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真的那么可怕吗?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简称B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01 定 义
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它通常是由于长期的胃酸刺激以及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下端黏膜炎症,进而在炎症的基础上发生黏膜修复,使得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变异的柱状上皮所替代。

02
病因与发病机制
巴雷特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由于食管动力异常,导致食管的保护功能减弱,以及食管最下端松弛,使其抗反流能力下降,进而引发胃酸过多或胃排空延迟,这些都会增加巴雷特食管的发病风险。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因素、吸烟、胆汁反流、免疫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也可能诱发巴雷特食管。
好在食管的鳞状上皮细胞善于修复,但胃肠道的柱状上皮抵抗反流物侵蚀的能力更强,于是,食管在不断修补过程中,自作聪明,就用柱状上皮替代了鳞状上皮,医学上称之为“化生”。
化生分三类:一种由胃口的柱状上皮替代,称为贲门型;一种由胃底的柱状上皮替代,称为胃底型;一种由肠道的柱状上皮替代,称为肠上皮化生型。
巴雷特食管会引发食管癌吗?

Barrett(巴雷特)食管正处于“食管反流→上皮化生”阶段。
目前的研究发现,肠化是腺癌所需的癌前病变。因此,只有发生肠上皮化生的出现不典型增生的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这部分的肠化生只有极少数,而且从癌前病变演变成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漫长。
所以,即便患上了Barrett食管也别过分担心,去做个胃镜,让病理活检说话吧。
03
症状与表现
巴雷特食管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反酸、烧心、胸痛、吞咽不适以及上腹部疼痛等。其中,反酸和烧心是最典型的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能引起穿孔导致出血,或伴随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疾病。

04
诊断与检查
诊断上依赖于有资质医师的规范化胃镜检查,可疑病变的活检组织病理学为诊断的依据;鉴于巴雷特食管有发展为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因此,对巴雷特食管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目的是早期发现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

无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应每2年复查1次胃镜,如果2次复查都未检出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可将复查间隔放宽为3年;
对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者,首年应每6个月复查1次胃镜,若不典型增生无进展,可每年复查1次;
对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建议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或手术治疗,或密切监测随访,每3个月复查1次胃镜,直到检出黏膜内癌。
05
治疗与预后
巴雷特食管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定期监测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促动力药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从而改善所出现的症状。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考虑内镜下治疗,如射频消融术、冷冻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对于病情严重或有癌变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多吃点新鲜蔬果、戒烟戒酒等)、规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积极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就可以将Barrett(巴雷特)食管进展为食管癌的风险大大降低。

最后编辑于 03-15 · 浏览 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