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冻干制剂的一点总结(主要是生物药方向)

为什么做成冻干剂的理由就步赘述了,直接进入主题:
1、配方中冻干保护剂、赋型剂选择:
关注对主要成分的保护性,提高稳定性,获得冻干后良好的外观,尽可能短的冻干时间,可以选择:①糖类/多元醇:蔗糖,海藻糖,麦芽糖,甘露醇等;②聚合物:HES,右旋糖苷,白蛋白等;③表面活性剂:TWEEN80等;④氨基酸:丝氨酸,谷氨酸钠,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等;⑤盐类:磷酸盐,醋酸盐,柠檬酸盐等。对冻干工艺影响大的关键物料参数是配方后的待冻干“物料”的塌陷温度,应选择塌陷温度高的保护剂/赋型剂,比如蔗糖对蛋白类的保护性的确很优秀,但往往因其塌陷温度太低,冻干时需要控制较低的产品温度(板层温度比此温度要)导致一次干燥时间延长。右旋糖苷、甘露醇(无定形)是不错的选择。
要点: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冻干显微镜直接观察法“准确”测定关键物料参数,如塌陷温度,共晶点/共融点。
2、预冻:
大家都会关注共晶点/共融点的问题,对于溶液,它是一个温度范围,但在预冻时,肯定不是温度下降到该点温度就会冻结的,这里就涉及一个“过冷”的问题,过冷度越大,形成的冰晶晶核小而多,形成的是密集的小冰晶。这种小而密的冰晶在低温保存中更为理想,因为它们意味着更小的机械损伤,从而提高了保存效果。但干燥时水汽升华速率会慢一些。关于“退火”,大胆地提升温度至略低于共晶点/共融点,并维持1~3小时,会获得很好的退火效果,但形成的冰晶会大,对干燥有利,但要考虑是否影响对产品的保护力。
3、一次干燥(升华干燥,主干燥):
主要考虑通过控制冻干腔室真空度及板层温度,达到控制干燥过程冻结层产品的温度不要高于产品的塌陷温度。有个经验公式大致涉及冻干腔室压力:Pc=38.68*10e(0.019Tp),Tp冻结层产品控制温度。
要点:
1)、干燥过程产品温度测定,个人认为没有很大必要,因为热电阻式温度计测定的是整个电阻长度上的平均温度,整个埋深中各段产品温度是不一样的,顾测定的是平均温度,且放探头的制品结晶行为干燥行为跟其他样品也有差别;热电偶式温度计其准确度可能在蒸汽灭菌过程发生漂移,都可能造成测量误差,在生产机(特别是自动上料)中放样品温度探头增加风险;
2)、真空控制,强烈建议用电容式真空计,工作时高温,没有无菌方面的风险,测定不受水蒸气的影响,配合皮拉尼真空计,可以很方便判定一次干燥终点,缺点就是贵,很贵;(实验机没有必要)
3)、一次干燥终点判断:利用电容式真空计控制冻干过程的真空度,同时配备皮拉尼真空计检测过程真空,这个过程中,其压力值会比电容式真空计高约60%,干燥终点,两个真空值会无限接近。
参考文献(用题目就可以搜到,就不写作者信息等了):
1、Choked flow and importance of Mach I in freeze-drying process design;
2、Heat and mass transfer scale-up issues during freeze-drying, III contr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ryer differences via 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 tests;(系列有3篇)Heat and mass transfer scale-up issues during freeze drying II. Contr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gree of supercooling;
3、Lyophilization Process Design Space;
4、Recommended Best Practices for Lyophilization Validation-2021 Part I Process Design and Modeling;
5、Recent Development of Optimization of Lyophilization Process;
6、Model-Based Product Temperature and Endpoint Determination in Primary Drying of Lyophilization Processes.
4、二次干燥(解吸干燥):
没有自由水,只为去除结合水,可以比较快地升至产品最高许可温度(比如10~15℃/小时,这时真空度制也可以适度提高几个Pa,比如15~20Pa(根据工艺情况),产品达到最高许可温度后(似乎又需要温度探头了,可以根据实验确定)在最大真空下继续干燥至工艺要求的产品最终要求,比如水份含量小于3%(有的产品也不能太干了)。
有其他没有说到的、说错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交流学习。谢谢!
最后编辑于 2024-09-02 · 浏览 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