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中为啥要做肺复张?如何做?
在全麻手术中,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 RM)是一种通过短暂增加气道压力来重新开放塌陷肺泡、改善氧合的重要技术。以下是肺复张的实施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说明:
一、肺复张的实施方法
1. 控制性肺膨胀法(Sustained Inflation)
- 操作:采用容量控制模式,设置潮气量6-8 mL/kg,吸气末暂停(I:E比1:1-1:2),逐渐增加PEEP至20-30 cmH₂O,维持20-30秒后恢复原参数。
- 注意: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气压伤。
2. PEEP递增法(Incremental PEEP)
- 步骤:在压力控制通气(PCV)下,逐步提升PEEP(每步增加2-5 cmH₂O),直至达到目标压力(通常25-30 cmH₂O),维持10-15秒后逐步下调PEEP。
- 优势: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适合循环不稳定患者。
3. 压力控制法(PCV-RM)
- 参数:设置驱动压15-20 cmH₂O,PEEP 20-25 cmH₂O,呼吸频率10-12次/分,维持1-2分钟。
- 适用场景: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腹腔镜手术患者。
4. 高频振荡通气(HFOV)
- 机制:通过持续气道正压(MAP 25-35 cmH₂O)联合高频振荡实现肺泡复张。
- 特殊用途:多用于严重ARDS患者的术中管理。
二、肺复张的临床意义
1. 纠正全麻相关肺不张
- 机制:全麻导致膈肌向头侧移位,功能残气量(FRC)减少30-40%,约90%患者出现依赖区肺不张。
- 效果:复张后FRC可恢复至基线80%以上,改善通气/血流比值(V/Q)。
2. 改善氧合
- 数据支持:肺复张可使PaO₂/FiO₂提高50-100 mmHg,降低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从15%降至5%以下)。
3. 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 证据:Meta分析显示规律肺复张使术后肺不张风险降低35%,肺炎发生率减少28%。
4. 优化机械通气
- 保护性通气:结合低潮气量(6-8 mL/kg)和个体化PEEP,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风险。
三、实施注意事项
1. 禁忌症
- 绝对禁忌:未引流的气胸、颅内高压、严重低血容量。
- 相对禁忌:肺大疱、单肺通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提前扩容)。
2. 监测要点
- 氧合指标:SpO₂、PaO₂/FiO₂。
- 力学参数:平台压(维持<30 cmH₂O),驱动压(ΔP<15 cmH₂O)。
- 循环监测:MAP下降>20%需暂停操作。
3. 个体化策略
- 肥胖患者:需更高压力(PEEP 25-30 cmH₂O)。
- ARDS患者:采用阶梯式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
- 小儿患者:压力降低至15-20 cmH₂O,时间缩短至10秒。
四、术后肺复张的延伸应用
对于长时间手术或高危患者(如COPD、吸烟史),可在拔管前实施复张联合手法肺膨胀(Manual Hyperinflation),进一步减少肺不张风险。研究显示,此举可使术后48小时肺不张发生率降低40%。
肺复张作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核心环节,需结合术前风险评估和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以实现个体化精准管理。
最后编辑于 03-31 · 浏览 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