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41条

发布于 8 小时前 · 浏览 109 · IP 湖北湖北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img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仿,故治亦同。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风寒挟水饮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渴则可知津液不逆,为寒去欲解之征也。寒去欲解,仍用小青龙汤。与上篇脉见单浮用桂枝汤,中篇脉见单浮用麻黄汤同意,大率以轻剂助其欲解之势耳。按:桂枝、麻黄汤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法多,大青龙之变法,不过于麻、桂二汤内施其化裁。或增或去,或饶①或减,其中神化,莫可端倪②。又立小青龙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意,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成大备也。因经叔和之编次,漫无统纪,昌于分篇之际,特以大青龙为纲,于中桂、麻诸法,悉统于青龙项下,拟为龙背、龙腰、龙腹,然后以小青龙尾之,或飞或潜,可弥可伏,用大用小,曲畅无遗,居然仲景通天手眼,驭龙心法矣。更复顾名思义,清其血脉,于青龙尾后,方缀白虎为之对待,俾观者知神用无方,爽然有会,表章之余,聊资启发云。

或问:青龙自为一队,即白虎且剔出另峙其后,然则脉证之纵横,何与青龙事耶?答曰;此等奥义,惟作者知之。伤寒多有忽然自汗,突尔亡阳之候,虽不用青龙之药,蚤已犯青龙之逆者矣。况腹满则阴盛可知,谵语则阳虚可虑,仲景特挈纵、横以名之者,岂无说耶?盖屈蠖③者,龙之所以伏也;纵横者,龙之所以飞也。纵横之脉证不同,刺穴同用期门,期门乃肝术所主,东方青龙之位也。刺其穴者,正所以制龙木而预弥④亡阳之变耳。故一青龙方中,张大其施,则升行而为霖雨;狭小其制,则鼓浪而奔江海;驯其性能,则逾越女婢之卑柔;刺其经穴,则消弭灵幻于寂若。仲景于其奋髯⑤升天,万难把捉之时,尚以真武一法,坐镇北方之水,俾地气不上,天气不下,所谓其雨其雨,杲杲日出⑥ 。龙之既升于天者,且不得不复返于渊,况未及升腾,可驯可抚,顾无法以制伏之耶!此余所为有会于纵、横之义也。倘不其然,匪但无与青龙之事,亦并无与伤寒之事矣!昔有善画龙者⑦,举笔凝思,而青天忽生风雨。吾不知仲景制方之时,其为龙乎,其为仲景乎?必有倏焉⑧雷雨满盈,倏焉密云不雨,倏焉波浪奔腾,倏焉天日开朗,以应其生。心之经纶⑨者神哉!青龙等方,即拟为九天龙经可矣。  

娄东⑩胡卣臣先生,昌所为贤士大夫也。夙苦痰饮为恙,夏月地气上升,痰即内动,设小有外感,膈间痰即不行。两三日瘥后,当膺尚结小痤,无医不询,无方不考,乃至梦寐恳求大士⑪救疗。因尔闻疾思苦,深入三摩地⑫位,荐分治病手眼,今且仁智兼成矣。昌昔谓膀胱之气化大行,地气不升,则天气常朗,其偶受外感,则仲景之小青龙一方,与大士水月光天⑬、大圆镜智⑭无以异也。盖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互为胶漆,其当胸窟宅,适在太阳经位,惟于麻桂方中,倍加半夏、五味,以涤饮而收阴,加干姜、细辛以散结而分邪,合而用之,令药力适在痰邪绾结之处,攻击片时,则无形之感从肌肤出,有形之痰从水道出,顷刻分解无余,而膺胸空旷,不复丛生小痤矣。若泥麻、桂甘温,减去不用,则不成其为龙矣,将恃何物为翻波鼓浪之具乎?  

① 饶:增添

②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③屈蠖:指屈身的尺蠖,比喻委屈不得志,也用来比喻物形屈曲。此处用来比喻龙伏而未飞。

④弥:消除。

⑤奋髯:抖动胡须。此处指龙振长须欲飞天。

⑥其雨其雨,果果日出:语出《诗经·卫风·伯兮》。意思是盼望下雨,偏偏天晴。此处以其雨其雨,比喻肾水凌心;以果果日出,比喻真武汤温阳化水,于此可见仲景之法度周详。

⑦善画龙者∶指梁代画家张僧繇。

⑧倏焉:忽然。

⑨经纶:本义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此处指心的功用。

⑩娄东:今江苏太仓。

⑪ 大士: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⑫ 三摩地:佛教名词。一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意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⑬ 水月光天:佛教用语,即“水中月,镜中像”,比喻世间万物及一切皆是虚幻。

⑭ 大圆镜智:佛教用语,又作大圆鉴智,是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是法相宗所说的四智之一,由转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得。此处用于比喻仲景小青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承上文而言也。咳而微喘,即表不解之意也。病太阳之表阳,故发热。内有水气,故不渴。上文言“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夫肺主皮毛,麻黄中空而利毛窍,喘不必去。又言“渴,去半夏,加栝萎根”,亦有寒去欲解之渴,不在加减之内,故于此复明之。莫氏曰:“小青龙汤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马氏曰:“所谓大青龙者,乃在天之龙,能行云施雨,涣汗其大号;小青龙者,乃潜藏始蛰之龙,主行泄冬令之寒水。即大、小柴胡、承气、陷胸诸方之命名亦属此义。”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夫寒水之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身中运行于肤表,出入于胸膈,亦有气而无形,苟伤于寒,则不能运行出入,停于心下而成有形之水气矣。伤寒心下有水气者,病无形之寒水,化而为有形之水气也;咳而微喘者,水寒伤肺而气上逆也;发热不渴者,病太阳之标,水寒甚而标阳不能胜也。服汤者,承上文服小青龙汤而言也;服已而渴者,寒欲解而水未解,水津不能四布,故渴。仍宜小青龙以散其水气。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内饮外寒,相得不解,气凌于肺,为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如上条之证也。是必以小青龙外解寒邪,内消水饮为主矣。若服汤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饮内行也,故为欲解。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下。

或问水饮之证,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积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积一处,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变也。服小青龙汤已而渴者,乃寒去饮消之常道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①。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之症,喘为或然之症。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咳与喘,皆水气射肺所致。水气上升,是以不渴,服汤已而反渴,水气内散,寒邪亦外散也。此条正欲明服汤后渴者是解候。恐人服止渴药,反滋水气,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服汤即小青龙汤。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唯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转属阳明而成胃实矣。能化胸中之热气而为汗,故名大青龙;能化心下之水气而为汗,故名小青龙。盖大青龙表症多,只烦躁是里症;小青龙里症多,只发热是表症,故有大小发汗之殊耳。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浅深。故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乃内畜之水气。其治水有三法: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是也;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坏症变症虽多,而大法不外是矣。

① 小青龙汤主之:宋本在句未。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按】“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

【注】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集注】成无己曰: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仿,故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且夫寒水之气,太阳所专司,运行于肤表,出入于胸膈,有气而无形。苟人伤于寒,则不能运行出入,停于心下,病无形之寒水,化而为有形之水气,水寒伤肺,而气上逆,则为咳而微喘,病在太阳之标,则现出标阳而发热。然水寒已甚,标阳不能胜之,虽发热而仍不渴,审证既确,而以小青龙汤与服。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欲解,而水犹未解也,仍以小青龙汤主之。再散其水气而愈。

此一节承上节以重申水气之义。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又足太阳带邪入心下矣。看似表已解也,不知犹剩有手太阳病在表也。不书表不解者,恐人未知足太阳有遁形,以为伤寒表不解无消说也。曰心下有水气,邪气、水气环绕足太阳于心下矣。邪逐水则咳,水逐邪则喘,水气尤剧于邪气,故咳而微喘,则不必问其在表之表解不解也,问其在里之表解不解可矣。手太阳浮在表,阳浮故发热,是手太阳有欲解之端倪。假令足太阳与之俱解,必脱去其寒,亦脱离其水,法当渴。盖被水牵之人,须引水导之出也。无如其不渴,表邪固无解意,里水亦无退时,小青龙汤在所必用。且宜有麻黄以打通其喘,不宜易杏仁以降顺其喘也。温服原汤一升为始,可已则暂已,故曰服汤已,非止后服也。不渴固复服,渴者仍复服,勿泥守前方去夏加瓜蒌根也。彼为水落热浮之渴,此为寒去欲解之渴,非限定寒不渴而热则渴也。以其并于阴则寒,无所谓热渴,不同并于阳则热,无所谓寒渴也。然则手太阳将与之俱解耶?发热非汗出而解,表热未去可知。其先解心下之寒者,幸青龙灵于分水之犀,初服则寒邪不敢逞,而退出于皮毛。足太阳遂引饮以自行其灌溉,徐俟水精布而后复回其原状,此又足太阳欲解之用情。故不渴转为渴,移时又不渴矣。小青龙正好随波逐浪以尾追余邪,匪特表解已也。云雨未收,青龙必嘘吸一番,散水气为精气也。彼青龙汤下已而气上冲,冲气低而更咳满者,《金匮》立有五方在,殆穷饮家之变则然,非所论于本证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条订正。

痰饮之源,始于水气。水气之病,则起于伤寒。使寒冱皮毛,早服麻黄汤,一汗之后,表气当从汗孔散出,惟其失时不治,寒水凝冱不出,因与脾脏之湿合并而成饮。水气在胃之上口,胃不能受,则为干呕,为咳,为喘。水气下陷于十二指肠,则为利,为少腹满。水气阻隔,液不上承,则为渴。水合痰涎阻于上膈,则食入而噎。水和痰涎下走输尿管中,黏滞而不得畅行,故小便不利。间或水气上行,冲激肺脏而为微喘与咳,或营气为水邪所郁而生表热。水气上承喉舌,因而不渴,失时不治,即为痰饮。故小青龙汤为《痰饮篇》咳逆倚息之主方。但令太阳水气得温药之助,作汗从毛孔外泄,则心下水邪既尽,津液不能独存,故服汤已而渴者为欲解。但此条为不渴者言之耳,若阳气为水邪隔塞,不得上至咽喉而渴,得小青龙汤温化,必反不渴,以水气作汗外泄,胃中津液以无所阻隔而上承也。说见《金匮》苓甘五味姜辛汤条下。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成云: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钱云:与上文同义。发热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气,故虽发热,亦不渴也。服汤,谓服小青龙汤也。服汤已而渴,则知心下之水气已消,胃中之寒湿已去,但以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上焦之津液尚少,所以反渴也。前以有水气,故发热不渴;今服汤已而渴,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补出前所服之汤,非谓寒去欲解之后,更当以小青龙主之也。此与发烦目瞑衄乃解之后,及不发汗因至衄者,皆以麻黄汤主之之义相同。丹云:汪氏引《补亡论》:“小青龙汤主之”六字,移在“发热不渴”字下。张璐、志聪、《金鉴》皆从其说,不知仲景章法固有如此者,盖未考耳。

尤云:或问水饮之证,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积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积一处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变也。服小青龙汤已而渴者,乃寒去饮消之常道也。

喜云:以上十一章,统论麻黄一类证治。

《伤寒缵论》云: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

《伤寒类方》曰:小青龙汤主之,此倒笔法,即指“服汤已”三字,非谓欲解之后,更服小青龙汤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已下玉函、脉经、千金翼有而字。此下,玉函,千金翼、有为字。康平本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系小字衬注。

金鑑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两解之,服汤汗解也。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躁之渴,非未汗停饮不化之渴,故日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当移之。

钱天来曰:与上文同义。发热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气,故虽发热,亦不渴也。服汤,谓服小青龙汤也。服汤已而渴,则知心下之水气已消,胃中之寒湿已去,但以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上焦之津

液尚少,所以反渴也。前以有水气,故发热不渴。今服汤已而渴,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补出前所服之汤,非谓寒去欲解之后,更当以小青龙汤主之也。此与发烦目瞑。衄乃解之后,及不发因致衄者,皆以麻黄汤主之义相同。

柯韻伯曰: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浅深,故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腧,乃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其治水有三法。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是也。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者引而渴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坏证变证虽多,而大法不外是矣。

丹波元简曰:按汪氏引扑亡论,小青龙汤主之六字,移在发热不渴字下,张璐志聪金鉴皆从其说。不知仲景章法,固有如此者,盖未考耳。

冉雪峰曰:此条是重申上文水气的意义,重心在发热不渴四字,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伤寒初步,当发热,甚则化热,热则耗蚀阴液,当渴。若外伤客邪是风热,化热尤为容易,这是病理生理,与物理化合演变的定义。上大青龙两条,首言中风,次言伤寒。此小青龙两条,只言伤寒,不言中风,是有分寸的。心下有水气,是本条与上条从同。一曰呕曰咳,一曰咳曰喘,亦是本条与上条从同。惟上条臚叙主证,并未提到渴方面,仅于五或有证内,有渴一项。渴不是水气正面应具必具的证象,故本条补出不渴二字,以明昭其义,又推阐到服汤已渴,诠说渴不是病的增进,是病的欲解,以补上条未尽意义。各注多以小青龙主之句,当在不渴下,已现渴,已欲解,似无再服小青龙必要。陈注释为寒去欲解而水犹未解,仍不甚惬。考康平古本不渴下原直接小青龙汤主之,其间并无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十一字,此十一字乃发热不渴句侧面的小字旁注,不知叔和所加,或叔和后所加,本条词旨简朴奥折,解人难索,注此二语,朗然豁然。为此注的,可算抉经之心,为研究伤寒的一个能手。得此则各注纷纷辨论,大可删除。大青龙方制,侧重开表;小青龙方制,侧重通里。表里同是一样重要。人第知加倍麻黄为重剂,而不知麻桂姜辛合用,尤为重剂。大青龙有禁条,小青龙无禁条,但内伤劳损,精竭髓枯,骨蒸阴涸,一团邪火,用之亦为大禁,此当着眼。自三十一条至四十一本条,系辨麻黄汤脉证方治,文气至此告一结束。故坊刻本有将第一条起至此条止,合为第一卷者,本编取材宋本,编次各异,其义理是可以互证互通的。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就说明小青龙汤的应用,主要的症状是不渴。

“伤寒”,就是指没有汗。这类的表证,在太阳病病型上来讲,它是伤寒。

“心下有水气”,就是有水,古人把水也叫水气,《金匮要略》里面讲水肿就搁个“水气病”。水是这样子,津液在仲景的书里常叫作阳气。因为水能化气,所以津液也叫作阳气。后面有,慢慢地讲到那儿再说吧,现在说多了让人更糊涂。

“咳而微喘”。伤寒,心下有水气的病,咳而微喘。伤寒表不解,有外邪,里头再有饮,外邪冲动里饮,就咳逆微喘,这是很常见的病。

“发热不渴”,发热有表证了,里头有水饮则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服汤已就是吃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祛饮,表解了饮祛了,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饮没有了,他感觉胃中干就渴。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效验的表现,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底下注解一句话“此寒去欲解也”,这个“寒”指寒饮,水气去了,这个病要好了。

“小青龙汤主之”,应该在“发热不渴”之后。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不是“吃完药,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龙汤主之。这是一个插句。“服汤已,渴者”,吃完小青龙汤了,这人渴了,这是服药有效之验,“寒气欲解也”,是这么个文章。

前面这几节是由麻黄汤开始,讲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柴胡汤是讲麻黄汤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插了这么一节。他主要讲的是解表剂。由桂枝汤讲到葛根汤,然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都是解表剂。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也是解表。

那么以下就是解表的两个主要方剂——麻黄汤和桂枝汤,主要分析这两个方剂的应用。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已”字下有“而”字。《玉函经》《千金翼方》:“此”字下有“为”字。

【句释】“伤寒”,陆渊雷云“此不待发表表不解,起病即识为小青龙证,然犹冠有伤寒之名,可知古人所谓伤寒,所包者广”,说明这是广义的“伤寒”,而不是太阳伤寒中风的伤寒。“寒去”,即指呼吸道炎症消失,渗出物减少。

【串解】钱潢云:“与上文同义,发热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气,故虽发热,亦不渴也,服汤,谓服小青龙汤也,服汤已而渴,则知心下之水气已消,胃中之寒湿已去,但以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上焦之津液尚少,所以反渴也,前以有水气,故发热不渴,今服汤已而渴,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辨误:小青龙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补出前所服之汤,非谓寒去欲解之后,更当以小青龙汤主之也。”

【语译】患急性呼吸道炎症,咳嗽、喘息、发热这几个症状比较显著时,便可以处小青龙汤方。假如服药后出现口渴,这是呼吸道炎症才消失,唾液腺还没有恢复正常的缘故,而整个病况已经基本好转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析】本条承上条,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小青龙汤主之”应接于“发热不渴”之后,此属倒装句法。“伤寒,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同时也讲了本证的病机。上条所述主证为干呕,发热而咳,本条补述咳而微喘,这正是外寒内饮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上条或见证中有口渴一证,是因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可在原方中去半夏加花粉治之。本条服用小青龙汤后而见渴者,乃是药后寒饮之邪已去,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水气散的征象,故此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此之虽渴,但不甚,可不治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若饮水太多,则有郁遏胃阳,导致水饮复聚之患。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所以小青龙汤证的病人,这时候有发热的现象,但是不会口渴,表示里面水很多,肺里面有积水,水饮很多。小青龙汤用发汗的把水去掉后,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喝了小青龙汤会口渴的,就是水去掉了,常常病人呕吐或有什么病,病人吐掉或发汗发掉,病人开始口渴了,口渴就代表胃气回来了,自己会痊愈,病自已会好。这个观念我们也可以延伸到肾脏病的病人,肾脏病的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药以后,结果会发汗也会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

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上篇。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34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40-41条条文·小青龙汤)

实际上,严格来说,这条条文与第40条条文的内容有所重叠,它主要是对第40条条文的一个补充说明。第41条条文中的“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这句话,是作为一个插入语或倒装句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了解释服用小青龙汤后,原本发热不渴的病人出现了口渴,这表示表寒已经去除,病情即将解除。

因此,我们可以将第41条条文整理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这样的顺序更加符合逻辑。

翻译过来就是:外感伤寒,表证未解,同时伴有水饮内停,病人出现咳嗽、气喘、发热、恶寒、口不渴等症状,此时应使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如果服用小青龙汤后,病人出现了口渴,这表明外寒已去,内饮已化,病情即将好转。

伤寒 (21)
表证 (1)
普通感冒 (74)

最后编辑于 8 小时前 · 浏览 109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