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不只是补铁那么简单
作为一名医生,我经常接诊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大家常问:“医生,我贫血了,多吃点红枣、猪肝就行了吧?”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核心在于两点:1. 足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和铁缺乏;2. 更重要的是,找到并根除导致缺铁的根本原因。 否则,贫血极易复发,甚至可能掩盖更严重的疾病。
一、 铁剂补充:药物是主力军,饮食是辅助
口服铁剂(首选):
常用药物: 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如力蜚能)、琥珀酸亚铁等。
剂量与疗程: 医生会根据贫血程度和体重计算剂量(通常是元素铁100-200mg/天)。关键点:
必须足疗程! 即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通常需要4-6周),体内储存铁(铁蛋白)的补充仍需持续3-6个月。过早停药是复发的常见原因。
服用方法: 建议餐间空腹服用(如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吸收最佳。部分患者空腹不耐受(胃部不适),可改为餐后服用,或选择胃肠道反应较小的剂型(如多糖铁复合物)。
促进吸收: 同时服用维生素C(100-200mg)可显著提高铁吸收率(避免与牛奶、钙片、浓茶、咖啡同服,它们会抑制吸收)。
注射铁剂(特定情况选择):
适用人群: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无效者。胃肠道疾病导致口服吸收严重障碍者(如炎症性肠病活动期、胃大部切除术后)。急需快速补铁者(如严重贫血需手术、妊娠晚期重度贫血)。慢性肾病透析患者。
常用类型: 蔗糖铁、右旋糖酐铁等。需在医院由医护人员注射(静脉或肌肉)。
优点: 快速提升铁储备,不受吸收问题影响。
注意: 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虽少见,首次使用需严密观察)、局部疼痛、色素沉着等。
饮食调整(辅助,不能替代药物):
优质铁来源: 红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禽肉、鱼类(尤其是贝类)。
植物性铁(吸收率低): 菠菜、木耳、豆类、坚果。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橙子、猕猴桃、青椒)可提高其吸收率。
避免干扰: 避免在服用铁剂或进食高铁食物时饮用浓茶、咖啡、牛奶。
二、 病因治疗:治标更要治本!
这是治疗成功和预防复发的基石,也是医生最关注的部分:
纠正摄入不足/需求增加:
婴幼儿/青少年: 科学添加富含铁辅食,纠正偏食挑食。
孕产妇: 孕期常规筛查贫血,按需补充铁剂(遵医嘱)。
素食者: 注意搭配富含维C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治疗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 积极治疗慢性肠炎、腹泻、萎缩性胃炎等原发病。
胃酸问题: 必要时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药物调整
根除慢性失血(重中之重!):
消化系统出血: 必须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如溃疡、息肉、肿瘤、痔疮、寄生虫),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药物、内镜下止血、手术等)。
妇科疾病: 治疗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的药物或手术)、妇科肿瘤等。
其他系统出血: 针对咳血、尿血等原因进行治疗。
三、 疗效监测与随访:
定期复查血常规: 通常在开始补铁后1-2周复查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新造红细胞能力,会先上升),2-4周复查血红蛋白(Hb),评估初期疗效。
铁蛋白是关键: 血红蛋白正常后,需复查血清铁蛋白(反映储存铁),确保达到目标值(通常>50μg/L)。这是判断能否停药的核心指标。
长期随访: 停药后仍需定期复查(如3-6个月一次),监测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并评估病因是否根除。
切勿自行诊断和盲目补铁! 贫血原因众多,盲目补铁可能延误其他类型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或潜在严重疾病(如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遵医嘱,足疗程! 血红蛋白正常≠铁补够了,务必按医生要求完成整个疗程。病因排查是关键中的关键! 特别是中老年患者新发贫血、男性或绝经后女性贫血,务必查明有无消化道肿瘤等隐匿性失血! 补铁只是对症,消除病因才是治愈的根本。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补充铁剂是基础,精准找出并解决缺铁原因(尤其是排查失血)是核心,规律监测和随访是保障。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