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龄女性备孕人数逐渐增多,因胚胎非整倍体风险上升,常面临种植失败、流产等难题,增加助孕治疗难度。本文通过一例41岁女性IVF-ET全过程,探讨其诊疗策略,助力临床实践卵巢刺激优化方案。
病例简析
女性患者,41岁,G2P0。早期自然流产1次,2022年12月孕7周余胎停,胚胎染色体:性染色体单体嵌合体。未避孕未孕1年。现要求 IVF 助孕治疗。
病例概况
• 基本病史
√ 女方,41岁,身高 171 cm,体重60 kg,BMI 20.52 kg/m2。2009年结婚,婚后性生活正常,早期自然流产1次。2022年12月孕7周余胎停,行清宫,胚胎染色体:性染色体单体嵌合体。未避孕未孕1年。
√ 男方,2023年4月精液常规示:精液量 3.5 mL,浓度 7.26x106/mL,前向运动精子 19.1%,前向运动精子总数:4853.3万,正常精子形态率:3%。2024年4月精液常规示:精液量2.9mL,浓度4.49x106/mL,前向运动精子40.1%,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221.4万。
• 入院诊断
√ 女方:1. 继发性不孕症;2. 不良妊娠史
√ 男方:弱精子症
• 基础情况(2024年9月)
√ LH:3.86 IU/L
√ FSH:7.29 IU/L
√ E2:33.25 pg/mL
√ P:0.39 ng/mL
√ AMH:1.36 ng/mL
• 其他情况
√ 体格检查:血压 107 mmHg/76 mmHg,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及,NS(-)。
√ 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毛呈女性分布,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大小正常,质地中,活动度可,无压痛,双附件无压痛,无肿块。
√ 超声(2024年9月):双侧卵巢AFC计数10枚:LOV 6 枚,ROV 4枚。
√ 月经史:平素月经基本规则,5~6天/30天,经量中,色红,无痛经。
√ 婚育史:初婚,G2P0。早期自然流产1次。2022年12月孕7周余胎停,行清宫,胚胎染色体:性染色体单体嵌合体。
• COS方案:
第一周期:拮抗剂方案(2024年5月)
√ Gn起始剂量:重组人促卵泡激素300 IU
√ Gn天数:7 天
√ 拮抗剂:0.25mg,D9-D10
√ 获卵:6 枚
√ 获胚:受精 5 枚,囊胚 2 枚,经检测 1 枚可用。
√ 移植:考虑患者高龄,夫妻双方要求继续积攒胚胎,本周期未移植。
第二周期:拮抗剂方案(2024 年9 月)
√ Gn起始剂量:重组人促卵泡激素300 IU+重组人促黄体激素α 75 IU
√ Gn天数:9 天
√ 拮抗剂:0.125mg,D7-D10
√ 其他:重组人促黄体激素α 75 IU×9天
√ 获卵:9 枚
√ 获胚:受精 7 枚,囊胚 4 枚,经检测 2 枚可用。
√ 移植:2025-2-7移植第一周期囊胚(1枚),未孕;2025-3-6移植第二周期囊胚(2枚)。
√ 妊娠结局:宫内单胎妊娠。2025-03-22 测血HCG:291.2 mIU/ml;2025-03-25 测血HCG:1374.4 mIU/ml;2025-3-27 测 HCG:2683.1 mIU/mL。2025-04-01 行B超示:宫内妊娠 42 天,胚囊大小 8*8*14 mm,内见卵黄囊及点状胚芽,见心管搏动。2025-4-9 行B超示:宫内妊娠 57 天,胚囊大小 18*24*36 mm,内见胚囊,见心管搏动,心率175次/分。
表1 第一周期卵巢刺激过程

表2 第一周期胚胎培养及处理记录

表3 第二周期卵巢刺激过程

表4 第二周期胚胎培养及处理记录

病例小结
治疗回顾
本病例中患者高龄,因“不良妊娠史”遗传门诊建议行PGT-A,遂进行IVF助孕。首次周期采取拮抗剂方案,Gn启动剂量300 IU,应用 7 天,获卵 6 枚,形成 2 枚囊胚,经检测1枚可用。考虑患者高龄,夫妻双方要求继续积攒胚胎。第 2 周期为进一步改善卵子质量及提高囊胚形成率,继续采用拮抗剂方案,Gn启动剂量300 IU联合重组人促黄体激素α 75 IU,应用 9 天,获卵9枚,受精7枚,形成4枚囊胚,经过检测2枚可用。择期分2次移植3枚冻胚,最终确认宫内单胎妊娠。
治疗心得
高龄女性在备孕人群中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该人群胚胎非整倍体发生率增高,导致胚胎种植失败、流产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成为其助孕和辅助生育治疗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本例患者年龄41岁,卵巢储备功能尚可,属于已有研究认为的LH补充的获益人群。从本例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到,添加LH对降低胚胎非整倍体率及改善妊娠结局有益,其处理过程对于此类患者的辅助生殖助孕方案具有参考意义。
专家简介

郝璠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从事辅助生殖技术四余年,擅长不孕症的诊疗,主要从事试管助孕、人工授精、不孕不育及反复种植失败、习惯性流产的诊治工作
近年来主要研究卵巢早衰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子代安全性等
发表SCI及国内期刊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