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伤寒论》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八。(用上方。)
与上两条相似,既有小柴胡汤的指征,又兼具阳明证的特点,故仍用小柴胡汤清热、驱邪、护正。 结合前条,小柴胡汤可以运用于如此多的症状,那么这些复杂的临床表现都有什么规律?这些病症都符合机体正气不虚、阴液不亏、热症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构成完整的小柴胡汤病机,全身各种病症只要符合此病机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伤寒论》的诊治核心是透过表象直接把握病机,而在这些病机的基础上不论出现任何的病症,只要病机问题解决,充沛的正气会把这些问题全部清除,这正是《伤寒论》的伟大之处。
对于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水痘等疾病,不要迷茫于表象,只要把握好患者的体质虚实和病理状态两个关键因素,都可以依照《伤寒论》治疗,这与现代医学做病原鉴定后进行抗病原治疗的方法截然不同。比如猩红热,不要因为全身充血、大量皮疹、血象高就按照温病治疗,病机的寒热虚实是必须明确的。实际上现代临床这些类似疾病很多属于寒证或虚症,嗜食生冷或受凉是最常见诱因,体质弱伴有明显血管挛缩,贸用苦寒药常造成严重后果。
近现代中医理论混乱,尤其是温病思维盛行,丢掉了病机这一传统医学的根本,混淆了中医治内因和现代医学治外因的差别,观念上向抗感染靠拢,导致寒凉药物滥用,严重伤害了传统医学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