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到底能不能挂头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酒和头孢有什么关系?”。随着自媒体与医学科普的崛起,社会各界都渐渐接受了“吃头孢不能喝酒”这么一个常识,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名词——“双硫仑样反应”伴随出现。那到底是什么时间开始出现这一共识的呢?笔者遂翻阅了国内外的文献库。经过查阅发现在2016年以前,“双硫仑样反应”作为罕见病和误诊诊断在急诊科临床病例报道中出现,大多数是因应用药物后大量饮酒所致。而在2016年之后,对于“双硫仑样反应”的研究论文开始大量出现,且有严重致死的病例报道。但相比较国外报道及研究,却远远少于国内。于是出于好奇,笔者特地搜索了一下201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通过搜索与“双硫仑样反应”相关的资料,发现当年有一个“‘科学’流言排行榜”,其中就有一条题为“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服用会马上丧命”的流言,人民网对此进行了辟谣,其中提到了“双硫仑样反应”[1]。也就是以此辟谣为起点,网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关于“双硫仑样反应”的科普文章,以及各种因为“双硫仑样反应”导致的死亡病例报道,同时医疗界的自媒体也加入宣传科普“双硫仑样反应”,以此劝诫服用头孢的患者治疗期间避免饮酒。渐渐地,“吃头孢不能喝酒”才成了社会的一个常识,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那么,到底什么是“双硫仑样反应”呢?
双硫仑反应(disulfiram-ethanol reaction,DER)指使用双硫仑后摄入乙醇出现的一些症状: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痛、胸痛、眩晕、出汗、口渴、视力模糊、虚弱、混乱和低血压等[2]。双硫仑及其代谢物对细胞质和线粒体内 ALDH 产生不可逆的抑制,导致乙醛代谢障碍,在摄入乙醇后积累乙醛从而产生该反应[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硝基咪唑类药物、磺脲类降糖药与乙醇联合使用会产生与双硫仑反应类似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通常发生在饮酒15~20min,持续时间为30min~1h,多数人存在该表现为自限性,不需要进行处理。通俗来说,就是由于复杂的药物作用,使得乙醇在人身体内没法正常被代谢,这个时候去喝酒的人更加容易出现喝得烂醉的情况,本来一个“千杯不倒”的喝酒能手变成了一个“一杯就倒”的喝酒小白。
讲到这里大概很多人已经有了“酒后不能挂头孢”的答案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双硫仑样反应”说的是使用药物后摄入酒精或者联合应用时会出现。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喝酒发生在前,人的身体内有乙醇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了,却因为具体的原因又需要甚至必须应用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呢?酒精本身在人体内是可以自然代谢的,酒后用药和用药后喝酒应该还是有点区别的吧?另外,如果假设酒后可以用头孢,那间隔多久可以用呢?
于是笔者进一步查阅了相关的文献。果然,解放军第401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刘涛主任也有同样的思考,并在2019年发表了《酒后多久应用头孢菌素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中提到,大部分报道的饮酒后用头孢类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均在用药前3天内。其中吴美丽等[5]统计分析了1997—2007年我国文献报道的1 500例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数据,最长的是应用药物前2 天有饮酒情况。而用药后使用含乙醇制品是否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范围较大,这和药物的代谢速率相对较慢,且不同的药物代谢速率差异较大有关,一些特殊药物代谢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最长的病例出现在停药后8天。同时,笔者所考虑酒后需要用药的情况,刘涛主任也考虑到了。他认为这种情况下饮酒已是事实,但用药是必须的,而许多情况下头孢类药物可能是患者的首选,甚至是惟一选择。因此,这种时间间隔并不是越长越好,而是需要更准确和科学的安全时间间隔。这一时间间隔取决于乙醇在体内的残留量或代谢速率。但乙醇不同于抗生素,乙醇代谢速度较快。尽管乙醇的清除速率和许多因素相关,受性别、年纪、种族、食物、生物节律、锻炼、药物等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群会存在2~4倍的差异[6-7]。但其乙醇的清除速率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其清除速率和乙醇的浓度相关,即乙醇浓度越高,清除速率越快[7]。尽管清除速率存在一定变异,但总体平均清除速率约为7 g/h,约1标准杯/h[7]。我国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的量为41.04 g乙醇,人体6 h即可清除完毕。即使是酗酒者每天饮酒的量为200~300 g乙醇,一天的总量也可在1~2 d内清除完毕,实际上应更快,因为体内乙醇浓度越高,其清除速度越快。且大部分的报道[5,8-10]为用药前饮酒组发生反应的比例是远小于用药后饮酒组的。最后得出结论,饮酒和饮酒后应用易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安全时间间隔确定为3 天是科学和合理的,将该安全时间间隔扩展到7 天或更多将可能导致许多患者失去一些治疗选择,而这些治疗选择有时可能是最合理的,甚至是惟一的选择[4]。更准确的临床决策可能需要进一步用药前测定血液中的乙醇浓度或通过其他简易酒精监测仪判断患者体内乙醇残留量来指导临床用药,规避双硫仑样反应[4]。
另一方面,再从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上着手,笔者又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搜索。意外发现,临床上双硫仑样反应致死的案例同样也给法医同志们带去了困扰。就在今年,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发表了一篇《不同结构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机制研究》,研究验证了头孢哌酮作为能与乙醇反应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类代表,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的方式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但无相同作用的头孢他啶在联合乙醇时也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11]。文章猜测,头孢他啶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可能为血清素综合征、肠道菌群中乙醛的产生或者头孢他啶药物本身的副作用[11]。因此,文章作者们认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乙醇混合摄入导致的死亡案件缺乏特征性的病理证据[11]。而巧合的是研究中所提到的乙醛脱氢酶(ALDH),在约一半的亚洲人身体内并无活性,尤其是在我国南方[12]。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本地人喝酒“上头”、容易脸红的原因,或许本身这些人喝酒时正在经历双硫仑样反应。甚至也有一些喝酒致人死亡的案例,其发生率恐怕和双硫仑样反应致死的比率相当。既然约有一半的亚洲人的ALDH并无活性,那也就是说一半的病人身上头孢菌素对酒后病人的ALDH就无抑制一说,并不会影响这部分人正常的酒精代谢,而是更应该注重药物的其他副作用,或者是应用药物本身的目的及其迫切性。
那假如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有没有应对治疗的措施呢?笔者相信肯定是有的。毕竟根据这么多的报道,也说明了双硫仑样反应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的是作为医者的我们认真的甄别,同时也要警惕过度诊断,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和错误用药指导,更不能因为考虑双硫仑样反应而错失最合理的治疗选择和治疗时机。
作为医者,假如我们今天被“双硫仑”束缚了手脚,可能明天我们又会被“三硫仑”或“四硫仑”限制了最基本的救治思考。当然,我们也要坚持做好科普,不能被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报道蒙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与患者一同面对疾病、化解风险。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参考文献
[1]2016年“科学”流言榜(上)[J]. 中国科技奖励, 2016, (07): 10-11.
[2]Kelly S B, Robert J M. Disulfiram: An old therapeutic with new applications[J]. Cns Neurol Disord-DR, 2010, 9: 5-12.
[3]Suh J J, Pettinati H M, Kampman K M, et al. The status of disulfiram[J]. J Clin Psychopharm, 2006, 26(3): 290- 302..
[4]刘涛. 酒后多久应用头孢菌素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J]. 医学争鸣, 2019, 10(04): 37-39.
[5]吴美丽, 吴泉英. 1 500例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统计与分析[J]. 海峡药学, 2009, 21(2):127-128.
[6]Wall TL, Luczak SE, Hiller-Sturmhofel S. Biology, genetics, and environment: underl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alcohol metabolism[J]. Alcohol Res, 2016, 38(1):59-68.
[7]Cederbaum AI. Alcohol metabolism[J]. Clin Liver Dis, 2012, 16(4):667-685.
[8]韩建建, 王青山, 袁 琛, 等. 双硫仑样反应病人58例临床分析[J]. 齐鲁医学杂志, 2017, 32(6):704-706, 710.
[9]李瑞琼. 双硫仑样反应55例临床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3):378.
[10]辛栋轶, 辛学俊. 双硫仑反应810例文献分析[J]. 医药导报, 2013, 32(7):969-970.
[11]李耀光,刘聪颖,章雯,等. 不同结构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4, 39(02): 192-195, 202.
[12]LI H, BORINSKAYA S, YOSHIMURA K, et al. Refine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oriental ALDH2*504Lys (nee487Lys) variant[J]. Ann Hum Genet, 2009, 73(3):335-345.
[13]郭丽梅,李婷,董雅萍. 头孢类药物前后饮酒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急救干预对策[J]. 北方药学, 2022, 19(04):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