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33条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培干称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合,见答切。
合之为言,相配偶也,轻重齐,多少等,谓之合。盖阳明切近太阳,所以合也。不下利,乃对中篇必自下利而言,两相反之词,所以为彼此互相发明,以见中风伤寒之分别也。呕,大吐也,盖太阳,膀胱也,膀胱主水,阳明,胃也,胃主饮,风邪属阳,阳主气,阳邪协气,泛溢水饮而上涌,得逆则与俱出,此呕之所以为呕,太阳阳明相合而为一家之证也。桂枝葛根,散风而解肌,太阳阳明之的药也;半夏辛温,散气而蠲饮,主除热坚而止呕也。然所谓葛根加者,其葛根汤,得非承上条而言,指桂枝加葛根之葛根与,以其无麻黄,殊为允当也。用者请更参详,不浮沉于谬讹,何如?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原文 二条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别合病主风、主寒之不同也。风者阳也,阳性上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饮而上逆;寒者阴也,阴性下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然上逆则必加半夏入葛根汤,以涤饮止呕;若下利,则但用葛根汤,以解两经之邪,不治利,而利自止耳。葛根汤即第一条桂枝汤加葛根,不用麻黄者是也。
葛根加半夏汤
方见本汤
凡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症也。今之庸医皆曰漏底伤寒,不治,仲景则以前方主之。盖以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阴虚故下利也。以此汤散经中表邪,则阳不实而阴气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惟明者知之,其脉必弦而长。张云: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症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胁痛,耳聋。凡遇两经病症齐见而下利者,合病也。然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仲景不言脉证,只言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以前章所论包含以上之症,即此理也。况各经之症,所见不一,难为定论乎!
按:合病者,三阳合病也。谓二阳经或三阳经同俱受邪,相合而病,故曰合病。此病之不传者也。并病者,亦指三阳而言,并者,催并、督并之谓,前病未解,后病已至,有逼相并之义,此病之传者也。且如太阳,阳明并病一症,若并而未尽,是传未过,尚有表症。仲景所谓太阳症不罢,面色赤,阳气佛郁,在表不得越,烦躁气短是也,犹当汗之,以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谓传过,仲景所谓太阳症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者是也,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是知传则入府,不传则不入府也。所以仲景论太阳、阳明合病,止出三症,加前太阳、阳明并病,则言其有传变如此也。然此皆三阳病耳,与三阴无干。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矣,所以三阴无合病例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不下利但呕者,太阳之气仍欲上腾,故加半夏宣通阳明燥气,以助太阳之开。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加半夏半升。
不下利但呕者,太阳之气仍欲上达而从开也,因其势而开之,故加半夏以宣通逆气。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会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伤寒之邪,在上则为喘满,入里则为下利。两阳合病,邪气盛大,不特充斥于上,抑且浸淫于里,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则必上逆而呕。晰而言之,合病下利者,里气得热而下行也;不下利但呕者,里气得热而上行也。夫邪盛于外而之内者,仍当先治其邪,葛干汤合用桂枝、麻黄而加葛根,所以解经中两阳相合之邪。其不下利而但呕者,则加半夏以下逆气,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则下利似乎合病当然之症。今不下利而呕,又似乎与少阳合病矣。于葛根汤加半夏,兼解少阳半里之邪,便不得为三阳合病。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二两生姜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去沫者,止取其清阳腠理之义也。葛根能佐麻黄而发表,佐桂枝以解肌。不须啜粥者,开其腠理而汗自出,凉其肌肉而汗自止,是凉散以驱风,不必温中以逐邪矣。
桂枝加葛根汤
本方加葛根四两旧本有麻黄者误。
葛根加半夏汤
本方加半夏半升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
〔集注〕成无己曰:邪气外盛,阳不主里,则里气不和。里气下而不上者,但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利,故以葛根汤以散表邪,加半夏以下逆气也。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内,加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方解〕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荣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多属阳明也。二阳表急,非温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歠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歠粥也。
〔集解〕柯琴曰:李杲定为阳明经药,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子未读仲景书耶?要之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
汪琥曰:《外台方议》问曰:经云下利不可发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也?答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太阳病未罢,或有头痛、恶风寒等证,尚在于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身热等证,又自下利,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以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故诸证但发热,兼有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太阳与阳明合病,其机关全在乎下利,而兹不下利而但作呕者,当求其说。
盖太阳主开,阳明主合,今阳明为太阳所逼,本合而反开。开于下则下利,开于上则为呕,即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盖以半夏除结气,以遂其开之之势而利导之也。
此一节承上节言太阳合于阳明,不下利而但呕也。
二节言太阳与阳明合病,重在太阳之开一边,与下章合病用麻黄法不同。小注宜细玩而熟记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即葛根汤原方加半夏半升(洗)。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本条即上条之互文。上条下开而上阖,本条下阖而上开,其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则一也。书不下利,下利则虚其中土。就令余邪逼令其利,阳明必以阖力争也。与其中邪计而下利,宁不下利以耐邪,况乎其并非不大便也。书但呕,不呕则闭其上焦,就令余邪制止其呕,太阳必以开力争也。与其滋流弊而不呕,宁但呕以避邪,况乎其余无别证也。不肯如是而但如是,殆太阳阳明不相谋而适相合者欤。两阳虽自顾之不暇,亦一邪不能胜二正也。不下利与自利之比较,本证似略为坚持。而呕与利之比较,不利不过保存其糟粕,呕则未免牺牲其精华。不曰自呕曰但呕者,但字者字,带有爱物爱人之德音也。然合病之所以有异同者,大都因地气之上下为升沉。合病在上则利在下,合病在下则呕在上。证与病相去如两截,治其证不能遗其病。上条法当舍下而取上,本条法当舍上而取下也。曰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一汤翻作两汤用,葛根汤用至再三矣。妙能开阳明而不阖太阳,脱离太阳而后阖阳明,脱离阳明而后开太阳,合治仍是分治,故上取又能下取也。独是葛根起阴气者也,亦主呕吐也,刚痉气上冲胸者主之。就如奔独之用生葛,亦曰气上冲胸也。但呕非气上乎哉?既有葛根在,似无加夏之必要也。吾谓呕固加夏,不下利更加夏,假令葛根先趋势在下,久之而后上,则毋庸加夏也。夏有夏之作用,诸方中有夏无呕者多矣,有呕无夏者亦多矣,何尝一律如竹叶汤所云,曰呕者加半夏乎?本草经半夏以下气称,非以止呕称也,能下气则气不上,半夏其导焉者也。盖不欲亟起其阴气,特降下其阴气,令下治而上自安者,才是本方真诠也。黄芩汤亦有加夏之例,彼条又降之欲其升,恐黄芩与自利相持。本证降之欲其降,恐葛根与但呕相持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原方加半夏半升,洗。
太阳之气,卫外之阳气也,合营卫二气以为用者也。气之化为水者,汗也,故称太阳寒水。寒水者,里气为表寒所化,与病邪俱去之大转机也。服麻黄汤后,所出之汗多冷,此为明证。设寒水不能外泄为汗,郁于经腧之内,为强为痛,陷于足阳明胃,下泄而为利,上泛而为呕,故必用升提之品将内陷之邪提出,然后太阳寒水乃能从肌腠皮毛外泄而为汗,此葛根汤之作用也。独怪近世庸工,于大热之阳明腑证,往往漫投葛根。夫清阳明之热,自有白虎、承气二方,安用此升提之品乎?元人张洁古妄以为阳明仙药,并言邪未入阳明,不可轻用。不知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二方,果为邪入阳明设乎?抑邪入阳明之后,可更用麻黄、桂枝以发皮毛肌腠之汗乎?李时珍《本草》犹采其说,真所谓大惑不解矣!按:次节自下利,与首节下陷经腧同,故但用葛根汤本方以升提之。三节不下利但呕,为水气上逆,故加生半夏以抑之,仲师所谓更纳半夏以去水是也。所谓同中求异也。又按:太阳、阳明合病,非太阳表证未罢,即见潮热、渴饮、不大便、谵语之谓。以太阳汗液不能畅行于表,反入于里,与太阴之湿并居。水气甚,则由胃入肠而成下利之证;水气不甚,则渗入中脘,胃不能受而成不下利而呕逆之证。不曰太阳与太阴合病,而曰与阳明合病者,一因下利由胃入肠,一因水气入胃,胃不能受而病呕逆,病机皆假道阳明,故谓与阳明合病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玉函》无“太阳”以后六 字,接上条。
成无己云: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去节。《玉函》作 “二两”。成本有“汤泡去黄汁,焙干称”八字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丹波元简云:诸本并作“三两”,是半夏半升, 洗大枣十二枚, 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白,《玉函》作“上”。
汪琥云:愚以既云呕矣,其人胸中能免满逆之证乎?汤中半夏,固宜加矣,而甘草、大枣之甘能不相碍乎?或云,方中止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已有生姜三两,复加半夏半升,于呕家又何碍?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冉雪峰曰:呕吐哕下利,同为肠胃病,故金匮合为一篇。本条的呕,与上条的利,亦同为肠胃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故曰利曰呕,又同为阳明病。上条的合病,在自利显出。此条的合病,在但呕显出。利呕固不是阳明主证,而其为阳明表出的现证,是肯定无疑的。外邪内搏,渐犯阳明。肠胃不合,不下利则上呕,本一气所传化,故两方均用葛根,两方方注均有取微似汗字样,表气通则里气通,这就说明病从何来,当从何去。上条自利,不加治利药。本条但呕,却加治呕药。此可看出下行为顺,逆而上搏,病机斯重。中因呕伤,必将增速正阳阳明胃家实的过程。在太阳病也原有体痛呕逆证象,但各各不同。彼是由外闭而内郁,为内外关系。此是不下迫而上冲,为上下关系。与其气上冲亦不同,彼为误下而气不夺,因显兴奋表示。此为不下而邪反折,因显冲激情形,细心均可辨认。玉函无太阳以下七字,接前条是两条原是一条,两义只是一义。又玉函本条葛根加半夏汤,麻黄系二两,成本并有汤泡去黄汁焙干称字样,生姜系三两,方制有一连系的变异。减轻麻黄,不专重外。加重生姜,增强和中。由此推阐则前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二方中的麻黄,均可随病机加减。且桂枝加葛根方中的麻黄,用不用亦可随病机酌量。或谓此条不利而呕,类似太阳少阳合病。不知这个呕,只关阳明,不关少阳。下第三十七条胸胁痛与小柴胡,方为类似太阳与少阳合病。此条但呕是对上条下利言,故条文明标出不下利但呕五字,是阳明病,不是少阳病。一系列的葛根汤,不列阳明篇,而列太阳篇,是葛根不过麻桂附带证。知道葛根为麻桂附带证,进一步即可探得阳明病,用太阳疗法的微奥。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条说个”不下利”,所以上面那个”必自下利”就是不对头了,不是吗?它是个倒装句,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这才能用葛根汤,所以下一段就又说了(不下利)。
葛根汤还可以加味,也是表里同时有病,但不是下利,而是”但呕”,呕就是呕吐,那么这用葛根汤就得加半夏,因为半夏治呕。当然这个呕也是以表证出现,以太阳病出现,也就是这个病打算从表解,和我们解释上一段是一个意思。古人把呕也看作是里边,属阳明,所以也说是太阳阳明合病。
我们通过临床的实践证明,葛根汤加半夏不只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如果也下利也呕怎么办呢?也用这个(葛根汤加半夏),也行的。因为葛根汤就治下利而现太阳病,同时如果有呕,加半夏就行了,根据加减的规律,也可以这样子理解,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注意,葛根汤不是治下利吗?不过葛根这个药,(葛根汤)这个方剂是用它(葛根)为主,量也大。葛根是一个寒性的药,它是甘寒,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治身大热,消渴”。葛根于胃不这么合适,我们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如果)这个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因胃虚爱停水的,半夏能够祛水,同时它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如果)这个人就是不呕,(但)他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这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知道的问题,(仲景)书上没说。
葛根汤加半夏的煎服法,跟上面的葛根汤是一样。凡是有麻黄要煎的话,都是要先煮麻黄。葛根这个药同样要先煮的,因为葛根不好在水里溶解的,所以同时与麻黄一起煎,然后把上头的沫撇出去,然后再加旁的药,凡是用麻黄都是要注意这一点。这个方剂就不用细解释了,知道葛根汤了,葛根加半夏是个加味的办法,半夏治呕咱们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就是葛根汤证而呕者,我们这样子来领会这个方剂的应用就可以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校勘】《玉函经》:无第一句,与第32条合成一条。
葛根加半夏汤方。《玉函经》:麻黄作”二两”。成无己本:”麻黄”下有”汤泡去黄汁焙干称”八字。”可发汗篇”、成无己本:”生姜”都作”三两”。《玉函经》:”白沫”,作”上沫”。
【串解】陆渊雷云:”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出也,下利者,得麻桂之启表,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加半夏以镇之。”
本条着重在”呕”,表邪不解,热刺激呕吐中枢,势必作呕,半夏虽镇呕,只是治标,葛根汤解表散邪,才是治本。
【语译】太阳病与阳明病合并出现时,并没有腹泻症状,而仅现呕吐的,只在葛根汤这主方里加”半夏”一味就行了。
【释方】《神农本草经》称半夏主”胸胀咳逆”,呕,亦属于咳逆一类,《名医别录》以后,都有半夏治呕逆的记载,现在药理实验证明,半夏确有抑制呕吐中枢,镇静呕吐的作用。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解析】
本条承上条论述二阳合病,表邪不解,影响里气不和,不下利但呕的证治。
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有时可见下利,有时可见呕吐,有时则吐利并见。呕吐是胃气不降之证,由于发生于太阳、阳明表邪不解以致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其治疗仍当解两经之表,故用葛根汤加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吐。
在临床上,表气不和影响里气不和的情况很多见,如桂枝汤证中有干呕,麻黄汤证中有呕逆等皆是。有的人,一感外邪则见吐利不止,现称之为”胃肠型感冒”。此类病在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当自止。
葛根加半夏汤即葛根汤原方原量加半夏半斤(赵本为半升)。煎服法与葛根汤同。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有下利的现象,有呕吐的现象要加半夏。
有呕吐的现象要加半夏。【本草】写半夏止呕去水,所以半夏也是一种利尿剂,茯苓不能止呕,所以往往有水饮的时候,用半夏,呕吐的时候,半夏是很好的止呕的药,所以妇女妊娠呕吐的时候会用到半夏。临床上看状况,如果是葛根加半夏,是妇人怀孕得到这症状,半夏就要用到八钱一两的,顺便把害喜的恶心止掉。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所用的半夏是生半夏,因为半夏生用有毒,所以现在在药行买的都是姜半夏,所以如果开半夏,生姜就不用加了,生姜是解半夏毒的。生姜和半夏煮过后再晒干性就下一样了,生半夏在用的时候,可以治至高的水,水最高到脑积水,如果用姜半夏就没效了。因为医圣张仲景用的是生半夏,没有晒干的,我们买到的半夏是晒干的,所以我们不能参考他的剂量,一般来说,用干的生半夏三钱。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汤泡去黄汁,焙干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生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合病之呕,平素有停饮〈胃内停水也〉,服本方,为什么有停饮?平常运动后,很口渴,拿水灌,一次两次没关系,多次后就会造成停饮,水灌太快,因为胃火来不及烧,水就停在胃中间,在胃胸中间的横膈膜上,就像海绵充满了水。又云:葛根汤,动则害胃,往往食机不振、致恶心、呕吐等,故若胃不健全,有恶心,呕吐之倾向,或认为有胃内停水,则不宜单用葛根汤,而用葛根汤,小半夏汤合方之本方,可预防服葛根汤之弊。实际上葛根对胃没有影响的,是桂枝。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29讲 :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33条文·葛根加半夏汤)
将这条条文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当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头痛、发热、畏寒、无汗等表证,且伴有呕吐但无腹泻时,应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葛根加半夏汤的方剂组成如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
具体煎服法为: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先煮葛根和麻黄,待水减二升后,去掉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药物,煮至三升,去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盖被取微汗。
这条条文承接了我们昨天讲的上一条(第32条)内容,本来这两条可以放在一起讲,但为了更详细地讲解《伤寒论》的每一个方剂,所以我们今天单独讲解这一条。昨天我们讲了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今天的第33条与昨天的条文相比,临床表现上多了一个“呕”的症状,即“不下利,但呕”。昨天的条文重点强调“下利”,而且是“自下利”。
关于“自下利”的原因,我昨天已经详细讲解过,这里就不再赘述。而今天的第33条是“不下利,但呕”,下利属于阳明大肠的问题,而呕吐则属于阳明胃的问题。也就是说,第32条讲的是阳明大肠自下利的问题,仍用葛根汤治疗;而第33条讲的是阳明胃出现呕吐的问题,因此加了一味半夏。
由于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具有表证,因此恶寒发热是必然出现的证候。阳明包括阳明胃和阳明大肠,但这里的阳明指的是阳明表证,而不是阳明里证。因此,第32条和第33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都是指太阳表证和阳明表证的合病。
当太阳和阳明有表证时,阳明的胃和大肠在里的阳气会外出救表。如果阳明大肠的阳气外出救表,里面的阴气就会失去制约,不能内守,从而出现自下利的症状。而今天的第33条,阳明胃的阳气外出救表,导致胃的气机升降失司,出现呕吐的症状。
因此,下利和呕吐的表现虽然不同,但病因病机是一样的,都是阳明的阳气外出救表,导致阳明腑的制约控制失去权力,升降失司。
对于阳明大肠的自下利,仍然用葛根汤治疗。因为葛根汤可以解决太阳阳明表证,使阳明大肠的阳气自然恢复,从而制阴,使水粪夹杂而下的情况自愈。
对于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的情况,加了一味半夏,以加强降逆止呕的功效。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不用半夏,太阳阳明的表证解除后,这个呕也会好。但加了半夏后,可以加强疗效。因此,第33条加的半夏实际上是一个治标的药物,真正治本的仍然是葛根汤。
虽然第32条写的是自下利,第33条写的是不下利但呕,但在临床当中,无论下不下利,都可以用葛根汤治疗。只是加了一个呕的症状,所以加了半夏。因此,我们有了刚开始的歌诀:“无论下利不下利,半夏加入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在后世医家临床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最常用的当然是胃肠性感冒。因为胃肠性感冒可能会出现上吐下泻,而且还有表证,这与西医所说的胃肠性感冒极为吻合。对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肠胃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只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的,都可以用这个葛根加半夏汤来治疗。
关于胃肠性感冒,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病案。几年前,我有个徒弟给我发信息说:“师父,我上吐下泻还发烧,怎么治才好?而且我现在急着有事,最好是能够当场就能好的方法。”我就给他推荐了藿香正气液,让他赶紧去药店买。结果没过几个小时,他就跟我说:“师父,你真是神医呀,喝完藿香正气液,半个小时之后就好了,整个人都舒服了,不吐也不泻了,也不发烧了。”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跟我说:“师父,我这里也有一个人得了胃肠型感冒,我给藿香正气液给他喝,怎么喝了无效,甚至还有更加严重的趋势呢?”我就问他:“你怎么判断他跟你以前是一样的情况呢?”他说:“他也上吐下泻,而且还发热。”我就问了一下对方的情况,他说对方头疼在眼睛周围眉棱骨周围,这是阳明头痛,属于太阳阳明合病,不应该用藿香正气水,而应该用葛根加半夏汤。于是他就让别人吃葛根加半夏汤,没想到一付药就搞定了。
他问我为什么他的胃肠性感冒要用葛根加半夏汤,而我却用藿香正气水。我告诉他,虽然都是胃肠性感冒,但他的头痛区域在阳明经所在的区域,因此应该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而我呢,偏胖,体内有湿气,所以外感风寒、内有湿滞的胃肠性感冒适合用藿香正气水。这就是同病异治,在中医上很常见。
最后编辑于 04-23 · 浏览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