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六经辨证医案集锦(十六)——呃逆病位在膈,为何治肺有效?

发布于 04-14 · 浏览 311 · IP 天津天津
img
img

 

 

     我们都知道,中医认为:呃逆病位在膈,系胃气不降,上逆动膈所致;西医则认为呃逆是膈肌痉挛。所以在治疗呃逆的时候,中医强调降逆和胃,但有时效果不佳,而如在方剂之中加入宣畅肺气之品,则往往能效果迥异。

如刘某,男,30岁,2007年5月6日初诊。患慢性胃炎3年,常感冒不适,近期经常呃逆,发则呃逆频频,呃声宏亮,发作时感觉喉咙部气逆上冲,胸中烦闷,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滑。

此乃热郁胸膈,以致肺胃之气冲逆所致,治宜清泄肺胃之热,方以橘皮竹茹汤化裁:

苇茎30枇杷叶10黄芩10桑白皮10桔梗10瓜蒌皮10橘皮10竹茹15甘草3。(单位:克)5剂。

二诊,呃逆已止,前方再进3剂以巩固。

毛以林教授分析: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由此可见:肺在上,膈在中,胃在下;三者在位置上由上至下,位置相连;其间的经络联系更为紧密。这三个结构,虽然按照西医学的知识分属不同的系统,而在中医学看来,三者之间,却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互为影响。

为何中医在治疗呃逆时使用治疗肺的方法而取效?其中肺经的经脉巡行路径是其立法组方的基础,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均可通过手太阴肺经影响隔间的气机,由此引发呃逆,此例肺热扰及胸膈,致使膈胃之气上逆。方用黄芩、桑白皮清肺膈之热;用芦根、竹茹、枇杷叶清肺热、和胃气以降上逆之气;用瓜蒌皮、桔梗宣肺宽胸,以畅膈气。组方用药从经脉入手,谨守病机,故能良效。

疾病的发生,气机的升降失调是其主要的病机之一,从经脉、络脉和经别的巡行规律可以看到:经络之间的关系,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而利用经络去分析脏腑的病理、病机,常常能使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思维能得以拓展,疗效能大为提升。

<谨注:毛以林教授的解析,非常中肯而深刻,使中医的理法方药,有理有据,不再模糊!

窃以为肺为手太阴,通十万毛孔,离外感最近,此例医案之患者,常患外感,明显有表证的问题,由此可见:

一,体表的稳固,是人体内部得以正常代谢的基础。是以《伤寒论》太阳表证在先,古语说“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内经》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但本案的处理,似乎没有注意到表证的问题,即患者为什么会经常感冒呢?

二,若其人表虚,必定常受外邪侵袭,引起“表其郁闭”,人体内部不能正常与外界沟通,因而导致代谢紊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内哪里薄弱,哪里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本案患者大便正常而小便微赤以及口渴,说明什么?呃逆之声宏亮,又当如何理解?其内热而表闭,自然不必多言,但其内热聚集于哪俯、哪脏?内热在哪些部位,我们的用药遣方目标是什么?要针对什么?如何用药才能“有的放矢”!

四,医圣所说“见病知源”应该落在何处?一个有数年慢性胃炎病史,又经常感冒的人,为何会出现呃逆呢?六经辨证固然很好,但若只限于经络之间的联系,而置表里等层次性问题于不顾,恐有所失!>

普通感冒 (75)

最后编辑于 04-14 · 浏览 311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