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RHD阴性(熊猫血)二胎孕期注意事项

妇科医师 · 发布于 10-12 · IP 辽宁辽宁
979 浏览

一、熊猫血也有真假

img

1,什么是 “真熊猫血”?

标准的 Rh 阴性血型,符合以下核心特征:

①血型定义:人体红细胞表面缺乏 “D 抗原”(Rh 血型系统的核心抗原),通过正规血型检测(如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可明确判定为 Rh 阴性。

②稳定性:血型由基因决定(受父母遗传影响),终身不会改变,无论重复检测多少次(排除检测误差),结果均为 Rh 阴性。

③临床意义

  • 输血时需严格匹配 Rh 阴性血液(若输入 Rh 阳性血液,会产生抗 D 抗体,再次输血可能引发严重溶血反应);
  • 女性若为 Rh 阴性,怀 Rh 阳性胎儿时可能发生 “新生儿溶血病”(需孕期监测和干预)。

2,什么是 “假熊猫血”?

并非真正的 Rh 阴性血型,而是因检测方法、血型亚型、特殊生理状态等因素,导致检测结果误判为 “Rh 阴性”,常见原因有 3 类:

① 检测方法或操作误差(最常见)

  • 血清学检测局限性:临床常用 “抗 D 血清检测”(通过抗体与红细胞 D 抗原结合判断),若检测时血清浓度不足、反应时间不够、红细胞悬液浓度异常,或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可能漏检 D 抗原,误判为阴性。
  • 未做 “确认试验”:部分情况下(如初次检测疑似阴性),需进一步做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确认,若省略此步骤,易导致假阴性。

②存在 Rh 血型亚型(DEL血型)

Rh 血型系统并非 “纯阴性 / 阳性” 二分法,存在弱 D 亚型(Weak D) 等特殊类型,是 “假阴性” 的核心原因之一:

  • 弱 D 亚型特征:红细胞表面的 D 抗原数量极少、结构不完整,常规血清学检测(抗 D 血清)可能无法识别,误判为 Rh 阴性;但通过更灵敏的基因检测(如 PCR 检测 RHD 基因),可发现其携带 D 抗原基因,本质仍属于 Rh 阳性。
  • 临床影响:弱 D 亚型者输血时,若输入 Rh 阴性血液无风险;但作为供血者时,其血液因含微量 D 抗原,输给真正的 Rh 阴性受血者,可能导致受血者产生抗 D 抗体,存在安全隐患。

③特殊生理 / 病理状态干扰

  • 新生儿期:新生儿红细胞表面 D 抗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常规检测可能呈假阴性,需在出生后 3 个月左右复查确认。
  • 疾病影响:严重贫血、白血病、化疗后(红细胞生成异常)、大量输血后(体内红细胞类型混杂),可能暂时干扰检测结果,导致假阴性。

二,DEL 血型检测(金域可以检测)

DEL血型是一种 RhD 变异型血型,其红细胞表面只有极弱的 RhD 抗原表达,常规的 RhD 血型检测会把其检测为 RhD 阴性血型。以下是关于 DEL 血型检测的详细介绍:

  • 检测方法:传统检测方法中,吸收放散实验可以将 DEL 血型鉴定出来,但该方法存在消耗抗体多、操作过程费时费力、对操作技能要求高等问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也被用于 DEL 血型检测,如广州中心血站建立了针对 RHD 基因 1227A 位点的高分辨溶解曲线检测方法,可实现 DEL 血型的精准鉴定。
  • 送检要求:以金域医学的 DEL 血型检测为例,标本要求为 3mL 全血(EDTA 抗凝),最少送检量 2mL,采样容器为紫色头盖管,推荐冷藏保存送检,室温保存稳定性为 8 小时,冷藏可保存 7 天,禁止冷冻。
  • 检测意义:DEL 血型的准确鉴定,可以指导 DEL 血型患者不必要输注长期短缺的 RhD 阴性稀有血液,其输血原则按常规的 RhD 阳性对待即可,这不但可为患者节约输血费用,也可以节约宝贵的 RhD 阴性血液,满足真阴性患者的需求。此外,对于 DEL 血型孕妇,其胎儿也不存在 RhD 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可减少孕期不必要的频繁血型抗体的监测,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 结果解读:若 DEL 血型检测结果为阴性,即为 RhD “真阴性” 血型,如需接受输血,建议输注 RhD 阴性血;对于女性,孕期需定期检测抗 D 抗体。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即为 RhD 放散型血型,如需接受输血,在现阶段国家未正式将 DEL 血型临床输血相关内容列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情况下,国内专家共识是暂时建议育龄期女性的 DEL 血型患者仍输注 RhD 阴性血液,对于男性患者和非育龄期女性可以输注 RhD 阳性血液;对于女性,孕期无需过于频繁检测抗 D 抗体,也不用注射抗 D 免疫球蛋白,胎儿无 RhD 溶血风险。


三、孕期对血型筛查和红细胞不规则筛查试验

1、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

①用途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核心应用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降低新生儿溶血病风险,是保障输血安全与母婴健康的关键检测。

其具体应用场景包括:

  • 输血前必查:检测受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 ABO 血型系统外的不规则抗体,避免输入的红细胞被这些抗体攻击,引发溶血反应。
  • 孕期常规筛查:排查孕妇体内是否有抗胎儿红细胞的不规则抗体,提前评估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可能性,便于及时干预。
  • 献血者筛查:部分情况会对献血者进行检测,减少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液用于临床,进一步降低输血风险。

②步骤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的检测流程可简化为样本处理→抗体筛选→结果判读三大核心步骤,具体操作如下:

a 样本准备

  • 采集受检者(输血前患者或孕妇)的静脉血,通常为 EDTA 抗凝管(紫色帽),避免血液凝固影响检测。
  •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获取上层的血清(或血浆)(含待检测的抗体)和下层的红细胞,血清需无溶血、无杂质,确保检测准确性。

b 抗体筛选反应

  • 取 3 支专用反应管,分别加入受检者血清,再对应加入 3 种标准筛选红细胞(Ⅰ、Ⅱ、Ⅲ 号,含不同常见血型抗原,覆盖绝大多数临床相关不规则抗体)。
  • 先将反应管置于室温(22-25℃)孵育 15-30 分钟,检测 IgM 类抗体;随后再放入 37℃水浴箱孵育 30-60 分钟,让血清中的 IgG 类抗体充分与红细胞结合。
  • 孵育后,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 3-4 次,去除未结合的游离抗体,避免干扰结果。
  • 向洗涤后的红细胞中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检测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离心后观察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c 结果判读与后续

  • 阴性结果:3 支反应管中的红细胞均无凝集,说明受检者血清中未检出不规则抗体,可正常输血(或提示胎儿溶血病风险低)。
  • 阳性结果:至少 1 支反应管出现凝集,需进一步做 “抗体鉴定试验”,明确抗体的具体种类和效价,为后续输血配型(选择无对应抗原的血液)或孕期干预提供依据。

3、抗体鉴定试验

抗体鉴定试验是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呈阳性后,进一步明确不规则抗体具体种类、特异性及效价的关键检测,核心目的是为精准输血配型或孕期胎儿溶血病干预提供依据。

其核心检测流程与关键要点如下:

①核心原理

利用一组包含多种已知血型抗原(如 Rh、Kell、Duffy、Kidd 等系统抗原)的 “谱细胞”,与受检者含抗体的血清反应。通过观察血清与不同谱细胞的凝集模式,对照谱细胞的抗原表,反向推导出血清中抗体的具体种类(如抗 - D、抗 - E、抗 - K 等)。

②关键操作步骤

  • 样本与试剂准备:使用筛选试验阳性的受检者血清,搭配商用标准化谱细胞(通常含 10-20 种不同抗原组合的细胞)。
  • 凝集反应测试:将血清与每种谱细胞分别混合,依次在室温、37℃孵育(模拟体内环境),再经抗人球蛋白试验(AHG)检测,记录每对组合的凝集结果(阳性 / 阴性、凝集强度)。
  • 结果比对分析:将实际凝集结果与谱细胞的 “抗原 - 细胞对应表” 比对,找到唯一符合该凝集模式的抗体,即为鉴定出的不规则抗体(若多种抗体同时存在,需通过特殊谱细胞组合进一步区分)。

③重要延伸检测:抗体效价测定

若鉴定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如抗 - D、抗 - E),需进一步检测抗体效价(即抗体浓度):

  • 方法:将受检者血清按 2 倍梯度稀释(如 1:2、1:4、1:8……),再与对应抗原的红细胞反应,能出现明显凝集的最高稀释度,即为抗体效价。
  • 意义
  • 输血场景:效价过高可能增加输血后溶血风险,需严格选择无对应抗原的血液。
  • 孕期场景:监测抗体效价变化(如孕中期每 2-4 周检测一次),效价升高(如≥1:32)提示胎儿溶血病风险增加,需加强胎儿监测。

④临床应用价值

  • 指导输血:明确抗体种类后,可精准筛选 “无对应抗原” 的供血者红细胞,彻底避免输血后溶血反应。
  • 孕期管理:针对母婴血型不合的抗体(如母体抗胎儿Rh抗原的抗体),通过效价监测和早期干预(如注射抗 D免疫球蛋白),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


四、RhD阴性(常见“熊猫血”)女性二胎妊娠注意事项

1、风险

当RhD阴性的母亲怀上RhD阳性的胎儿时(通常因父亲为RhD阳性),就可能发生Rh血型不合 。在第一次妊娠期间,尤其是在分娩、流产或任何可能导致胎儿血液进入母体循环的事件中,母亲的免疫系统会接触到胎儿的RhD阳性红细胞,并将其识别为“异物”,从而产生抗D抗体。这个过程称为“致敏” 。

首次RhD阳性妊娠通常不受影响,因为母体产生的抗体量较少。然而,一旦母体被致敏,这些抗D抗体(主要是IgG类型)将永久存在。在第二次怀有RhD阳性胎儿时,母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大量抗D抗体。这些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并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导致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肝脾肿大,严重时可发展为胎儿水肿、心力衰竭,甚至胎死宫内 。二胎发生溶血的风险显著高于头胎 。

2、关键产前检查与监测方案

①为有效管理风险,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产前检查与监测。

  • 孕前咨询与血型鉴定: 理想情况下,计划生育二胎的RhD阴性女性应进行孕前咨询。医生会建议其伴侣也进行ABO和Rh血型检测 。如果父亲也是RhD阴性(基因型为dd),那么所有子女都将是RhD阴性,不存在血型不合的风险,孕期可按常规管理 。如果父亲为RhD阳性,则存在生育RhD阳性宝宝的可能,需要进入高危妊娠管理流程 。
  • 孕期抗体筛查与效价监测: 这是整个孕期监测的核心。
  • 首次产检: 在确认怀孕后,应立即进行血型复查和不规则抗体筛查 。
  • 定期监测: 如果首次筛查未发现抗体,建议在妊娠24-28周重复筛查 。如果已产生抗D抗体,则需从妊娠16周左右开始,定期监测抗体效价(滴度)的变化 。监测频率根据效价高低而定,例如,低效价(如≤1:16)可每4周监测一次,而高效价(如≥1:32)则需缩短至每1-2周监测一次,以密切评估风险等级 。
  • 非侵入性产前检测(NIPT)确定胎儿血型: 近年来,通过抽取孕妇外周血,分析其中的胎儿游离DNA(cffDNA)来确定胎儿RhD基因型的技术已非常成熟 。这项技术最早可在孕10周左右进行,准确率极高 。其最大优势在于,如果检测出胎儿为RhD阴性,则意味着不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风险,孕妇可以免于后续一系列的强化监测和预防性用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和心理焦虑 。
  • 胎儿超声监测:中脑动脉峰值流速(MCA-PSV): 当抗体效价升高或NIPT显示胎儿为RhD阳性时,需要通过超声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MCA-PSV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估胎儿贫血最可靠的非侵入性指标 。其原理是,胎儿贫血时,为保证组织供氧,心输出量会增加,同时血液黏稠度下降,导致血流速度加快。医生会定期(通常从18-24周开始,每1-2周一次)测量胎儿中脑动脉的血流峰值速度,并与孕周的标准值(MoM)进行比较 。若MCA-PSV值持续高于1.5 MoM,则高度提示胎儿存在中重度贫血,可能需要进行宫内输血等干预措施 。

3、预防与治疗核心策略:抗D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抗D免疫球蛋白是预防RhD阴性母体致敏的“金标准”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在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后,抢先与这些细胞上的D抗原结合,从而阻止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抗体。

标准预防方案包括:

  1. 孕期预防: 对于所有未致敏(抗D抗体阴性)的RhD阴性孕妇,建议在妊娠28周左右常规注射一剂抗D免疫球蛋白 。
  2. 产后预防: 如果分娩出的新生儿血型被确认为RhD阳性,母亲应在产后72小时内再次注射一剂抗D免疫球蛋白 。
  3. 特殊情况预防: 在整个孕期,任何可能导致胎儿血液进入母体的事件,如羊膜穿刺、绒毛取样、腹部受到撞击、阴道出血、流产或异位妊娠等,都应在事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 。

遵循这一预防方案,可以将母体致敏的风险从约16%降至0.2%以下,极大地保障了后续妊娠的安全 。

4、遗传咨询与子代血型概率

Rh血型由一对基因决定,Rh阳性基因(D)为显性,Rh阴性基因(d)为隐性,其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遗传咨询可以帮助夫妇了解子代可能的血型概率:

  • 母亲RhD阴性 (dd),父亲RhD阴性 (dd): 子女100%为RhD阴性 (dd) 。
  • 母亲RhD阴性 (dd),父亲RhD阳性(纯合子DD): 子女100%为RhD阳性(杂合子Dd),但携带阴性基因 。
  • 母亲RhD阴性 (dd),父亲RhD阳性(杂合子Dd): 子女有50%概率为RhD阳性 (Dd),50%概率为RhD阴性 (dd) 。


五、国内哪里可以打抗D免疫球蛋白

广州中山一院、深圳的香港大学医院

RhD 抗原阴性孕产妇血液安全管理专家共识.pdf (1.4 MB)
溶血 (14)
新生儿溶血病 (4)
回复6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