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胃病屡试屡效方
附方1.张镜人安中汤
柴胡6g,炒黄芩9g,炒白术9g,香扁豆9g,炒白芍药9g,炙甘草3g,苏梗6g,制香附9g,炙延胡索9g,八月札15g,炒六曲6g,香谷芽12g。
【用法】水煎,分2次,饭后1小时温服。
【功效】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按语】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膈,温而不燥;延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g;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g;胃脘灼热,加连翘9g(包),或炒知母9g;泛酸,加煅瓦楞15g,海螵蛸15g;嗳气,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嘈杂,加炒山药9g;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g;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g;便溏加焦楂炭9g;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g,煨木香9g;便结,加全栝楼15g,望江南9g;腹胀,加大腹皮9g。X射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g,芙蓉叶9g;胃黏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g;腺体萎缩,加丹参。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囿,是为会学者也。
附方2.张镜人调气清热和胃汤
【方药】柴胡、制香附、炒白芍药、生白术、旋覆花(包煎)、铁树叶各9g,八月扎、平地木、代赭石(先煎)各15g,炒黄芩、苏梗各5g,清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调气清热和胃。
【按语】此方由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香苏散和白术芍药汤等综合而成。方用柴胡、香附、八月扎疏肝解郁;芍药、甘草酸甘缓急;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铁树叶、平地木、黄芩清除郁热。
附方3.董建华加味香苏饮
【方药】苏梗6g,香附10g,陈皮6g,毕澄茄6g,枳壳10g,大腹皮10g,香椽皮10g,佛手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理气和胃通降。
【按语】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椽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着。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附方4.姚奇蔚养阴建中汤
【方药】北沙参30g,桑寄生20g,玉竹20g,青黛10g,怀山药30g,白芍药10g,石斛30g,焦山楂30g,浙贝母10g。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min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min,滤取药液约400mL服用。
【功效】养阴建中。
【按语】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怀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通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 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药、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着眼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视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附方5.姚奇蔚益气建中汤
【方药】桂枝10g,白芍药10g,甘草3g,大枣3枚,黄芪50g,太子参30g,怀山药30g,黄精20g。
【用法】将上药置砂锅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min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5min,滤取药液约400mL服用。
【功效】益气建中。
【按语】本方源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宜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宜。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壅,具展运之用,才能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附方6.姚子扬竹茹清胃饮
【方药】竹茹12g,芦根30g,蒲公英15g,枳壳10g,石斛10g,麦门冬15g,薄荷6g,白芍药12g,甘草6g。
【用法】水煎300mL,早晚分2次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功效】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按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 考方中芦根、蒲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说;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膈、腻胃之弊。总之,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附方7.宋孝志砂半理中汤
【方药】清半夏9g,制香附9g,高良姜9g,炒枳壳9g(或炒枳实),砂仁9g(打碎)。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少许。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温服。
【功效】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按语】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g,日1~2次,以巩固疗效。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映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附方8.赵棻健运麦谷芽汤
【方药】麦芽30g,谷芽30g,鸡内金15g,山药15g,党参10g,甘草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1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继沸5min即可,不宜久煎。
【功效】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按语】本方是赵老多年临床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特彰。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病之生亡,不但在于邪之轻重,更重要的在于元气之盛衰。所以,治病总要随宜护养元气;而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护养元气又重在护养胃气,唯脾健胃纳,才能生化元气。本方运中求益,绝无呆补,故为健运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对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