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年轻时的任性买单,现在妇科病缠身,还失去了当妈妈的快乐……

38岁左右的患者,月经紊乱来我门诊就诊。询问病史,问到生育史,她轻轻摇头,一声“未曾生育”,轻得像羽毛,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
话音未落,她眼中那层故作平静的薄冰便悄然碎裂,幽幽地,向我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浸透着悔恨的青春印记。“当初……和先生争执,一时意气难平,竟在身怀五月身孕时,做了引产……”她的声音低哑,每一个字都似从心头艰难挤出。“后来,又遭遇了宫外孕,手术时,双侧输卵管都没能保住……”她苦笑了一下,那笑容里满是对命运的无奈与嘲讽,“自此,便与自然受孕绝缘了。”
岁月流转,身体的惩罚却未曾停歇。“这些年,阴道炎、盆腔炎反复发作,缠绵不休,如今,子宫里又长出了肌瘤,月经也跟着紊乱了……”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我就像个药罐子,常年与医院为伴。还好……还好先生,他始终未离。”说到此处,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每每回想当年那瞬间的冲动,真是悔啊!悔得肠子都青了!”
闻听此言,作为一名从医近四十载的医者,我内心深处首先涌起的,并非对患者一时冲动的苛责,而是对当年为她实施引产手术那位同行的不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草率”之感。
四十载光阴,我见证了太多的人间悲欢,也亲历了不少因年轻气盛、一时糊涂而酿下的苦果。曾有多少年轻的夫妻,因生活琐事争吵,便赌气相携来到医院,要求人流,甚至引产。每当此时,我与同事们总会想尽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劝回。欣慰的是,大部分夫妇在冷静之后,都会选择留下那个无辜的小生命。多年以后,当那些健康活泼的孩子伴着他们的父母与我邂逅,脸上洋溢的感激与幸福,总会让我心头泛起阵阵温暖,也更坚信当初“多费口舌”的价值——那是“不流之恩”,更是生命之恩。
人生如旅,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总会在年少轻狂时,犯下一些自以为“无所谓”的错误。而当下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更是令我这位“老派”医者忧心忡忡。“不婚不育”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标榜独立与自由的符号,大行其道。更有甚者,一旦意外怀孕,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惊喜与迎接,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手术终止妊娠,视生命的种子如草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唏嘘的悖论:一方面,我国人工流产的数字依然居高不下,年轻的身体在一次次轻率的手术中备受摧残;另一方面,不孕不育的大军却日益壮大,许多家庭为求一子而辗转奔波,尝尽辛酸。这鲜明的对比,像一记记重锤,敲打着医疗界,也敲打着整个社会。
世事往往如此吊诡。与年轻一代对生育的淡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步入中年的女性,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猛然意识到生命延续的可贵与家庭圆满的重要。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四十多岁的高龄孕产妇,她们不畏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重重高危因素,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只为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无疑使得当下产科的风险进一步增高,陷入了“生的少之又少,生的险之又险”的困境。
古人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在生育这件事上,显得尤为贴切。年轻的女性朋友们,你们拥有着最蓬勃的生命力,也拥有着最珍贵的生育机会,请务必珍惜自己的身体,珍视那份上天赋予的独特礼物。切勿因一时的懵懂、冲动或所谓的“自由”,而亲手扼杀了希望,等到年华老去,卵巢功能衰退,再想孕育生命,恐怕只能徒留终生的遗憾与悔恨。
面对眼前这位追悔莫及的患者,我觉得还是不该轻言放弃。我建议道:“你今年三十七八岁,虽错过了自然受孕的机会,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快,并非完全没有希望。你可以考虑到生殖中心咨询,尝试试管婴儿技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努力一把,至少将来不会再有‘如果当初’的遗憾。”
未曾想,这番话竟如一缕阳光,驱散了她眉宇间的阴霾。她黯淡的眼神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欣然点头同意,表示愿意先调理好身体,再为这最后的希望奋力一搏。
目送她离去的背影,我在心中默默祈祷。愿医学的昌明能助她一臂之力,愿她曾经的伤痛能化为今日的坚韧,愿她最终能圆一个迟到的母亲梦,让那段因冲动而起的往事,最终能得到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救赎。也愿她的故事,能警醒更多年轻的心灵,善待生命,珍视当下,莫让“空折枝”的叹息,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在自己的生命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