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kitt伯基特淋巴瘤三例
作者:广东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核医学科王慧
病例1-病史摘要
患者男,29岁,左侧面部肿痛渐进性加重一月,无发热
影像检查:MR增强示左侧额颞部-腮腺区-颌面部皮下软组织异常信号,考虑恶性肿瘤病变,卡波西肉瘤?
血液检查:白细胞、C反应蛋白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HIV阳性
· 中心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PET/CT 图像









影像诊断结论
左侧额颞部、左侧眼睑、左侧腮腺区、左侧外耳(包括中耳乳突)、颌面部连续分布巨块状占位性病变,伴代谢弥漫性增高;
双侧颈部(Ⅰ~Ⅴ区)、左侧颈部(Ⅶ、Ⅷ、Ⅸ区)、双侧腋窝、双侧肩背部、腹膜后、肠系膜、双侧髂血管旁、双侧腹股沟区多发增大淋巴结,伴代谢不同程度增高;
颅盖骨、颅底骨(左侧为著)、甲状软骨、双侧肱骨、左侧肩胛骨、脊柱大部分椎体及附件、骨盆诸骨、双侧股骨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伴代谢不同程度增高;
上述改变,综合考虑为恶性肿瘤,倾向于淋巴瘤多系统浸润可能,请结合临床及病理学检查。
病理结果

穿刺病理
结台理染色形态、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FSH检测结果,病变符合Burkitt淋巴瘤。
化疗4次后PET/CT检查对比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
淋巴瘤化疗后复查,影像学整体评估为CR/CMR,原全身多发高代谢病灶消失。
病例2-病史摘要
患者男,39岁,突然发现左侧大腿包块20余天,突出皮肤表面,渐进性增大,无发热;
B超示左大腿内侧混合性团块性质待查,不除外淋巴瘤;
HIV阳性。
· 中心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PET/CT 图像




影像所见
左侧大腿上段内侧见一条块状FDG摄取异常增高影,最大层面约5.8cm×3.6cm×10.5cm,SUVmax为19.2,CT于上述部位见异常软组织密度占位影,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尚清,密度不均匀,CT值约为45Hu,相邻肌群受压、推移。
影像诊断
左侧大腿上段内侧条块状高代谢病灶,考虑为淋巴瘤可能性大,建议病理明确诊断。
随访病理结果
Burkitt淋巴瘤。
病例3-病史摘要
患者男,10岁,CT发现左下纵隔、左侧胸腔占位考虑恶性肿瘤;
胸壁肿物活检病理: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病变符合Burkitt淋巴瘤。
· 中心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PET/CT 图像

影像所见
左后纵隔-左下胸腔内见一不规则巨块状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影,范围约11.0cm×9.2cm×9.6cm,SUV最大值为10.6,平均值为9.2,CT于上述部位见异常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尚均匀,CT值约39.0Hu,病灶局部与左侧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局部相互融合呈块状改变,病灶包绕左侧肺门血管及左下肺血管生长,心脏受压向右前方移位,邻近气管受压、变窄。

影像所见
左侧胸膜见多发结节状及条块状放射性摄取增高影,最大层面约3.0cm×4.8cm,SUV最大值为7.0,平均值为5.7,CT于上述部位见软组织不均匀性增厚影。



影像所见
左侧锁骨上窝、左侧胸大-小肌间隙、左侧腋窝、左侧内乳区、右心房旁、纵隔(1L、2、3A、4、7、8组)、左侧侧胸壁皮下、左侧膈上、贲门区及贲门下区见多发结节状及条块状放射性摄取增高影,最大约5.0cm×4.1cm×5.7cm,SUV最大值为12.0,平均值为10.3,CT于上述部位见多发增大淋巴结影。
影像诊断结论
1.左后纵隔-左下胸腔内不规则巨块状高代谢病灶;左侧锁骨上窝、左侧胸大-小肌间隙、左侧腋窝、左侧内乳区、右心房旁、纵隔、左侧侧胸壁皮下、左侧膈上、贲门区及贲门下区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影;均符合淋巴瘤改变。
2.左侧胸膜多发结节状及条块状高代谢病灶,考虑为肿瘤浸润,伴左侧胸腔积液。
Burkitt淋巴瘤
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
概 述
伯基特淋巴瘤是以爱尔兰外科医生丹尼斯·帕森斯·伯基特(Denis P. Burkitt)命名。Burkitt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也是增殖最快的人类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仅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伯基特淋巴瘤通常具有显著的临床表现,即淋巴瘤快速生长并扩散到淋巴结外解剖部位,包括腹内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因此临床上需要立即对其进行评估。
临床分型
Burkitt淋巴瘤分为3种临床亚型:
①地方性BL,主要见于中非国家,发病高峰年龄为4—7岁,与EB病毒感染高度相关;
②免疫缺陷相关性BL常见于HIV感染者,也见于器官移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少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
③散发性BL是指发生于非洲以外,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或气候特征,儿童及成人均可见,成人BL常以腹部肿块,特别是回盲部肿块为常见临床表现,骨髓受累常见。
特 点
1、恶性程度高,肿瘤一旦出现,会以非常迅速的速度增长,很多患者在等待就医或等待病理结果的数天之内,就会进展出巨大肿块;
2、很容易侵犯淋巴结以外的器官,特别是胃肠道,很多患者就是以肠道大包块导致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发病的;
3、肿瘤导致的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也很常见。
4、发病年龄轻,“伯基特淋巴瘤”是儿童除了“淋巴母淋巴瘤”外最常见的淋巴瘤;在成人中也常袭击青年人。
诊断及治疗
确诊必须依赖活检病理、临床特点、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改变综合判断。
成人 BL采用常规的 R-CHOP 方案疗效欠佳,目前常使用短期、多药物、剂量强化的化疗联合方案联合 CNS 治疗;鉴于BL的高增殖性,化疗同时需给予积极的支持治疗(调整化疗剂量,充分的水化、碱化),以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放疗在 BL 中的作用有限。
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临床应用
1.淋巴瘤的诊断和初始分期,PET/CT显像在淋巴瘤初始分期中显示出很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对CT上无或轻微解剖异常的淋巴瘤累及(如正常大小淋巴结、骨髓、脊髓和神经根受累、脾脏及胃肠道受累等)的检出, PET/CT显像可以改变淋巴瘤患者的分期,治疗方案随之改变;目前,18F-FDG PET/CT显像尤其针对H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艾滋病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以上均强力推荐)。
2.淋巴瘤治疗结束时的疗效评估,一般推荐应用于出现以下情况的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PET/CT显像出现阳性结果,中期再分期中病灶FDG摄取有改变、或者FDG活性恢复正常但仍有较大病灶残留;18F-FDG PET/CT显像是HL和DLBCL患者治疗结束后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尤其可以鉴别残存肿块为纤维化或仍有存活的肿瘤组织。
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采集和报告要点
淋巴瘤治疗前后对比的患者,要求各次检查注射剂量按同一标准、注射到采集等待时间一致、采集体位一致,建议尽量采用同种型号的检查仪器。
PET/CT报告应格式完整,包括一般信息、简要病史、检查项目及信息、病灶描述、诊断结论、报告医师、审核医师、报告日期。
获取简要病史:包括症状体征、有无治疗、治疗方案、治疗过程、相关影像报告及病理结果等。了解检查目的,是治疗前诊断与分期,还是疗效评估或复发监测。有无特殊检查要求(如需添加四肢显像,需备注)。掌握淋巴瘤疗效评估时机,如化疗过程中,推荐下一次化疗前的1~2 d行PET显像。建议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7 d后、升白细胞药物治疗结束2周后、手术后6周再行PET检查。
影像所见如发现PET/CT异常表现,描述应包括:病灶定位;病变数目、大小、形态、边界、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密度变化;PET半定量分析,如SUVmax;如有增强扫描、延迟显像,应予以描述。疗效评估患者应比较病灶大小、数量、密度及 SUV的变化。疗效评估标准推荐Deauville 5分法,列出纵隔血池和肝血池SUVmax为佳。
检查结论:给出含诊断意见、诊断倾向性意见和诊治建议的结论,对淋巴瘤疗效评估患者根据Deauville 5分法打分,评估治疗有效、无明显变化或进展。对于不易判断性质的病灶,建议结合其他相关检查或活检。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
2.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淋巴瘤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5, 45(2) : 94-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