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88条

中医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15 小时前 · IP 湖北湖北
105 浏览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img

第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汗家重发汗,必恍愧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乱,舍空则神纷散也。阴,宗筋也。疼,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喻嘉言《尚论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更发其汗,则心脏之血伤,而心神恍惚,小肠之腑血亦伤,而便已阴疼。禹余粮丸原方阙。然生心血,通水道,可意会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

夫汗家则虚其水谷之精矣,中焦之津液入心化赤而为血,下挟膀胱而运行于肤表。水谷之津液虚而重发其汗,则上动心主之血液而恍惚心乱矣,下动膀胱之所藏则小便已而阴疼矣。禹余粮生于山泽中,秉水土之专精,得土气则谷精自生,得水气则阴疼自止,此方失传,或有配合。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注】五脏化五液,在心为汗。汗家重发汗,则心主之神无所依,而恍惚心乱矣;肾开窍于二阴,大小便也,心主之神气虚,则不能下交于阴而肾气孤,津液泄,故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余粮有二种,生山谷者为太一余粮,生池泽者为禹余粮,又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禹余粮,粉即粮之余,故名曰余粮。生于山谷者,得土之精。生于水泽者,得水之精,水精足,则阴疼自止。全方失传,其配合不可考矣,善学者以意会之可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五液在心为汗,心液亡者,心阳无附,则恍惚心乱。心虚生热,下流所合,则小便已阴疼。禹余粮丸方缺。常器之云:只禹余粮一味,火煅服亦可。按:禹余粮,体重可以去怯,甘寒可以除热,又性涩,主下焦前后诸病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家,平素多汗人也。心液大脱,故恍惚心乱,甚于心下悸矣。心虚于上,则肾衰于下,故阴疼。余粮,土之精气所融结,用以固脱而镇怯,故为丸以治之。

吴谦《医宗金鉴》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按】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注】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阴茎疼也。

【集注】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注】平素患汗病之人,名曰汗家。心主血,汗为心液,患此病之人,其心虚血少可知。

若重发其汗,则心主之神气无所依,必恍惚心乱,且心主之神气虚不能下交于肾,而肾气亦孤,故小便已,而前阴溺管之中亦疼,与禹余粮丸。

愚按:本方失传,王日休补方用禹余粮、赤石脂、生梓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早暮各一服。然亦不过利水之品,毫无深义。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本条无“不可发汗”四字,汗家非不可发汗,果发汗如法,则无妨复发其汗,或先其时发汗,或更发其汗。上文病常自汗出两条,半日许复烦一条,分明以本非发汗之桂枝,代行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不可发汗便不汗,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可更发汗则仅得小汗,桂枝二麻黄一汤汗出必解非解在发汗,葛根芩连之有葛,麻杏甘石之有麻,且以汗药治出汗。本论无一方犯汗禁,即不禁汗亦非违法以取汗,桂枝尤妙在先收回汗出,而后取微似有汗。且自须臾至周时,服至二三剂而不汗。长沙方特冠桂枝者,以其神通处不在乎汗不汗也。何物汗剂,竟重发汗耶,得毋大发汗之谓耶?非也。正惟重发汗必不得大汗,以其走窜药深入重地,若悉索大汗然也。汗家纵非爱借其已成之汗,最可惜是未成之汗。医者亦知有条不紊之汗何自来乎?汗者心之液也,血神所司,融化入脉以贯彻阴阳,于是有太阳之自汗。其生于谷之汗,则散精者脾,输精者肺,是又毛脉合水谷之精,涵接太阳之自汗。俟营卫再接之汗源源而来,毛脉则其应如响,于是有却邪之汗,更有留而未尽之汗。汗家度亦悍气不容于腠理,乃营卫不和之汗耳。奈何取汗而重入藏神之舍,神不守舍必恍惚,血神转若迷惑其君主,因恍惚而心乱,心液不治可知。特不书汗出,心无遁情而汗有遁情矣。征诸小便,便而曰已,小便似未毕,已而阴疼,是仍有小便在,必小便之中,有水且有谷在,津液不尽送之出,更难远之入,通而复塞故疼。皆由水谷未受气于散精之脾,突为汗药所穷追,遂乱落其精于州都之地。小便几如粟状之淋,此岂能曰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乎哉?与禹余粮丸,合赤石脂化汤为丸,煮丸成汤,丸合水谷之精,代脾气以散之,作汤服则还诸脾者复听命于脾。二物皆培土气,一味约前部,为消水地步,一味约后部,为消谷地步。不并提石脂者,本证注重在前部也,丸方阙如,注家又礼失而求诸野矣,无丸有方在,连上五条,何一非教人从无方处悟方乎?恍惚心乱作何治,汗药过去,则心神自复,难坐视者阴疼耳。痞证何以后阴不疼耶?彼方不治痞之治痞,犹乎本丸不治疼之治疼。明夫此,可与言汗不出之桂枝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大承气汤。(此条订正。)

汗家非中风有汗之证。中风之证,当云风家;汗家云者,以阳明多汗言之也。阳明有余之证,复发汗以劫胃中之液,则胃中燥气上薄于脑,而心神为之不宁。按:人之思索事理,必仰其首,或至出神而呼之不应,心神有所专注,凝定而不散也。若胃中燥热上薄,则心神所寄欲静,而不得于是,恍惚心乱,遂发谵语。则论中“恍惚心乱”四字,直以谵语当之,所谓胃中水竭,必发谵语也。后文又云“小便已,阴疼”,盖汗后,重发汗必大肠燥实,燥气熏灼于前阴,故小便短赤而阴疼,此为大承气的证,予亲验者屡矣。后文“宜禹余粮丸”五字,实为下利证脱文,与本篇利在下焦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同例,不知者误移于此。药为止涩之药,喻嘉言常用之以治下利。历来注家,强作解人,不可从。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成无己云: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钱璜云:恍惚者,心神摇荡,而不能自持。心乱者,神虚意乱,而不能自主也。阴疼者,气弱不利,而茎中涩痛也。

程应旄云: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自致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其为养心血,和津液,不急于利小便,可意会也。

丹波元简云:按:禹余粮丸,原方阙,仍有数说,未知孰是,今备录下。《金鉴》云:按禹余粮丸,为涩利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汪氏云:《补亡论》常器之云:禹余粮一味,火煅,散服,亦可。郭白云云:用禹余粮,不用石,石乃壳也。余以其言未必尽合仲景原方之义,今姑存之。魏氏云:愚臆度之,即赤石脂禹余粮汤耳。意在收涩小便,以养心气,镇安心神之义,如理中汤,可以制丸也。周氏载王日休补禹余粮丸方:用禹余粮、赤石脂、生梓白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捣筛,蜜丸如弹丸大,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早暮各一服。张氏亦引王氏:四味各等分,丸如弹子大,水煮,日二服。蔡正言《苏生的镜》补足禹余粮丸:禹余粮一两,龙骨八钱,牡蛎五钱,铅丹六钱,茯苓六钱,人参五钱。上六味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大,空心麻沸汤送下。朱砂收敛而镇惊,茯苓行水以利小便,加人参以养心血。

铁樵按:禹余粮丸,各家虽有补方,无充分理由,实不足为训。从《金鉴》说,则本条显有伪脱讹误,阙疑为是。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巳,阴痛,与禹余粮丸。(康平本此条与上亡血家条,合为一条,低一格写。)

成无已曰: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痛。

陈修园曰:平素患汗病之人,名以汗家。心主血,汗为心液,患此病者,其心虚血少可知。若重发其汗,则心主之神气无所依,必恍惚心乱,且心主之神气虚,不能下交于肾,而肾气亦孤,故小便已。而前阴溺管之中亦痛,与禹余粮丸。

唐容川曰:心肾不交之病多矣,何以独见阴痛之证。陈注以阴痛是心之神气不交肾,而肾气亦孤,于理似精,而于证实不相合,不知前阴溺管,是膀胱下窍。膀胱有津液以润此窍,则小便利,而溺管不痛。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出字,是言化气为津液,下出以润溺管,上出以充皮毛。汗家之津液,既从皮毛发泄,又重发其汗,则津液尽从皮毛外出。而下行之津液反竭,是以溺管枯涩而小便痛也。其恍惚心乱者,亦不是心虚血少,盖心烦是血虚,心悸是阳虚,心乱是阳气飞越,此与以迫劫亡阳必惊狂同义。修园于汗原委未达,不知心火下交于水;乃化气为津为汗,是以汗太多,则心阳外泄也。读者须细考之。.

禹余粮丸方(缺)

丹波元筒曰:按禹余粮丸方,阙。仍有数说,未知孰是,今备录左。

金鉴云:按禹余粮丸,为濇利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五字,衍文也。汪氏云:补亡论,常器之云,禹余粮一味,火煅,散服亦可。郭白云云:用禹余粮,不用石,石乃壳也。愚以其言;,未必尽合仲景原方之义,今姑存之。魏氏云:愚臆度之,亦赤石脂禹余粮汤耳,意在收濇小便,以养心气。镇安心神之义,如理中汤可以制丸也。周氏载王日休补禹余粮丸方,用禹余粮,赤石脂。生梓白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捣筛,蜜丸如弹丸大,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早暮各一服。张氏亦引王氏四味。各等分。丸如弹子大,水煮,日二服。蔡正言甦生的镜,补足禹余粮丸。禹余粮一两,龙骨八钱。牡蛎五钱,铅丹六钱,茯苓六钱,人参五钱,上六味,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大,空心麻沸汤送下。朱砂收敛而镇惊,茯苓行水以利小便,加人参以养心血。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方

(方佚)

“汗家”,就是平时出汗的人,老是盗汗,身上老喜出汗。不是一般人有点汗,得感冒就不能发汗了。不是的,所谓汗家,就是久久体虚出汗的人。你再发其汗,那么夺汗者亡血,血不足以养心,所以“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这都是组织枯燥的表现。“与禹余粮丸”,这个恐怕是衍文。这个方剂根本也没有。

你看这几段都没有说怎么治疗,(只)是发汗禁忌,举一种证候不要发汗而已,不是讲治疗。那么这儿他特别提出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没有,可能是一个错误,这句话不应该有,根据前后的行文,有方剂则都要有,单独这条搁个禹余粮丸,没意思。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句释】“汗家”,指容易出汗的人。“恍惚心乱”,钱潢云:“恍惚者,心神摇荡,而不能自持,心乱者,神虚意乱,而不得自主也”,为阴虚阳越的现象。“小便已阴疼”,即小便后尿道口作痛,由于气弱不利的缘故。

【串解】成无己云:“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其实,即是脱水亡阳,心力不支的征候。

【语译】平素惯爱出汗的人,再使用大量发汗剂,过分脱水的结果,轻则小便后尿道作痛,重则心脏不能支持,而出现心虚烦乱等险象。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解析】本条论述平素多汗者不可发汗。

“汗家”,指经常出汗不断的人。由于汗乃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故汗家多有津气阴阳不足之证。又心主血,而主神志,血足则神旺,心神方能任物。且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故重发“汗家”之汗,必更伤心之气血。心失所养,则神虚不能任物,以致神识恍惚,心乱不能自主,“恍惚”为不明之貌,亦即指神识若明若暗,不甚清楚。“小便已,阴疼”,指小便后尿道疼痛。此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阴血虚,必然影响小肠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故小便已阴疼。治用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原方失传。《甦生的镜》补一方可供参考。其方组成如下:禹余粮、龙骨、牡蛎、铅丹、茯苓、人参,共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大,每服3~6克。

倪海厦《伤寒论》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方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此条意味着本阳明有余之人,平时就是多汗之人,遇到这类人时,使用发汗药物,就等于是汗上加汗,重发汗后,血中水不足。

是心神无所依,就出现恍惚心乱,更且胃中津液必竭,燥气上升,大肠传热于膀胱,造成小便短赤,因而阴疼。此段言与禹余粮丸,方已失传,后有王日休补曰:用禹余粮,赤石脂各三两,赤小豆半升,为末,制丸。其实临床上用人参、甘草、生姜、红枣把津液补回来就可以了。

此条就是遇到很容易出汗的人时,又必须使用发汗药时,可以仿照桂枝汤法,在服完汤药后,喝点稀饭以助发汗就可以,不需要使用大剂的发汗药,以免伤到正常人的津液。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63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88条条文·禹余粮丸)

那么《伤寒论》讲到今天,大家大概都已经知道,我们所学习的《伤寒论》是《宋版伤寒论》,那么由于年代的久远,《伤寒论》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不免会有一些错简或者错误,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第88条条文,有些医家就怀疑这条条文里面有错简,那么甚至有人怀疑这条条文有错误。

而且呢,即便是没有错简和错误,禹余粮丸这个方子根本就没有,是一个缺失的方子。正因为这个方子没有,就有更多人怀疑这个禹余粮丸是不存在的,所以1800年来争论不休。而我开篇,为什么用女娲补天来开始今天的讲课呢?那是因为我今天想用毕生之所学,将今天的第88条条文呐,禹余粮丸补起来,像女娲补天一样把这个方子给补起来。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这个是《宋版伤寒论》的第88条原文,那么有人怀疑禹余粮丸不存在,他是这么分析的啊,他说从第83条开始啊,一直到89条,讲的都是不可发汗,但是没有一条给出了方药。只有第88条他给出了方药,是禹余粮丸,而且还没有方剂的组成,所以有人认为这个禹余粮丸是衍文,根本就是多出来的,应该不存在,这个禹余粮丸应该不要。

那么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啊,但是如果说这个禹余粮丸,它不符合从第83条到第89条的这么一个规律的话,那么第83条是不是也不符合呢?

大家看第83条说: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后面就没了。但是从第84条一直到第89条,他都会写,发汗之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唯独83条没写。那是不是83条有缺文呢?缺了一几个字,或者缺了一部分呢?

你比如说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那发汗之后他会出现了,后果是便血。第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它产生的后果是会出现痉病。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那么它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产生结果更多。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而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而唯独我们第88条,唯独88条有方子,也唯独第83条他没有发汗之后出现的误治现象和误治的一些疾病,没有。所以说83条如果你不把它当特例来对待的话,那88条你也不要把它当特例对待,是不是?只有88条写了方药,也只有83条没有写汗出之后的结果。

这个《医宗金鉴》吴谦等人说: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这五个字,衍文也。他之所以推导出禹余粮丸,这五个字是多余的,他的意思就是禹余粮是涩痢之药,而这条条文跟涩痢没有关系,所以他认为这是衍文。

胡希恕胡老,他说: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根本就没有,你看这几段都没有说怎么治疗啊,是发汗的禁忌,举一种证候,不要发汗而已,不是一个治疗。那么这个他特殊提出了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没有啊,可能是一个错误,这句话不应该有,根据前后的行文都没有。单独这条搁个禹余粮丸,没意思。

那么这个禹余粮丸究竟是不是没意思?是不是真的是个衍文?我们将第88条条文进行仔细的剖析,在以经解经之后,我们看一下这个禹余粮丸究竟是不是衍文,如果不是衍文,它究竟是个什么成分?

我们看一下啊。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意思就是说,平时爱出汗的人,如果感受了表证,这个时候呢,用了发大汗的方法,或者是说再一次发汗,反复发汗的方法来误治,结果就会导致恍惚心乱,小便以后呢,尿道疼痛,这种情况用禹余粮来治疗。

《宋版伤寒论》呢,没有给出禹余粮丸的具体组成成分,但是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他给出了禹余粮丸的成分。它的成分呢,在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他是这么说的。他说禹余粮丸是禹余粮,人参、茯苓、附子、干姜、五味子。

那么它这个成分,那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里的禹余粮丸,其实际上是茯苓四逆汤,去掉了甘草,加了禹余粮和五味子而成。而茯苓四逆汤,我们在第69条早就学过了,它是发汗后又误下出现的阴阳两虚的重证,用茯苓四逆汤。而桂林古本它用茯苓四逆汤,去掉甘草加五味子,然后呢,再以禹余粮丸为君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桂林古本的禹余粮丸其实是以禹余粮为君药的茯苓四逆汤。

就是用禹余粮加五味子加茯苓四逆汤,所以我们这样推导的话,就会发现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所描述的禹余粮丸应该是这个证,以方测证的话,应该是茯苓四逆汤来治疗阴阳两虚的比较重的证,用五味子来补五脏,敛汗;用禹余粮来收敛。但是禹余粮这味药,它作为一个收敛的药啊,它主要是治疗前后二阴的血证,或者是久泻久利、带下的脱证。也就是说,它可以固脱、止血。固脱这个脱是指下利拉肚子,或者白带过多,或者是前阴、或者后阴出血,用余粮丸来止血固涩。禹余粮不具备直接止汗的作用,因此禹余粮丸绝对不是来止汗的。

那么有很多医家认为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是明清以后的医家之伪作。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根本就不是这个张仲景的原文,而是后世医家通过自己的想法,补充了一些《伤寒论》里面没有的东西,然后呢,就说这本书是他们家祖传好多代的另一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

那么我们不管这个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究竟他是真是伪,那么他给出的一些东西呢,至少可以给我们以启发,那么桂林古本它里面的内容是不完全,其他《伤寒论》没有的,他有的是否是完全杜撰,我们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是根据刘渡舟刘老认为他认为这个《伤寒杂病论》是后人之伪作。

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的真假,但是呢,我们通过这个禹余粮丸以方测证,或者我们通过这88条的剖析,我们再来看他这个禹余粮丸是否合理。

我们先看第88条原文。他说:汗家,重发汗,或者说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这里呢,他这个汗家,关于这个流汗呐,我们找到了一条条文,也就是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第20条条文。

他说,第2条条文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也就是说桂枝加附子汤可以治疗什么?漏汗。而漏汗会出现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已经说明了他的一个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另外一个说小便难,就是没有多余的这个津液,所以导致小便困难。因为发汗多嘛,漏汗嘛。

那么我们第88条呢,它也会出现这个情况,但是它出现的是小便已阴疼。第20条说的是小便难。那么从小便难到小便以阴疼呢,它又加重了一点,因为小便难是指发汗太多,体内津液损伤,那么没有那么多水分呢,所以小便就少,而且艰难。那么这88条呢,他应该比第20条条文所说的更加要严重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小便难,那他小便难,就是小便不多,尿了之后,他已经出现了尿道痛。第20条,还没有说阴疼吧,没有尿到痛吧,(现在)他已经尿到痛了,说明什么?说明他伤津液伤的更甚,伤的更厉害,伤到不仅小便少,而且尿了之后小便还疼,说明这个地方津液亏少,到一定程度已经超过了第20条的小便难。那么他既然小便少到了这个程度,津液亏到这个程度,尿道出现了疼痛,干裂了,尿道没水分,干了,就这么意思。

我们接着往下看,那么汗家即便是得了表证,得了太阳病,也不能发汗,因为你必须要顾及到他的虚证嘛,你要把他的失去的汗补一点,补阴液啊,汗多会亡阳。亡阳就是丢失阳气啊,并不是指亡阳证啊,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啊。那失去了阳之后还要补阳,所以呢,应该可以先用第20条条文的桂枝加附子汤,将津液补一部分,将汗培补一部分,相当于失去的汗,培补一份津液。所以呢,我们先用桂枝加附子汤,可以给他止个汗,还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阴阳两补一下,补起来之后再来治表证,这个才对。

但是第88条他没有这么做,他是直接发汗,那么太阳本虚,你再这么一发汗,那么太阳就更虚了,那么太阳又与少阴相表里,所以呢,你这个发汗之后,它就可以直接升级到少阴了,因为太阳本身就虚,经不起他这么一发,于是乎呢,它干脆就直接到它的这个里边去了,上到了少阴。于是乎呢,就出现了什么呢?少阴虚寒,少阴阳虚。

那么如果是发大汗出现少阴阳虚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看看第354条原文,他说,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说明了什么?说明呢,发大汗,如果伤及到少阴,导致少阴阳虚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下利而厥冷,用四逆汤来治疗。

因此啊,我们接着往下解读,越解读越接近真相,这个禹余粮丸的真相马上就要出来。

既然大汗之后可以出现下利而厥冷的少阴病,用四逆汤来治疗,而88条汗家,重发汗,那么他肯定会伤及到肾阳,也就是导致少阴阳虚,那么出现厥冷和下利的情况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因为我们第354条文说得很清楚,下利而厥冷,大汗若下,利而厥冷,四逆汤主之。

那么,我为什么说汗家,重发汗,它直接可以透过太阳伤及少阴呢?当然有原文做支撑喽,我们请看第69条原文。第69条他说: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条条文,我在前面讲课的过程当中非常重点,而且非常详细的解读过。第69条是接着第68条说的是在芍药甘草附子汤阴阳两虚的基础之上,又误用了下法而出现的阴阳两虚重证,用的是茯苓四逆汤。

而且这个阴阳两虚伤及到了这个少阴肾,所以茯苓四逆汤里才有这个四逆汤的成分,用茯苓、人参来补阴阳,补气血,用四逆汤来补少阴阳虚,这个茯苓四逆汤,我已经解读的非常清楚啊。如果不清楚的请回过头去听茯苓四逆汤的第69条条文。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茯苓四逆汤了,我只是回复复习一下,回忆一下这个茯苓四逆汤是阴阳两虚啊,气血两虚,而且以肾阳虚为主的这么一个证型。

那么这个方面呢,我们从汗家得了太阳病,本不应该直接发汗,但是误用了发大汗的方法,是误治太阳这个发汗的方法,直接透过太阳伤及少阴的这么一个情况,我们这个是从伤及少阴的角度去分析的。

我们再看汗家。汗家是长期流汗,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剖析一下,长期流汗本身就体虚,你再发汗,而且是多次发汗,或者是发大汗,就会导致体更虚。而汗为心液,发了这么多汗,你再发汗,流了这么多汗再发汗,那么心液就会失去的更多。心液失去更多,那么心阳也必虚,比方说我们这个第64条条文。他说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个是说什么?是发汗太多而引发的心阳虚,因此啊,汗家重发汗,他肯定会出现心阳虚。

而发汗发后,汗为心液,又汗血同源,因此他也会心血不足,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我们刚才说了他又有心阳虚,心阳虚呢又心无所主,又有血不养心,又有心无所主,那么这就是心阴阳两虚了,那么必定会出现什么?恍惚心乱,这是从心的方面解读的啊。

有医家说心阴不足,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阴不足呢,阴虚有火,下注小肠,小肠生热,就可以出现小便涩痛,淋沥不尽,也就是小便会难,会阴痛,那么有点类似于后世医家的导赤散,用生地、木通、甘草。心火下注小肠,出现这么个情况。那么这种解读呢?我也不完全反对啊,这个刘渡舟刘老就这么解读的说,心与小肠相表里,他用心与小肠相表里,来将恍惚心乱和小便已阴疼联系在一起看的。

那么,其实这个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这个情况,他可能也受到了导赤散的启发,不过我个人认为发汗太过导致津亏,以及这个少阴阳虚,可能会出现下利,就是拉肚子。又拉肚子,发汗又太多,那么津就更亏,津液亏到这个程度,那么尿道的水分肯定会少。那么它就会出现小便少,阴疼,甚至会什么?会尿血。因为没有水分,它(尿)出来了,那么它太干裂了,那么它有可能会出现尿血的情况。

那么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么解读呢?从脏腑的角度来讲,从表里的解读来讲,似乎是没太大问题。但是我觉得他之所以小便已阴疼啊,应该与大量流失汗液和津液有很大关联,就和第20条的漏汗一样,所以说如果强行将心与小肠相表里,去解读小便已阴疼的话,因为这一条必定还是以阳虚为主嘛,因为我们通过茯苓四逆汤证,通过漏汗证啊,这是个桂枝加附子汤证,通过这个桂枝甘草汤证,通过这个四逆汤证。

这么多的条文来佐证,第88条一定是以阳虚为主的,证候既然是以阳虚为主的证候的话,那么心经火热下注小肠,由阴虚而产生的这个火的话,恐怕这个成立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阴虚心经火热下移,而是以一个阳虚为主的,阴虚为辅的这么一种情况,所以刘渡舟刘老的心与小肠相表里来解读,可能会有一些牵强啊,应该还是从津液的角度去分析会更合理一些。

那么,既然这一条已经出现了小便已阴疼,这种严重的表现,因此我个人认为茯苓四逆汤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他养阴的成分不够,养阴生津的成分不够,所以我对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禹余粮丸,我个人认为它这个成分不够,至少是对于养阴不够,养阴生津这方面是不够的。

因为啊,这一条条文,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他应该是心肾阴阳两虚,而且是以阳虚为主,阴虚也很厉害,就是津液不足很厉害的这么一种情况,虽然茯苓四逆汤满足了气血两补和补阳,那么对于小便已阴疼的这么严重的伤津,他用一点人参和茯苓是不够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剂应该,这个要补充一点,补充什么呢?现在我把我补充的方子念一遍给大家听,我们现在尚且称他为张胜兵禹余粮丸,它的成分应该是,禹余粮、附子、干姜、甘草、人参、茯苓、五味子、干地黄、阿胶。也就是说,我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禹余粮丸的基础上,把甘草给它加上,也就是茯苓四逆汤的甘草不应该去啊,甘草给加上,然后呢,再加干地黄和阿胶,干地黄现在是用生地来替代的啊。

为什么要加干地黄和阿胶?是因为小便已阴疼,他的津液流失太过,我们必须要给他生津。那么生津呢,这里选用干地黄,也就是生地比较好。阿胶呢,又能养阴,而且还能止血。而且我怀疑此条省略了几个字,省略了什么呢?省略或者隐藏:若下利,尿血。

至少省略了这两点信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里面伤及到肾阳,很有可能会出现下利,也就是少阴虚寒下利的四逆汤证。我们刚才已经说了,第354条的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啊,那么,由于在茯苓四逆汤里面的原文也没有说下利,但是他也能治下利。那么第88条,他没有说下利,他也能治下利。隐藏了少阴阳虚,虚寒的这么一种下利和厥冷的情况。所以我们尚且可以从这个方面认为张仲景,在这里省略了伤及少阴之后出现的厥冷下利,因此啊,我认为这个四逆汤的甘草必须得加上。

因为四逆汤在这里可以补少阴阳虚,治疗下利厥冷,很明显,他这个太阳太虚,重发汗肯定可以透过太阳伤少阴,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这个我已经讲啊。

那么他应该省略了尿血。为什么呢?如果没有省略尿血,这个禹余粮是君药,它是站不住脚的。禹余粮它治血证是很厉害的,无论是前阴还是后阴,还是崩漏,无论便血、尿血、崩漏等等,它都能止血,也能够治疗久泻久利,还能治疗白带过多。我已经说了,所以这个禹余粮丸这里存在呀,一定有血证,这是我个人的推断。所以他小便已阴疼,应该隐含了尿血这一个证候,或者说这个隐藏的现象。

那么有的人可能就要说了,说尿血,张仲景为什么不直说呢?就在这里说个小便已阴疼让我们推吗?是的,我个人认为的确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纵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到这个便血的地方有好几处,但是大部分都指大便便血,那么指小便尿血的,整个《伤寒论》只有两条,一条是84条,一条是293条。

第293条,他说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是唯一一次《伤寒论》里面提到的便血是指尿血。热在膀胱啊,而且他还没有给出方剂。那么我们通过分析呢,可以得出,如果第239条,它的这个热在膀胱是水热互结的话,是可以用猪苓汤的,如果是阴虚火旺,是可以用黄连阿胶汤的,如果是热盛蓄血,那可以用桃核承气汤。

因此猪苓汤、黄连阿胶汤、桃核承气汤它们是可以治疗尿血的,但是在猪苓汤、黄连阿胶汤、桃核承气汤,它里面的条文从来没有说过有便血或者尿血的字样。为什么呢?因为它被隐藏了,张仲景来治疗尿血,他是用便血来说的,他从来不用尿血来说啊,而且他在《金匮要略》里面呢,提到的这个下血也是指肠道下血和痔疮下血,也没有提过尿血。

那么第84条的淋家我们已经讲过了,那是泌尿系结石的急性发作期,如果你再发汗的话,他可能会尿血,也就是就出现了(字)这么少的条文,而且一个方药也没有。所以呀,张仲景很有可能在对于尿血方面,他隐藏了,因此第88条小便已阴疼隐藏了尿血,是很有可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你看张仲景呢,他这个用禹余粮,赤石脂,灶心土。因为这几个药是《神农本草经》都有的药,所以张仲景用了禹余粮,赤石脂,灶心土都用过,而且禹余粮还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第159条。

第159条他说,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个地方他用赤石脂和禹余粮来干什么,是治疗下利不止来固脱的,治疗滑脱不禁,来治疗拉肚子的,所以这个禹余粮可以固脱。

但是这一个88条里面的禹余粮丸,即便是他有少阴阳虚下利这个证的话,四逆汤就可以解决,那么禹余粮在这里呢,来治疗下利,只是辅助四逆汤而已,它不是主要的,因此禹余粮在这里肯定还有其他作用,那就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止血,所以我们推断他的阴疼肯定有血证,不然地话,他为何以禹余粮为君药呢?

我们看一下金匮要略里面的黄土汤,它是用灶心土,附子、白术、干地黄、阿胶、黄芩、甘草来治疗脾阳虚虚寒的这种便血,它应该是属于太阴虚寒,就是黄土汤,也就是它主要来止血的是灶心土,也就是伏龙肝。

在《伤寒论》第306条里面,他又给了桃花汤。桃花汤是赤石脂、干姜和粳米,它是治疗少阴病大便脓血,少阴虚寒证的。

所以呀,他用赤石脂、灶心土都去止血了,禹余粮他一定会拿来止血的,因为禹余粮、灶心土、赤石脂它们都是差不多,在性质上啊。灶心土说白了就是泥巴,就是土啊,只不过呢,他所在的地方是在古时候啊,古代我们做饭的都是土灶,那么在灶心里面呢,被烧的那一部分叫灶心土,而赤石脂它是一种泥巴,是一种红色的,也是一种土,它可以止泻止血,和灶心土一样都能止。而禹余粮呢,它就比灶心土和赤石脂稍微硬一些,它是一种矿物质啊。

那么为什么叫禹余粮?有一个传说,说这跟大禹有关。什么有关呢?因为禹余粮这味药,它能够治滑脱,治疗水泻样便,说明它固摄能力强,像大禹一样能够治水,所以它有一个大禹的禹啊。

而孙思邈在《千金方》里面呢,他给出了赤石脂禹余粮汤,这个名字跟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赤石脂禹余粮汤是一样的啊,只不过成分不同,它是禹余粮、赤石脂、灶心土,也就是伏龙肝,乌贼骨、牡蛎、桂心。他治什么?治疗崩漏,月经过多,小肚子痛,不能生育,他还是来止血的。

那么有人就问,说我在禹余粮丸里面加这个干地黄和阿胶,是不是受黄土汤的启发呀?不错,的确是这样,但是还说漏了一个。我还受到了炙甘草汤和猪苓汤的启发,因为炙甘草汤,177条炙甘草汤是治疗什么?心动悸,脉结代啊,这个炙甘草汤主之。它是用来治疗心阴阳两虚,那么这个肝地黄和阿胶它能养心阴,他能养阴。而我们88条本来就是汗家,又重发汗,当然心阴阳虚啊,所以这个干地黄和阿胶当然可以来用来养阴呐。

可以用干地黄、阿胶来养阴生津,那无独有偶,《伤寒论》的炙甘草汤有干地黄、阿胶。黄土汤,里面也有干地黄、阿胶。那么,说明干地黄、阿胶,它们养阴生津的作用强,而且阿胶还有止血的作用。阿胶止血的作用在哪里呀?我们请看223条和319条的猪苓汤。治下焦阴虚水热互结,尿痛或者尿血的可以用什么?猪苓汤。而猪苓汤呢,里面就有阿胶,所以阿胶既能养阴,还能止血。

另外《金匮要略》里面还有温经汤,千古妇科第一方,温经汤里面也有阿胶,温经汤也可以治疗崩漏,月经不调或者不孕,所以这个阿胶也能止血。因此炙甘草汤也好,猪苓汤也好,温经汤也好,黄土汤也好,他们都有阿胶,都能止血养阴。那么第88条,阴虚到这个程度,津亏到这个程度,小便已阴疼,甚至尿道疼要流血,那么难道我就不能按照张仲景的本意加阿胶和干地黄吗?干地黄就是生地,我们现在用生地嘛,生地养阴生津,不挺好的吗?

而且后世医家导赤散里面也有生地呀,是吧,生地、木通、甘草,它来治疗心经火热下注小肠引起的小便疼,甚至小便尿血,所以生地是肯定要用的嘛。阿胶也肯定要用嘛,所以我就把生地、阿胶加进去嘛。茯苓四逆汤里面它没有了甘草,所以我把甘草也加上,把四逆汤的成分加上去,来治疗这一个下利嘛,少阴阳虚下利嘛。因此我给的余粮丸给他补起来,就是禹余粮、附子、干姜、甘草、人参、茯苓、五味子、干地黄和阿胶,来治疗心肾阴阳两虚的这一个阴阳两虚津亏的小便尿道痛。以及下利,甚至下利不止啊。

那么这种情况,所以第88条啊,把它补充下来,就是什么呢?就是经常流汗的人啊,得了太阳表证,误用了这个发汗或者是发大汗,或者是反复发汗的方法。导致了什么?心阴阳两虚,而心恍惚,恍惚心乱啊。肾阳虚的下利以及津亏的小便已阴疼,这种情况用禹余粮丸来治疗,而禹余粮丸可以认为是少阴病,因为它里面包含了茯苓四逆汤,还包含了这个干地黄、阿胶。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什么?就可以达到既补心肾之阴阳,又能生津,来把失去的汗补起来。因为津液同源啊,津汗同源,津液和汗液也是同源的,津血同源,汗血同源,它们都是同源的,我们就用干地黄,阿胶啊,以及人参啊。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参是可以益气养阴生津的啊,来把这些阴液补起来,用阿胶配合禹余粮来止血,而禹余粮又可以配合四逆汤来治疗下利不已的滑脱之证。而且五味子呢,它具有敛汗的作用,它可以补五脏的作用啊,那防止它进一步的出汗,也能安五脏。

至于尿血呢,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跟大家总结过啊,尿血后世医家总结了很多,下焦湿热的用小蓟饮子,肾虚火旺的用知柏地黄丸,肾气不固的用无比山药丸,脾不统血的用归脾丸。现在呢,我们再加几个证型,如果是少阴阳虚尿血的话,我们可以用什么?张胜兵所补的禹余粮丸。如果下焦水热互结,可以用猪苓汤啊。如果是这个阴虚火旺,可以用黄连阿胶汤,如果是热盛蓄血,可以用桃核承气汤。是吧?又多加了几个经方的证型进去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是吧。看88条啊,88条隐藏的,省掉了下利和尿血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啊,那么下利有可能没有,也有可能有。不过尿血呢,应该是大概率有。不然的话这个禹余粮如果不止血,在这里又不能固脱,那他在这里就是没有用的。张仲景不可能用禹余粮来治疗一个既没有脱证,又没有血证的这种情况,所以说呢,他大概率是下利和尿血同时存在。那么这个禹余粮,因为它是君药嘛,所以它要固脱,它很有可能是四逆汤下利的一个重证,四逆汤还不一定能搞定,所以用禹余粮来辅助四逆汤,来这个治疗滑脱不禁的下利。那么前面又有阴疼,有小便尿血,而禹余粮又能止血,可以说它是一药多用,一石二鸟。

但是由于发汗太多,又下利,所以津液枯竭,或者说津液伤的很厉害,这个时候呢,这个必须得给他补阴生津,因此我们用了张仲景最喜欢用的,最习惯用的干地黄和阿胶,来给他养阴生津,这样呢,我们就把这一个禹余粮丸的成分合理的补上去了。

伤寒 (23)
多汗症 (9)
血证 (1)
表证 (1)
腹泻 (147)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