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共享】肝胆病变特征性的CT征象

发布于 2012-05-10 · 浏览 1671 · IP 山东山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3 年零 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肝胆病变特征性的CT征象
(一)增强扫描“快进慢出”征象

“快进慢出”征象(fast in and slow-out)是肝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征象之一,表现为动脉早期病变边缘呈高密度强化,病灶增强的密度与同层主动脉相等,随时间推移,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范围逐渐扩大,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随后病灶增强的密度逐渐减退,等密度充填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一般3分钟以上,平均7-15分钟,有的甚至长达60分钟。

病理基础:肝血管瘤一般无包膜,质软,切面呈网状或筛孔状,犹如海绵,故又称为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经供血血管至肿瘤外围血管腔隙,再向肿瘤中心蔓延。

img


(二)增强扫描“快进快出”征象

“快进快出”征象(fast in and fast out)是肝细胞肝癌动态或多期增强CT扫描征象之一。

病理基础:肝脏为双重血供,肝动脉占20%-25%,门静脉占75%-80%。故在动脉期内肝实质的增强并不明显,但可逐步升高,门静脉期明显强化。相反肝细胞癌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增强早期(动脉期)CT值即迅速达到峰值,并超过肝实质,增强效应与肝实质密度形成明显的差异,门静脉期因无门静脉供血或门静脉供血量少,癌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明显强化的肝实质。

img

img


img

img


(三)牛眼征

“牛眼征”(oxeye sign) 为坏死性肝转移瘤CT征象之一,平扫显示肝转移瘤的低密度灶内,中心部可见比瘤灶密度更低的“密度更低区”CT值约2-16HU,边界模糊或清楚;增强扫描时瘤灶中心的“密度更低区”呈圆形,且直径较大,边界清楚;包绕更低密度坏死区的瘤组织(即周围环绕的低密度带)呈带状时则周围环绕的瘤组织形成了类似环形的厚壁环,其环壁厚薄一致或略不均匀。

注意牛眼征与肝脓肿环征的鉴别:增强时双环征的内环有环形增强,而牛眼征的内环不增强。

病理基础:病理上肝转移瘤以中心性圆形坏死多见。因此代表中心圆形坏死的“牛眼征”或“瞳孔征”就成为肝转移瘤的特征性CT表现.
img

img


(四)环征

“环征”(ring sign )是肝脓肿的CT征象之一。CT平扫时肝脏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边界较清楚,有时可见一圈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低密度环。增强扫描时脓肿壁环状强化,而脓腔由于液化坏死无强化。若脓肿外的低密度环和周围低密度水肿带之间有一增强的脓肿壁,形成多环状表现,即所谓三环征。

病理基础:肝脓肿中央由于炎性破坏产生液化坏死,形成空腔,其中充满坏死的肝组织和化脓性渗出物,周围有炎性水肿区,病变晚期脓肿周围有增生性反应,形成较多的纤维肉芽组织性纤维包膜。若脓肿周围没有水肿,则呈单环。若有水肿则呈双环征(水肿带+脓肿壁)或多环征(内层坏死组织+外层纤维肉芽组织+水肿带)。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五)星芒状瘢痕征

常见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也可见于纤维板层性肝细胞癌。CT平扫显示肝脏病灶中心可见瘢痕组织所致的星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肝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可持续强化呈稍高密度;病变中心的的星形瘢痕组织无强化呈低密度区,周围的条索状分隔在实质强化的衬托下,有时呈放射状低密度条影;延迟期病灶中央瘢痕可强化,表现为高密度。

病理基础: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或纤维板层肝癌的中央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为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纤维分隔内同样含有血管,供应肿瘤的动脉(滋养动脉)可在瘢痕中走行。

img

img

img


img


(六)龟背征

为肝血吸虫病的特异CT表现。表现为肝包膜、肝间隔条状高密度影相互交错,形成“海龟背”样表现

病理基础: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吸虫卵沉积在肝包膜和门静脉间隙内,引起组织反应,虫卵存积处常有血管内膜炎,并形成嗜酸性脓肿。随着虫卵死亡脓肿被吸收,其周围形成肉芽组织,类似结核改变,称“假结核”。“假结核”逐渐转变为结缔组织与瘢痕组织,虫卵发生退化后在相应部位发生钙化。

img


(七)双边征、水上百合征与飘带征

肝脏棘球蚴病诊断的可靠CT征象。如内外囊部分分离,囊中显示“双边征”。内囊完全分离悬浮于囊液中,呈“水上百合征”。内囊完全分离脱落于囊液中呈“飘带征”。

img

img

img


(八)轨道征与线条征

为肝癌侵犯门静脉CT征象之一。动态CT扫描显示门静脉密度比主动脉低20--30HU,门静脉主干扩张,直径大于3cm,门静脉分支大于2cm;有时在门静脉内可见瘤栓所致的低密度区。静脉内快速注射对比剂后15-30秒内(动脉期),在受侵犯的门静脉周围可见增强的动脉血管,这是门静脉的滋养血管增强即“轨道征”。有时,受侵犯的门静脉不显示,代之以毛发状、模糊条纹状动脉血管,这是由于门静脉壁已破坏的征象。

病理基础:癌栓形成伊始,局部门静脉管壁周围即开始出现“过度动脉化”。动态CT扫描动脉期,门静脉腔内癌栓表现为低密度,而其两侧门静脉管壁呈线样高密度改变,乃因增粗、增多的肝动脉门静脉管壁分支强化所致,称之为“轨道征”。随着病情进展,众多肝动脉的门静脉管壁分支穿过门静脉壁以供应癌栓,然后直接经远端门静脉引流如肝。动态CT扫描动脉期表现为癌栓内多条并行的、粗细不均且沿静脉方向迂曲穿行的强化血管影,这种“毛发状”血管强化表现,代表了动脉造影上的“线条征”。

img


九)双管征

为胰头癌或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肿瘤间接CT征象之一。在胰头内,扩张的胰管呈圆形低密度影,位于扩张胆总管的内前方或外前方,即“双管征”。此征出现是梗阻位于胰头水平以下的可靠证据,偶尔此征可为胰腺癌或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肿瘤的唯一异常CT征象.

病理基础:胰头癌侵犯、压迫胆总管下端或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肿瘤引起胆管与胰管同时扩张,位于胰头部扩张的胆管与扩张的胰管形成横断面图上的“双管征”。
img


img

(十)截断征

胰头癌或胆管癌间接CT征象之一。扩张的胆总管在胰头或构突部突然截断或变形,胆总管由开始狭窄到完全闭塞的距离小于1cm为截断征,大于1cm为移行性阻塞。

病理基础:胰头癌侵犯、压迫胆总管下端胆管癌均可引起胆总管完全受阻,导致其以上肝内外胆管梗阻性扩张。扩张的胆管与阻塞的胆管间无逐渐变细的过渡,而是突然截断。截断征可能是早期胰头癌或胆管癌的唯一征象。
img


(十一)软藤征

胆道梗阻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性加重,胆管内压进行性升高而导致小胆管管腔短期内迅速扩大,小胆管壁变薄的结果。此时胆管壁仍柔软、有弹性,阻塞端以上胆管明显扩张迂曲延长而呈藕节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较有特征。
im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0 · 浏览 1671

2 33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