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孝勇教授:解码银屑病,组学技术推动新药研发与应用
满孝勇教授:解码银屑病,组学技术推动新药研发与应用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Q1 能否分享一下本届大会的亮点话题或内容?
满孝勇教授:我在本届大会主持的“组学技术及皮肤科应用专场”将分享一些皮肤科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我们邀请了几位重量级嘉宾,包括美国亨利福特免疫学及皮肤病研究中心的米庆胜教授分享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银屑病等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冯力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翟昆教授分别就免疫组学和大数据分析相关内容进行分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莲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希贝教授分别讲解基于多组学技术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和程序性死亡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质谱流式在皮肤病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这一专场的亮点在于,希望通过基于组学技术的患者分型,为皮肤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工具,同时通过组学数据分析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以推动皮肤科新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Q2 请问银屑病异质性的原因是什么?其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何?
满孝勇教授:银屑病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是单一药物或一类药能适用于所有患者。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几种细胞因子有关,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3(IL-23)和白介素-27(IL-27)等。药物的治疗效果主要与皮肤的免疫微环境改变有关,尤其是表皮的免疫微环境。人体表皮的免疫微环境非常复杂,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T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等,均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转归。
上述细胞可以分泌很多不同的细胞因子。治疗银屑病时,我们希望找到优势表达的细胞因子。理想的情况是只有一种细胞因子高表达,而其他细胞因子低表达或不表达。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银屑病的发病可能涉及一种、两种或更多种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不同患者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就源自表皮免疫微环境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复杂的免疫微环境也决定了银屑病表现的异质性。
未来,希望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定义银屑病免疫优势细胞的表达,从而找到更好的治疗靶点和更高选择性的药物来治疗患者。
(A5~A7版由本报记者张丽丽采写)
综合周刊2024年6月06日A版 (7).pdf
最后编辑于 2024-08-25 · 浏览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