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Circulation:房颤患者吃抗凝药物后出血可能是肿瘤的前兆!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可高达3-5%左右。抗凝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基本用药,但可能在老年患者中会引起出血的发生。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出血归结于药物的使用。其实,其中有一部分出血实际归因于患者存在恶性肿瘤。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分析结果,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使用了≥66岁在2008年至2022年间因新诊断的房颤(AF)的患者,他们诊断后开始使用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剂。随访时间为开始抗凝治疗后的2年。排除了患有瓣膜疾病、慢性透析、静脉血栓栓塞、既往癌症或既往记录出血的患者。出血事件通过医院/急诊科出院记录和医生账单识别,并作为时间依赖性协变量在特定原因的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同时调整基线特征。主要终点为新发恶性肿瘤。此外,我们还确定了恶性肿瘤的起源部位以及在安大略癌症登记处记录的诊断阶段。分析时还限制了特定出血部位的暴露。
研究结果显示:在119,480名开始抗凝治疗的人群中(平均年龄77.4岁,52%为男性),26,037人(21.8%)有记录的出血事件,5,800人(4.9%)在接下来的2年内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出血与癌症诊断的风险增加相关,风险比(HR)为4.0(95%置信区间,3.8–4.3)。按出血部位划分的任何恶性肿瘤的HR分别为:胃肠道5.0(95%CI,4.6–5.5)、泌尿生殖系统5.0(95%CI,4.4–5.7)、呼吸系统4.0(95%CI,3.5–4.6)、颅内1.8(95%CI,1.4–2.2)和鼻咽部1.5(95%CI,1.2–2.0)。与出血部位一致的癌症(如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HR显著更高(分别为15.4、11.8和10.1)。出血后诊断的癌症更多处于早期阶段(出血后27.6%为IV期,无出血者为31.3%;P=0.029)。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对队列研究的分析发现,在65岁以上患有房颤且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中,在2年的随访期间有21.8%出现过出血事件,有4.9%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抗凝后出血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是没有出血者的4倍,胃肠道恶性肿瘤则更佳敏感。本研究提示,今后对于老年房颤抗凝出血的患者,除了考虑药物的因素,也需要积极排查恶性肿瘤。本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重要的排查线索。

最后编辑于 02-23 · 浏览 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