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伤寒论》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条与大青龙汤相似,均为表寒伴全身功能亢盛、阴液不足。阳明中风,一派热象中却隐藏着恶寒、脉紧这样的寒象。虽有明显的管腔郁滞,但还有严重的体表病原积聚,此时用下法攻击管腔极易损伤正气,导致内环境病原扩散出现新的病症。206条文是与此条相似的病情,同样不宜攻下。
脉浮紧却称为阳明证,是因为此条病理特征不仅有表寒、脉紧的表现,还有机体功能亢进且阴亏的特点,兼具太阳和阳明病的特征。所以说简单区分六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机体功能状态(病机),才可能达到临床治疗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张仲景划分六病的意义所在,六病概念必须灵活理解,否则就会成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枷锁。
《伤寒论》六病是个很有趣的分类法,六病的内涵很有特点。阳明病指正气亢盛,阴液不足;少阳病指正气不虚,无阴液亏虚;少阴病指全身功能衰退的病理状态;太阴病与少阴病状态相似,可以理解为较为清浅的功能衰退,尤其是以消化系统功能衰退为主的情况;厥阴病也可以认为是少阴病的特殊类型,可以理解为少阴状态热证。太阳病与其他五病差异较大,指的是前述各种功能状态合并病原血症的状态。
可以简单粗略的认为太阳病是其他五种病机状态合并感染的情况;而单纯后五种病机状态则是侧重非感染状态!
最后编辑于 03-01 · 浏览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