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指导下的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评价|Pediatric Investigation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论文原文
研究背景
围术期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对提高麻醉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麻醉过深可导致循环抑制、术后苏醒延迟并增加术后死亡率,而麻醉过浅容易导致术中知晓、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等问题。既往成人的研究表明,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指导下,采用闭环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的方式优于人工手动调节控制,可使麻醉深度更加精确平稳。但在儿童人群,尤其是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评价BIS指导下,丙泊酚TCI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性和优势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三个临床研究分中心计划招募120例1~6岁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闭环反馈组(C组)和开环人工组(O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TCI诱导,麻醉维持期间C组在BIS指导下由注射系统对丙泊酚输注速度进行闭环反馈调节,O组由麻醉医师根据BIS和临床经验进行人工调整,两组均设定目标BIS为50。采集麻醉维持阶段两组的充分麻醉(40≤BIS≤60)时间比,麻醉过浅(BIS>60)和麻醉过深(BIS<40)时间比率,输注系统总体评分(GS)。记录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单位时间的用量、TCI血药浓度和调整次数,记录两组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19例患儿(手术时间不足剔除1例),其中C组59例,O组60例。充分麻醉时间比率C组明显高于O组(79.92 ± 14.09 vs. 73.62 ± 16.33),麻醉过浅时间比率C组低于O组[5.30 (2.20, 11.90) vs. 10.05 (3.93, 16.58)],GS评分C组小于O组[23.27 (17.34, 33.95) vs. 28.56 (22.03, 37.03)],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与O组相比,单位时间内C组的丙泊酚调整次数更高,瑞芬太尼调整次数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过深时间比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单位时间用量、TCI血药浓度、拔管时间、清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表1 维持阶段效果分析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BIS指导下的丙泊酚TCI用于学龄前儿童安全有效,维持阶段的麻醉深度维持较人工调节更加精准平稳。

最后编辑于 2024-09-25 · 浏览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