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微信帖
发展是硬道理-微信帖
一早醒来,看到微信:发展是硬道理【1】,描述60 年前老中医闲聊“韭菜治疗呑针”事,
来到电脑前,一眼看到挂着书法练习10个”旧“字,
感概:人老了,还能做多少”新“事,只有怀旧的事儿多。
但医患关系新事多,三医联动新事多!
2024-10-08:6:40记录,辛老师


输“发展还是硬道理”检索回旧帖子。
辛老师,2024-10-06;5:55
昨晚编辑,圆了探索60年前步行路,用上一句陈佰义教授前期微信对话中一句话:发展还是硬道理【1】。
当时编辑微信对话背景。也是黄岩西部山区农民,上山砍柴,向后一仰,阴道流血,也是竹躺椅子,几个壮劳力,轮流替换,翻山越岭,隔江过水,送到黄岩医院,妇产科专家方克祥,一检查,仅仅是柴桩刺伤外阴,缝合止血,住院治愈。
可病人的流血不止,从高山-平原-水库轮渡-救护车送医院,历经漫长时光。
我的记忆中,曾有文字。现一检索丁香园,合理用药版:输入“发展还是硬道理。”,真的搜到了当年记录【2】
文献
【1】探访多年,终于圆了查询60年前步行线路的梦
(也是没显示连接网址)(图)
【2】回忆见证“社会进步了,个体才有可能获益”的社会民生健康卫生实例
回忆见证“社会进步了,个体才有可能获益”的社会民生健康卫生实例
(网址链接:怎么丁香园网,不显示,正在向工作人员汇报处理)6:10,辛老师
文献【1】原帖选录:
3,记忆郑妙德医生
郑妙德医生,应该是本人进医药领域接触的第一位医药同行,当年他大学毕业,本人刚入医院,俩人住同一房间。宁溪医疗队下乡。有2 次,都是我赔同郑妙德医生送病人:其中一次,村民在粉碎地瓜的机器中,用手伸进去探了一下,把手掌卷糊了,需要急送黄岩医院,连夜,用竹躺椅,4 人健壮劳力,轮流替换,从马鞍山出发,几十里路程,翻山越岭,赶到长潭水库宁溪轮渡码头,但事先联系好的轮渡船,在黑液里,停靠在大山黑影下,竟找不到,反复电话联系,总算联系上,到达医院,天已亮了。哪象现在,公路通到家门口,一个电话,120 救护车很快到达。正如老朋友陈佰义教授说:发展还是硬道理。
文献【2】原帖复制
回忆见证“社会进步了,个体才有可能获益”的社会民生健康卫生实例
2023-05-27,凌晨4:00辛老师
前不久,本人在本院退休微信群,发了一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回忆本人1965年,进入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妇产科专家方克祥,同住一个小院子。由此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农村民生的医药卫生服务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实际情况。
老家后山上“黄公山”,是一个需要爬山约30-40分钟的小山岙。一天,山下农民,只见对面一帮人,用竹椅,抬着一个人,沿山间小路,快速向山下走来。一路上,从竹椅子躺着的人裤裆不断地滴着血,向乡医院所在地(西洋村)延伸过去。
从老家当时的田野小路,到乡医院,估计至少要走40-50分钟吧!
到了乡医院,院长张某某,一问病情,了解到情况:孕妇,上山砍柴,临结束,穿上柴捆时,竹杠一打滑,身子向后一仰,一屁股坐在后面山坡的柴桩上,登时,裤裆里血流滴滴…就这么,不知过多久,回到家里,被邻居一帮人,用竹躺椅捆扎成救人“担架”,一路颠簸,送到乡下医院。
张院长脑子里就想着,孕妇受伤出血,应该是妇产科方面出血。医嘱,止血芳酸针,配制葡萄糖注射液,注入空气加压,快速输液止血…
现在记不起输液了多少时间,只见病人裤裆里仍然是滴滴流血,乡医院建议转上级医院。
当时,长潭水库,阻断了黄岩西部山区与外部的交通,必须经水库里小汽船,拖着小木船,摆渡上岸,才有公路通行汽车。
经过一番折腾,联系水库航管所,加班一次航班,抢救病人。
这样,病人送到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方克祥医生一检查,只见外阴处,有流血的伤口,缝扎止血后,没有其他妇产科妊娠方面内伤出血。
事后,方克祥专家说,只要脱了裤子检查一下,就能发现出血点,缝合止血一下,这么简单的事情,弄得病人流这么多的血!
现在回顾,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由于整体水平,见识少,积累少,处理实际情况,临床思维受限。
按当时交通条件,就是飞也飞不过水库,小汽船是当时较先进的运输工具,再前推几年,手摇小木船,光单趟就需要3小时,那象现在,公路直达家门口,一个电话,救护车很快就到!
为什么这个案例,记忆这么清晰?因为,是本人的一个亲戚。
当时的农村里邻居间的人情世故,不象现在城市里居民楼,楼上楼下一起住几年了,还是老死不相往来!
当时从田间小路上,远处村民看到一帮人抬着竹椅,早就隔山呼叫,询问,出什么事啦?
对方就回应:某某人家的人病啦…
这就是我常说的:只有整体社会水平提升了,个体才有可能获益的实际案例!
最后编辑于 2024-10-08 · 浏览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