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病理诊断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如何进行临床治疗?
病例:35岁男性,反复剑突下不适半年。工作导致平时饮食不规律。无家族史。HP阳性,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部糜烂,面积0.5*0.4cm。病理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附带的图片我也看了,见到较多腺管结构,排列紧密有序,细胞形态规则,大小、染色都比较均匀,感觉异型性不明显——基底膜怎么样?惭愧,当时居然没注意)。
且不论取材差异等问题。单就该病理诊断如何决策?
仔细翻翻课本。内外科不讲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诊断该不该手术。病理学也不讲临床。检索指南,只有确诊为癌的指南。可能学术界没有形成共识?
检索维普。没有找到指南性的东西。倒是翻出了很多病例分析,让人觉得病理诊断根本靠不住!?内镜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伴浸润性癌的可能性挺大,有些甚至已经转移了!举个例子: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几项关键点 作者吴云林,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引用如下:
WHO确定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EN)即先前的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除非内镜活检偏离靶点造成漏诊,经随访研究LGIEN转变成胃癌的几率较低[5]。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在病理学上包括先前的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与胃癌关系极为密切,其中部分可由HGIEN演变成胃癌;另部分本身已为浸润性癌,仅仅因为活检取材深度欠佳或靶点偏离癌灶造成诊断误差。作者等[6]最近的研究结果证实44例具确切病灶的HGIEN患者中,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示38例(86.4%)为胃癌,其中早期胃癌14例(36.4%),可见肉眼下存有确切病灶的HGIEN完全有治疗指证,治疗方法则根据病灶形态、范围等选择内镜切除、腹腔镜或普通外科手术切除,应强调获取完整病灶行规范病理系列切片检查至关重要。对此类病变行内镜下高频电灼除、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不仅无法获取完整组织评价其生物学行为,且难以做到根治性治疗,实不可取。
按这个说法,病理医生就这么没用吗?再进一步从病理概念开始检索,发现了很多问题
华夏病理学网论坛。该文章提出一句很震撼的话!同时讨论了个几个问题,
http://www.ipathology.cn/Forum/forum_display.asp?classcode=117&keyno=230192&pageno=1
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瘤变是否有浸润是对病理诊断的严峻挑战!
既然高级别上皮性肿瘤无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那有什么理由要称“癌”,造成病人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呢?造成过度治疗呢?
引用的帖子中,作者和各位病理专业的同行们讨论,我把重点引用出来,并稍微分类了一下:
1、翻译和根本概念就存在问题。
2000年的Vienna分类“胃肠上皮内肿瘤/瘤形成”分5个类别:

备注:* 非浸润性指无浸润依据;# 粘膜内指浸润固有膜或粘膜肌层。
表格的标题:Vienna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epithelial neoplasia。这是泛指所有胃肠道上皮性(以区别非上皮性epithelial vs non-epthelial neoplasia)肿瘤的发生,而没有“上皮内” 肿瘤发生的意思。
子宫颈癌前病变研究成果在其他上皮性肿瘤研究中的推广和运用,无论在前列腺PIN、胰腺PanIN、乳腺DIN/LIN,还是GI都是指一个概念,非浸润性病变。在GI翻译成上皮内肿瘤是意译,并不根据有无Intra-的前缀。
可以使用以下翻译:
1. 无肿瘤
2. 不确定肿瘤
3. 黏膜低级别瘤变(低级别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
4. 黏膜高级别瘤变
4. 1 高级别腺瘤/ 异型增生
4. 2 非浸润性癌(原位癌)
4. 3 可疑浸润癌
5. 浸润性肿瘤
5. 1 黏膜内癌(在肠,则归入高级别瘤变)
5.2 黏膜下癌或浸润性癌
2、维也纳分类和传统分类讨论
Vienna分类中的“GI上皮性肿瘤-高级别”组织学改变涵盖了传统异型增生中[中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可疑浸润性癌],跨度太大,而有些临床医生误认为新概念‘上皮内肿瘤-高级别’至少= 原位癌,就对部分GI粘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肿瘤-高级别’患者进行根治术。
3、在胃和结肠具体诊断的区别
在病理诊断上皮内肿瘤时,胃与结直肠标准不同是因为胃粘膜和结直肠粘膜的解剖学不同。胃粘膜固有层内有血管和淋巴结;而结直肠粘膜固有层内只有血管,而没有淋巴管。因此,即使结直肠癌细胞浸润在固有层内也不会有发生淋巴道转移,只有当癌细胞浸润至粘膜肌层以下,才有通过淋巴道转移的可能。而胃癌细胞只要浸润固有层就有通过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因此结直肠癌的标准是肿瘤浸润至粘膜下层(突破粘膜肌层),而胃是突破基底膜。
在大肠不使用粘膜内癌的概念(可能是存在的,但只报高级别IN),只有穿透粘膜肌才报癌。这可能有临床随访依据的,防止手术过大过治疗。低级别上皮内肿瘤: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肿瘤: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粘膜内癌。
在胃,粘膜内癌不能归类到高级别IN,是指在高级别IN的基础上粘膜层内的间质中有浸润(异型细胞突破腺体的基底膜浸润到周围的间质中),即粘膜内有癌浸润,但没穿透粘膜肌,而应属于早期癌的范畴之一。
4、病理科医生的工作方法改进:
一、病理科医生对于胃肠粘膜活检的病人至少有6种情况:
1、体检常规活检
2、炎症性改变(急性/慢性;HP+/HP-;反流性;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3、粘膜异常改变定期随访;
4、息肉样改变;
5、可疑癌;
6、明确癌;早期癌/进展期癌。
二、因此,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必须“临床-内镜-病理” 三结合。了解临床诊断是什么?内镜诊断?区分诊断为癌的病例是早期还是进展期。对诊断非常重要,要因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对临床医生的问题用完整的病理报告回答。不能只是形态学。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如果个体化治疗,开头举出的患者该怎么办?先吃药2周,接着做胃镜检查?还是这个结果怎么办?再吃半年药再查,直到发现原位癌为止?还是积极一点,EMR内镜下把粘膜切除活检个干净?保险起见胃大部切除?更保险起见,改良根治术,以绝后患?欢迎大家拍砖 引玉。
最后编辑于 2011-03-31 · 浏览 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