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江南名医杨少山治脾胃病常用药对

发布于 2021-07-30 · 浏览 687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7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党参配白芍打底方

党参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补生津之功,是杨老治疗脾胃病特别是慢性脾胃病中最常用之药。杨老曾说:治慢性病若懂培土一法,常可峰回路转,得心应手。他认为慢性脾胃病的病因多为脾气亏虚、无力运化,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日久,病人气血多不足,因此治疗慢性脾胃病需以扶正为主,不可一味攻伐。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不疏,则最易横逆犯脾胃而发为嗳气、胃脘疼痛。白芍柔肝和血、缓急止痛,配伍党参,最适用于肝气犯脾、久病胃痛之症。临证中,若病人纳食不馨、大便溏薄,杨老多加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炒白扁豆增强健脾化湿之功;若病人口苦嗳气、大便不调,杨老则多加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片增强疏肝理气之力。


二、槐米配无花果愈溃疡


槐米即槐花未开之花蕾,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功。《本草纲目》中记载:无花果气味甘平,主开胃、止泻痢、治五痔。两药均为植物之花果,质虽轻味却厚,杨老认为两药都有促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之功,两药相合而用效果更佳,且二者均入下焦,有止血之功,尤适用于溃疡伴出者。


三、八月札配九香虫治胃痛


杨老认为:胃痛者纯虚者有之,但多为虚实夹杂,其中实证以气滞、血瘀者多见气滞作痛者,柴胡疏肝散主之。但有胃痛日久、缠绵难愈者,病多已入血分,加八月札、九香虫愈之。八月札性平,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九香虫味咸性温,《本草用法研究》中述其“能理滞宣胸膈,咸温之物又能流通血脉耳”。两药相合而用,共奏理气活血止痛之效,但两药性偏温燥,用量不宜过大,以不超过15g为宜。


四、代赭石配姜半夏降逆气


嗳气一证,在慢性脾胃病中很常见。杨老认为此证的病因病机多责之于肝胃气机不和,治宜左金丸加紫苏梗。但临床上也有嗳气顽固不除,甚则呕吐难止者。遇此,杨老多投代赭石合姜半夏,每每获效。其中代赭石质重苦寒,能平肝降逆、凉血止血;半夏性味辛温,能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两药相伍,一寒一温,一入血一入气,药专力宏,能通降肝胃上逆之气。


五、葛根配乌梅止泄泻


目前临床急性泄泻多归于肠道门诊,求助于中医者多为慢性泄泻或腹泻后脾胃功能失调。杨老认为慢性泄泻虽有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之分,但证型之间多相互错杂,而成本虚标实、中寒下热之证。在治疗上杨老多投升阳止泻之葛根,配伍敛阴涩肠之乌梅,两药一升一涩,阴阳相用,有升清生津止泻之功,投以慢性泄泻病人中常可一剂知二剂己。








医案一则








吴某,女,41岁,工人,2011年3月15日初诊。


现病史:半年前始中脘胀痛、嘈杂不舒,日渐加重,现症见嗳气胸闷、口苦纳减,二便正常,查见舌红苔薄白,脉弦。3月11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


中医辨证:脾胃不和。


治则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四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味。炒党参15g,杭白芍15g,炙甘草6g,制香附10g,佛手片6g,炒川黄连3g,吴茱萸2g,紫苏梗10g,乌賊骨15g,煅瓦楞子15g,槐米15g,无花果15g,绿梅花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佩兰10g,大枣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胃胀减轻,胃纳好转,时有胃痛,胸闷较舒,舌红苔薄,脉弦,脾胃功能渐调。原方去制香附、佛手片,加八月札10g、九香虫10g、川楝子10g、延胡索6g,继用7剂。


三诊:胃痛减,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守上方14剂巩固疗效而收功。


按:脾胃同为后天之本,需协调而用。杨老在临证时始终强调和法为先,分清标本虚实辨证施治他对于药对的配伍组合和临床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

本文摘自《杏苑三代传承录》,主编:何迎春。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87

1 25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