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对于泌尿器科领域的针灸治疗的效果和现状-以尿频、尿急为中心-(2015年 日文翻译)

发布于 2024-09-21 · 浏览 1632 · 来自 Android · IP 福建福建

目前为止所知的针灸医学

-基础和临床的交流-

北小路博司1)、铃木由纪子2)、邵仁哲3)、本城久司4,5)、大沢秀雄6)

1)明治国际医疗大学 临床针灸学讲座

2)东京卫生学园专门学校

3)明治国际医疗大学 泌尿器科

4)明治东洋医学院专门学校

5)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大学院 泌尿器外科学

6)筑波技术大学保健科学部 针灸学专攻生理学研究室


要旨 

频尿、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被称为下尿路症状,在针灸临床中,这些症状是患者常见的主诉。邵仁哲先生从西医角度对下尿路症状(储尿症状和排尿症状)的定义、主要疾病的病理状态及治疗方法等相关内容,及针灸师应了解的泌尿器科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本城久司先生从临床研究角度,对下尿路症状,即以频尿、尿急、尿失禁为主要症状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进行了回顾。大泽秀雄先生则从基础研究角度,对基于针刺刺激的躯体感觉刺激对泌尿系统器官的影响和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躯体-内脏(自主神经)反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下尿路症状、储尿症状、排尿症状、勃起功能障碍、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躯体-内脏(自主神经)反射


I. 研讨会目标 

频尿、尿急、排尿无力等症状统称为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近年来,间质性膀胱炎和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指南中已明确将针刺列为治疗方法,虽然推荐等级为C,但描述其“几乎无副作用且可在门诊治疗”。目前,许多针灸师正针对LUTS进行针灸治疗。基于此背景,本研讨会邀请医生从下尿路症状的定义、主要疾病的病理状态及治疗方法,以及针灸师应掌握的泌尿科疾病知识进行了讲解。从针灸临床的角度,回顾了以频尿、尿急、尿失禁等为主要症状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及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相关临床研究。同时从基础研究角度,基于躯体-内脏(自主神经)反射,回顾了针刺刺激对肾、膀胱和尿道的影响。


II. 针灸师应掌握的泌尿器科领域知识 

明治国际医疗大学泌尿科教授

邵仁哲 


1. 前言 

针灸师应掌握的泌尿器科领域知识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相关疾病,尤其是关于尿液问题的知识,即与储尿和排尿相关的症状。这些症状在专业术语中称为“下尿路症状”,其中重要的包括“储尿症状”、“排尿症状”以及“排尿后症状”。 

其次重要的是以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为代表的性功能障碍。此次将重点介绍这两类典型疾病。

2. 下尿路症状

所谓的下尿路症状包含多种症状,且在男女之间的频率差异显著。图片显示了男女不同的主要控制排尿功能器官(图1)。男性的主要器官包括膀胱、尿道和前列腺,而女性没有前列腺,只有膀胱和尿道作为主要器官,因此男性更容易出现尿液难以排出的情况,而女性则更容易出现尿失禁。

img


尽管“男性尿液难以排出,女性容易尿失禁”是下尿路症状的基本概念,但也存在许多例外,其病理复杂。此外,下尿路症状虽不像癌症等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由于涉及尿液问题,往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QOL)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该问题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针灸师应了解的重要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症状”、“排尿症状”和“排尿后症状”,现分别进行讲解。

“储尿症状”指的是膀胱储存尿液时出现的症状,包括白天频尿(患者抱怨日间排尿次数过多)、 夜间频尿(患者抱怨夜间需起床排尿一次以上)、尿急(患者感到突然且无法控制的强烈尿意,难以忍受)、尿失禁(患者抱怨尿液不自主流出)。 

“排尿症状”是指排尿时出现的症状,包括尿流弱(患者抱怨尿流力量不足)、尿线分叉或散乱(患者抱怨排尿时尿流分叉或尿液四溅)、尿线中断(患者抱怨排尿时尿流中断一次以上)、排尿延迟(患者抱怨排尿开始时困难,排尿准备好后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排尿)、腹压排尿(患者抱怨称需用力才能开始或持续排尿)、尿滴沥(延长了排尿的结束,尿流减弱至滴下)。

 “排尿后症状”是指排尿后立即出现的症状,包括尿不尽感(排尿后患者感到膀胱未完全排空,仍有尿液残留)、尿后滴沥(患者抱怨排尿后尿液不自主流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男性离开便器后,女性站起后)。 

在现代针灸学中,针灸师应了解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控制排尿与储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抑制和刺激信号来控制排尿。感觉传入神经将膀胱的信息传递至脊髓的T10-L2区域,再传至大脑,告知大脑膀胱已充满。排尿开始时,排尿肌的副交感神经通过脊髓S2-S4区域被活性化,使排尿肌收缩;同时,膀胱颈部和尿道平滑肌通过传入信号和传出信号的协调作用(通过交感神经和躯体阴部神经的抑制),使收缩受到抑制,从而开始排尿。

此外,储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反射增强膀胱颈部和平滑肌的收缩,同时在神经节水平抑制副交感神经反射。

包围尿道的骨骼肌通过感觉和运动神经进行控制,可以在随意和不随意之间调节(如在排尿中中断尿流)。这些反射路径中的任何一个受到影响或损伤,都可能导致膀胱的控制出现障碍(图2)。深入理解这些支配下尿路的神经,有助于针灸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

img


影响下尿路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首先是①脑部疾病(如脑血管障碍、痴呆、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脑肿瘤等)。其次是②脊髓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脊髓肿瘤、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等的脊椎变性疾病、脊髓血管障碍、脊柱裂等)。此外,在临床上不能遗忘的是③末梢神经疾病或病理状态,尤其是糖尿病和骨盆手术后(如直肠癌、结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此外,相较于男性,女性患有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和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频率较高,因此更容易出现储尿症状(即储尿困难)。


3. 下尿路症状的治疗

针对下部尿路症状的药物治疗,男性患者首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解除由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下尿路阻塞,②缩小前列腺,③减轻储尿症状(特别是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症状)。解除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下尿路阻塞主要使用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α1アドレナリン受容体遮断薬),缩小前列腺通常使用抗雄激素药物(抗アンドロゲン薬)。对于改善储尿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单独使用抗胆碱药物(抗コリン薬)或抗胆碱药物与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联合治疗。此时,对于储尿症状的针灸治疗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针灸治疗骶骨部位时,患者采用俯卧位,在第3后骶骨孔对应的两侧中髎穴,使用直径0.3毫米、长度60毫米的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深度为50至60毫米。当患者感受到重着样的“得气”感后,左右交替对针进行提插手法刺激。治疗时间约为10分钟,同时配合电针治疗以增强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留置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法。清洁间歇导尿法是一种由患者或护理人员间歇性地自行导尿的技术。虽然需要掌握清洁操作和技术,但由于无需留置导尿管,从生活质量(QOL)角度来看,清洁间歇导尿优于留置导尿。此外,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如适合手术,可选择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外科治疗方案。

其次,对于女性的下尿路症状,尿频和尿失禁较为常见,针对这些症状的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尿频,患者教育和生活指导非常重要。需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膀胱、肾脏、其神经调节、饮水、药物、刺激物等与其“尿频”症状之间的关系。如果患者被认为能够靠自己调节这些原因的话,那么就应该使用更加客观的指标确认是否这些原因得到改善,则作为结果的“尿频”也会得到改善,这是极为重要的。

并且,对于多尿导致尿频的患者,教育和生活指导同样重要。可通过指导多尿患者减少过量饮水、限制咖啡因摄入等方式来调整尿量。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有不少人是为了预防脑梗塞而过度饮水的。然而,虽然脱水被视为脑梗塞的发病因素,但尚无证据表明过度饮水能通过“稀释血液”来预防脑梗塞。特别是夜间多尿的患者,由于频繁起床排尿,增加了跌倒和股骨颈骨折的风险。因此,控制饮水量并改善夜尿频繁尤为重要。对于神经性尿频的情况,延迟排尿训练(即指导患者有尿意时不要马上去厕所,延迟一段时间后再排尿)常常有效。通过记录排尿情况,患者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功能性膀胱容量(即能够保持的膀胱容量)。当医生向患者解释其并无问题时,尿频症状有时也会改善。如果生活指导效果不佳,可尝试药物治疗,抗胆碱药物通常被认为有效。针灸治疗对女性尿频症状也常常有效,建议在临床中应用。

对于尿失禁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和药物治疗。盆底肌锻炼对轻度尿失禁有效,通常需持续2-3个月才能见效,因此坚持训练非常重要。尿失禁的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盐酸克伦特罗(塩酸クレンブテロール)等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Bアドレナリン受容体刺激薬)。


4.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包括以下几类:①性欲(libido)障碍,②勃起障碍(ED),③射精障碍,④高潮障碍等。这里主要讨论性功能障碍中占大部分的勃起障碍(ED)和射精障碍。ED的定义是“无法获得或维持足够的勃起来进行满意的性行为”,并且这种情况至少“持续3个月”才可诊断为ED。

勃起功能的维持依赖于肾上腺素等的血管收缩因子和NO等的松弛因子之间的微妙平衡。阴茎海绵体由内皮细胞衬里的平滑肌细胞相互连接构成网状组织,当这种结构出现异常时,ED就会发生。

传统上,ED被分为由压力或对性行为的焦虑等心理因素引起的心因性ED,和血管障碍或神经障碍为代表的器质性ED,以及心因性和器质性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性ED。但最新研究表明,80%以上的ED病例伴有某种血管疾病,存在器质性病变基础。

尽管ED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现象,但其严重程度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影响内皮功能的风险因素密切相关。

在《ED诊疗指南2012年版》中,ED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年龄增长,(2)吸烟,(3)高血压,(4)糖尿病,(5)脂质异常(高脂血症),(6)肥胖和缺乏运动,(7)抑郁症状,(8)下尿路症状/前列腺增生症,(9)慢性肾病,(10)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11)神经疾病,(12)不孕症,(13)药物使用等。

针对ED的药物治疗首选PDE5抑制剂(ホスフォジエステラーゼ5: phosphodiesterase5),如西地那非(シルデナフィル)、伐地那非(バルデナフィル)、他达拉非(タダラフィル)等,这些药物被认为是最有效的。

关于射精障碍的治疗,主要使用具有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和抗胆碱作用的药物来关闭膀胱颈部,防止逆行射精。常用药物包括盐酸麻黄碱(塩酸エフェドリン)、盐酸苯丙醇胺(塩酸フェニルプラパノールアミン)、盐酸丙咪嗪(塩酸イミプラミン)或具有抗组胺(抗ヒスタミン)作用的溴苯那敏(ブロムフェニラミン),但由于副作用较强,近年来较为普遍使用阿莫沙平(アモキサピン)。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以使用阴茎龟头部振动刺激诱发射精或电刺激射精等方法。


Ⅲ. 从临床研究视角出发

明治东洋医学院 专任教师

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大学院 泌尿器外科学

客座讲师 本城久司


1. 前言

排尿相关的症状在日常临床中非常常见,但作为患者来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而提出的病例非常少,许多临床医生认为这些症状在患者中是潜在存在的。关于排尿症状,以往被称为排尿障碍或排尿症状,但自2002年国际尿禁制学会术语标准化以来,发生于膀胱和尿道的下尿路的症状则统称为下尿路症状,尿频和尿失禁则称为储尿症状,排尿困难和尿不尽感则称为排尿症状、排尿后症状。根据2003年日本排尿功能学会的报告,我国(日本)40岁以上男女中,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患病率估计为12.4%,即约有800万潜在患者。本文基于标准化定义,回顾了进行meta分析的关于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针刺临床研究。


2. 针刺治疗对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

表现为储尿症状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是一种以尿急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在2002年由国际尿禁制学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定义。作为治疗方法,在我国(日本),药物疗法是首选。2005年日本排尿功能学会制定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诊疗指南》推荐抗胆碱药物为A级治疗方法,但未提及针灸疗法。然而,在2015年修订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诊疗指南第2版》中,针灸疗法被列入推荐等级C1。第2版指南中引用了4篇关于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文献(3篇原始研究文章,1篇综述)。本文除了参考这些指南中的4篇文献,还添加了在PubMed中以“overactive bladder, acupuncture”为关键词检索到的18篇文献中的4篇针对人体研究的文章(2篇原始研究文章,2篇综述),基于这8篇文献进行了综述。

在5篇原始研究文章中,有4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一项关于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RCT研究详细分析了74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8例,三阴交、委阳、膀胱俞、关元)和安慰剂治疗组(36例,风市、足三里、风门、中脘)。结果显示,尿失禁次数在两组中均有所减少,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基于排尿日记的排尿次数、尿急发生频率、每次排尿量、膀胱内压测定的膀胱容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OL),针灸治疗组相比安慰剂治疗组有显著改善。此外,另一项针对82名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患者的RCT研究,分为抗胆碱药(索利那新(ソリフェナシン))治疗组(30例)、针刺治疗组(28例)和安慰剂组(24例)。结果显示,症状评分和QOL评分在抗胆碱药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中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此外,显示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治疗效果的神经生长因子(NGF: Nerve growth factor)水平在抗胆碱药治疗组和针灸治疗组中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因此,针刺治疗作为药物疗法的替代疗法被认为是有效的。然而,尽管针刺治疗组的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8名患者未获得充分的疗效。目前,针刺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倒不如说针刺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法的有效性获得认可。

另一方面,有报告使用单一穴位中髎穴(BL-33),通过病例积累研究了针刺治疗对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效果,虽然病例均是曾经治疗过的患者,并非RCT试验。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的急迫性尿失禁和尿急症状得到了改善,膀胱容量也有所增加。凭借未来的RCT研究和多中心合作研究有望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的有效性。


3. 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以疼痛和不适为主诉的下尿路症状,许多病例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因此可以期待针灸治疗效果的泌尿器科疾病之一。199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了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分类方法,并提供了用于有效把握病理状态和评估治疗效果的症状评分系统(NIH-CPSI)。2010年,欧洲泌尿器科学会(EAU)在其整理的慢性骨盆疼痛诊疗指南中指出,针刺治疗是药物疗法之外的第二选择的补充治疗,但推荐等级为B。本篇文章基于PubMed中以“chronic prostatitis,acupuncture”为关键词检索到的49篇文献,选取了10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8篇原始研究文章,2篇综述)进行综述。

在8篇原始研究文章中,有5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一篇被纳入Meta分析并被刊登于Review的RCT研究对89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针刺治疗组(44例)和假针刺治疗组(45例)。两组均选择会阴、关元、三阴交、阴陵泉作为治疗穴位。针刺治疗组中,针刺深度为会阴50毫米,关元60毫米,三阴交和阴陵泉40毫米,留针30分钟;假针刺组则仅将针刺入同样的穴位不超过15毫米,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周治疗两次,共持续10周,随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组中NIH-CPSI总评分减少6分以上的患者有32例(74%),而假针刺组仅有21例(47%),两组间差异显著。这不仅证明了针刺治疗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还表明即使在相同的穴位,刺入深度的不同也会影响治疗效果,提供了基于观察这一治疗机制的有用情报。另一方面,有报告使用单一穴位中髎穴(BL-33),通过病例积累研究了针刺治疗对于伴有骨盆内静脉淤积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效果,虽然病例均是曾经治疗过的患者,并非RCT试验。针刺治疗后,患者NIH-CPSI中的疼痛和不适评分以及总评分均显著降低,同时通过MRI和经直肠超声观察到盆腔静脉淤积得到了改善。随后有更多相同刺激方法的研究报告了类似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针刺治疗的有效性。基于未来的RCT研究有望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的价值。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相关研究综述了针刺治疗对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效果。尽管已有一些RCT研究,但由于缺乏多中心的联合研究,针刺疗法在国内(日本)外诊疗指南中的推荐等级仍然较低。然而,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针刺治疗作为补充治疗对这两种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认可。未来通过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可以期待针刺治疗的进一步有效性被揭示。


Ⅳ. 从基础视角出发

筑波技术大学保健科学部 

针灸学专攻生理学研究室 准教授 大泽秀雄

1. 前言

众所周知,当对生物体的皮肤或肌肉施加各种类型的躯体感觉刺激时,通过自主神经传出路径,会在各种内脏器官中引发反射性反应。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经验性运用这些躯体-内脏(自主神经)反射的治疗方法。为了揭示针灸疗法的这种机制,除了针对人体的研究外,还需要使用去除情绪影响的麻醉动物进行基础研究。在本次演讲中,我将从躯体-内脏反射的角度,概述躯体感觉刺激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基础研究。对于针刺刺激未能获得成效的部分,我将介绍躯体感觉刺激的研究成果。


2. 躯体-内脏(自主神经)

反射躯体-内脏(自主神经)反射是通过躯体感觉神经作为传入路径,自主神经作为传出路径的反射。佐藤和Schmidt在1970年代初期通过记录电刺激躯体感觉神经诱发交感神经反射电位的实验,实验性地证明了躯体感觉神经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这一发现为解明针灸等活用躯体感觉刺激的治疗影响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契机。躯体-自主神经反射根据反射中枢的不同,可分为脊髓性反射和上脊髓性反射,其特点如下:

(1)脊髓分节反射:脊髓分节反射容易在躯体传入神经的脊髓输入水平与自主神经的脊髓输出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发生。例如,随后将提及的会阴部刺激引起的膀胱运动抑制或促进反射,腹部刺激引起的胃运动抑制反射等。脊髓性躯体-内脏反射通常在正常情况下受到上脊髓水平的抑制。

(2)上脊髓反射:刺激四肢时,来自四肢的躯体感觉神经输入至颈髓或下腰髓,而这些部位不包含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因此不易产生脊髓分节性反射。四肢刺激的传入信号会向上传导至脑干,在脑干处整合后,通过自主神经引发全身性的内脏反射,例如躯体-循环反射。


3. 交感神经肾脏支活动及肾血流

在麻醉大鼠的下肢部位(相当于足三里穴)的手动针刺刺激下,伴随着交感神经肾脏支活动的抑制,血压出现下降反应。切断支配针刺部位的躯体感觉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后,该反应消失。此外,通过外科手术将皮肤与肌肉分离,并分别进行针刺刺激时,单独刺激肌肉会显著抑制交感神经并导致血压下降(图3)(Ohsawa H. et al, 1995)。

img


另一方面,机械性伤害性刺激皮肤则会增强交感神经肾脏支的传出活动,导致血压升高(Kimura A. et al, 1995)。麻醉大鼠的肾血流(使用激光多普勒法测量)在下肢针刺电刺激下增加,而后肢脚掌刺激则导致肾血流减少(野口等,2000)。


4. 输尿管运动

麻醉大鼠的输尿管运动在后肢、胸部和会阴部皮肤受到机械性伤害刺激时,蠕动运动增加(图4)。这一反应不受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腹下神经(交感神经)或骨盆神经(副交感神经)切断的影响,但在切断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后消失。因此,这是一种以支配输尿管的交感神经为传出路径的反射性反应(大泽等,1988)。这一结果部分解释了指压刺激能够有效缓解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绞痛发作并促进结石排出的机制。

img



5. 膀胱运动和近端尿道功能

当麻醉大鼠的膀胱内压处于低压状态时,对会阴部进行触觉刺激会增强包含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在内的骨盆神经活动,导致膀胱收缩。同样的反应也可由伤害性刺激引起,并且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中也能观察到此现象。

在保持麻醉大鼠膀胱内压高压状态时,膀胱会产生周期性的排尿收缩。当在这种状态下对会阴部皮肤进行针刺刺激时,包含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在内的骨盆神经传出活动受到抑制,进而抑制膀胱的排尿收缩运动。这种抑制反应仅限于会阴部的刺激,其他部位的针刺刺激则不会产生此类反应。这一反应也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中观察到,因此属于脊髓分节性反射(图5)(Sato A, et al, 1992)。

img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针刺治疗夜尿症和神经源性膀胱等排尿障碍时,高频使用下腹部和骶骨部位经穴的临床见解。此外,会阴部刺激诱发的膀胱运动反应在膀胱内压高压和低压状态下表现不同,这表明即使刺激量和刺激部位相同,由于自主神经紧张度等生理状态的差异,可能诱发不同的反应。这一发现也解释了针灸临床中“补泻”现象的部分机制。

本城等人(1999)在麻醉状态下,对脊髓损伤大鼠和正常大鼠的膀胱功能进行了针刺效果研究,发现正常大鼠在骶骨部、后肢部和前肢部的刺激均可抑制膀胱运动,而脊髓损伤大鼠则只有会阴部刺激有效。

北小路等人(1994)研究了在麻醉大鼠膀胱中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时,所诱发出的近端尿道肌电图活动在针刺刺激、捏压刺激和触觉刺激下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刺激和捏压刺激抑制了近端尿道的群发放电,且这种抑制反应在会阴部最为明显。该反应在切断阴部神经后消失,表明其是通过抑制阴部神经传出活动而产生的。


V. 总结

在本次研讨会上,邵仁哲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下尿路症状的定义、主要疾病的病理状态和治疗方法,并介绍了针灸师应掌握的泌尿器科疾病知识。此外,还展示了针灸师在临床中必需要掌握的知识,如影响下尿路的支配神经及下尿路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本城久司教授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对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进行了综述,展示了其临床有效性。大泽秀雄教授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综述了针刺刺激对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及其机制。

未来,随着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各类指南的推荐等级有望提高。此外,在针灸临床中,与医生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为此,针灸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学习西医知识,以促进与医生的协作。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希望能够为这种协作提供帮助。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尿道综合征 (4)
慢性前列腺炎 (5)
尿失禁 (28)
勃起功能障碍 (6)
性功能障碍 (5)

最后编辑于 2024-09-22 · 浏览 1632

1 4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