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转帖】媒体眼中的《死亡如此多情》

发布于 2013-09-17 · 浏览 831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1 年零 24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本文谈论如何面对死亡,涉及医患关系中的人文医学,可值一读。
媒体眼中的《死亡如此多情》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3-09-12 A11医学人文

自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死亡如此多情》一书出版后,包括《新京报》、《文汇报》等在内的全国十数家媒体纷纷发表书评、或进行故事连载,本报副总编郑桂香还受邀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节目的制作,对该书进行了介绍。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推动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增进医患间的相互了解尽绵薄之力。现将几家媒体的书评做一摘录,与读者共享。
人人都应补上生死教育课
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纪实作品,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对中国人生死观的讨论。书中一则则篇幅在2000字左右的口述文章,还原了一个又一个生死现场。它们几乎都是受访的医生心底里最难忘的病人的临终事件,许多讲述是艰难的,带着泪水和哽咽。故事的主角,有的是从不相识到相识的病人,有的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
《死亡如此多情》中不仅有催人泪下的温情故事,还有直面医患矛盾的思考。在这本书中,甚至还有一些受访者以过人的坦诚和勇气说出自己从业经历中涉及医疗差错、安乐死等敏感点的事件,带给人们多维度的思考。
不过,几乎每个故事,都可以看到在生死交接时刻的观念碰撞。在病人、病人家属以及医生这个临时形成的场域关系中,求生愿望与无法回生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传统抢救观念和从容放手态度之间的纠结,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受访的医生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样的观点:中国人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信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所以老百姓一提到,提到生病,就恐惧得不得了,失去了理智。由于匮乏医疗知识,有些人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久而久之还形成了一种非得把病人到死了才行的观念,好像这样才尽到了家属的义务,良心上才过得去了,而忽略了病人在最后时刻的尊严和生命质量。
这本书的总策划罗点点在《编者的话》中说,调动临床医生这个社会中也许是最忙碌的一群人来耐心谈论如此敏感的话题,是因为有许多研究证明,在医疗技术发达到只见病不见人的今天,叙事,也就是讲述生老病死的故事,讲述在各种医疗行为中自我感受的能力,能带给医患之间更多理解和信任,这是一种被称为叙事医学的交叉学科。
了解终末端的生命过程也是读者真实的需求。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营销主管赵天晓告诉记者,《死亡如此多情》原本约到120篇稿件,实在因为容量有限,只用了70余篇。在我们即将推出的同名电子书中将收录全部文章[7111101] ——首席记者吴越;摘自《文汇报》
让你我反思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
生命大结局——一个你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你的一生。当你卧病在床,当你年老体衰,当你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纪实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作为医生,他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如何面对,人们的反应则各有不同。从他们讲述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死现场,而借由这些现场,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洪晃为这本书写了长文推荐,因为这本书让她想起了母亲章含之的临终现场,而父亲的死亡更让她感觉到人在走向生命终点时的不由自主。洪晃认为,最牛逼的离别方式属于密特朗:作为前法国总统,他应该有过N个情人,但是其中有一个和他生了一个女儿。他知道自己癌症晚期之后,带妻子和子女去了埃及,在尼罗河上坐船一周。之后又在法国南部乡村别墅与情人和私生女聚会。之后回到自己巴黎公寓里,把所有药都停了。一个人等待死亡降临。
于是,在爸妈走了以后,她开始考虑死亡。我得策划一下,我不能把这个决策留给身边的人。我要怎么走呢?首先,我不会跟死太较劲,因为斗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没有意义了——死亡肯定会赢的。我想我要跟密特朗一样,一个人安静地去死。我把这个想法跟我老公说了,他的回答是:你尽找好听的比喻,还法国总统,跟你说吧,大象就是这么死的。不就是尊严嘛,连大象都懂的。”[7111102] ——记者黄莺;摘自《都市快报》
有尊严地死去,一个不可能的期盼?
影像中的生死学课上,带学生看完电影《Wit》(中文名《心灵病房》、《深知我心》)片段后,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生命已到最后关头,你是否愿意医生对你实施诸如上呼吸机、打开胸腔按压心脏等等有创抢救,这种抢救可能会让你多活上一两天?所有的学生都干脆地回答说:不要!
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你的父母呢?很多学生犹豫了,回答说:还是要抢救的,即便最终不能起死回生。
第三个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能做选择,他们会选择被抢救还是宁愿放弃呢?大多数学生用不确定的语气说,他们应该不愿意被抢救;少数学生很肯定地说:他们会选择安宁地死去,因为他们和我说过。
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不要进行痛苦而无谓的抢救,但我们却希望自己的父母被抢救,这强大的让我们己所不欲,却要施于父母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传统的孝道文化?是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思想的裁制?还是人类对死亡的原始恐惧?
但在一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度,谈论这些挑战和问题,常常是引起不解、不安和回避,就连选修我课程的学生都会被问:活得好好的,干吗去选生死学呢?
所以,我特别钦佩那些愿意讲述临终事件的医护人员,120余篇口述实录,120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对与疾病有关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死者本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的挑战,有个全方位、赤裸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走向反思的起点。
这些故事被收到一本名叫《死亡如此多情》的书中。读完全书,我才对这个奇怪的书名能够理解和接受。
的确,死亡总是引起最强烈、最复杂的情绪:纠结、无助、无奈、怨恨、愤怒、委屈、失落、哀伤、惋惜、愧疚……因此说死亡多情,真是一点儿都不错。
有点想不到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么多医生的情感流露。想象中,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病人,面对生死,只有把情感压抑下去,才能稳住拿着治疗器械的手。但是很多病人在逝去多年后仍然会被医生铭记,仍然会让医生在诉说时流下当初不曾滴落的热泪。或许正是这种在的层面、而非医患角色中的相遇,才是让医学保持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被技术绑架吧![7111103] ——书评人陆晓娅;摘自《新京报》






















最后编辑于 2013-09-17 · 浏览 831

5 2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