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集锦11:令外院折戟的内瘘狭窄,症结究竟在哪?
查看病例



患者规律透析3年,2月前在外院行球囊扩张治疗。术后即刻流量不佳,并且内瘘再失功。

患者为腕部桡-头标瘘,整个瘘体静脉压力明显增高;
狭窄位于上臂头静脉(直尺处),狭窄近心端无搏动,远心端搏动明显增强;
术前评估画出示意图:貌似不是一个复杂病变;


测量静脉平均管径在6mm左右,那么外院PTA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否可能是球囊直径选择不当呢?因此决定用一个8mm的球囊,选择穿刺点膨大处顺血流入路:

狭窄扩张效果良好,无弹性回缩,静脉压力立即下降,但是肱动脉流量仍然是230ml/min。
我意识到陷入了思维误区:只关注到流出道的问题,忽视了流入道的病变。立即B超扫查发现头静脉靠近吻合口病变:

现在我们可以画出真正的示意图:

可以看到红色箭头均为狭窄所在。

立即翻鞘解除头静脉靠近吻合口的狭窄,震颤马上恢复,肱动脉血流量441ml/min。动脉全程钙化就不强行扩张了,血肿吸收后会更好。

上臂头静脉狭窄,搏动增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单纯的搏动位置狭窄,往往由高流量冲击内膜或瓣膜增生导致。

第二种一般不是高流量内瘘,既存在搏动位置的严重狭窄S2,又有远心端的“次要狭窄”S1;C段入大于出,因此会出现搏动增强。
要把B段恢复成A段的“5个血流”,仅扩张S2是不够的!这也很可能是外院PTA失败的原因!
总结:
1.狭窄治疗要适当oversize,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中,可能会使用直径稍大于狭窄段血管内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或者置入尺寸略大的支架,以更好地撑开狭窄部位,改善血管通畅性,减少再狭窄的发生风险,同时也有助于保证血管的长期功能。
2.超声PTA对于狭窄的判断要求更高。瘘体静脉压力升高,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仅着眼于流出道的局部状况,却忽视流入道动力匮乏,会陷入常见的“顾尾不顾头”的思维误区!
最后编辑于 04-11 · 浏览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