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全文)病例3,1例病原学不明的泌尿系感染的医药学监护
入43, 叙事药学-总43)-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34)(341-350)350号
2024-07-21
(重发全文)病例3,1例病原学不明的泌尿系感染的医药学监护
浙江台州;台一医,辛学俊1,朱江波2,施展2,陈力戎2,泮嫒嫒2
1, 临床药学室,2,泌尿外科
这是文献-管理类-349号【1】的全文版,为的是便于阅读,最早发布,2012年一个讨论稿,后分段发布查房记录,汇总【1】,后整理全文发布于 2018-03-05 ·【2】仅摘要,全文以附件上传。现整理阅读,感觉有必要重新全文发布。
辛老师点评(2024-07-21)。
复习这文病例总结,心里很开心。感觉当年还是年富力强的,脑子还是清灵,思维还慎密,和临床互动,非常融洽,步步跟踪,最后小结。
假如,没有文字总结,拿什么去回味?
这就是本人,每次讲课,必自备录像,为的是自己后续可回顾。可很多的学术会议,不让录视频,好像导弹部队丢失机密一样!
补充归纳重读体会:2024-07-21,15:20:辛老师)
1,整体临床思维,以什么指标评判?---以整 体疾病过程,治疗反应为唯一考量指标。
2,整 体思维,一切以病人利益为最大利益---稳、准、狠,治疗策略。
3,为何要取碳青霉烯类(抗G-菌)-对等级别的-抗G+菌的药物?避免混淆视听,扰乱临床设计思路。这种思路,在另一文献【3】:
医生(外甥女)管娘舅的肺部感染,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同样体现本人的临床思维(不选莫西莫西抗G+菌作探针,而选万古霉素,临床采纳。本人总结文章发表。)
附文献【3】中附言:
前期用了抗G-菌顶级菌比厄培南,无效,主管医生拟用莫西沙星,征求临床药师意见。
临床药师认为:
顶级抗阴性菌无效,自然怀疑会不会是阳性菌感染?
下步治疗方案,不仅仅是为了治好,还要摸清细菌感染的主导方向,为后续治疗决策打下细菌学基础。
现在用莫西沙星广谱药.,可能有效,但会扰乱主管医生临床思路,不利于后续决策。
应该用专向抗阳性菌的万古霉素,且剂量疗程要到位,不管有效,无效,这一步的火力侦察,会达到主观设想。
结果,有效了。
这个病例的主管医生,还是病人的外㽒女,不所谓不用心!
从青海回来,一到医院,护士长说,辛老师,这个病人,头都搞大了!
2024-07-21,15:45完笔,
2024-07-21,11:20,回顾随感,录笔,,辛老师
【1】【讨论】医院药学人员价值如何体现?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21899439#21899439
【2】-【349】号:1例病原学不明的泌尿系感染的医药学监护
【3】病例:医药联手治愈胆道结石术后病原学不明肺部感染1例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5.4期263页,
全文:
摘要:
目的,报告1 例泌尿系结石术后感染病例医药联合监护治疗的成功案例。方法:汇总丁香园合理用药版“【讨论】医院药学人员价值如何体现?”栏目中连载记录的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病例会诊治疗的全过程。结果,临床药师分析和提供该病例第一期抗G-菌为主导方案失败的后续思路分析,提出联合高级别抗G+菌经典药物的治疗方案,并持续跟踪分析。后续临床表现病情体征好转,而血常规指标上升,细菌学表现等不一致现象。经全程分析,取得医药统一认识,混合感染可能为大,持续抗感染治疗,最后治痊愈出院。结论,临床治疗团队需要医药联合。
关键词 泌尿系统 混合感染 抗菌治疗 医药联合 监护
1, 基本情况
女,63岁,糖尿病史,因尿频尿急,尿痛,腰胀2月余,于2011-12-06入院,住院号:270553。诊断输尿管多发结石。(门诊多次体外碎石,多种抗生素反复应用史)。于2011-12-15行右侧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后,尿液脓性,12-18开始发热,体温39.5℃,后40.0℃。12-22,39.3℃;
抗生素应用:
门诊:有反复应用史,具体不清;
入院后:
术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bid,8-15/12。
术后:15-18/1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bid,静滴,疗效不佳。19/12,改用:比厄培南,0.3q12h;静滴,至22/12(会诊日);
病原学:8/12;20/12,二次尿培养(-);血培养,18/12(送):未回报。
血常规: WBC(×10 9/L); N%
入院: 10.4 , 74.7
18/12: 8.3 , 80.0
22/12 : 10.7 , 83
CRP (超敏C反应蛋白): 术前:5.27;----术后:未回报
肾功能:今复查:尿素氮:9.8(范围:8.9以下);肌酐:175(范围:40-120)
2011-12-22邀请临床药学会诊,提问:如何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 ?
2,临床药学分析:
2,1,泌尿科医生抗感染经验用药:泌尿系常规是G-菌感染。目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主方向是抗G-菌。尽管一天2次给药,虽不能满足其药效学药动学要求,但也应列为中上水平。现无效,升级至碳青霉烯类比厄培南,其用量用法也达常规要求。临床表现仍无效,炎症指标未见改善。说明什么问题?
判断临床治疗无效病例:基本思路有:
第一,诊断正确,用药正确,则可能剂量用法不到位,细菌耐药程度高;
第二,诊断正确,用药正确,剂量用法达常规,先期有效,后期变无效,则可能先杀灭敏感菌,表现临床症状改善一下。余下耐药菌 再次发作;
第三,诊断正确,用药正确,剂量用法达较高级别,先期有效,后期变无效---可能向原病学反方向发展。
第四,病例本身基本情况一定要明了:年龄,基础疾病,-----反映本身免疫力方向的基本数据,是反映抗生素疗效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2,2,该病例,长期糖尿病人,其免疫力是极差,此类病人最易诱发感染。这是其一;其二,先期抗G-菌方案应评估为较高档次,现无效,应考虑有可能是G+菌为主要致病菌。但现无证据,应再加强病原学查找。细菌培养(血、尿),也可涂片查找,只要找到G+菌依据就可,不一定查明什么菌。这样抗感染的力度可以下得狠,准;
2,3,现在不可能不治疗。在病原学不明情况下,也不敢放弃抗G-菌药,只能补充抗G+菌药,属于试探性策略。基于这种思路,选什么档次抗G+菌药则成重要决策:如太一般,假设表现无效:分析:是抗G+菌药力度不足?档次太低?还是疾病复杂,判断错误?----因此,一炮轰出,则要代表该类药真正疗效,在药物作用力度方面不再有所疑虑和怀疑。属于“探针”。本例先期用到碳青霉烯系列,相对应只能在糖肽类、利奈烷胺层次选。
2,4,选药:分析病人基本病理,肾功能指标略超标,从万古霉素学术进展上,仍可用糖肽类;从基础理论上,则应选对肾功能影响最少的药。本例选用“利奈烷胺”。
2,5,开始几天,一天2次,必须亲自考察疗效反应:
3,临床药学跟踪回访:
次日早上:病人未再发热,主管医生汇报说:昨晚用了地塞米松。分析:究竟是激素降温?还是更改抗生素方案起作用?要求医生跟上相关炎症指标检查。
连续几天,体温正常,未反弹,炎症指标未大改变,但呈下降趋势,调整后第四天下午,主管医生主动停用抗G-菌药。目前病情正逐步好转。病人提出什么时间停药,经济承受压力较大。
疾病控制了,何时停药仍是一个优化问题:太早,易复发,还得化更多经费;太迟停药,无谓浪费,且造成细菌耐药。
4,出现临床表现与检查指标不一致
27/12,血常规:WBC:14.7;高于25/12(WBC:11.3)中性:77.3,基本同(25/12:77.5)。尿涂片未回报。
临床药学立即汇同主管医生讨论:临床认为:病人很好,准备停用抗生素,下午不用了。实地查看病人,气色很好。患者反馈:管子也拔了,尿液也比前清,还问几时出院?
目前血象上升,但症状好转。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现象?尿液常规还未彻底改善。
临床药学认为:还得静观其变:(1)几天后会否症状反弹?(2)是否有混合感染?(真菌,G-菌等);(3)考察体征好转是主要的;(4)抗生素不能马上全部停,可降阶梯治疗。依目前抗G+菌有效,可选头孢一代(头孢唑啉,2克,一天3-次给药)。从理论上血常规指标也不支持全部停用抗生素。
医生同意临床药学观点。
晚上接来电:尿涂片细菌检查已回报:G-菌。疑问:既然是G-菌感染,为何前期 如此强有力抗G-菌,没有一点效果,反而症状还加重?难道调整抗菌方案方向又错了?但病人症状好转了,尿液变清,引流管拔除,提出想停药出院,这是真的。
临床药学分析:(1)这类病人,混合感染可能性大。现在查到尿液中G-菌,但不一定是前期发热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假设如为主要致病菌,这些高品规的抗生素,不是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利奈烷胺抗菌谱是G+菌,患者症状改善了,是事实。
(2)尿中有细菌,更不能随便停用抗生素。以前曾有医生问:尿培养有细菌,但无症状,抗生素是否用?--答 :以症状表现为主,先不用抗生素,可能是定植菌,加强观察。针对本例,则更不敢轻易回答不用抗生素,因为前期是感染过程下来的,谁保证它感染消失了?下步应继续观察。
次日,(1)全面列表核查该病例入院后血常规、细菌培养变化一览表
日期 WBC N%
6/12: 10.4 74.7
18/12 8.3 80.0
22/12 10.7 80.8
22/12 11.1 83.7
25/12 11.3 77.5
27/12 14.7 77.3
■该病例细菌培养结果
日期 标本 培养结果
6/12 尿, 无菌生长
18/12 尿, 无菌生长
22/12 尿, 无菌生长
26/12 血, 无菌生长
28/12 尿涂片找细菌, G-杆菌
(2) 会同医疗组讨论,查看病人:病人精神,气色很好,无发热等。
临床药学分析:
从该病例入院至今血常规变化,在发热感染症状最重的时段,主要表现在N%高,白细胞总数变化不大,基数偏高。因此,27/12 WBC偏高, N%正常,不能说明是感染加重,至少依据不足.根据病人自身总体表现,再观察1-2天,如无变化,可考虑出院.具体你们掌握。
医疗组全体同志认同临床药学分析。在停用利烷胺,改用头孢唑啉抗感染治疗2天后,患者于2012-01-04出院,住院29天。
疗效评定:治愈。
出院诊断:1,右肾、右侧输尿管多发结石伴积水。2,尿路感染;3,右肾积脓;4,左肾萎缩;5,高血压病;6,糖尿病;7,肾功能不全。
5,讨论
5,1,双向高级别抗G-、G+菌抗生素联用是否对?
本例在病原学不明情况下,术后高热,脓性尿,长期病尿病史等多种疾病,且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此时,是“升阶梯”还是“降阶梯”治疗策略,存在基本理念博弈问题。
中南大学抗生素专家徐秀华,在《抗生素的应用》讲座视频中,(16:47),强调:用药概念的最大改变:现在是大剂量,短疗程,防止细菌耐药的策略。过去,讲最小有效浓度,一个药有效了,剂量减半,再减半。现在不主张。主张序贯疗法。在视频(1.04:05时)论述中,再次强调使用方法中:降阶梯,重锤猛击3—5天,降阶梯。
5,2,系统评价治疗反应,以临床反应为主
本例血常规反应,如不作系统评价,易混淆思路

图3,
(注:2012-03-27重整理,详见丁香园合理用药版:
http://www.dxy.cn/bbs/thread/21899439#21899439【讨论】医院药学人员价值如何体现?
最后编辑于 2024-07-21 · 浏览 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