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教育,生命尽头切莫让爱如此纠结(转载)
关于死亡的教育,生命尽头切莫让爱如此纠结
转自:搜狐网:CC演讲公益
2021-01-18 16:09
作者:路桂军
路桂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
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对生死的忌讳,造成了诸多的生死两相憾,要避免这种锥心之痛,生命教育就要常喊“狼来了”,从而降低对死亡的习得性恐惧,当死亡那一刻来临,可以少一份惶恐,多一份理性。他说,生命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大家好,我是疼痛专科医师,因为关注癌痛,所以经常参与一些临终的照顾。
参与临床照顾以后我们发现,中国的医疗健康,其实有一个大空白区。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大健康和全生命周期健康,但是我们看到生命后期这个阶段是非常苍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儿子说:“好吧”
过了大概几个小时,我就给他发(信息):是不是有一个略有文化,还做生死教育的老父亲很纠结?他说:特闹心,贼闹心,受不了!

所以说死亡教育应该多做,甚至我还想希望给自己办一个忌日。我觉得生日和忌日来比,忌日的意义更大。
生日我们都知道,不外乎庆祝自己来到世界上,感恩父母给你生命,但是忌日呢?假如我明天死,今天我会想很多问题,哪些已实现,哪些未实现,哪些是遗憾的事,哪些还有没有告别?那明天办完忌日以后,几乎是一次重生。
再一个,为什么要办忌日?我发现,因为作为医生角色,见到了太多的青壮年罹患重病之后,他的孩子突然变得特别懂事,懂事得让你心疼,这是被动成长。如果办死亡教育,我想我的家人是主动成长,我的朋友也是。
比如说,张三是我的很好朋友,我每年办个忌日,等我80多岁,垂垂老矣,即将死亡的时候,他会说,这小子终于死了,折腾了好几十年了!

我一直在倡导:爱可以超越生死。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没有沟通。
吉林一个老张,56岁,罹患肺癌,全身骨转移 ,一直是我给他控制疼痛。
生命后期有一次在门诊找到我说:“路大夫,我病情越来越重,或许有一天不能亲自来找你看病了,希望我的亲人来开药,你还一如既往地帮我。”最后叹了一口气。
我说:“为什么叹气,是不是还有事?”
他说其实还有一点事,但是和医疗不相关,我说不妨说一说。他的老母亲82岁,远在吉林长春。得病四年,一直没见过她,怕白发人送黑发人,怕她经受不住这种伤心的丧子之痛,所以说一直没见,但是特别想见。
我说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82岁父亲,你远在千里之外有一个57岁的儿子,罹患重病将不久于世,你一无所知,又过两年他去世了,孩子依然没有告诉你,你会不会因为他没有告诉你伤痛小一些?
他说不会,会更加难过。
我说那你怎么办?
他说,一个人的时候掉眼泪。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是我最亲的人,他人生的所有荣耀与苦难,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我在的话,我一定要参与。
我说,会不会因为这种爱,伤痛更小一些?
“不会,会死不瞑目的!”
我说:“老张,你就是这样在折磨你妈妈!”
他说,我也能想得通,但是我还是受不了,无法面对这种场景。
我说:“你妈妈今年82岁,她亲历的死亡事件,远远大于你。或许两年没见,早已经想到,你是不是有特殊情况存在?只是怕你伤心,没给你打电话”,然后老张就走了。
过了半个月之后,他让他的爱人反复来找我,说生命尽头希望见见我。我当时很迟疑,因为他开始告诉我,他想见他妈妈,为什么突然想见我?
有一天我还是确实走到他家,他一听说我要去,换了一个比较干净的T恤,躺在客厅沙发上,身体羸弱,面目消瘦,但是见到我,双手合十:“路大夫,谢谢你!一谢你给我镇痛 ,二谢你给我那些谈话。正如你所言一样,我把我妈妈接来了。我妈妈自从进门那一刻,连诧异的眼神都没有,仿佛对所有的事都了然于心。年龄大了,容易睡觉打盹,像个老猫一样,吃完饭以后,坐在我的床边,捏捏我的被子,盖我的脚。路大夫,我特别幸福!”
这是第一次我听一个临终的患者给我说“幸福”这个词。我就问他:“你愿不愿意给我说说你幸福的内容”
他说:“路大夫,你想中国这么多人,世界这么多人,有几个人能生在妈妈的怀抱,死在妈妈的怀抱?我能!”



备注:视频取自明析微信号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