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总论(分类、病因与病理生理)
一、心力衰竭的分类
1. 按发生部位分类: ①左心衰竭: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如呼吸困难、肺水肿)。②右心衰竭:右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水肿、肝大)。③ 全心衰竭:左、右心衰竭同时存在。
2. 按发生速度分类: ①急性心衰:因急性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脏负荷骤增导致心功能急剧恶化,需紧急抢救。② 慢性心衰:缓慢进展,伴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如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
3. 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类:①HFrEF(射血分数降低型):LVEF≤40%,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②HFm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LVEF 41%-49%,收缩功能轻度受损。③HFpEF(射血分数保留型):LVEF≥50%,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④HFimpEF(射血分数改善型):治疗后LVEF较基线增加≥10%且>40%。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
1. 基本病因:心肌收缩力降低:①原发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②继发性心肌损害: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心脏淀粉样变等。③心室舒张/充盈受限:肥厚型心肌病、房颤致心室舒张期缩短。④·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后负荷):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容量负荷(前负荷):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慢性贫血、甲亢。
2. 诱因:·①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增加心脏负荷。②心律失常: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诱发心衰急性发作。③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心衰药物导致病情恶化。
三、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1. 心脏自身机制:①Frank-Starling机制:前负荷增加时,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以维持心排血量。② 收缩/舒张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肺/体循环淤血;舒张功能异常(如高血压)导致心室充盈受限。
2. 神经体液机制: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增加耗氧和促心律失常风险。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管紧张素Ⅱ收缩血管,醛固酮促进水钠潴留,加重心脏重塑。③利钠肽系统激活:BNP/ANP分泌增加,利钠排水、拮抗RAAS,但长期升高提示心衰恶化。
3. 心室重塑: 心肌细胞减少与纤维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脏扩大、收缩/舒张功能持续恶化,是心衰进展的核心机制。
四、总结
心衰的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相互关联。分类有助于指导治疗(如HFrEF强调“新四联”药物,HFpEF需控制合并症),而神经体液激活和心室重塑是疾病进展的关键靶点。早期识别诱因、控制基础疾病及规范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
最后编辑于 03-02 · 浏览 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