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男性更具有攻击性?浙江大学段树民/虞燕琴团队找到了原因!
雄性动物通常比雌性动物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然而,这种两性二态性攻击背后的神经回路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2024年7月16日,浙江大学段树民、虞燕琴共同通讯在Neuron(IF=15)发表题为“A hypothalamic-amygdala circuit underlying sexually dimorphic agg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下丘脑-杏仁核回路是两性二态性攻击的基础。

动物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生物变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最明显的生物因素之一是性别,这通常使雄性和雌性动物在争夺配偶或资源时表现不同。据报道,在人类中,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同样,雄性动物,如啮齿动物,在幼年阶段之后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而实验室里的雌性啮齿动物在成年后的攻击倾向要低得多。这些数量上不同的性别攻击行为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成年后变得更加稳定。可以预见的是,与社会行为相关的性别分化的神经回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并在成年后稳定下来。由于攻击性攻击是由大脑回路执行的,因此推测这些性别分化的神经回路驱动了成年期的性别二态攻击。然而,神经通路如何驱动男性偏向的攻击行为,却忽视了成年后引发女性攻击的原因仍然难以捉摸。
尽管在无脊椎动物(如果蝇)中发现了一些性别特异性的攻击脑节点,但在哺乳动物中,与攻击相关的脑区域大部分是两性共享的。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沉默与攻击相关的区域同样可以抑制攻击行为,但它们引发攻击性的效率可能因不同的遗传背景或两性的生殖阶段而异。这些促进两性二态攻击的攻击性诱发神经元的性别差异特性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Neuron)
与这些两性二态的攻击诱发模块相反,大脑的某些区域通过超越对性别特定条件的要求来诱导女性的攻击。通过投射到导水管周围灰质(PAG) ,后名物质(pSI)明显地超越了女性相关的倾向,从而引发与男性攻击相关的方面,PAG是上游攻击相关区域(如VMHvl)的运动前区域。由于pSI会引起男性和女性的攻击,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性趋同的研究重点,旨在阐明性二态性攻击的潜在机制。然而,通常引起两性攻击的大脑模块与引起两性二态攻击的大脑模块之间的相关相互作用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在这里,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个下丘脑-杏仁核回路,介导雄性偏向性攻击小鼠。具体来说,下丘脑腹内侧(VMHvl)的腹外侧部分,一个与雄性偏向性攻击相关的两性二态区域,密集地投射到后脑物质(pSI),一个在两性小鼠中促进相似水平攻击的区域。虽然VMHvl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连接单向地刺激pSI,但在雄性中,兴奋性VMHvl-pSI投射得到加强,从而促进攻击行为,而在雌性中,抑制连接则加强,从而减少攻击行为。因此,下丘脑对pSI的聚合输入导致男性pSI活动增加,从而导致男性偏向性攻击。该研究揭示了一种不同性别的下丘脑-杏仁核回路的兴奋-抑制平衡,这是两性二态攻击的基础。
参考信息:
https://www.cell.com/neuron/abstract/S0896-6273(24)00457-4#%20
最后编辑于 2024-07-17 · 浏览 285