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发性硬化属中医“痿证”范畴
多发性硬化(简称MS),是—种特定性地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导致其脱髓鞘的自身免疫病。多发于青壮年,因视神经、脊髓和脑内有散在多灶的脱髓鞘硬化斑块而得名,临床表现为复发和缓解的病程及分布广泛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至今病因未完全澄清。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的发病率高;女性略多于男性。
脱髓鞘疾病的多发性硬化属中医脑病“痉证”范畴。
多发性硬化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本病临床特点和主症,属痿躄。祖国医学对痿病的论述,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痉论篇》已提及,认为内伤七情,外感湿热,劳倦色欲,都能损伤内脏精气,导致筋脉失养,产生痿病。根据发病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五痿”之称。金元以后,代有发展。对痿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更趋完善,如李东垣指出痿证病因为湿热,病位在肝肾。他说:“夫瘦者,湿热乘之于肾肝也”。张景岳则认为“精血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荣养”。
由上所述,为当代指导治疗多发性硬化从“瘦”论治奠定了基础。其病因病机,一是外感六淫损伤脑神,蔽阻清阳而为患。如张子和说“大抵痞为病,皆客热而成。”或湿热内蕴,以致“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与本病初起多见上呼吸道感染、受寒等诱因及多发于春夏湿热之季是符合的。二是久病体虚,正气亏损。五脏功能失调,气血耗损,上不能荣养高额,脑失所养,而伴见视力下降,眩晕,耳呜等,下不能灌溉四末,则筋无所养而痿废。更有情志失调,气滞血淤,筋脉失养,肢体痿废不用。此如魏之王秀 说“平生无病,肝气不平,过五八,腿无故而软”这与本病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更为贴切。不难看出本病初为外感湿热之时邪,病久则“终必及肾”而成痉。故补肾治痿是根本之图。
因肾主骨,藏精生髓。“诸髓者,皆属于脑”。髓为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便能充分发挥“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髓海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正如《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可见本病与肾、脑关系极为密切。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7&id=1043551&sty=1&tpg=1&age=60
本人正在申请中医请多多支持!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