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水垫抬举能否减少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直肠腺瘤EMR
病例信息
患者中年男性,因直肠息肉,行EMR术。

病例讨论
今天看资料,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因开展ESD非常少,电凝综合征遇到的非常少,曾遇到过一例,术后出现类似穿孔症状。给予禁食抗炎治疗二天,后期恢复良好。对于常规息肉保持注射部位清洁,提前对治疗部位进行冲洗减少感染风险,对于较大息肉行EMR治疗时。进行充分的水垫抬举,避免过度电凝减少对肌层的热损伤或许可以减少PEECS的发生。
借助平台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PEECS)一词最初由Waye于1981年提出,在最初的报道中指的是在没有明显穿孔的情况下,经内镜治疗息肉切除后出现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多和腹膜炎症,文献指出PPCS发生率约为1%。
PEECS以排除穿孔后一过性发热、白细胞升高、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一般发生于术后数小时至术后7 d。由于PEECS症状与术后穿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对其早期识别十分重要,如临床发现可疑症状需立即行腹部X线和(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鉴别排除穿孔。
综合统计国内外现有文献估计PEECS的发生率为4.8%~40%,但近5年文献提示,PEECS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这可能与结直肠ESD手术技术日渐成熟相关。同时随着导致PEECS的危险因素被更加深入的探究,PEECS的概念被更多的术者了解,因此其发生率有所下降。
目前对于PEECS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认为由于电流延伸至固有肌层及浆膜层引起跨壁烧伤,进而引起类似延迟穿孔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二是认为细菌污染创面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此外也有文献指出,应用于黏膜注射的导管相关感染也可能是PEECS发生的一种机制,该学说认为注射针导管可以在黏膜下注射期间将细菌直接接种到血流中,但此点尚未得到广泛证实。
对于减少PEECS的发生您有什么好的意见?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