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辉副主任医师经验之谈:一文总结纤支镜进阶全攻略—从新手小白到得心应手

在呼吸科医生的成长之路上,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 是绕不开的一道关卡。它既是诊断肺部疾病的“眼睛”,也是介入治疗的“手臂”。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纤支镜操作常常像一场“盲人摸象”:镜头乱撞、声门过不去、支气管里迷路、活检出血……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位资深呼吸科医生从“新手小白”到“得心应手”的纤支镜成长之路,结合真实经验与实用技巧,为正在学习或即将接触纤支镜的你,送上一份全面、实用、接地气的操作指南。
一、术前准备
任何操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充分的术前准备。纤支镜也不例外。
1. 熟悉解剖是基本功
纤支镜操作的本质,是在三维空间中“导航”。如果不熟悉支气管树的解剖结构,就像开车没有地图,迟早迷路。
- 重点掌握三大“地标”结构:
- 气管隆突:分叉清晰,锐利如箭头,是进入左右主支气管的“十字路口”。
- 右肺中叶与下叶支气管分叉:右主支气管较直,中叶开口位置固定。
- 左肺上叶与下叶支气管分叉:左主支气管细长,上叶开口角度特殊。
这些结构在大多数人中相对恒定,可作为“导航坐标”。当你在细小支气管中迷失方向时,“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回最近的地标,重新定位,再出发。
2. 充分麻醉:安全与舒适的前提
麻醉不到位,患者呛咳、吞咽、憋气,不仅操作困难,还易引发喉痉挛、缺氧等并发症。
推荐方案:
经口鼻高压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5ml,至患者咽部发麻、吞咽无感,提示麻醉成功。
对于敏感患者,可联合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3~4ml,进一步麻醉声带。
注意:高龄、心肺功能差者需警惕局麻药吸收过多引起的中枢神经或心脏毒性,术中常规吸氧、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3. 阅片先行:让操作“心中有数”
操作前务必翻阅病历、阅读胸片或CT,明确病变位置、支气管走行及是否存在解剖变异。每个人的支气管结构都不完全相同,不能照搬书本。
二、进镜技巧:从鼻腔到声门,步步为营
1. 进镜途径选择
- 首选经鼻进镜:路径相对稳定,患者耐受性好。
- 经口进镜:适用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鼻腔狭窄者。
- 经气管套管进镜:常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
2. 经鼻进镜:避开“陷阱”,直通后鼻孔
鼻腔结构复杂,有上、中、下三个鼻道,加上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初学者极易“迷路”。
关键技巧:
- 选择鼻腔通畅一侧(通常左侧更宽敞)。
- 镜体涂抹润滑剂,滴入氯麻液收缩鼻黏膜。
- 沿下鼻道推进,调整角度,保持视野中央为前进通道。
- 若视野一片红色模糊,可能是镜头抵住黏膜,稍退镜即可。
- 后鼻孔闭塞怎么办?
让患者“用鼻子吸气”,气流会吹开闭合的后鼻孔,结构瞬间清晰。切勿盲目乱捅,避免误入咽鼓管开口。
3. 攻克“第一难关”:通过声门
声门是纤支镜操作的“鬼门关”,也是最难通过的一环。过不去,一切归零。
操作要点:
- 镜头接近会厌后,轻抬角度,从会厌后方绕过,看清声门。
- 嘱患者深呼吸,在声带外展(吸气)时快速进镜。
- 进镜时机:看到声门张开的瞬间,果断推进。
- 进镜位置:务必对准声门中央,避免从上方狭窄部进入(这是失败主因)。
- 若镜头被声带夹住,不要强行回抽,等待患者吸气时顺势进入。
新手误区:动作过慢或犹豫,导致反复刺激声门,引发水肿、痉挛。记住:稳、准、快,但不是“猛”。
三、气道内操作:轻柔导航,精准观察
进入气管后,真正的“探查之旅”才开始。
1. 操作原则
- 保持镜头居中:避免紧贴管壁,减少刺激和出血。
- 先健侧,后患侧:防止患侧出血影响健侧观察。
- 先远端,后近端:先看正常支气管,最后检查病变区域。
- 调节技巧:拨动角度调节钮时记住——“上挑,镜头向下;下压,镜头向上”。
2. 到达目标:如何进入左右支气管?
- 进右主支气管:医生可向右转体,手腕自然放松,镜体顺直进入。
- 进左主支气管:需适度上挑镜端,结合身体左转。
- 上叶尖段、后段:需最大限度上弯镜端,配合旋转手腕和体位,切忌暴力弯曲,以免损坏镜体。
四、活检与刷检:提高阳性率,减少并发症
1. 活检前准备
- 局部喷洒1:10000肾上腺素或冰盐水,收缩血管,减少出血。
- 用生理盐水冲洗病灶表面,清除脓液、坏死组织,暴露新鲜肿瘤组织。
2. 活检技巧
- “深挖洞”原则: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钳取,比广泛分散取材更有效。
- 钳取质量重于数量:一般5~6钳足够,不必强求10钳。次数越多,出血风险越高。
- 避免钳取坏死组织:阳性率低,且易出血。
- 隆突、气管病变活检要格外小心!曾有医生在此处活检引发大出血,至今心有余悸。
安全建议:
- 活检前再次与家属沟通,签署知情同意。
- 准备凝血酶、冰盐水、吸引器,一旦出血立即处理。
- 出血时保持冷静,不要急于拔镜,保持视野清晰,边吸引边止血。
3. 刷检顺序
- 先活检,后刷检:避免刷检导致出血影响活检视野。
- 刷检后送痰查脱落细胞,连续送检3次,提高诊断阳性率。
五、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新手必看)
1. 镜头“不听使唤”,老是贴壁?
- 原因:前进方向未居中,送镜与调角不协调。
- 解决:像开车一样,一手“打方向盘”(调角度),一手“踩油门”(送镜)。多练习后,手眼协调自然形成。
2. 支气管里“迷路”了怎么办?
- 退回到最近的“地标”结构(如隆突),重新定位。
- 不必强记所有分支,先掌握主干道,再逐步熟悉细节。
3. 患者血氧下降,舌根后坠?
- 应对措施:
- 经纤支镜给氧(最有效);
- 患者侧卧位,减少舌后坠;
- 护士托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4. 视野模糊怎么办?
- 吸除痰液、血液;
- 将镜头轻轻抵住管壁“蹭一下”,可清除镜面污物;
- 必要时退出擦拭。
六、如何快速提升纤支镜技能?
1. 从床旁镜开始练手
在ICU给气管插管患者做床旁纤支镜,是极佳的训练方式:
- 无需过鼻腔、声门,避开最大难点;
- 目标明确:吸痰、确认导管位置、观察病灶;
- 病情危重,要求操作快速精准,倒逼技能提升。
经验之谈:会洗镜子、会吸痰的人,学纤支镜更快。因为“手稳”,这是所有介入操作的基础。
2. 全麻下操作:新手的“友好模式”
随着无痛技术普及,越来越多新手从全麻+喉罩下操作起步。虽避开了麻醉和声门问题,但运镜和导航能力仍需重点训练。
七、并发症防范
纤支镜操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既有“胆大”的勇气,又有“心细”的耐心。第一例病人要选好——病变位置明确、气道通畅、配合度高,一次成功会极大增强信心。
记住:
解剖是基础,麻醉是前提,轻柔是原则,地标是导航,冷静是保障。
每一位熟练的纤支镜医生,都曾经历过“手抖、眼花、心慌”的阶段。但只要坚持练习,善于总结,终将迎来“行云流水、得心应手”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