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几种类型肝炎的相关资料
肝炎是常见的严重传染病之一。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大约每年可收到7万份病例报道。
肝炎是指一组病毒性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甲、乙、丙、丁、戊等型肝炎;也包括由于酒精滥用、使用药物或摄入了环境中毒物引起的肝炎。
五种肝炎病毒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其共同特征是感染肝脏并引起肝脏发炎。通常急性肝炎持续2-3周;完全恢复需要9周。另外,一些病例发展为慢性肝炎,即肝脏病变持续6个月或6个月以上。慢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或死亡。
甲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1 在病人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颗粒。
2 在发病早期,病人血清抗甲型肝炎IgM抗体阳性。
3 流行病学指征阳性,也可考虑为甲型肝炎;如有肝炎爆发流行,流行规律符合甲肝,并排除乙型肝炎者。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或肛-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病毒性病毒而得病。
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繁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9液白细胞中繁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排向毛细胞管,再通过胆管进入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肝潜伏期和黄疸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放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很好的消毒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和健康人的手。另外,患者的手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用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或被污染的饮用水,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患甲肝,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甲型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观察肝功能检查及有关血清研究证明,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之后,不一定都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即不一定都被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肝功能也正常,而到恢复期却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另一部分人经过2-6周的潜伏期,才出现临床症状,但不同的人临床表现可有不同。如有的人可有发热、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等,数日(一般1周)后出现黄疸,表现为尿色发黄和皮肤巩膜黄染,这种为急性典型甲型肝炎;有的人则症状很轻,不出现黄疸,只在检查肝功时发现转氨酶升高,成为亚临床型;有的人无症状,转氨酶只有短暂升高后即恢复正常,或根本不升高,而只有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1:4000以上阳性,到恢复期IgM抗体消失,代之以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阳性。
当前对甲型肝炎的主要治疗原则
(1)避免饮酒、过劳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支持疗法。黄疽型肝炎患者,早期卧床休息,给以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供给足够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供给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有厌食恶心者,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出现黄疽或丙氨酸氢基转移酶升高者,可予以清热解毒剂,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金钱草水煎服或茵陈、金钱草、白茅根、在警及赤芍水煎服,一般可奏效。对退黄及降醇效果不满意者,可加用茵陈、桅子、黄连、黄华、黄柏及大黄水煎服,或茵桅黄注射液40毫升~60 毫升,加10%葡萄糖液400毫升,静脉点滴,如黄疸较深,可同时加维生素K120毫克莫菲管静脉点滴。亦可用凉血活血,重用赤芍的中药方剂。
关于丙肝
通过对输血后H_C_V_感染者的系列血清标本进行抗-HCV的检查几HCVRNA研究,发现HCV感染的病毒血症有以下三种类型。
1_._急性感染的短暂病毒血症。主要见于急性自限性丙型肝炎。应用PCR法可在ALT升高之前检出HCVRNA,但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短,可仅数天或数月。而抗-HCV往往要在ALT升高后数天或数月才能检出。
2_._慢性感染的持续病毒血症。HCVRNA可在急性期,ALT升高之前检出,并且持续存在。现已观察至少存在三年以上。
3_._慢性感染的间歇病毒血症。表现在感染早期出现病毒血症 _,其后病毒血症消失数月,几年以后,重新出现病毒血症。重新出现的病毒血症与急性阶段出现病毒血症相似,一般在ALT出现升高之前。提示肝内病毒活动性复制。
丙肝的传播途径
①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实际上有不少并非通过输血传播。日本时四元对丙肝患者能否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其配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82名慢性丙肝患者的配偶,对照组为47名慢性乙肝患者的配偶。结果表明慢性丙肝患者配偶的肝功能障碍发生率较慢性乙肝患者配偶肝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因此认为,丙肝病毒可在配偶间发生传播。
慢性丙肝在其配偶中的传播率可高达21%,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成员。研究还表明,夫妻间感染的丙肝病毒,其核糖核酸(HCV RNA)基本上是一样的。对夫妻间感染的丙肝病毒的序列分析已肯定,其同源性显著高于其他人群。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两者均是经过血液、通过输血、血制品、血液透析及静脉内滥用药物等方式传播。
②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③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也有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且无症状带病毒供血者,能传播丙型肝炎给受血者。
④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均有向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甚至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也可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⑤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由于传播途径上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⑥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对于血清抗HCV阳性而肝功能正常者来说,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观察。因为,单纯的抗HCV阳性有可能是假阳性或丙型肝炎已经痊愈。有文献报道,丙型肝炎痊愈后个别病人其抗HCV阳性时间可持续9年之久。因此,最好用PCR检测病人血中的HCV RNA,如果阴性可继续观察肝功能,肝功能持续正常者可不必治疗。若肝功能异常(如ALT持续升高,又有明显输血,手术等病史),特别是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的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1988年急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时发现,仅 6%的患者有输液史,5%的患者有血液接触史或血液透析史, 46%的患者有静脉内滥用毒品史,10%则是与家庭内有肝炎病史者有性接触的主妇或性伙伴。另一次对照研究表明,凡有2个以上异性伴侣的人群组,较无性伙伴的对照组的丙肝发生率高11 倍;有性接触或家庭内接触丙肝患者史者较对照组高6倍。
国内报告7例输血后丙肝患者的精液中4例查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9例输血后丙肝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2例HCV RNA阳性。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性接触在丙肝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丁肝的特异性论断方法
(1)肝组织的丁肝抗原检测:这是丁肝病毒感染最可靠的指标,但需进行肝活检,有时不宜采用。
(2)血清丁肝抗原的检测:是丁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判断活动性感染的一项指标。
(3)血清丁肝抗体免疫球蛋白M的检测:是丁肝病毒复制与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若能在发病两周内同时检出丁肝抗原,可直接诊断丁肝病毒急性感染。
(4)血清丁肝抗体的检测:血清丁肝抗体一般在感染6周以后出现。持续存在的高滴度血清丁肝抗体是慢性感染的指标。
(5)血清丁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检测:是直接证实丁肝病毒感染和病毒复制活性的指标。
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相似。
(1)通过输入带有丁肝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污染了丁肝病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2)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含有丁肝病毒的体液或分泌物,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甚至可通过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易感者血液。
(3)性接触: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以及家庭配偶中丁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
(4)母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和丁肝抗体阳性的母亲,其乙肝e_抗原阳性者可直接将丁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表明丁肝病毒围产期传播仅在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丁肝的临床表现与以下肝病毒的感染方式有关,现按丁肝病毒的感染方式分别说明。
(1)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将可能出现下列两种情形。
一、急性丁肝病毒相关肝炎:其临床及生化特点与单纯乙肝相似,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
二、爆发性肝炎: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这是因为急性乙肝病毒血症时间延长,乙肝病毒复制增多,为丁肝病毒复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重叠感染丁肝病毒。
一、自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现和恢复的倾向。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则是丁肝病毒攻击的目标。
二、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即为慢性乙型肝炎恶化或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为进行性活动性肝炎, 病情严重,程进行型发展。可发展为肝硬变,预后差。
丁肝的一般支持疗法及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与乙肝相同,一些回顾性资料已证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似无效。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干扰素-2(IFN-2)及磷羧基甲酸钠还比较有效。
IFN-2 300万,每周 3次,共 12周,可使 66%的患者血清中丁肝病毒核糖核酸消失,同时使血清转氨酶下降。但一旦中断治疗,疾病呈复发倾向,病毒可再度复制。因此为控制丁肝的加重和进行性慢性病例,可能需要长期持久的应用IFN-2治疗,但对干扰素治疗2-3月生化上仍无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停用,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为宜。
磷酸羧基甲酸钠简称磷甲酸,是一种对转录酶有效的抑制剂,广谱抗病毒。已有用该药治疗丁肝和乙肝合并引起暴发型肝炎获得成功的报道。临床上有条件者可试用。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甲肝相似,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1)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1922 年印度新德里因水源受污染而发生戊肝暴发流行,35000人发病。
(2)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3)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卫生水平差的军营发病率较高,士兵发病率高于军官。
(6)流行性戊型肝炎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有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尚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北京医科大学对我国11个城市共计1819例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统计观察,其临床表现类似甲型肝炎,不发展成慢性,但病情多数较重,病死率2.5%,明显高于甲型肝炎(0.1%)和乙型肝炎(0.9%)。
目前检测戊肝病毒的方法
(1)免疫电子显微镜:用患者恢复期血清作抗体,检测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及胆汁中病毒抗原;或用已知病毒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2)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戊肝病毒抗原。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HEV。
(4)应用基因重组成肝病毒多肽作为抗原建立蛋白吸引试验(WB):检测血清抗-HEV。
(5_)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RT-PCR):检测胆汁、血清和粪便中戊肝病毒核糖核酸(HEVRNA)。
戊型肝炎病毒能否从母亲传给胎儿?
戊型肝炎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未定论,但很多事实已经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不但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病率也很高,约12.4%,推测均为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1)对于肝病患者,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的可能,因此要详细询问服药史,如用药剂量、开始用药和停药时间、距发病的间隔等。文献资料表明,约有50%~70%的药物性肝炎患者是在用药后2周内发病的,约有80%~90%在8周内发病。此外,还应了解职业上接触过何种药物或化学物质。
(2)注意有无发热、皮肤粘膜损害、皮疹、关节痛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征象。还要注意肝脏的大小,因有些药物可致无症状性肝肿大。
(3)应注意与急性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梗阻性黄疸及肝硬变等相鉴别。
(4)肝活体组织的检查,可见门脉区炎症,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及淤胆时,有利于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5)有人认为在肝病恢复后,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对诊断有帮助。有人推荐用小剂量有关药物作激发试验,用药前后分别测定多种血清酶的活性,用药后连续多次测定均较用药前明显增高,可考虑药物性肝炎。但药物激发试验仅有40%~ 60%的阳性,有的重复给药时间长,激发试验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不可轻易采用。
药物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1)立即停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
(2)一般治疗与其它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炎相同,如及时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如有出血、肝昏迷应按出血、肝昏迷处理。
(3)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有出血倾向加用维生素 K。
(4)尽量用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剂,如异烟肼引起的肝炎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6静点。
(5)有过敏、黄疸较深、病情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待病情减轻后逐渐减量。
(6)胆汁淤积型的患者应用苯巴比妥与消胆胺治疗,黄疸重者可用中药茵栀黄治疗。
酒精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已有病理改变,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有明显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发热,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体征有黄疸,肝肿大和压痛,同时有脾肿大,面色发灰,腹水浮肿及蜘蛛痣,食管静脉曲张。从实验室检查看,有贫血和中性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容积测定(MCV)大于95FL,血清胆红素增高,可达17.1μmol/L或以上,转氨酶中度升高,常大于 2. 0, 测定线粒体AST(mAST)及其与总AST(tASF)的比值,其升高可达12.5+5.2%。并有 γ-GT,谷氨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类型
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三型:Ⅰ型(经典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有抗核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抗肌动蛋白);Ⅱ型则以儿童多见,以存在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原的抗体为特征;Ⅲ型以存在抗肝脏可溶性抗原的抗体为特征。Ⅱ、Ⅲ型较少见。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预后与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及宿主遗传素质有关,重症患者不经治疗 10年死亡率为90%。MLADR3阳性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炎症活动程度高,并较易发展为肝功能衰竭。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几种类型
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三型:Ⅰ型(经典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有抗核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抗肌动蛋白);Ⅱ型则以儿童多见,以存在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原的抗体为特征;Ⅲ型以存在抗肝脏可溶性抗原的抗体为特征。Ⅱ、Ⅲ型较少见。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预后与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及宿主遗传素质有关,重症患者不经治疗 10年死亡率为90%。MLADR3阳性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炎症活动程度高,并较易发展为肝功能衰竭。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点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的特殊炎性反应,以血清内存在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及碎屑样坏死组织学特征为特点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本病以女性病人多见,女:男为4-6:1。青少年期为发病高峰期,女性绝经期为另一小高峰,其起病大多隐袭或缓慢,起先可有关节酸痛、低热、乏力、皮疹、闭经等。易被误诊为关节炎、结缔组织病或月经不调,出现黄疸时才被诊断,约20%- 25%病人的起病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有时其全身性肝外表现掩盖了原有的肝病。本病有明显的种族倾向和遗传背景。在北欧。英国、爱尔兰和犹太等白种民族中发病率高,而在亚洲黄种民族中相对少见。
本病的诊断应与乙型和丙型慢活肝区别,其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阴性,而有多种自身抗体存在,也需除外药物、酒精和遗传性疾病时的慢活肝,还应与结缔组织病鉴别,肝活检更能予以确诊。
最后编辑于 2004-12-19 · 浏览 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