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胜兵:治疗湿热黄疸,记住这个方子就够了

病例信息
注:以下病案为本人亲诊真实病案,仅供学习参考!
个人信息:姜某,男,45岁
主诉:发热身黄2周
现病史:自述素来嗜酒。本月中旬,酒后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继而出现全身微黄,经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因经人介绍故来我处寻求中药治疗。
症见:巩膜、周身皮肤黄染如桔子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处理
读完主诉和病史资料,可知患者按西医的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主诉“发热身黄2周”和症状,中医诊断为湿热黄疸。
长期大量饮酒,湿热之邪内生,困阻脾胃,中焦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与热合,熏蒸肝胆,使胆汁排泄不畅,外溢肌肤,故而出现黄疸,表现为巩膜、周身皮肤黄染如桔子色。
酒的温热、辛散之性若摄入过量,易助湿生热,蕴结于肝,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郁气滞,出现胁肋胀痛。
当肝火旺盛时,胆囊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胆汁分泌过多或排出不畅,胆汁随胃气上逆至口腔,形成口苦。
胃热上逆: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不降反升,导致未消化的食物上泛,从而引起口苦泛恶。
湿热之邪下注膀胱,导致小便短赤。
湿热内蕴,蒸腾于上,表现为舌红苔黄腻。
弦脉主肝病、痛症、痰饮等,数脉主热证,弦数脉共同反映了湿热蕴结、肝郁气滞的病理状态。应以清热祛黄为主,方用茵陈泻胆汤加味。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诊断:湿热黄疸
证型:湿热蕴结、肝郁气滞
治则:清热祛黄
拟方:茵陈泻胆汤加味
处方: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虎杖10克、地耳草15克、垂盆草15克、鸡骨草15克、珍珠草15克、焦山楂10克、柴胡3克、大黄10克(后下)、黄芩15克、葛花15克。
嘱其断酒自养,并配制丸药三个月以治其本。
二诊:服上方15剂,大便通,小便利,热降黄退。
后续:继上方加减服用至一个月,诸症悉除,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总结与讨论
茵陈泻胆汤
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虎杖10克、地耳草15克、垂盆草15克、鸡骨草15克、珍珠草15克、焦山楂10克、柴胡3克
对于茵陈泻胆汤,我写了一首诗:
满江红——茵陈泻胆汤
湿热黄疸,胆石症,区区肝炎。
身尽黄,口苦纳差,恶心呕吐。
二十金钱茵陈蒿,十五珍珠鸡骨草。
视等闲,茵陈泻胆在,病休狂!
地耳草,虎杖根,柴胡少,引经好。
垂盆草,健脾胃山楂炒。
湿热带下黄又臭,阴囊潮湿痒且厚。
从肝胆,收拾湿和热,拜岐黄!
茵陈泻胆汤可以治湿热黄疸证见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肝胆湿热证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肝胆湿热证之各种肝炎;以及肝胆湿热之胆石症。
又有人问此方之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皆能利胆退黄,乃得名茵陈泻胆汤,且金钱草乃结石之要药,然焦山楂是何作用?柴胡仅3克又是为何呢?
答曰:此方之精妙全赖焦山楂,柴胡此二味之妙用也!山楂乃祛脂要药,脂者痰湿也,今肝胆湿热,虽有大量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药,然尽皆祛湿之品,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山楂健脾以澄湿之源,且焦楂乃有止泻痢之功效,恰能防大量寒凉之品以伤肠胃之弊,诚妙用也!
柴胡仅用3克,乃是取其引药如肝胆经也,同时能引经入肝胆二经者常用之药唯柴胡与青皮也,然青皮乃破气之品,攻伐太过,肝乃体阴用阳之脏,不可轻易用之,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峻药用之,恐转激发其反动之力,故更不可用之。
加减治疗
治疗黄疸之阴黄加:附子,干姜
治疗胆石症加:加大金钱草30到60克,鸡内金,琥珀
治疗肝炎:加大鸡骨草30到60克
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治一切胆囊感染:茵陈30克 蒲公英12克 忍冬藤12克 川军10克 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最后编辑于 04-08 · 浏览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