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网继续教育:是“充电站”,还是“过路费”?
killer-dong 达人已点赞当“学分焦虑”取代“学习热情”,当“刷课时”成为比“学知识”更紧迫的任务,我们不得不审视: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华医网继续教育,究竟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本应是职业道路上的“充电站”,如今在许多医生、护士看来,却更像一纸不得不买的“通行证”,一笔为晋升而缴纳的“过路费”。
一、 明码标价的学分,与价值存疑的投入
打开华医网,课程琳琅满目,但焦点异常清晰——每个课程后都明码标价着它的“学分”价格。缴费、挂机、答题,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学习的核心——“获取知识”——在“获取学分”这一刚性需求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经济成本不容忽视,对于需要每年完成规定学分的医务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笔年年发生的固定支出。课程质量是否配得上其价格?当学习沦为形式,任何费用都会显得高昂。
时间成本更为奢侈,医务工作者本就工作繁忙,压力巨大。他们不得不从宝贵的休息时间或碎片化的临床间隙中,挤出时间来“完成”这些课程。当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负担,其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对专业探索的热情。
二、 僵化管理与形式主义之困
华医网及其所代表的继续教育体系,其“管事”体现在对过程的严密控制上:定时弹窗、防挂机监测、标准化考试……然而,这种管理是否管在了“点子”上?假如医生只对某个章节某个知识点感兴趣,而不能快进尽快看到学习,医生也会逐渐失去了耐心。有些专家说话慢吞吞,没有重点,有没有必要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看完?
技术用于“防学员”,而非“促教学”。平台投入大量技术资源确保学员“在线”,而非用于提升课程互动性、趣味性与前沿性。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本末倒置,将学员预设为需要防范的“投机者”,而非需要服务的“求知者”。
内容脱离临床,与实践“两张皮”。大量课程内容陈旧、同质化严重,与一线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快速发展的医学前沿脱节。医生们学到的,可能并非解决临床难题的钥匙,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标准答案”。
学分与能力错位:严苛的流程管理确保了学分的“真实性”,却无法保证能力的“提升度”。一纸学分证明,成了晋升的硬通货,但其背后所代表的专业水平,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三、 行政思维取代了教育初心
这套体系的症结,在于其运行逻辑的异化。它更像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工具,而非自下而上的专业成长服务。
强制性与垄断性:由于学分与职称晋升、执业注册紧密绑定,且华医网在诸多地区具有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医务工作者几乎没有选择权。“不得不学”的强制性,消解了“我要学”的内驱力。
供需关系失衡:平台提供什么,学员就得接受什么。缺乏市场竞争和用户反馈的有效制衡,导致服务意识缺失,课程更新迭代缓慢。
医学是终身学习的科学。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更新知识、精进技艺有着内在的、崇高的追求。他们反感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被异化的、低效的、徒增负担的形式主义。
我们呼吁:
1. 回归教育的本质:继续教育应从“学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课程设计应贴近临床实战,引入更多案例教学、前沿进展和互动研讨。
2. 引入竞争与选择权:打破垄断,允许更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进入,让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平台和内容,用脚投票。
3. 优化考核机制:探索更灵活、更注重学习实效的考核方式,减轻形式主义负担,将学习的自主权和时间还给医务工作者本身。
华医网本应是一座连接知识与实践、助力医务工作者成长的桥梁。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别让这座桥,只剩下一个“收费站”的功能,而忘了它通往的,应该是医学进步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