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起似“食物中毒”的调查
按:
1,为什么会阅读这些短小文章?---我是实用主义者,想看看他人有啥好经验分享。
2,读了此文,使人想起当年本人负责制剂室生产葡萄糖注射液,医院里临床连续3 天出现34 例输液反应。
按当时人们观念:输液反应,就是葡萄糖反应,就是葡萄糖质量有问题。你负责 葡萄糖输液生产,就是你的工作出问题。
3,碰上本人,也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亲自 下临床调查,提出疑问:为什么出现输液反应的病例,有本院生产的葡萄糖 ,也有外购葡萄糖 、或其他非葡萄糖输液?
同时,本院生产的葡萄糖和外购葡萄糖,为什么有的科室有反应,有的科室没反应?
4,这个疑问在下班路上,与分管护理副院长、总护士长,边走边聊,顿时使2位相关领导,思想开了窍:是不是供应室输液皮管问题?
一调查,某日,全城停水,原有的临床护士操作:输液结束 ,都要把输液皮管在自来水龙头冲一冲水的动作,取消了,直接扔在水槽,后续供应室操作,不知情,按原流程操作。这让带有糖液的皮管,存放一夜,细菌繁殖增多。残留更多,出现输液反应。
5,立即停用某一天供应的输液皮管,临床的输液反应,即刻消停。用实践来验证推测。
2024-10-01,11:25,收录,整 理,辛老师
文献:
【1】3天发生34例输液反应原因调查谈起
回忆一起似“食物中毒”的调查
健康报,2024年9月24日(7)
赵福祥
60年前的1964年4月30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某修配厂内,从下午2时起陆续有人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比较严重的14人被送往师医院。因其中多人曾在职工食堂用过午餐,患者被诊断为“食物中毒”,经抗菌治疗后得以治愈,并于5月2日上午10时前全部出院。
为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我所在的师卫生防疫站会同伊犁州流行病防治所、伊宁市卫生防疫站专业人员,共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了解到,该厂有222名职工,厂内有职工食堂。4月28日晚餐至4月30日午餐期间,在该食堂就餐的职工中未发现未吃其中某一餐者,亦未发现有临时就餐人员。
在97名有症状的患者中,仅有82名在职工食堂用餐,有15名患者未吃该食堂的饭菜。平时,该厂有99名职工不在职工食堂用餐,但其中有15人出现上述症状。经深入调查得知,这15人都在4月30日中午饮用过职工食堂锅炉的开水;另行调查,有84名不在职工食堂用餐又未发病的职工,4月30日当天亦未饮用职工食堂的开水或生水。至此,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一个重要的交集是都在4月30日中午或午后饮用过职工食堂锅炉的开水。这提示我们应进一步调查该食堂锅炉的饮用水源。
20世纪60年代初期,伊宁市尚未完全普及自来水,下水管网的铺设亦不完善。该厂采用的是砂泸池水,水源来自厂外的地面水渠。我们顺水渠而上,发现其上游经过隔壁一家被服工厂的莫合烟车间,该车间在水渠旁有一水坑被用来浸泡加工前混有泥沙的莫合烟杆。经了解,4月30日上午11时前,车间人员曾将浸泡过莫合烟杆的废水排入水渠。而引入修配厂的水渠拐点距离职工食堂取水点仅150米。
调查中,我们采得4月29日中午至30日中午的剩余食品样本10份、4月30日中午职工食堂锅炉开水样品1份及砂泸池里的生水样品3份。经“甲醛硝酸显色法”和“对二甲氢苯甲醛显色法”定性试验,样本被证实均有烟碱存在。因当时无烟碱试剂,我们未作进一步定量实验。而对10份剩余食物和4份水样分别进行常见毒物检验后,均未发现有其他常见毒物。由此可见,引发本次事件的根源不是食堂的午餐,而是锅炉的饮用水。
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结果提示:判断食物中毒,必须遵循“吃可疑食物者可以发病,也可能不发病(吃的量少),而未吃可疑食物者一定不发病”的规律;对诊断不明的“食物中毒”患者,其治疗对策与措施不能盲目;排除食物中毒的根据是“未食用可疑致病餐者不发生同样症状的疾病”;工厂排放的废水一旦被人误饮,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暴发或流行;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回忆当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重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格贯彻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曾在《兵团职工食堂饮食卫生一二三四五制度》中规定:
“一净”——厨房内外保持干干净净;“二分”——生熟食品、生熟刀板要分开,要有流动水洗手、洗碗设施;“三保”——确保饮食安全卫生,确保职工能喝上开水,确保职工在田间和车间能吃上热饭菜,喝上热汤;“四防”——厨房要防蝇、防鼠、防尘、防蟑螂;“五不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不吃病死禽畜肉,不吃有毒的野菜、蘑菇和鱼籽,不吃自制发酵豆制品。
这些制度放在当今也非常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作者系新疆医科大学退休教授)

最后编辑于 2024-10-01 · 浏览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