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9条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旺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者,盛阳也,故王于巳午未,《经》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谓也。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凡病欲解之时,必从其经气之王④。太阳者,盛阳也,故从巳、午、未之王时而病解。
④王:通“旺”。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午乃太阳中天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之助则正气盛而邪病解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注】此言六经之病欲解,各随其所旺之时也。从巳至未上者,巳午二时也。日中而阳气隆,太阳之所主也。言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也。以是知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而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人之正气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止。
太阳经为诸阳之长,巳午未时为阳中之阳。太阳病解,必从巳至未,所谓阳受病者,必阳气充而邪乃解也,与发于阳者七日愈同意。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①。
巳午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至未上者,阳过其度也。人身阴阳,上合于天,天气至太阳之时,人身太阳之病得借其主气而解,此天人感应之理也。
① 未上:未上指未初之时。未时为下午一点到三点,则未上即指下午一点至两点。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注】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注】六经皆有行有传,举太阳以为例。察阴阳之数,既可推其病愈之日,而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太阳病欲解之时,大抵从巳至未上者,以巳午二时,日中而阳气降,太阳之所主也。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矣。
此一节承上文而言病愈之时,以见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而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从之正气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首句似袖手以听其病解也,曷若立与桂枝以解外,或与麻黄以解表,随时可以瘳厥疾耶?然使太阳无恙在,不致愆期而不解者,未始不可为守勿药者恕也。彼因审慎与药之故,去病不期诸旦夕,不远胜于造次从事者乎?不独太阳罢病在意中,凡三阴三阳病,各有告慰之时,方且引愈兆为乐观,辞句相吻合者凡六节也。书法亦祥矣哉!指从巳至未上者何?邪衰从巳起,病解至未止,以太阳王于午,午以下邪衰不复盛,未以下更无问题,故解时以未上为断。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人身卫气行于表,表虚则阳气不能卫外,因病伤寒。卫气昼行于阳,从巳至未上,正日中阳盛,无病者进午餐之候,阳明正气当旺,此时卫气若强,便当一汗而解。盖病之将退,不惟专恃药力,亦赖天时之助也。《金匮·痉湿暍篇》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愈。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由此观之,寒病不得天阳之助,庸有济乎?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玉函》《千金翼》“至”作“尽”,无“上”字。)
成无己云: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玉函、千金翼,至作尽无上字,康平本低二格写。)
成无己曰:已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阳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恽铁樵曰:一年最与病有关者,二分二至。一日夜与病有关者,为黎明薄暮,日中夜半,此乃一日之二分二至也。故以六经配十二时,其说甚有理,惟不必恰如分际,大分固不甚相远也。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没有什么理性(道理)。巳时到未,正是天中(白天中间)的时候,午时是正当中,午时的前边是巳时,午时的后边就是未时,从一天的十二时辰来看,在这个期间(午时)阳气最盛。太阳病,它是旺于这个时候,热得最厉害。从巳至午正在旺时(疾病)要好的,要好就在这个时候,这也靠不住啊。我想,(这种说法)就是出自仲景手,也是根据《汤液经》上的一种照例的文章,没有解释的必要,事实也不一定。可也没人体会,是不是这个病准在这个时候好,据我看不一定。
中医什么都要解释,可是往往是拿五行、拿臆测,再就是拿现象解释。我随便举个例子吧,就像“六七天病愈”,在西医不算什么,西医什么病都有个周期性,什么时候要减轻,什么时候这个病大概要好了,就是一个病在本质上进退的变化,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中医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释不可,他解释不出道理来,于是就把阴阳五行什么都拿出来了,就是这个事儿,用不着解释的。(如果说)这个病必好于什么时辰,因为这个时辰正是它旺的时候,这哪儿对啊!根本就不合理。还有“几日传变”他都要解释,(其实解释得)不对的占多数。“巳至未上”是靠不住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至”字作“尽”,没有“上”字。
【串解】成无己云:“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但这不是临床事实,无所征验,因此,以下各篇的“欲解”条文,都不释不解。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解析】本条运用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相互感应的关系,以推测太阳病欲解的有利时间。
本条的大意是:太阳病如果邪气解除而欲愈的话,其时间当在白天的巳时至未时可能性最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体内环境昼夜、四时的变化,无不受自然界昼夜、四时变化的影响。巳至未时指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前的一段时间,这是一天中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内经》称之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乘王”之时。人体由于受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的影响,所以太阳经的阳气此时也最旺盛,从而为正复邪退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故太阳病欲愈,在此时间内的可能性最大。六经病证各有相应的欲解时,但其临床实际价值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都去掉了,还有一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证,到晚上三更半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是好了。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十三讲:张胜兵品《伤寒》太阳病(9-11条文)
关于“欲解时”的翻译,存在多种说法,如“邪气得解的时间”、“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或“太阳病将要痊愈之时”等。那么,如何翻译才能更贴近张仲景的本意呢?
要准确翻译这句话,我们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前一条条文提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意味着太阳病的一些症状,如头痛,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七天后可能自行缓解,因为病邪已经沿着经络走完了其病程。后一条条文便是我们讨论的“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将这两条条文联系起来看,“欲解时”显然是指太阳病在特定时间段内自行缓解的趋势。
这里所说的“缓解”并非“痊愈”,而是指在没有治疗干预的情况下,由于人体与自然界阳气的相互作用,太阳病的邪气有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除。具体来说,人与自然界是相互统一的,当自然界的阳气充足时,它可以协助人体阳气抵御病邪。而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段便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即巳时至未时。因此,太阳病在这个时间段内有可能自行缓解。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其他五经的“欲解时”也总结一下:阳明病欲解时为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申时至酉时);少阳病欲解时为凌晨三点到早上九点(寅时、卯时、辰时);太阴病欲解时为晚上九点至凌晨三点(亥时至丑时);少阴病欲解时为半夜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五点(子时、丑时至寅时);厥阴病欲解时为凌晨一点到早上七点(丑时至卯时)。
这里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合计二十四小时。例如,子时代表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是老鼠最活跃的时间,也是古代人认为的新的一天的开始(子时的正中间作为一天的零点)。因此,我们常常提到的“睡子午觉”,其中的“子觉”就是指从晚上十一点开始的睡眠。
综上所述,“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应该翻译为:太阳病的邪气可能得到缓解的时间段大多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这里强调的是“可能”得到缓解,而不是“痊愈”,因为这是一个自愈的过程,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协助人体阳气抵御邪气的结果。因此,在翻译时应该采用一种较为委婉、不确定的语气。
最后编辑于 03-20 · 浏览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