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福老师谈脉结代医话一则

有弟子问:师父!还有的患者脉结代确实是由脏腑太虚引起的,您又是怎样辨证的呢?
医案举例:
陈某某,男,46岁。
2013-11-12
患者体瘦,体质差,容易感冒,能吃就是不长肉,身上怕冷,脚不凉,胃溃疡,吃凉的东西舒服,右边耳朵肿,神经痛,放屁少,汗少,小便黄,有气味,面部有疙瘩,大便不规律,大便来得快。脉结代,舌红苔白,裂纹。
方一,桂枝柴胡各半汤合葛根汤、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连汤:
桂枝25白芍50炙甘草30柴胡叶40黄芩20党参20姜半夏20葛根40麻黄10制附子20细辛10干姜30茯苓20白术30枳实30黄连15生姜50大枣15枚。
五付十五天(单位:克,下同。)
方二,八味珍加减:
桂枝30白芍60 炙甘草30干姜30党参30白术30茯苓30制附子30黄芪40当归30肉桂5生姜60。
五付十五天。
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多吃糖。
2013-12-17
患者诸证好转,脉不结代了,耳肿消失。
蔡师分析:
这个患者是久虚之人,脏腑虚、表虚,表郁化经热,经热长期携带,消耗脏腑的津液,热不解吃得再多、吃得再好也不会长肉,营养也会被经热消耗掉。虽然说其人不是大病,若长此以往,多后果不良!因为这种人就是虚得太严重了,虚证不能抗邪,其表证长期携带,虚证又有寒,此人是既有表证又有里证。
此类患者是年轻时肾虚,日久又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所以其人不能正常新陈代谢;其人身上寒热夹杂,虚实夹杂。俗话说“人过四十天过午”,人一旦到了四五十岁的转折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其体内的问题,往往预后不良。其实,这类人没有大病,就是体质太虚。
若你懂得六经辨证,抓住三阳经表证,抓住脏腑寒热、虚实,看看主证在哪一条经上,是化热了还是化寒了,如此,对于患者的病情就一目了然了。
此人脉象已经结代,如果辨证不明,有可能治成坏证!我们解表不能伤营卫,补虚不能生内热。
若该汗不汗,虚病难治;该清不清,内脏不能自调;该补不补,内脏不能还原。就看医生的用药是否适宜,加减是否合适。
《医宗金鉴》说“理中汤主悸加苓”,蔡师对于此医案的治疗思路,即是由此变化未来的!八味珍是蔡师的自拟方。
最后编辑于 04-05 · 浏览 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