是要多点麻醉,因为哪会这么巧,你下次骨穿针穿到的点就和麻醉点吻合得这么好,面积大一点万一穿不出来,换一个位置也不用重新打麻药了。碰到个别特别肥胖的人,在外面髂后不突出者,打麻药时还可以探探正确的位置。国人很少有肥胖的连针都碰不到的,多数还是和位置不对有关,否则麻醉针,骨穿针就会生产加长的了!
麻药打完,就可以穿了。检查针的封闭性我就不说了,这是必须的。穿的时候也是左手崩紧皮肤,右手垂直骨面进针,注意是垂直骨面,如果体位摆得正,垂直骨面的同时,针也是和床面平行的。如果摆得不好,要以骨面为准。进皮肤时,因骨穿针较钝,倾斜进针比较容易刺入皮肤, 进到皮下后,再转垂直骨面就可以了。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对于有皮下脂肪的人,这种方法当然适合了。对于皮包骨头,骨瘦如柴的人就不适合了。你想他皮肤下面就是骨头了,还用得着把这两层分开吗!直接进针不就得了。看到实习同学学了这一招,就通通都用上。穿得时候眦牙咧嘴的就是进不了皮,真替患者痛啊!还好,提醒一下就改过来了!孺子可教也!
确定有没有进入到骨髓腔,我觉得就是骨穿针固定了。教科书上说有透空感,我是没有体会到,或者说我也不去体会了(腰穿倒是很明显),固定了就进入到骨头中了,然后再适当进稍深一些就可以了,这个深度就需要多做才能体会出来了。接上注射器,一般用5ml的负压就足够了。抽吸时动作要快,注射器前端留出一点空隙,这样髓粒就不会粘到针芯上太多,见到有红色就停。打到玻片上前,要先把针芯插进去。有的同学只顾转身去打到玻片上了,没插针芯,血就滴滴流出,弄得操作台很不干净,事后让患者看到也不舒服。有时骨髓腔压力比较大,一下抽出来的骨髓太多,也不要紧,让玻片倾斜,多余的血就流下去了,我们刮取留在上部分的髓粒来涂片,也不会造成稀释。如果碰到干抽,要换个位点试试,同时还要换一个骨穿针,反复抽吸后很容易凝固。排除技术,位置的原因后,那就是骨髓本身的问题了,那就接着做活检。
做完后,要不忘在穿刺处压迫一会再让患者起身,尤其是血小板少的,更要延长压迫时间,如果病人较多,也要叮嘱病人自己多压迫一会。最后,不要忘记告诉他24h内不要洗澡,什么时候取报告单,在哪儿取,周六下午和周日不取报告单等等。虽然婆婆妈妈些小事,但让患者感觉很温暖,都是连说谢谢离开。下次还会点名叫你做骨穿呢!
37....骨髓穿刺同其他操作一样,熟能生巧.我现在已经做过几百例骨髓穿刺,现就体会和大家一同分享.我认为穿刺点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选择髂前或髂后,我习惯髂前,病人比较容易摆体位.另外,进针一定要垂直于骨面,旋转进针,进针不能过深,否则易溶血,造成穿刺失败.还有就是一次一般抽取0.1-0.2毫升即可,不能抽取过多,否则也易造成溶血.还有一些病例,不容易抽取骨髓,如骨髓纤维化,此时应行骨髓活检.
38....骨髓穿刺术的几个要点:
1.穿刺部位:以髂后上嵴为例,用手摸到最高、最突出部位,同时确定以下与脊柱的位置,为以后熟能生巧打下基础。遇到肥胖的患者,如果要选髂后上嵴为穿刺点的话,而用手摸不到最高、最突出部位,这时经验就发挥作用了。
2.局部麻醉:第一皮下注射,要形成一个小球;第二骨膜麻醉,针尖触到骨膜时,向中心及四周注射;第三用针尖在麻醉过程中再次确定穿刺点是否正确,如果有偏斜,注意用骨穿针时应如何进针,要心中有数。退出麻醉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片刻,注意一定不要揉。
3.进行骨穿:需要强调一下,骨穿针进入骨髓后,用左手将针芯拔出并放在左手中,然后右手用注射器抽出骨髓,拔下注射器后,马上用左手的针芯插入骨穿针,这样可以防止骨髓从骨穿针中流出污染被褥。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39....胸骨穿刺,有意思,也响应一下,谈谈小弟学习胸骨穿刺的过程和体会。
最开始想到做胸骨时,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血液科医生,如果这个不会,未免有点太让人说不过去了....... 可是前辈们都说,胸骨穿刺风险太大,更何况那时我还年轻,没人替我扛着.......
但机会总是关照有准备的头脑!既然心里想到这件事,于是我开始逐渐做了下面一些准备工作。
1.阅读解剖图谱,关于胸骨部分,掌握正常情况下下面几个数据。皮肤到胸骨的距离,胸骨皮质的厚度,髓质的厚度,胸骨的厚度,胸骨背面到纵隔大血管的距离。
2.查阅我国人体胸骨的平均厚度数据。(有一本这样的书,专门是各种数据的)
3.有病人做胸部CT时,可以找到相应的层面核实一下上面的数据。
4.骨穿针上的旋钮可调节到离针尖最近的距离是1厘米。切记!
5.理论工作准备完毕。
寻找机会。
一般的病人不要轻易选择做胸骨,只有有适应症才考虑去做!这时你应能熟练的做髂前、髂后,并能掌握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
我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年轻男性,当时住外科,骨穿一次后,感觉骨髓稀释,换部位多次穿,仍是这样,于是决定采集胸骨骨髓。
要点:1.定好部位:胸骨柄,胸骨角上方约1.5cm处。
2.局麻要到位,就和上面各位兄弟说的一样。
3.有些病人皮肤较韧,破皮可能要费一些力气,胸骨穿刺时可不能象做髂后或髂前一样,用尽全身力气也要把针扎进去。一般破皮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法,i 局麻时破皮:局麻时针尖一般选择7号的,较细,不用费太大力气,可以刺破皮肤。真正穿刺时,换用骨穿针会省些力气;ii如果仍不能用较小力气刺入骨穿针达骨膜,可再用12号注射器针头破皮,总之,胸骨穿刺不能边旋转骨穿针边刺入,切记切记。
4.我喜欢用12号的骨穿针做胸骨穿刺,可能心理上有一种想法:阻力大些,不易刺漏胸骨吧(纯个人观点,没有论证过),刺入骨穿针达骨膜后,针要与地平线垂直,切记,不是胸骨骨平面,这样会形成一个角度,使针尖在髓腔内的距离会稍大一些,
5.到达骨膜时,要看一下,针尖到旋钮之间的1厘米还剩下多少,能不能穿透髓板刺入髓腔,这时也可稍微调节一下旋钮,使之略长一点,但以不够穿透胸骨整体为准。
6.以旋转为主,缓慢将穿刺针刺入胸骨,落空感不明显,太明显了,可能就是漏过去了。如果骨穿针能够固定了,一般就差不多了。
7.10毫升注射器抽取骨髓(是10毫升注射器,不是20毫升的)。动作要轻,快。
OK,大功告成。现在仅做了10几个胸骨穿刺,因此和大家说的是我的学习过程,体会少些,希望高手们能补充!
40....骨髓穿刺失败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
1.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明显者;
2.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恶性增生,血液粘滞度增高者;
3.骨硬化病者,其骨质硬如磐石。我曾遇过一例,进针相当困难,干抽,且拔针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此种患者胸片可呈大理石样改变;
4.操作时的体会:a 准备器械时针芯和穿刺针一定要配套,以免针尖不够长,骨质嵌入针管堵塞穿刺针。b 以两步进针,先使穿刺针接触到骨面,再旋转进针,切忌自皮面即开始大力进针,否则易使穿刺针在骨面滑离穿刺点;c老年病人骨质疏松和平常穿刺感觉有所不同,进针不易过深。d急淋病人骨髓推片后肉眼观察似稀释,镜下实为急淋骨髓象。
41....其实大家已经谈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本无意续貂,只是前面有位同道建议用20ML的注射器抽吸,这里不敢苟同。临床上5ML即可,我偏爱10ML,因为的确有时因为负压不够导致抽吸不畅,但是如果再加大负压,可能会导致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甚至会形成细胞碎片,所以不宜使用20ML。
42....骨穿是个实践性极强的操作,关键不外是以下几点:1、向病人解释清楚做骨穿的必要性,消除其顾虑,使得其配合操作,否则会给穿刺者压力,增加穿刺难度,甚至会导致医疗风险;2、定位要准,髂后成功率较高,宜首选;3、麻药一定要充分,我赞成多点麻醉,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4、垂直进针,抽吸时不急不躁,必要时小幅度调整进针的深度,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43....实习时穿的一例,位置是髂前上棘。老师把我和患者领到治疗室,说,很难穿。然后就出去了,前面都很顺利,用注射器抽时抽不出来,抽了五分钟,我和患者协商,换个位置行吗?患者没说话,这时老师进来了,还没做完呢?来,我来。也是抽不出来。然后老师说,再拿一套来,于是我出去,取回来。老师换了个位置重新做了一次,还是抽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呢?啊,老师也抽不出来。老师把芯插了回去。给我拿个大点的。我又撕开了一个,老师拿过去,歇了两分钟,然后拿下针头,拔下骨穿针芯,接上注射器,用力抽,看得出用尽全力了。过了一分钟吧,骨髓出来了。
那是穿的第一例,很感激老师给那次的机会,忘不了。
44....我的一些经验:
1.术前应作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做骨髓穿刺。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胸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4.抽吸液量如为作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宜过多,0.5ml左右,过多会使骨髓液稀释,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抽吸时要慢,以免稀释。
5.骨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
6.血小板低者穿刺后要按压3-5分钟,以免发生渗血。
45....我曾见到或经历过以下几种情况,有些至今不明原因,请各位老师指教:
1、骨穿进针及取材顺利(髂后),拔针时拔不出,换几个人均拔不出,后用消毒的骨科钳拔针,另有两人反向用力固定方取出,检查骨穿针无异常(断裂、弯曲等)。(骨穿结果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
2、一丙肝肝硬化脾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僻切除后半月B超发现肝脏占位(直径在4cm左右,脾切前腹部CT未见占位,AFP一直在正常范围),在一次骨穿时不能进针,换力大者仍未能进入骨质,最后因用力以至骨穿针在固定柄处弯曲仍未能突破骨质,后在另侧髂后进针取材顺利。(结果为增生性骨髓象)
3、一老年肥胖女性全身多发骨质溶骨性改变,麻醉时确定针尖抵达骨质(髂后,针头进入至柄处),穿刺时骨穿针有进入骨质感觉(约1cm,感觉很轻),但不能固定,松手后骨穿针活动,再次持针感觉针已退出骨质,再次进针,感觉同前,一手维持固定骨穿针另一手抽吸,取材顺利。(结果为骨髓转移癌)
4、一青年司机,血小板40*10E9/L,白细胞3-5*10E9/L、血红蛋白一直正常12-15g/L,多次髂前、髂后、胸骨穿刺涂片见大量油滴,只其中一次(髂后)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4个/片,其余均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未见巨核细胞。骨髓活检造血细胞少见,大量脂肪组织。
46....我曾经在儿科呆过,现在在血液科轮转。谈一下儿科遇到血液病患者的骨髓穿刺。
一般人以为胸骨穿刺比较危险。其实在儿科来说不然。儿童的骨皮质比较薄,比较容易穿刺。固定儿童的躯干反而比固定下肢容易。胸骨的穿刺成功率比较高。就是遇上骨纤的胸骨作不出来那别的地方就不要考虑了,还是活检吧。
具体操作:
1,体位:患儿取仰卧位,最好在儿科打头皮针的操作台上(一般的儿科都有一个小桌子样的操作台)没有可以在床上,最好是两边没有扶手的。助手1站在患儿的正上方,也就是头的上方,固定头部,不可用力,助手2站在患而的下方,就是脚的下方。双手固定患儿的上肢在躯干的两边,再用胳膊夹住下肢,孩子较大可以再找个人在左边固定下肢,力度一定要适中,不可用蛮力,防止骨折!
2,定位:在患儿的胸骨柄的中心,也就是胸骨柄上缘下方约一指的地方,具体看孩子大小而定,可以偏上一点。
3,不用麻醉(我们一般用7号头皮针,麻醉的时的痛苦比穿刺还要大)消毒,铺洞巾,和成人一样。
4,穿刺:用7号头皮针接5ml空针,空针先抽一点空气,约1ml,利于打出骨髓。左手固定患儿胸骨,针和胸骨成45度角,针头朝向头部,针头斜面向下,(不然容易堵针)也可垂直进针。等孩子哭的间隙,迅速穿刺,有突破感后抽吸空针就会抽出骨髓。
5,后续工作和成人一样。
优点:1:痛苦小,和家长做工作好做,一个穿刺针和一个头皮针差别太大了,一般的家长不会选择穿刺针。2:成功率高:胸骨穿刺成功率高,原因我就不多说了。3:速度快,熟练掌握穿刺过程可以不到1分钟。
注意事项:1,一定要作好家长的工作,明确告诉他我们做穿刺就和打针一样,损伤小,连麻醉都可以不要。一定不要家长在场!!!我们不保证100%的成功,只要有1%的失败,家长几乎100%的会有不理智的表现。2:有时容易堵针,不过几率很小,可以换针头再做,注意针的斜面向下。3:定位要准,可以用你的左手食指按住患儿的胸骨柄上缘,针沿着食指的边缘进针。4:用力要有数,决不可用力过猛。孩子的胸骨比较薄,胸骨骨面进针0。5cm就可。5:最要注意的一点,固定孩子的助手比较重要,可以说成功与否有50%在于助手。6:洞巾一定要盖住孩子的眼睛,防止他看到产生恐惧。7:7岁以下都可以用头皮针,我最大做过6岁半的一个。具体看孩子的身高。
我的心得就这些,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处。熟练掌握后可以不到1分钟就可以成功穿刺,有时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针已经拔出了。

请教:保肝药使用的指征?2011-05-12 16:32回复
img

moonyuan
关注站内信
5 楼
47....一,骨穿
1 我个人认为髂后上棘好做,较平,好固定针的位置。髂前容易打滑。位置如摸不准可以看患者双臀的两个小凹,于尾椎正好成等边三角,就定位在该小凹处。
2 麻醉我觉得并不在于麻药量多,而在于梅花样进针点多。触到骨膜就打一点,多探几点,别着急。我打麻醉后没几个病人喊很痛的:)
3 突破和固定就不多说了。用左手绷紧皮肤,针垂直顶住骨面,不打滑的话一般没问题。
4 本人认为选择穿刺针的长度比较重要,要根据胖瘦因人而异。这个很难言传,做得多会有感觉。定得好可以一针见血。而一针见血是很重要的,反复抽吸很容易堵针,就算抽出也很易凝,涂片很困难,影响结果。
5 抽吸针最好用一次性塑料针,玻璃的密封不严。抽吸前留少许负压,一时吸不出可以保持负压静待几秒。
6 抽出仅覆盖针孔的少许骨髓液,要保持针孔垂直向下打至载玻片上,不要倒过来!如上面大侠所说,载玻片倾斜是否更好些,下次我去试试:)
二,活检
1 我也认为活检成功率更高些:)除非是骨质酥松很严重的病人。我认为进针点最好与骨穿进针点稍稍偏离一点,否则容易仅取出血凝块。
2 旋转离断一定要迅速!我觉得这是成功的关键。旋转进针与旋转拔针都要快!
三,涂片
1 涂片要薄,连续,长短适中
2 涂片速度要快,力度均匀
3 如果一次沾骨髓液过多,可以把刮片在载玻片顶端沾一下,再用刮片上残留的一点点骨髓来涂片。(不知表达清楚没:)总之用来涂的骨髓液量一定要少!
一言以蔽之,熟能生巧:)
48....大家都很有经验,小弟再来就是狗尾续貂了。
既然是讨论嘛不妨罗索几句
1.点一定要找好,个人体会在髂前上嵴后较平坦处找一个点,初手可以标记以下。本人习惯于在病人的左侧,这样做起来(对右手利的朋友)可能比较顺手一些。
2.关于多点麻醉。到达骨膜后一定要多个点浸润。
3.麻醉好后,左手使劲撑住皮肤不要移开,尤其是对于胖的病人,以免进穿刺针的时候找不到麻醉点了。并按压一会。
4.骨穿针快速进入皮肤后,先以针尖到达骨膜寻找麻醉较好的部位,右手持针,顶住针芯,以手腕之力量旋转进针。当让力度的掌握需要个人体会。以食指扶住针头,快速进入可以减轻疼痛。由突破感后,在稍转入0.5~1厘米。
5.以20 毫升的空针抽吸。县抽入少量空气便于观察。抽吸时用力均匀,抽到一定的压力时要停住一会,骨髓自然就抽出来了。如没有成功可转一下针头一般不会有问题的。
本人屡试不爽。
对于小孩的用头皮针接软管后直接进针抽取而不必麻醉,这样可以减少时间减轻小孩的痛苦。
对于粘滞度比较高的所需压力一定要大。对于干抽的实在不行就的活检了。
以上拙见请各位大虾批评指正!!!
49....大家好,我是在读研究生有一年住院医师的经历,期间骨穿、活检及腰穿千余个多,现将骨穿关键几步操作体会与大家分享:
找位置:髂后骨面较大较平,易些。髂前需注意在最高点往后一指左右,如刚好在最高点则不易抽出骨髓。
打麻药:左手卡好骨面,针尖一定触到骨面(有呲啦响音),行大范围多点麻醉(麻醉出一个平面来),每个方位多打些药,忌将针反复转来捅去,病人痛苦。
进针:左手卡好骨面,注意将皮肤绷紧,右手垫纱布握好骨穿针,先斜着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垂直找骨面(较硬),骨面中间部位旋转进针,力量控制好,因有的患者骨质较松。这多骨穿中有落空感者为少数,针阻力减小、固定住为佳,毋太深。
抽掖:注射器留少许空气,抽取失败可将针左右转转,或退、进针。抽取力量适中。
50....特殊情况骨穿:
肥胖者:可让助手将腹部赘肉推到对边,左手用力卡好骨面,针刻度调长些,关键动作是打完麻药左手卡住不动,右手握好准备好的针原地进针,易找好骨面。
干抽者:要考虑为AA、MF、MDS者,接做活检,并将活检组织滚片染色观看,还有不除外高白、真红所致高粘稠状态和骨髓化疗后严重抑制、增生低下所致。
有巨脾者:多换对面髂前或髂后穿刺,否则应注意左手固定好骨面,右手别让针滑动。
抽出血水者:我曾见过一中老年女性患者,以全身骨关节疼痛就诊,风湿科转入血液科,双侧髂前、左髂后、胸骨多部位穿刺均为血水,后右髂后穿刺出骨髓,诊断混合细胞白血病伴骨髓坏死。化疗一段时间后各部位均能穿刺出骨髓。
51....我读本科和研究生时基本专攻髂前,上班后主任推荐多做髂后和胸骨以利全面发展,于是狂练了一阵(泡门诊泡的;)以上各位经验介绍非常全面了,说说个人一点体会:
1。骨穿做髂前髂后胸骨实际难度都差不多,但是按患者心理承受力来说应该是髂后>髂前>胸骨(患者接受程度由高至低)。
a. 我们作为临床医师既要考虑诊断需要也要考虑患者心理。从诊断角度出发,强烈建议做胸骨穿刺,尤其是AA、MDS,即使是可能存在骨纤的患者(骨髓增生性疾病多见),胸骨穿刺基本都可以顺利抽取骨髓涂片送检,但是活检取材困难。因此我一般优先做髂后,患者不会直视医师操作,心理压力比较小(曾经接诊过一些做过一次骨穿就从此拒穿的患者,女性和小孩居多,部分原因是怕痛,部分则是不能接受骨穿过程);
b. 感觉髂后穿刺稀释概率较髂前少,可能髂后髓腔较宽,抽吸时不易引起局部血窦严重破坏缘故(与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当然也有关系);
2。骨穿麻醉,我一般在完成选定穿刺点的骨膜麻醉后将注射器略回退(仍在皮内),以穿刺点为中心在旁开约2mm半径做多点麻醉(4点),总麻醉剂量控制在1.5ml内(2%利多卡因)既能达到充分麻醉效果也不会因为注射过多皮肤隆起影响定位。
3。穿刺过程按照教科书做,一定没错。
4。强烈建议骨穿活检一起做,因为骨髓活检有骨穿不可代替的优势,曾遇见一例老年男性全身骨痛肾功能损害入院,疑诊MM,活检检出大量肿瘤细胞浸润,最后诊断前列腺低分化癌。
52....1、要判断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穿刺针是否在骨髓腔中;
2、如果,把自己握针的手移开,骨穿针是垂直与骨平面,且直立,一般骨穿针应该在骨髓腔;
3、移去针芯,套上注射器用力抽拉注射器活塞;
4、不把针芯套入穿刺针中,迅速把穿刺针拔起;
5、用拉开活塞的注射器套上穿刺针,把针内容物打在玻璃载物片上,涂片。
本人经验:常可以发现异常的细胞。有转移肿瘤、继发性骨纤、毛白、M7、高增生性白血病等。千万不要放弃成功的机会,一定要把穿刺针内残余物打出来,涂片、染色,并且观察。
53....我的体会:
1、髂前比髂后好找穿刺部位(可能是我做髂前比较多的缘故)。
2、打麻醉时针尖要触到骨面,体会部位及进针深浅,麻药不要多打,骨面上打一点即可。打得太多皮面隆起,不易定位。
3、有时穿刺针固定后抽不出骨髓,可能是没有真正固定。可以退出到皮下,再次定位穿刺。
4、如遇干抽,可以进针或退针少许再抽。
5、髂骨穿刺失败,可以选胸骨。胸骨穿刺时,针尖留1cm左右,不必担心穿通。
6、如果还失败,直接做活检好了。
54....我的体会是:
第一步定位最重要,考虑到男性和女性骨盆结构不一样,女性病人穿刺点更靠外一些,而且具体每个病人又会略有区别。
第二步局麻过程中要找准骨的位置,换穿刺针时心里有数。
第三步进针时确保垂直骨面,不然,容易顺着骨面滑走。
55....体会:
1.部位:髂前易定位;髂后造血丰富,不易血稀
2.麻药:到位--打到骨膜上;停留时间久一点
3.进针:垂直进针,深浅根据病人的胖瘦决定。一般人1.5cm即可
4.抽吸:最好负压大点即20ml的针筒
5.量:0.2ml即可,多了易血稀(如果检查染色体等换管操作)
56....我做胸骨骨髓穿刺的经历:普外科要我们血液科会诊,说左、右髂前、后都穿刺完了,因为水平问题试了多次也没有穿出来。看来只有胸骨穿刺了。由于从来没有做过,所以去前认真看了书,操作时沉住气,掌握动作要领,终于一次成功。需注意的是:
1、胸骨穿刺并不难,要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2、骨髓穿刺针在胸骨穿刺时要将固定器固定在约1.0cm的长度上。
3、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缓慢进行,严防用力过猛穿透内侧胸骨骨板。
57....我的骨穿体会是:
1.确定好穿刺部位, 我一般选髂前,摸好骨平面,做到心中有数
2.麻醉时一定要麻醉到骨膜,并多点麻醉,减轻痛苦。
3.进针后,一定要使针垂直于骨平面,并位于短轴中间,这样成功率高一点。
4.进针后不一定要等到突破感,我通常是进骨面后0.5-1cm就试着抽了, 呵呵,基本都能抽到,因为病人的突破感很多不明显
5.有时在做涂片时勉强抽了点,但是要做染色体分析和流式分析时就很难抽了,分析原因,大概还是定位没定好,要么就是病人本身的原因了。
6.有时遇到一些年纪大的病人,特别是女性,MM病人,进针后感觉骨头一不小心就推开了,就像在钻一个烂木头一样的感觉, 固定感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病人如何抽,现在把握不是很大,胸骨抽就更胆战心惊了。
7.做骨穿的刚开始时严守操作步骤,检查穿刺针通畅及密闭性是缺不了了,后来为了快,就都省了。 现在想起来真不对,又把它们恢复了。该做的步骤不能省,否则做不出来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呢!
58....针对骨穿谈一点我得体会:
1,首先打麻药时的感觉很重要,一定要触到骨面,并像周围相应得扩大麻醉面积;
2,进骨穿针得深度很重要,很强调手下得落空感,深了和浅了抽时都较费力,另外抽取骨髓涂片时量一定要少,够涂片就可以,否则就窦血就会抽出过多;
3,若有干抽时一定要行骨髓活检,然后可用取出得骨髓组织印片;
4,部位的选择优先考虑髂后上棘,因较易固定,平面较大;特胖的人选择髂前,位置较浅,但一定要注意固定穿刺针;
5,需强调一点就时对于巨脾或者妊娠的妇女选择髂前或侧位穿髂后;

【免费下载】当代胸部外科实用手术学-王化生主编2011-05-12 16:34回复
img

moonyuan
关注站内信
6 楼
59....想不到一项非常常见的操作会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结合我从事血液病工作16年的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体会。骨髓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有创检查之一,适应症很广,凡是怀疑原发或继发血液病(血友病除外)、感染性疾病(骨髓培养)都是骨穿的适应症,禁忌症包括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血友病等。因而各个临床科室都会遇到骨穿。骨髓穿刺的成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和技巧,病人因素(所患的疾病类型、年龄等)。后者是无法更改的因素,因此只能提高操作者的技能。
实习医师和低年资住院医师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不准确:常见的骨穿部位是髂后上棘、髂前上棘、胸骨(成人),髂后上棘的最高点、髂前上棘平坦面、胸骨角下1/3处(见Williams Hematology Sixth Edition Chapter 3 ,page 17),偏离穿刺部位会直接导致穿刺失败。
2、穿刺手法错误:髂后上棘穿刺要垂直进针,髂前上棘穿刺方向要与髂骨的弧度一致,胸骨穿刺可以采取45度角或者垂直进针。
3、穿刺深度不合适:一般情况下,有落空感时停止进针,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皮质较厚,落空感不明显,只有靠多练并细兴体会了。
4、抽取骨髓量过多:常见于抽骨髓时负压过大,见到骨髓液时想停止抽吸都来不及,导致窦血进入骨髓腔,抽取的量以不超过乳突(<0.2ml) 为宜。
5、抽好骨髓液后,将注射器竖起来,致使骨髓液倒流入注射器内,不能打出。个人经验(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抽骨髓时,注射器内留有少量的空气,开始时负压不能大,抽好骨髓后,保持注射器的垂直状态,将骨髓液打到波片上。(注意:不能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穿刺针中)
对于干抽得患者,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处理。
1、白细胞太高的患者,由于骨髓液粘稠,常常导致干抽,可以向骨髓腔中注入0.1~0.2ml NS,稍等片刻后再抽,往往可以凑效。
2、骨髓纤维化的患者,干抽难以避免,穿刺到合适深度后,选用20ml注射器,加大负压抽吸,然后连同穿刺针一道拔出,将穿刺针中的骨髓液打出涂片。
3、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穿刺时的动作要轻柔,有落空感后即可抽取骨髓。
以上是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60....骨穿大家谈得都比较深入,我也想谈几点:
1、位置选准;
2、麻醉时针最好用一次性2ml注射器,针细且锋利,进针要快,患者更不会感觉疼痛,毕竟人家也是人,针尖一定要顶着骨膜打麻药(利多卡因),这样才有效果,顺便也要估计一下皮下脂肪厚度;
3、垂直进针1.5cm左右,骨穿针是固定不动的,这时你可以用手”拍“一下整个骨穿针,大家一定要掌握拍的力道,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这有两个潜在作用:(1)如果说会摇动,证明并不在骨头里面;(2)可以松动骨髓组织,便于抽吸。如果还在抽不出来,也可以稍微进针深一些,再退一点再吸。最好用10ml注射器抽取,负压会大一点。
4、抽取的骨髓液在玻璃片倾斜,沾掉流下去的大部血液,用剩下的含髓粒的骨髓涂片,可以防止稀释。
61....我也谈谈骨髓穿刺的心得体会
1.髂后上级穿刺点选菱形窝下缘
2.麻醉时要用左食指.中指绷紧皮肤,以利于进针,注意皮肤到骨膜的距离,以便调整骨穿针的长短
3.麻醉到骨膜时最好多点麻醉,以免操作进针时位置移动引起病人疼痛
4.骨穿针进入皮下后,找到较硬的骨头再垂直进针
5.抽骨髓液前针捅里留点空气更有利于骨髓液的抽吸
6.若抽不出来,可重新插上针芯进入或退出一点或旋转一下.拔出针芯见血既可抽吸
62....我想在骨穿的应用方面说两点:
1.一般来说,再障病人,胸骨和脊突的造血组织是最后受到侵犯的。所以行骨穿明确诊断的时候,穿刺部位一般选在髂后或髂前,这样诊断的成功率高一些,可以避免再穿刺。这可是我们科室前辈们多年的经验。
2.有些疾病为了明确诊断,应该不惜多部位穿刺。最近有个病人,外周血红系、粒系减低,第一次骨穿及活检报告“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减低,纯红再障可能”,但外周血粒系低不能解释啊。第二次换部位穿刺活检,回来的报告是“造血组织30%,呈灶性分布,以红系多见,部分有巨幼样变,粒系增生明显减低。结论:骨髓增生低下伴病态造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是个MDS,而不是再障或纯红再障。所以,借这个例子,我想说,不同部位的骨髓其造血情况是不一样的,在疾病诊断的时候应该有全面的考虑。
63....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作骨髓穿刺时首先要麻醉好,这样你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要穿刺的骨面后,麻醉直接到达骨膜,在首次进针点上麻醉一下。然后依次点为中心,在周围麻醉4-5个点,这样即使你进针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也不要紧。保证病人不会喊痛。
2·对于出现所谓干抽得情况,如果操作得当几乎没有抽不出的,除非是骨纤晚期。这时可以换用50毫升的空针,注意空针的质量要好,不然会抽空。抽出后可以不再将针芯插入,连同注射器一同拔出来,将骨髓液喷到玻片上。
3·本人做胸骨穿刺已不下千余次,不像书本上和某些人说的那么可怕,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感觉,穿刺时进针要慢,用力要均匀,穿透骨膜后再进针少许当穿刺针固定后即可抽吸。进针的角度是与胸骨成45度角。
4·我在国外看到老外们抽骨髓时,抽骨髓液约两毫升,将其打到玻片上,然后再用注射器抽掉多余的骨髓液,留下少许带有小粒的进行推涂,涂片质量很好,没有我们所说的稀释现象。后来在他们的参考书上看到介绍的方法也是这样,国内的朋友不妨也试试。
5·对于太胖的病人,作骨传时要有思想准备,我对这种病人多采用髂前上棘,麻醉时要选择好点,左手握进病人皮肤的力量及下压得部位要有数,麻醉点要多一些,麻醉好后根据自己的感觉进针,不会有大的出入。对胖而且皮肤较松的可以让另一个人将肚皮向对侧拉紧。一般不要采用髂后,因为真正胖的病人,针头够不到骨膜,骨穿针也不够长。
6·对小孩作骨传也没有什么禁忌的,小儿科好使用腰椎棘突进行穿刺,我们血液科一般很少采用此法,依然采用髂前上棘作穿刺点,这样既容易将孩子固定,又可以从容不迫,但女性同志手劲不大的不要在此点进针,因为有些孩子哭的时候,肚皮胀得很紧,导致不好固定。
7·做髂后是要注意注射器的乳头位置,离园面近的在下方,这样抽出骨髓液后容易打出来,如果乳头在上方,有可能全部粘到注射器上了。这在一些年轻大夫身上经常见到。
8·骨髓活检总体来讲要比骨穿容易得多,很少有人抽不出来,关键是旋转要到位,最后退出时要回旋以拧断髓质。对真正干抽的病人,在做活检前可以用活检针在抽吸一下,绝大多数可以得到少许的骨髓液进行涂片,已提早得到诊断。活检多数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冒昧的给你分了一下段

【资源】呼吸科典型及部分罕见病例影像表现汇总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 万

15 414 5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