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三柱概念与髋臼骨折浮动分类及临床意义
张春才
下面仅就髋臼的形成与骨折分类,结合临床体会提出我们的探索性意见。
1 髋臼的形成与生物力柱及三柱理论的提出
Judet等[1]于1964年,论证髋臼三角软骨是由坐骨、髂骨、耻骨软骨组成(或称“Y”
形软骨),该组软骨约在18-23岁时闭合。此时髋臼的外侧观,就象被倒置的“Y”形双臂所抱,由此提出了髋臼的前、后柱理论。然而,我们的研究:髋臼是由三柱构成的,报告如下:
1.1 髋臼月状关节面的稳定点,分别对应髂骨、坐骨和耻骨 骨骺闭合后的髋臼,
其关节月状面之面积与所对应的骨量及形态体积,趋正比关系,依次是髂骨、坐骨、耻骨。如此排序,显然与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的生活方式有关,导致臼顶进化为最重要的负荷区域。面积次之的月状关节面,对应的是坐骨部分,这是直立性与坐姿势的运动方式所产生的进化形态。面积最小的月状关节面,对应的是耻骨部分,显然这不是负重形式的改变。如果观察髋臼唇缘,发现臼顶与坐骨处的唇缘小而短;而非负重臼后壁,则长而薄;其唇缘厚度多在1-2mm。如此的三个稳定点,均与厚实的骨形态有关。
1.2 髋臼周围皮质骨的厚薄、纹路与松质骨量、骨小梁分布方向,形成三组柱群 人
类生存方式决定了与生物力学相适应的骨骼形态和结构,若按髋臼周围皮质骨的厚薄、纹路与松质骨量、骨小梁分布方向来表达,由强至弱,可分三组:① 坐骨组,起始于髂骨耳状面部,跨越并融于坐骨大切迹,下行坐骨体至坐骨结节;此为髋臼后柱。② 髂骨弓状线组,起始于骶髂关节部,下融坐骨大切迹,前行并跨越髂耻隆起部,止于耻骨结节部;此为髋臼前柱。③ 髂骨前翼组,起始于髂骨结节部,向略向前下至臼顶方向的柱形状,并与髂前下棘相融合;此为髋臼中柱。
如果将这三柱与三角软骨(或称之“Y”形软骨)的解剖形态相比较,就会发现有着解剖形态与进化性的吻合。
1.3 髋臼三柱解剖形态的划分标志 从髂骨外侧的髂骨结节向下到臼顶部,发现存在骨量增厚的柱状形态,其脊部的骨皮质纹理分布指向臼顶部,我们将之命名为髂顶线。骨盆的前视观,其柱状形态位于髋臼前、后柱的中间。所以,将此髂顶线方向的柱状形,命名为髋臼中柱。髂窝是髋臼的最薄弱处,也是三柱分界的重要标志。它的前方系髋臼中柱;它的下方与前下方之内侧,即弓状线―――也就是髋臼的前柱;它的后方与后下方之外侧,系髋臼后柱。在髂骨外侧的髂窝下方、中柱后缘、后柱前缘、连于臼壁方向,有一凹状痕迹,命名为髂坐凹迹。
1.4 髋臼三柱划分的临床意义 无论何种类型的髋臼骨折,达到解剖形态的“头臼对应”,这是获得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素,已达共识。髋臼前、中、后柱的划分,提示在复位与固定方面:一是重点整复髂骨、坐骨、耻骨所对应的髋臼月状关节面;二是有利于寻其髋臼前、中、后柱力线定力点,因为骨皮质的厚薄与坚实状态,决定解剖形态下的固定质量。
2 髋臼骨折与浮动分类概念的提出
Marvin Tile认为,髋臼骨折的复杂性,导致骨折类型的无限性。目前Judet 和
Letournel的解剖分类法和以此改良的AO分类法,较为普遍接受,这为学者间的交流,
提供了共同语言。但是,Marvin Tile等同时又强调:“这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不那么
重要"。这在逻辑上,间接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的髋臼骨折分类法,在指导临
床工作方面,尚存差距。二是在理论上,受上、下肢分类法和髋臼二柱的影响,在治疗髋
臼骨折方面,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认识。因此,在反映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与之相对
应的策略方面,多为“桔子与苹果”间的比较。骨创伤医生一直在研究同质间的、更
合理些的交流语言,还有待探索。
2.1 髋臼在骨盆中的解剖学特征与“头臼对应”的相关性 人类的上、下肢是连动关节,脊柱为连锁关节,骨盆则系微动关节。髂骨、坐骨、耻骨和髋臼是融为一体的,依双侧骶髂关节和一个耻骨联合构成骨盆环的解剖形态,完成负重与传递应力的作用。而这三处所谓的关节,只有在妇女孕期与分娩时,其微动才能达到极限,平时则相当稳定。也就是说,它们的创伤性的非解剖形态,会直接影响到髋臼解剖形态的稳定性。因此,凡是髋臼骨折所涉及的周围的骨折与脱位,应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诊治。否则,难以将髋臼变位的骨折复位固定于解剖位。当然,在部分整复的技巧上,可充分利用股骨头“模具”作用,重建解剖性的“头臼对应”关系。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颈和大、小转子的骨折业已并非罕见。如要完成“头臼对应”关系的重建,除了完成髋臼的解剖复位与固定,也必须恢复股骨头、颈和大、小转子的解剖形态。否则,难以恢复“头臼对应”系统性的解剖形态。
可见,“头臼对应”的解剖关系,应视为一个系统来处理。因为“头臼对应”的解剖关系与固定质量,直接关系到髋关节功能的康复程度和预后。
2.2 髋臼骨折浮动分类法 髋臼骨折变位在≥2毫米(注意:无移位的髋臼骨裂,不属此分类法),髋臼骨折浮动区,分为A、B、C、D 四类,每类分成4型。
(1) A类浮动:髋臼单一柱、壁变位性骨折。
A1. 一柱/壁骨折。
A2. 一柱/壁骨折;髋关节脱位。
A3. 一柱/壁粉碎骨折;压缩性骨缺损;髋关节脱位。
A4. 双侧髋臼一柱/壁粉碎骨折;压缩性骨缺损;髋关节脱位。
(2) B类浮动:髋臼二或三柱、壁混合变位性多处骨折。
B1. 二柱/壁骨折。
B2. 二柱/壁粉碎骨折;压缩性骨缺损。
B3. 三柱/壁粉碎骨折。
B4. 三柱/壁的粉碎骨折;压缩性骨缺损。
(3) C类浮动:髋臼二或三柱、壁混合变位性多处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分离或耻骨联合分离或骶骨变位性骨折。
C1. 二或三柱/壁骨折;单侧骶髂关节分离/耻骨联合分离。
C2. 二或三柱/壁骨折;单侧骶髂关节分离和耻骨联合分离。
C3. 二或三柱/壁骨折;双侧骶髂关节分离和耻骨联合分离。
**. 二或三柱/壁骨折;骶骨骨折与耻骨联合分离。
(4) D类浮动:髋臼三柱壁中的任何一柱壁或多柱壁变位性骨折,合并股骨近端关节部变位性骨折。
D1. 一柱或二柱/壁骨折;股骨头骨折。
D2. 二柱/壁骨折;股骨头、颈骨折;骶髂关节分离.
D3. 二柱/壁骨折;股骨头、颈及大小转子骨折;骶髂关节分离。
D4. 二或三柱/壁骨折;股骨头至股骨干近端区域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耻骨联合分离。
2.3 髋臼骨折浮动分类的临床意义 根据我们临床体会:髋臼骨折导致“头臼对应”关系失去稳定性;周围的多处骨折与骶髂关节或耻骨联合脱位,导致髋臼与骨盆失去解剖形态的完整性,被骨折分割成若干浮动区;若同时合并股骨头至股骨近端关节部的骨折,则完全破坏了“头臼对应”关系的系统性,更使髋部成为“漂浮”状态与复杂化。显然,如欲将髋臼骨折复位固定至解剖位,完成“头臼对应”,就必须兼顾到如上诸多因素。因此,运用髋臼三柱的概念和浮动区的理念来分析髋臼骨折,一则能比较明快地反映出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二则有利于医生决策其整体化、系统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