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谈
最近迷上了中医。我虽然是个中医药大学的资深毕业生,但是毕业后一直从事西医临床,后来又考了个西医的学历,但是经过许多年的临床,觉得有些疾病还是中医更好,如果用药得当,“效如桴鼓”不是虚言,但是这么多年放下了,要重新拾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有心。
这一年多来,学了许多零碎的知识,越发觉得中医博大精深。有前辈讲,西医是越新越好,中医是陈而弥香。我们学习中医,还是要从黄帝内经、伤寒金匮学起。因为年纪大了,记忆力大不如前,背诵起来也比较困难,而且今日记下来了,明日不用就忘了,只能开个帖子,把自己所学记下来,常看,才能记到记忆深处。
昨天读书,是范怨武医生的《做自己的中医》,文章看起来非常舒服,准备一直读下去,虽然范医生比我年轻多了,但是“达者为师”,还是需要尊称一下范老师。范老师一路走来,也是非常辛苦,其实中医就是条孤独的路,如果读不进去,读不下去,也没法学习。
也在华医世界听许多大家讲的课,受益匪浅。每个人在某些自己的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也做了笔记,看起来有些零散,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方式,所以看问题还是比较粗浅。
再说一说我目前的追求,因为中药普遍口感不好,所以我觉得要大力推广
开来,必须要注意口感,否则人家一想到你就是苦苦的,谁还来愿意吃药啊。
今天学几个方剂。
1.温胆汤:是一个很经典的方剂。半夏、竹茹、陈皮、枳实、茯苓、甘草。
温胆陈半茯,枳实草竹茹。
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枝汤加附子之类。
用于胆惊不宁,心虚胆怯,睡眠不佳属于痰热内扰者。可用于精神疾患,心悸,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等。如果加黄连,就是黄连温胆汤,口感会苦很多,但是黄连用量一般在6g,也可以接受。
2.千金苇茎汤:用于治疗肺痈的。芦根60g,冬瓜子60g,薏苡仁30g,桃仁24g。也可以用来治疗支气管炎或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属于痰热者,口感甚好,可以放心服用。类似于鲜竹沥的作用,但是比其作用更强。
煎煮法比较特别,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脓。
这两个方子都比较凉,再来一个上热下寒的。
3.引火汤: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脏腑内生虚火,可见面红,就是那种面部烘热的热,口干,咽痛,烦躁,面痛,可以用来治疗三叉神经痛,下寒,就是腰部发凉,下肢无力,或者膝关节冷飕飕的那种。据说效果非常好。
4、再记一下庞博教授讲的能通过血脑屏障的几味药:菖蒲、郁金、麝香、冰片。
最后编辑于 2024-12-21 · 浏览 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