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PET/CT罕见肺癌病例:NUT肺癌——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影像核医学版达人 · 发布于 1 天前 · IP 广东广东
430 浏览

作者: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核医学科巫勇


NUT癌(NUT carcinoma)是一种组织起源不明的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伴有睾丸核蛋白(nuclearprotein in testis, NUT)基因重排(位于15号染色体)。最初被认为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后来病例数报道的增多提示NUT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患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因其好发部位在人体中线器官,如头面部、肺、纵隔等部位,因此又被称为中线癌(NUT middle carcinoma,NMC)。据目前最新报道,NMC的中位生存期仅5个月。肺NUT癌的病例报道不多,且预后更差,Sholl等回顾性报道了8例原发性肺NUT癌,分析了其病理、临床、影像方面的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类肿瘤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此外,还有一些肺NUT癌的个案报道,均提示肺NUT癌的诊疗存在巨大困难。PET/CT对肺NUT癌诊断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国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本例是确诊为肺NUT癌后进行全身PET/CT评估的案例,通过展示的病例我们对肺NUT癌PET/CT表现做一基础认知。

01

病史摘要

男性,33岁。

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气短,无痰,以干咳为著,与冷空气与刺激性气味无关,活动后症状无明显加重,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无低热、盗汗,无全身皮疹,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祥),效果不佳,2025-09-28日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示:左肺门占位性病变,左肺上叶阻塞性肺炎,左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膜反应,请结合临床。为求明确病因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

实验室检查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2.9↑(0-16.3)

细胞角蛋白19片段:7.6↑(0-3.3)

癌胚抗原:2.93(0-5)铁蛋白:236(0-400)糖类抗原CA125:18.3(0-35)血常规、心肌酶谱检测、传染病8项、凝血、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

02

PET/CT影像图及检查所见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左肺上叶肺门旁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最大截面约5.4cm×3.7cm×3.9cm,病灶包绕相邻多支支气管,以左肺舌叶支气管为主,局部支气管受压变窄,累及范围上至左肺门区,向下延伸至左肺舌叶远端,相邻胸膜斜裂胸膜受累,病灶周围见少许小索条及斑片影,边界模糊不清,PET示上述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异常增高,SUV最大值约12.8。


img
img
img
img

左肺门区及纵隔(4R、4L、5、6、8组)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截面约2.4cm×1.5cm,呈不同程度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介于2.6-9.0。


img
img
img

胸12椎体右侧椎板、左侧髋臼顶部、左侧髂骨近骶髂关节面见多发稍高密度结节,最大截面约1.1cm×0.9cm,放射性摄取明显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介于4.1-8.4。


03

PET/CT诊断

1.左肺上叶肺门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FDG代谢异常增高,结合病理,考虑为中央型肺癌(肺NUT癌),并周围阻塞性炎症和舌段不张。

2.左肺门区及纵隔(4R、4L、5、6、8组)多发肿大淋巴结,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多发淋巴结转移。

3.胸12椎体右侧椎板、左侧髋臼顶部、左侧髂骨近骶髂关节面多发稍高密度结节,呈不同程度FDG代谢增高,考虑多发骨转移瘤。


04

病理

支气管镜检所见:

声门活动自如,隆突锐利。左肺上叶舌段管腔狭窄,根据CT定位于左肺上叶上、下舌段给予超声探头探查并探及异常低密度回声区,远端管腔堵塞,外周病灶小超声引导下经气管镜肺活检6块,并留组织备基因检测。

img

附1: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24卷,第5期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病理科 黄焰教授 病例

img

附2:张浩 Radiologic Practice 2020年11月 35卷 第1期

img



讨论


影像学表现

肺NUT癌是罕见但高度恶性的胸部肿瘤,影像学上呈现出极具侵袭性的特点,早期识别对诊断至关重要。其主要特征如下:

1. 原发灶:体积大、边界模糊

- CT表现:

- 巨大肿块:多数患者初诊时肿瘤直径已超过 5 cm(平均8–10 cm)。

- 侵袭性生长:肿块边缘呈 "毛刺状"或浸润性(类似墨汁晕染),与周围肺组织、纵隔结构分界不清。

- 内部结构复杂:因生长过快易发生坏死,CT显示 低密度坏死区(50%以上病例);可伴 出血或钙化灶(钙化少见,需警惕)。

2. 位置:纵隔-肺"跨界侵犯"(关键标志)

- 跨中线生长:

- 肿瘤沿人体中线扩展,同时侵犯双侧纵隔、肺门或主支气管(如包绕气管、大血管)。

- 80%病例原发于前纵隔或中纵隔,可延伸至肺门/肺实质(原发性肺NUT癌较少,多为侵犯肺组织)。

- 侵袭关键结构:

- 血管受压:上腔静脉受压导致"面颈肿胀";肺动脉/主动脉受侵。

- 气道阻塞:气管或主支气管狭窄引发呼吸困难。

3. 转移倾向:早期全身扩散

- 淋巴转移:

- 同侧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肿大(>70%),可融合成团。

- 远处转移:初诊即常见转移灶:

- 肺内转移:双肺多发结节("暴风雪样"播散)。

- 胸膜侵犯:胸腔积液(血性胸水提示恶性)。

- 骨转移:溶骨性破坏(脊柱、肋骨多见)。

- 其他:肝、肾上腺、脑转移(晚期)。

4. 功能成像(PET-CT):揭示高代谢活性

- SUVmax显著升高:肿瘤实性部分 18F-FDG摄取值极高(SUVmax >15,甚至达20–25),坏死区呈"黑洞样"低摄取。

- 全身评估优势:精准发现微小转移灶(如骨、淋巴结)。

5. 动态变化:快速进展

- 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仅2–3个月,影像复查显示肿瘤短期内倍增(3个月体积增大50%以上)。


影像学的挑战与诊断价值

肺NUT癌在CT/MRI上常被误诊为:

- 小细胞肺癌(类似纵隔侵犯)

- 淋巴瘤(大肿块伴淋巴结肿大)

- 胸腺癌(前纵隔起源)

确诊关键:影像提示中线部位侵袭性肿瘤+快速进展时,务必行 NUT免疫组化染色(核弥漫阳性)或 NUTM1基因融合检测(FISH/NGS)。

因此年轻患者(<40岁)发现跨中线、大体积、坏死性胸部肿瘤,无论原发部位,警惕肺NUT癌可能!


鉴别诊断

肺NUT癌需要与以下肺部的低分化肿瘤鉴别:

①低分化鳞状细胞癌:NUT癌形态上有局部的鳞状分化且表达鳞状细胞癌标记物,最易误诊为鳞状细胞癌,需要免疫组化NUT阳性支持诊断。肺NUT癌预后比鳞状细胞癌差,准确的诊断对判断预后有意义。

②大细胞癌: 该肿瘤无鳞状分化的形态,免疫组化NUT及鳞状细胞标记物均阴性。

③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肿瘤同时有神经内分泌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

④淋巴上皮瘤样癌:该肿瘤也表达鳞状细胞的标记物,但形态无鳞状分化,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⑤未分化肉瘤: 免疫组化 NUT、AE1 /AE3 及鳞状细胞标记物阴性。

⑥高级别淋巴瘤(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淋巴瘤具有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但要注意p63在部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也表达。NUT免疫组化染色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治疗与预后

肺NUT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发生在各器官NUT癌的中位生存期为6.7个月,1年生存率 30%。肺NUT癌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2个月。肺NUT癌生存期比其他部位的NUT癌短可能与诊断时多为晚期有关。放、化疗有一定效果,但疾病很快进展。最新研究发现针对BRD4-NUT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在肺部低分化肿瘤诊断时,要考虑到NUT癌的可能。随着病理和临床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及NUT抗体的应用,预计肺NUT癌的病例数会增加。将NUT癌与其他低分化肿瘤鉴别开来,对评估预后及在未来的靶向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PET多模态优势

NUT肺癌引起的临床症状较晚,CT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MRI可作为疑难病例的补充检查,PET/CT的优势在于全身评估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参考。本病典型的CT影像学是密度相对不均的软组织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并且有典型的包绕多支支气管及肺动脉血管。MR多模态显像可精确显示病变大小及中心坏死,囊变范围,以及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判断预后。CT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可提供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

中央型肺癌 (11)
骨转移性肿瘤 (57)
纠错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