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解析伤寒论》

发布于 03-19 · 浏览 336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方一。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 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此条文论述的是管腔系统常见的一类病理改变,代谢产物和病原共同粘附于粘膜上,阻碍粘膜正常运作。

  邪盛正不虚,管腔蠕动受阻出现上腹部憋胀不适。属于实热证者,用调胃承气汤下气护正。与大承气汤阳盛阴亏不同,所以要用甘草护卫正气,病机近于少阳病。

  这种粘膜功能受压制的情况很常见,各种病原和不健康饮食习惯都能引起,其中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粘膜功能异常是招致病原入侵的重要诱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反复作用于消化道,形成粘膜改变,早期正气衰退不明显,容易诱发调胃承气汤证。长期作用导致管腔系统功能明显衰退,局部形成“血症”、“久寒”等慢性病理改变并逐渐扩展到全身,就会造成疾病丛生的局面。几乎所有的健康问题都与此类改变相关,古语“病从口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民间所谓“打食疗法”,就是通过调整消化道功能、强化吸收排泄能力达到健康目的的。只是民间观念概念不清、寒热虚实混淆、治疗方法混乱,科学性、规范性、严密性远不能与《伤寒论》相提并论。

伤寒 (21)

最后编辑于 03-19 · 浏览 336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