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布于 2024-10-26 · 浏览 766 · IP 河南河南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img

病因: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85%;

img

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约占2%;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约占1%;

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结缔组织病等。

临床表现:

不分年龄阶段,青壮年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起病情况:突发,以数秒或数分钟速度发生的头痛是最常见的起病方式;

突发剧烈头痛、数小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也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等;

img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症状较明显;

并发症:

再出血: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在发病后24小时内风险最大,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

脑血管痉挛:大约20-30%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引起迟发性缺血性损伤,可继发脑梗死;

脑积水:约15-20%患者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多发生于出血后1周内,因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其他:癫痫、低钠血症等。

辅助检查:

头颅CT:是首选方法。最常表现为基底池弥散性高密度影像;

img


脑脊液检查:如CT确诊,不作为常规检查,如果出血量较少或距起病时间较长,CT无阳性表现,需进行腰穿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SAH病因特别是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

CTA或MRA:是无创性的脑血管显影方式,但敏感性和准确性不如DSA;

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脑血管痉挛倾向和痉挛程度。

治疗:

img

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出血量大时给与脑室穿刺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作为急诊收入医院并进行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安静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如咳嗽或用力大便),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患者头部在较高位置,侧卧,给与脱水、镇静、止痛、绝对卧床休息。

降低颅内压:对有颅内压增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

防治再出血。

安静休息:绝对卧床4-6周;

调控血压:维持血压稳定在正常或起病前水平;

抗纤溶药物:为防止脑动脉瘤周围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外科手术:可选择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动脉瘤;

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

维持正常血容量和血压:避免过渡脱水。

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常用的尼莫地平。

早期手术:去除动脉瘤,移除血凝块。

防治脑水肿:脱水剂或者脑室引流。

健康指导: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适当活动;

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减少刺激性物质摄入;

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睡眠;

监测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稳定。

蛛网膜下腔出血 (84)

最后编辑于 2024-10-26 · 浏览 766

2 5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